关于深入推进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93949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深入推进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深入推进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深入推进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深入推进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深入推进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深入推进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doc

《关于深入推进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深入推进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深入推进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doc

关于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一次会议精神,着力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根据浙委办〔2011〕107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意见》和温综委〔2009〕20号《关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现就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重要意义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本内涵是:

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管理服务资源,寓管理于服务,使社会管理更为精细、服务群众更为直接,努力实现全方位、动态式管理和多样化、多元化服务。

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深化“平安温岭”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抓手,是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新要求的具体实践,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为民、便民、惠民为宗旨,以基层网格为管理单元,以多元参与为组织形式,以信息化手段为技术支撑,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目的,把加强党的建设与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管理服务资源,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向末端延伸,形成城乡统筹、各方联动、源头治理、优化服务、动态管理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常态化、人性化、精细化,着力推进“平安温岭”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要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目标:

(一)管理服务网络全面覆盖。

基层管理服务责任单元划分切合实际、科学合理。

管理服务队伍职责明确,结构优化,精干高效,与基层党政组织、群团组织、群众自治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网络体系。

(二)管理服务功能更加健全。

基层政府行政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等管理服务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

各类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有机融合、全面覆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基层管理服务网格的宣传教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安全防范、民主监督和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市场化服务等功能日趋完善。

(三)管理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完善,制度规范,运行有序。

人民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实施,矛盾纠纷调处、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人群、社会组织、信息网络等重点领域管理和服务措施进一步落实。

基层突出矛盾纠纷、信访和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刑事治安案件等多发高发势头得到遏制,基层平安创建水平不断提高。

(四)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基层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意识显著增强,作风明显改善,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提高。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更加健全,做群众工作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创新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工作举措

(一)调整优化责任单元,推进管理服务网格化。

在充分考虑地理、经济、人文布局的基础上,按照尊重传统、着眼发展、便于管理、全面覆盖和保持管理对象整体性的原则和要求,2012年4月底前完成管理服务责任网格的划分和调整优化。

原则上,在农村,以自然村落、片组或一定数量住户(100户左右)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

在城市社区,以居民小区、楼幢等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住户数量可适当扩大。

农村和城市社区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归入相关网格。

在工业园区、商务楼宇和部分城郊结合部、拆迁人口较多的社区、流动人口数量较多且集中居住地区等特定区域,可建立若干专属网格;流动人口数量较少或分散居住的,可纳入当地常住人口管理服务网格。

全面推行“一格多员”的责任网格管理模式,在城市社区网格设立专职管理员,在农村网格设立专职或兼职管理员,招募志愿者为网格协管员、民情联络员、治安信息员、矛盾化解员、和谐促进员,切实把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一网格。

(二)有效整合力量资源,推进管理服务系统化。

立足实际,在2012年5月底前完成分级、分类组建或调整完善管理服务团队,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各方面资源,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根据组建层次、参加人员和服务内容的不同,一般可建立自治服务、基础服务和专业服务等类型的服务团队。

自治服务团队,一般由村(社区)组建,居住在网格内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党(团)员、“大学生村官”、社会组织人员和乡土人才等参加,为所在网格群众提供日常性服务。

基础服务团队,一般由镇(街道)组建,镇(街道)干部、村(社区)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社区(驻村)民警、专职巡防员、专职消防员、社区治安员、流动人口协管员、计生协管员等参加,主要负责对责任网格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服务,重点做好公共服务工作。

专业服务团队,主要在市、镇(街道)层面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技术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协会中的专业人士等参加,为群众提供专业和特色服务。

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使其进一步融入基层群众工作中,成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

(三)建立完善运行机制,推进管理服务规范化。

明确网格服务团队负责人及其成员的具体责任分工,充分发挥网格服务团队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治安员、民主监督员等作用,全面落实网格管理服务各项措施。

健全完善民情采集机制,组织网格管理服务团队每年不少于2次深入网格进行走访服务,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动态,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工作。

