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2019年高考信息卷
(一)
语文试题
2019.5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4.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5分)
(1),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2)吾师道也, ?
(唐·韩愈《师说》)
(3)柳永《八声甘州》中“,”两句描写花叶凋零,感叹自然美景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歇。
2.按要求选择。
(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小周毕业多年后邂逅当年同窗好友,感慨地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B.吴先生面对争强好胜、惹是生非的小孙子,谆谆教诲道:
“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C.郑老师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道,因此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D.王助理的方案被领导否定,心情郁闷,同事安慰说: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
(2)下面是某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讲话,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男生寝室昨晚熄灯后聊天,希望你们既往不咎,改正错误。
B.本周艺术节大家群策群力取得年级第一好成绩,可喜可贺。
C.小刘同学尽管早晨迟到,但原因是他帮助邻居,值得见谅。
D.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问题尽管提出,我定会鼎力相助。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小议“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
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
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
“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
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
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
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
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
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
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
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
⑩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
⑪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
⑫第三,盖然论。
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代替了概念与逻辑上的论述。
⑬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无数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
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氰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因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
⑭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
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
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灾难,包括那么多人的死亡与对文物古迹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
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
他们可知道五十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
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做过思索?
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已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类的道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遭遇着“伪善”的磨难?
3.第⑦段中加点的词“义务”的含义是。
(2分)
4.下列材料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是()。
(3分)
A.纳粹德国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素质,消灭清洗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
B.某个美国公民为了净化美国社会刺杀某色情杂志的创刊人,致其瘫痪。
C.资本家为了赚钱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D.上班族为了抓紧时间,在上下地铁时奋勇向前。
5.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
下列能反映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B.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C.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D.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6.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分析其作用。
(4分)
7.概括本文论证思路。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
杨新岚
①汪曾祺说过:
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
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生日;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
②11月25号,北海公园菊展开张的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去了老舍故居,想看看那个曾经菊花满地的小院。
从《当代》杂志西行,穿过后拐棒胡同、礼士胡同、报房胡同,12分钟就到了王府井北侧的丰富胡同19号。
③一个刚学过老舍课文《养花》的小学生,一大早从海淀赶过来,等着要看这个养花的院子。
他应该有点小失望,院中只有玉簪花和水葫芦的绿叶。
《养花》中提到某年夏天,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
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
这个事故现场应该在前院,已经被封闭成为办公区了。
④二门里的屏风非常别致,是那种适宜入画的木影壁。
⑤北京小院的木影壁不多,二门带木影壁的就更少了,结构精致色块搭配如此和谐别致的影壁全北京更是独一份,配上胡絜青手写的“福”字,小院的画意呼之欲出。
⑥北房三间加东西耳房,往来过各界的风云人物。
西耳房是老舍写作的地方。
院内南墙上的大屏幕刚好响起老舍女儿舒济的声音,说父亲自认是个“写家”,不是作家。
老舍认为生命无贵贱之分,自己与写账先生没什么分别,真正的写作就是要领略生命,解释生命,让作品充满生命的气息。
⑦院内北房前,两颗柿树正挂满果实,小灯笼般满树悬垂,蓝天下,映在青色的瓦垄和红色的挂檐板上,红中透金。
舒济前些日子告诉我:
小院的菊花和丹柿最美,可惜现在只有红柿了。
她给我发了一张图,是工笔花鸟画大师于非闇画的,题款是:
老舍家有菊花见丹柿满树亟图之非闇七十岁。
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果真是一样一样的。
⑧空中有丹柿,地上有菊花,小院的美是铺天盖地的。
⑨叶浅予画的老舍种花图中,花草各异,高下不同,可惜更像是南方人的庭院,没有丹柿小院最美秋天的气势。
⑩舒济发我一张图,说: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拍影像,专门购买了一批独朵花的菊花,这样的菊花是过去家里所栽种的。
图中,这一墙一地的菊花挤在窗前,怪不得老舍在屋里写一些字就要出来莳弄一会儿他的花。
⑪养了这一地的花,老舍在《养花》中还说自己不是养花的专家,他更感慨的是养花付出的劳力和心力:
种了一院子的花,猫都没地方玩啦,只能上房。
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全家上阵,往屋里要搬几百盆花,第二天再搬出来。
一进一出之间,我们知道院中曾经有几百盆盛开的菊花,有一个文人护住百花不让雨打风吹去。
⑫舒济发我一张1952年的小院照片,硕大的菊花仪态万方地簇在主人的唇边,单单个头就令人惊叹!
