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9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docx

《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docx

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

论红色研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革命传统,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红色研学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寓教于游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研学旅行活动,将革命传统教育主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接受红色洗礼。

在“红色研学热”兴起之际,合理定位红色研学的实践学习路径和组织举措,是贯彻落实这一革命传统教育新形式的现实需要。

一、红色研学融入革命传统教育的意义分析

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红色研学能够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优势,从学习资源、学习空间、学习方式三方面为提升革命传统教育效果提供支持。

(一)红色研学丰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资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系列革命文献、文物、歌曲和战争遗址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文化氛围等。

[1]革命的遗址、遗物和所孕育出来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都是凝结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化基地则是这些文化载体的窗口和集聚地,有着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

全国层面可利用的基地很多,从1997年至今,中宣部累计命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73个,各地各部门建设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万余个。

[2]这些红色基地“涵盖各个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足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程”[3]。

同时,各地也结合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要求及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和整理了适合青少年红色教育的主题资源。

学生走进这些红色基地,能获取比书本更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

(二)红色研学拓宽革命传统教育学习空间 

红色研学是一门行走的课程,学生走出校园,追寻红色足迹,走访红色基地,寻找红色印记,例如浙江嘉兴南湖是中共一大的会址,涉及金华、泰顺、遂昌等地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是刘英、粟裕将军曾带领红军开展游击战争之地,宁波余姚四明山是赫赫有名的浙东抗日根据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三门县的亭旁、温岭的坞根、遂昌的王村口等地,均是浙江省中小学研究旅行基地。

许多学校的红色研学都充分利用了这些基地学习空间。

学生通过考察中共在浙江的革命旧址,寻访革命基地当地的老人和革命后代,查找当地的县志等档案资料,在客观资料、真实情境中寻访红色文化,感受革命传统精神。

以世界为书本、以实践为课堂,超越了传统的德育课堂、德育课本,拓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学习空间。

(三)红色研学改进革命传统教育学习方式 

红色研学是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的一种实践学习,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学习机制。

学生将革命传统教育问题转化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带着课题踏上红色研学之路。

通过考察、探究、服务等各种实践学习的方式接触革命传统文化,主动对接已经储备的革命传统教育知识;主动在研学地寻找线索,查找资料,问询专家,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增强对优良革命传统与红色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度的过程。

二、红色研学融入革命传统教育的问题透视

一些红色研学局限于“走出去、看一看,放松一下”,没有落实学习红色文化和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目标,没有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推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优势,学生在研学活动中达不到价值认同、情感共振。

而系统设计不足、忽视学生主体、研究任务缺失是导致红色研学活动流于形式、效能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系统设计不足,研学目标不清晰 

一些学校的红色研学主要委托旅行社等第三方机构进行策划。

活动策划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校外实践,未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角度对之进行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化设计。

设计停留在线路行程上,把红色研学当作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活动,关于学生到哪里去、怎么去、住哪里、吃什么、看什么有清晰的行程安排,却缺少融合革命传统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的整体设计。

这就导致学生出发前不了解目的地有什么,不清晰本次研学活动的任务是什么,没有围绕目的地的情况作一些资料收集和知识了解的准备。

活动过程中多半只是随大流拍照留念、听取介绍、参与体验项目。

活动后随性记录些感兴趣的情境细节。

这样的活动难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无法深入理解并解释红色研学中所蕴含的丰富革命传统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

(二)忽视学生主体,研学活动不走心 

学生对一些红色研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高,但参与程度却很低,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红色研学旅行活动方案是既定的,活动会按照预设的线路和流程走,缺少让学生自主发现、体验的机会。

二是基地提供的革命传统教育服务项目不考虑学生年龄、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可能的接受能力,而是以不变应万变。

在这样的研学活动中,学生只是革命传统教育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跟着线路走过场的被动执行者。

缺失了学生主体,没有给予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再丰富的资源、再生动的活动也无法带给学生深远的心灵共振。

(三)活动任务缺失,研学实践不深刻 

红色研学是一本革命传统教育的行走教科书,资源丰富,但信息开发却碎片化呈现。

一些红色研学缺少活动任务,学生听到的革命英雄故事和看到的实物演示、图片资料、音像制品、文学作品等,其中很多事实性知识是学生在书本中已经获得的或通过资料查阅就可以获取的,而因研学任务的缺失,学生无法将所听、所见、所体验的点滴串联成线、融会贯通,使红色研学成为换了一个场地的知识传递、文化体验教育,没有发挥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推动深度学习的教育目的。

三、红色研学融入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现路径

红色研学通过融入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革命基因。

明晰研学目标、实施弹性设计、推进项目实践、支持问题解决是红色研学有效融入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确立知行并重的红色研学目标 

红色研学对接的校内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目标角度拟定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可凸显知行并重的实践性学习特征。

同时,因不同的红色研学活动项目资源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一,确定具体目标时,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

