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3510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

《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

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

实例(实验)

结论(假说)

19世纪末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认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

将膜分离提纯,并进行化学分析

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

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单分子层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

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罗伯特森认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70年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

流动镶嵌模型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结构模型

(1)图中a

(2)图中b

(3)图中c

2.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共研探究]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这种特性呢?

请结合下列材料进行分析:

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研究

材料1 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的通透性实验,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1)由材料得: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苯(非极性)和Na+(极性)中,苯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为什么?

提示: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膜主要由脂质组成,脂类是非极性的,所以苯优先通过。

【拓展】相似相溶原理:

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相似相溶原理还有一种表述:

结构相似者可能互溶。

材料2 磷脂分子的结构如图

 根据磷脂分子图示,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磷脂分子含有哪些元素?

提示:

C、H、O、N、P。

(2)磷脂分子的结构有何特点?

提示:

磷脂分子是由磷酸组成的亲水的“头”部和甘油、脂肪酸组成的疏水的“尾”部所构成的。

(3)依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多个磷脂分子(

表示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上的分布如图1所示,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辅展成单分子层的原因是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空气—水界面上是“头部”向下与水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多个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的排布状态如图2所示:

 

图1          图2

材料3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从细胞膜中提取的脂质铺成的单层分子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为连续的两层。

2.静态结构模型的提出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分别是指什么物质?

提出了怎样的生物膜模型?

(如图)

(1)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

(2)结论:

生物膜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3)罗伯特森提出:

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成的静态结构。

模型缺点:

认为生物膜是一个静态结构,无法解释细胞生长、变形虫运动、摄食等现象。

3.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1)材料 1970年,科学家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分布。

①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

被标记荧光的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②在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中,如果温度由37℃改为0℃,实验现象会发生什么变化?

由此说明什么?

提示:

两种荧光不能均匀分布,或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分布均匀,因为温度降低影响了蛋白质运动的速度。

由此说明温度影响膜的流动性。

③细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特点?

提示: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④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物膜流动性的是a、b、c、d、f(填字母)。

a.受精作用 b.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膜面积减小,厚度增加 c.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 d.变形虫伸出伪足 e.水稻细胞吸收硅离子比钙离子多 f.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

(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总结升华]

[对点演练]

1.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

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他们由此推出: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

D.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解析:

选C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共研探究]

目前,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下图为流动镶嵌模型的示意图,结合该图探究下列问题:

1.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1)[4]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它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蛋白质在细胞膜上存在的三种方式: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如图中[2]),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如图中[6]),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如图中[5]),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3)糖类有的和蛋白质结合构成[3]糖蛋白,有的和脂质结合构成[1]糖脂。

由此可见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2.糖蛋白(糖被)

(1)概念:

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糖被)。

(2)功能:

与细胞的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3)应用:

判断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

图中A、B两侧,有糖蛋白的A侧是细胞膜的外表面,B侧无糖蛋白是细胞膜的内表面。

3.有人在实验时发现:

在一定温度下,细胞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中有75%的脂质分子排列不整齐,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表面积扩大,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

据有关内容解释上述现象。

提示: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温度可影响膜的流动性。

4.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角度,分析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之间的关系。

提示:

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只有膜具有流动性,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

5.罗伯特森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模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

罗伯特森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和脂质都是固定不变的,是静态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脂质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是动态的。

[总结升华]

1.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亲水的“头部”排在外侧,疏水的“尾部”排在内侧,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或镶嵌、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3)糖类与某些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被,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作用。

2.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含义: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运动的。

(2)表现: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分泌蛋白的传递与分泌等。

3.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

(1)含义:

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细胞需要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原因

①某些离子和分子不能透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②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专一性有关。

4.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1)区别:

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2)联系:

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只有膜具有流动性,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

[对点演练]

2.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判断对错。

(1)①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  )

(2)②和③全部都能运动。

(  )

(3)③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  )

(4)物质进出细胞只与②有关,与③无关。

(  )

(5)细胞膜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  )

(6)细胞膜的另一侧也应具有①结构。

(  )

(7)②与细胞识别和血型决定有关。

(  )

(8)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  )

解析:

图中①为多糖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②代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可镶嵌在膜的表层或嵌入、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大多是运动的。

③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脂溶性物质容易进入细胞与细胞膜的脂质成分——磷脂分子密切相关。

细胞膜使每个细胞与周围环境隔离开,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保证了细胞内各项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答案:

(1)× 

(2)× (3)√ (4)× (5)√ (6)× (7)× (8)×

1.植物的花粉四处飞扬,却只有落在同种植物的柱头上才会萌发,落到其他植物的柱头上不会萌发。

经研究发现,以上事实是由于细胞之间存在着识别作用,这种识别作用与细胞膜的哪种成分有关(  )

A.糖蛋白        B.磷脂

C.糖脂D.胆固醇

解析:

选A 糖蛋白与细胞膜的识别作用相关。

2.下列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蛋白质载体的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

D.细胞膜流动性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有关

解析:

选D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流动性。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也是可以运动的。

3.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细胞膜表面①的含量较其他生物膜要多

C.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解析:

选C 图示中②为磷脂分子,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应为磷脂双分子层,不是磷脂分子。

4.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

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

但在37℃下保温0.5h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_________(填物质)。

(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与细胞膜结构“模型”相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0℃下培养40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

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细胞膜的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能与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结合的应是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即题中所谓的“抗原”物质。

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开始时因温度和时间的关系,不同膜上的荧光性表现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其物质的流动性暂时未得到体现。