可惜是黑白的。
⑬舒济好像能感知我的遗憾,又发过来一幅她母亲的工笔重彩菊花图。
母亲胡絜青小时候就画画,后来的老师是齐白石和于非闇,秋天家里开过菊展,她的菊花果然清气逼人,色泽淡雅,姿态摇曳。
⑭这幅菊花美则美矣,离最美的菊花还有距离。
我在故居的西房仔细搜寻院子的老照片,终于看到一组胡絜青画的菊花图。
第一图的品种是贵妃之笑,第二图是金针,第三图为落日熔金,第四图叫帅旗。
帅旗是五大名菊之首,有点旗帜飘飘的感觉,金针很形象,落日熔金形态传神,独独贵妃之笑,网上无论如何也搜不出来。
胡絜青还画过“玉蟹”“御黄袍”“霓裳羽衣”等名品菊花。
⑮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有一段文字:
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就成了老舍的《住的梦》。
后来老舍果然住在柿子和菊花的院落中,自己写文,夫人画画,那种日子的过法一直传到儿女身上。
舒济在八十多岁的今年,屋里满种花草,逢年过节,两夫妇和子女都要写字作画,把日常的生活过出美意和文气来,着实延续了诗书传家的传统文化。
⑯我离开故居的时候,进来一个四五岁的女童,大叫了一声:
Orange(橙子)。
她妈妈用一口标准的京腔轻声说道:
Persimmon,中国话叫柿子。
⑰小孩子大概没见过柿子,不懂得柿子的寓意,更不会懂这院中消失的菊花对于一个中国文人意味着什么。
⑱在北京的深秋,种一盆菊花,读一些与菊花有关的文字,秋天就不单单是香山的红叶了。
8.分析第②段画线句详细叙述去老舍家路程的作用。
(3分)
9.第⑦段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赏析。
(4分)
10.第⑧段中的“铺天盖地”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11.本文为什么要以“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为题?
请加以分析。
(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临江仙
(五代)牛希济
洞庭波浪飐
晴天,君山②一点凝烟。
此中真境属神仙。
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
。
橘林霜重更红鲜。
罗浮山
下,有路暗相连。
【注】①飐:
风吹物使其颤动②君山:
湖南岳阳市西南800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
③参然:
参差不齐的样子。
④罗浮山:
在广东惠州,为道教的“第七洞天”,相传为葛洪炼丹处。
12.下列关于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标题看应是一首词B.从相对整齐的句式看应是古体诗
C.从标题看出作品写的是神仙故事D.从写作的对象看是一首咏物词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慷慨激昂B.深沉含蓄C.清新明丽D.明快简洁
14.扣住“一点”,赏析“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两句。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
①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
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
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
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
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
“卿书生,焉知兵事!
”暨谢曰:
“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
”帝曰:
“晔与吾言蜀可伐。
”暨曰:
“晔可召质也。
”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
②后独见,晔责帝曰:
“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
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
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
”于是帝谢之。
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
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
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
”暨亦谢之。
③或谓帝曰:
“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
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
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
”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
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④《傳子》曰:
巧诈不如拙谈,信臭!
以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
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困于俗,卒以自危,岂不惜哉!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不厌其密
(2)信矣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
A.有益B.渐渐C.更加D.增加
(2)子诚直臣()
A.只是B.正义C.正直D.爽快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B.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C.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
D.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
18.第③段画线句“果得其情”中“情”指的是(3分)
19.将第④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唱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
20.依据全文,简析刘晔的性格特点。
(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待漏院记(宋)王禹偁
①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①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②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有思乎?