一是注重革命传统精神的价值体认。

红色研学应使学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理解并认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

如浙江一所小学在“走访浙东红色基地”研学项目中,将小学五年级的目标定位为了解该地区革命史和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感受并传承红军坚守理想信念、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

二是传承革命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红色研学应使学生将对革命价值观的理解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相互融合,珍惜胜利成果、美好生活,传承并做好接班人。

如“走访浙东红色基地”研学项目中,要求五年级学生能强化责任意识,做好浙东的红色文化传播者。

三是强化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问题解决。

以课题或项目为载体,在走访红色基地、寻访战斗英雄或重走革命路线等活动中主动收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

通过主动策划、组织,在探索、反思中读懂弄通革命传统精神和内涵。

四是表现革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创意物化。

学生能自主设计红色研学路线,通过创作红色革命作品,传递自己对革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理解。

如完成红色研学地图绘制、革命绘本创作、革命剧目创编、革命遗址保护调研报告等等。

(二)提供选择空间的非线性活动设计 

红色研学体现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有机融合、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有机融合。

在刻板、划一的线性设计活动中,学生只是活动的跟随者和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旅行社等产品供应商已经规划好的线路和被设定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对于复杂多样的学习元素和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学生没有主动探索、自主构建的机会。

用非线性的活动策划思路策划项目,能为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项目组织管理提供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设计者、管理者、参与者。

一是提供主题分解的机会,允许学生自主选题。

采用主题和课题并重的设计思路。

学校根据红色研学旅行的整体目的地资源给出活动大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题,确定研究课题。

如学校拟组织学生走进上海、嘉兴进行中共一大旧址考察活动。

结合这一主题,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头脑风暴”,当学生萌发“为什么中共一大会议要从上海转到嘉兴”“中国共产党人走到今天的法宝是什么”“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等问题时,鼓励学生把这些问题转化为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中共一大足迹背后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追寻”“中共一大会议路线图地标研究”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课题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二是提供参与设计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管理。

在红色研学的线路设计上,学生对于自己想要走的线路、想要看的内容,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

如走进上海、嘉兴进行中共一大旧址考察活动,某班学生选定的课题是“中共一大会议路线图地标研究”。

他们拟定的研学考察点为:

上海一大会址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上海铁路博物馆(老北站)—嘉兴火车站—嘉兴南湖(南湖革命纪念馆)。

为了更好地在考察中收集有效信息,每一个站点都设定了研学任务。

第一站——上海一大会址,通过观察石库门建筑的特色、聆听上海弄堂故事,了解石库门与上海近代文化之间的联系;

第二站——上海铁路博物馆,通过观看“老北站”史实影像了解上海铁路的发展历史;

第三站——嘉兴火车站,走访嘉兴火车站周边,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近代火车展厅,观看相关影像资料;

第四站——嘉兴南湖(南湖革命纪念馆),船游南湖,听嘉兴红色故事,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体验红色宣讲员工作。

同时,出行地点和时间也围绕任务来确定,选择在七一前夕,有利于参与各个场馆的节日主题活动,获取更多信息;选择自行乘火车去,有利于实地考察火车站并重走历史路。

这一系列主动设计策划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选择和自由学习的过程。

(三)以项目实践整合多种学习方式 

红色研学要把“研”放在首位,以实践项目带动革命传统教育的研学实践,把多样的实践学习方式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度感知、学懂弄通革命传统的内涵和精神。

一是基于课题的考察探究项目。

学生提出课题,在研学活动中带着课题前行,用考察、探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取证据,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学习项目。

如浙江某校开展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红色研学,学生以“寻访浙西南红色地图”为课题开展考察探究活动,走进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寻找革命遗存,走访根据地旧址与“革命红村”,采访革命后人、寻找革命故事,从而完成课题研究。

二是基于体验的服务学习项目。

学生以革命传统的传播者、宣传者的角色,在研学活动中积极开展服务性学习项目。

如主动承担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工作,整理在红色研学中的所得所获,在校内外进行更广泛的分享交流和宣传。

三是基于作品的设计学习项目。

学生将完成一项关于革命传统文化的作品作为研学活动目标。

如井冈山红色研学中,学生出发前计划将舞台剧设计和演绎作为活动作品。

期间,学生收集资料,多次讨论,最后借鉴研学期间观看的舞台剧《井冈山》,将“霹雳一声暴动”“三湾来了毛委员”“送郎当红军”“百战百胜勇向前”“八月桂花遍地开”“我们是铁的红军”“重上井冈山”等剧情重新编排,完成以井冈山红色事件为线索的舞台剧《红色的起点》,用作品创作和舞台表现,展现烽火岁月中的井冈山斗争精神,并在学校展演。

(四)推动问题解决的学习策略 

一是多领域关联的知识管理。

研学旅行不同于传统课堂上教授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它具有融合各学科领域的学习效果,[4]如思想政治课中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名言名句、重要论述,历史学科中关于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