将融合细胞置于37℃下保温30min后,温度适宜,膜上的分子因流动而发生重新排列,表现出荧光点均匀分布的现象。

答案:

(1)蛋白质 

(2)蛋白质等 膜物质分子能够运动 (3)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一定的流动性 (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 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

【基础题组】

1.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膜两侧物质分子的排列是不对称的

B.组成膜的物质分子的运动使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磷脂具有保护、润滑、识别和信息传递的作用

D.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

解析:

选C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保护、润滑、识别和信息传递的作用,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下表中关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对应关系,不确切的是(  )

选项

实例(实验)

结论(假说)

A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红细胞膜中的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D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解析:

选D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

A.S1=2S2B.S1<2S2

C.S1>2S2D.S2

解析:

选C 口腔上皮细胞含有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生物膜都是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基本支架,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2S2,C正确。

4.下列不符合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说法的是(  )

A.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B.每个磷脂分子的疏水端都向内

C.嵌入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分子大多能运动

D.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联系,所以才具有流动性

解析:

选D 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能运动,这使整个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生物膜是一个整体,它上面的各种分子相互作用、密切联系才维持了生物膜的整体性。

5.人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内膜,在溶血后,只剩下一层细胞膜外壳,称血影。

如果将血影中的脂类抽提出来,在水面上铺展开,并用板条将其推挤到一块,则测得的脂类面积约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

A.1/2倍B.1倍

C.2倍D.4倍

解析:

选C 细胞膜中的磷脂排列成双层,铺开后变为单层,其面积应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6.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两条暗带中间夹一条明带,那么关于对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两条暗带的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成分是脂质

B.明带的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成分是脂质

C.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脂质

D.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脂质

解析:

选C 细胞膜成分中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大量的蛋白质分子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所以在电镜下看到的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应该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脂质。

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淋巴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与脂质

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

生物膜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D.细胞完成分化后,其细胞膜的通透性稳定不变

解析:

选B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以磷脂双分子层形成基本支架,蛋白质镶嵌在表面,部分或全部嵌入、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是运动的。

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其通透性大小与许多因素(如温度等)有关,并不是稳定不变的。

8.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是(  )

A.白细胞吞噬病菌

B.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C.萎蔫的植物细胞出现质壁分离

D.细胞膜糖蛋白的识别过程

解析:

选D 白细胞吞噬病菌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液泡逐渐缩小,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收缩,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因此质壁分离的过程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糖蛋白的识别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能力题组】

9.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不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

A.人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

B.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C.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D.变形虫伸出伪足

解析:

选C 蛋白质进入细胞核是通过核孔;A、B、D所述都与组成生物膜的物质分子的运动有关,即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10.对于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逻辑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膜主要由膦脂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②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③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④膜内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都是运动

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

解析:

选C 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功能间的关系为:

11.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

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当温度增加到15℃以上时,膜的流动性发生变化

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

C.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

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解析:

选D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嵌合体的形成是两种细胞的膜蛋白发生相对运动的结果,温度增加到15℃以上时,形成嵌合体的比例明显增大,说明温度对膜蛋白的运动有影响。

温度升高,膜蛋白相对运动加剧,细胞膜流动性增强。

图示数据能说明温度增加到15℃以上,温度越高,形成的嵌合体越多,而不是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12.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则出现砖红色。

该成分是(  )

A.糖脂B.磷脂

C.糖蛋白D.脂蛋白

解析:

选C 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蛋白质和糖类,其中有些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

加入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说明含有蛋白质;加入斐林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含有还原糖。

同时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的是糖蛋白。

13.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③]__________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

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结构是[ ]__________。

(2)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性。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同的细胞,其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

(填写标号)

(5)细胞膜的外侧是__________(填“Ⅰ”或“Ⅱ”)侧,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显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图中②所示),蛋白质分子覆盖、镶嵌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糖链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与细胞识别、细胞间信息交流有关。

Ⅰ侧具有糖链,可以判断Ⅰ侧为细胞膜外侧。

答案:

(1)蛋白质 氨基酸 [②]磷脂双分子层

(2)[①]糖蛋白(糖被) (3)流动 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可以运动的 (4)③ (5)Ⅰ Ⅰ侧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 (6)流动镶嵌模型

14.欲获取纯净的细胞膜,可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

(1)选取下列材料中的________作为获取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

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B.鸡的红细胞

C.口腔上皮细胞D.洋葱表皮细胞

(2)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蒸馏水中,由于细胞内溶液浓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蒸馏水浓度,所以细胞吸水,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

(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据此推测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如何排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实验表明,将两种不同的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的,然后将这些细胞混在一起培养,发现只有同种海绵的细胞才能结合。

在这些细胞识别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细胞膜上的________,它位于细胞膜的外侧。

(5)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

构成细胞膜的______分子和______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解析:

(1)获得纯净的细胞膜要选择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因为该细胞除了细胞膜,无其他各种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干扰,能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2)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由于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外界蒸馏水浓度,所以细胞吸水,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

(3)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据此推测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呈双层排布。

(4)糖蛋白与细胞之间的识别作用有关,它位于细胞膜的外侧。

(5)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答案:

(1)A 

(2)大于 (3)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布(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4)糖蛋白 (5)磷脂 蛋白质

15.生物体细胞内的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即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请根据以下所提供的条件探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

新鲜的红色康乃馨、烧杯、玻璃铅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量筒。

(1)简要说明膜的成分与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康乃馨的红色部分是指细胞的哪一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善下列实验设计,验证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第一步:

选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用玻璃铅笔标上A和B。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