②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
六气不和,灾眚③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
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③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
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假寐而坐。
九门既开,重瞳④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④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
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⑤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漏:
古代计时器。
②哕哕:
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
③眚:
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
④重瞳:
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且B.所C.其D.也
22.对第②段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分析,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3分)
①安泰百姓,并吞四夷②消弭战患,开垦荒田
③举荐贤能,贬斥奸佞④辞官消灾,严惩罪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3.下列成语与第③段描述的奸相不吻合的一项是()。
(1分)
A.恩将仇报B.以权谋私C.党同伐异D.阿谀逢迎
24.赏析②③两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4分)
25.结合内容,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4分)
三、写作70分
26.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约有六成还未被发明。
现在成人们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其对应的工作在这些孩子25岁时可能已经消失,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2019年高考信息卷
(一)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黄沙百战穿金甲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2.按要求选择。
(5分)
2.
(1)C(A表达的意思是我只爱你一个,B其意思是,1.身体力行就是有仁爱了;2.能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
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德。
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D属于骂领导见识短浅)
(2)B(A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C请对方原谅自己,D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鼎力相助不能用于自己)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3.动机上的善的意图/动机的善
4.C(ABD三项都是从出于义务,即出于善的动机出发,而最终导致了恶)
5.D(A与画线句同,B与画线句相反,“所有”二字绝对化,不妥;C与画线句有交叉或者被包含关系。
)(另外最简单的就是四类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
第8段画线句是SAP,选项A是同价命题SAP,B是SEP,C是SIP,D是SOP。
根据四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SAP假,SEP可真可假,SIP可真可假,SOP真。
因此选择D。
)
6.(4分)作者引用的孔子和康德的名言的材料具有典型性1,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古今,中外,东西方的思想者,对世界的影响等】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1,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1。
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论1。
7.首先解释什么是伪善,然后指出伪善的问题所在,并阐述了合于义务比出义务更重要的观点,接着作者论述了伪善的四种形式及其表现,进一步揭示出了伪善泛滥会造成的恶果。