健全完善党委、政府民意研判机制,镇(街道)至少每月1次召开民情分析会,梳理分析网格民情,提出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健全完善惠民服务机制,积极推行“15分钟党员服务圈”、党员“一员双岗”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等做法,组织网格服务团队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采取集中性服务和经常性服务相结合的办法,为群众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文化等各类服务。

健全完善问题调处机制,及时受理群众提出的各类诉求,分层分类、上下联动做好解释宣传、调处解决和答复反馈工作,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建立健全市级部门融入网格化工作机制,在基层有分设机构和人员的部门要动员基层资源,参与当地网格服务团队各项工作;其他部门要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定期提供政策咨询等专业服务。

积极开展在职党员干部“双角色、双争优”活动,组织在职党员干部到各自所居住社区报到,为社区群众提供专业服务。

建立完善“两代表一委员”融入网格化工作机制,开展代表融入网格、委员服务网格工作,畅通网格内群众诉求渠道。

健全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要加强对网格管理员、服务团队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掌握民意、调处矛盾、化解纠纷、扶贫帮困等能力,打造高素质服务队伍。

(四)不断创新工作手段,推进管理服务信息化。

以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按照以用促建、建管同步、鼓励创新、上下联动、资源统筹的原则,建立集诉求受理、信息采集、综合监管、协调指挥和系统记录评价于一体的社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大力推进“12345”等民生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热线电话、社区QQ群、网络微博、手机短信、电子信箱等信息平台,增强互动服务功能和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搜集社情民意,认真做好解疑释惑、宣传政策、方便办事等工作,切实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牢牢掌握网格舆情应对主动权。

规范网上办事流程,建立健全网格问题网上登记、报送、分析、汇总、分流和处理机制,及时将群众诉求传递给有关职能部门,限时办结,切实提高为民办事效率。

(五)发挥基础平台作用,推进管理服务一体化。

加强平台间资源、信息、功能整合,充分发挥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础作用,可采取与便民服务中心、安全监管中心联合办公,协调联动推进网格管理服务。

扎实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职责定位,配齐配强基层综治领导干部和专职工作人员,推动工作网络和机制向村、社区和网格拓展。

建立派出所、法庭、检察室、司法所等基层维稳机构与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工作对接机制,进一步整合基层综治维稳力量。

建立区域社会服务管理站,有效实现与便民服务中心、村邮站、党员服务中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警务室等机构无缝对接,做到一站式受理、多部门联动。

按照责权相统一的要求,赋予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在网格社会管理工作中相应的任务分流指派、力量指挥调度、工作检查督办、考核奖惩建议等权力,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切实形成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管理联抓的良好局面。

四、切实加强对“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组织领导

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省委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努力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

(一)统筹谋划,精心组织。

把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纳入党委、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统筹谋划,完善工作方案,深入动员部署。

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发挥组织优势、综治部门负责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注重把组织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与平安创建、新农村建设、基层基础建设以及创先争优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实有人口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结合起来,协调推进,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各地管理服务网格划分和管理服务团队组建完成后,要及时建立台账,确保“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长期有效运行。

(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出加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区别不同情况,搞好分类指导。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分工协作,由综治办牵头抓好网格划分、人员配置工作,各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及业务工作,指导镇(街道)、村(社区)和网格服务团队做好察民情、纾民困、解民忧、保民安等方面工作,切实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强化保障,推动落实。

各镇(街道)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为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要明确联片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及专职网格管理员职责,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制定“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考核办法,把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和平安、综治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相关人员考核奖惩、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镇(街道)要定期组织对网格管理人员评定,及时表彰优秀网格管理员,调整一些工作不尽责的网格管理员。

市里每年开展一次评定,表彰一批网格管理工作成绩突出人员,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干部和社会各方面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采取多种形式,让全社会进一步深化对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感受到这种管理服务模式带来的好处,让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及时总结推广和宣传各地各部门推进网格管理服务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全面深化这项工作提供示范和借鉴。

突出宣传基层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生动事迹,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美容化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