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8.表现出作者对去老舍家这段路程的熟悉和左穿右拐前往寻菊的高涨兴致;为下文蓄势;展现老舍故居的地理位置和附近环境,将之纳入老北京胡同风貌之中,突出其“北平味”。
(答出1点2分,2点3分)
9.实写院内蓝天下两棵柿树挂满红色果实(1分);虚写工笔画大师笔下老舍家的满树丹柿(1分)。
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柿子互相映衬,虚实相生,使丹柿的形象更加鲜明;时空交叠,开拓意境,渲染出作者沉浸于柿树依旧的喜悦之情,也勾起人们对曾经的菊花美景和小院生活的想象(2分,写出2点即可)。
10.运用夸张,形象地展现了小院曾经空中满树丹柿、地上遍地菊花的繁盛之态,突出其最美秋天的气势,表现出老舍家当年满种菊花丹柿的院落之美给“我”的震撼。
(答出4点即可)
11.交代本文的线索,以之串联起对老舍故居游览过程的叙述、老舍家生活和追求的介绍以及相关景物、照片、图画的描写;名为“寻最美的菊花”,实则象征寻找回味那诗意而富有生命气息的北平生活、清雅的文人情怀和诗书传家的文化传承,表现出作者对此的留恋怀念,以及对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没落的含蓄批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
12.A(2分)
13.C(2分)
14.运用衬托手法极写洞庭湖之大。
/在浩淼的洞庭烟波中,君山就如一点凝固的烟雾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中。
以“一点”言君山之极小,以此衬托洞庭湖的浩瀚无边。
(4分)
(附详细分析,供参考:
前句描写秋日天气晴好,视野开阔一览无余。
在微风的吹拂下水面上泛着波浪。
后句写处于茫茫洞庭湖中君山极其渺小,似一点凝烟,似有似无,时隐时现,如若不是晴天几乎难寻踪迹。
由此衬托出湖的广阔无边。
)
附:
【诗歌赏析】
牛希济《临江仙》共七首,都是咏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芊绵温丽,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其凭吊蕴含凄凉之意,深得咏史之味。
这首词咏罗浮仙子。
上片“洞庭”两句,极言洞庭之大,写景颇佳。
下片好在景与情生,仙境有人情。
“万里平湖秋色冷”,着一“冷”字,境界全出,极妙。
此词作者运用了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充分地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神韵。
词中描写的洞庭秋景真真幻幻,真中有幻,幻中有真,真幻难辨。
洞庭素称“八百里”,说波浪连天,湖中君山犹似一点,虽不免夸张,终属真境;说君山是神仙所居,上有“玉楼珠殿”,与明月交辉,则是神话传说,属幻境。
说湖中星影参差,随波上下,湖畔霜华遍野,橘林如丹,是真境;说洞庭与千里之外岭南的罗浮山相连,却是传闻之词,应属幻境。
真境固然歌颂了山河壮阔,幻境,又为这壮阔着上了奇丽色彩。
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共同构成这阔大的意境,衬托出词人阔大的襟怀。
此词在语言运用上,祟尚自然平易,“甚蕴藉有情致”(郑振铎语),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
15.(2分)
(1)厌通“餍”满足
(2)证实(的确)
16.(2分)
(1)D
(2)C
17.(2分)B
18.(3分)答案示例:
“情”是指刘晔并不真正忠心,而是顺势迎合皇帝意向的心态(情况)。
19.(6分)凭刘晔的聪明智慧和权术计谋,如果能坚守道德和仁义的立场,以忠信为行为准则,即令是古代的德才超著的人,又有谁能比得上他!
评分说明:
“明智”“权计”“以得义”“以忠信”“上贤”“诸”1点1分。
20.(3分)答案示例:
巧诈不诚(“不敦诚悫”)(伐蜀事假中),独任才智(责暨)一意逢迎,不行德义,不讲忠信。
(评分说明:
1点1分)(五)(13分)
参考译文:
曹魏帝国高级咨询官(侍中)刘晔,十分受到皇帝曹叡的亲近尊重。
曹叡打算攻击蜀汉帝国(首都成都【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官员一致反对。
刘晔晋见曹叡时,却表示赞成。
但是出宫后跟文武百官讨论时,则跟大家的立场一致,表示反对。
刘晔有胆量,有见识,言之有物,无论正面反面,都有理论的跟事实的根据。
中央禁军总监(中领军)杨暨,也是曹叡亲信,对刘晔也十分亲近尊重,坚决反对出军。
杨暨每次去皇宫晋见皇帝出来,一定拜访刘晔,刘晔就向他分析不可出军的原因。
后来,杨暨跟曹叡讨论此事,恳切劝阻,曹叡说:
“你是一介书生,怎么懂得军事?
”杨暨说:
”我的话固然没有分量,可是刘晔是先帝(曹操及曹丕)时的智囊,他也认为不可出军。
”曹叡说:
“怪了!
刘晔在我面前,却是认为可以出军。
”杨暨说:
“我可以跟他当面对质。
”于是,曹叡召见刘晔,询问刘晔的意见,刘晔闭口不答。
后来,刘晔单独晋见,抱怨曹叡说:
“攻击一个国家,是一个重大事件。
我能够参与这个重要的密谋,连睡觉时,都恐怕说梦话把他说出来,泄露军机,增加我的罪过!
怎么可在人前提及?
军事行动,诡秘莫测。
大军未动之前,越秘密越好,而陛下公开谈论,恐怕敌人已经听到。
”曹叡向他道歉。
刘晔出宫,责备杨暨说:
“渔夫钓到一条大鱼,就尽量放线,尾追在它之后,必须等它筋疲力尽,可以制伏的时候,才收回钓线,所以每次都有收获。
君王的威严,岂止是一条大鱼?
你诚然是一个正直的臣僚,然而处理事情的方法,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