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意义及时代内涵.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9344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意义及时代内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党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意义及时代内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党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意义及时代内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党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意义及时代内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党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意义及时代内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党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意义及时代内涵.doc

《党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意义及时代内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意义及时代内涵.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党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意义及时代内涵.doc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意义及时代内涵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与背景

1、四个全面的提出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远。

从时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场合逐步提出的。

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2、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

2002年十六大提出“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2012年十八大提出“两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把“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

第三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把“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

2015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

3、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深刻揭示出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四个全面”的总源头。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是姊妹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

四个全面是从党的的十八大以后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十八大精神的延伸丰富和发展。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四个定位

(一)路线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的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是大思路、大蓝图。

(二)新高度。

如果说,“三个文明”是一维成“线”,到了“五位一体”就成了二维扩“面”,到了“四个全面”便成了三维立“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相互激荡已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表明党的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更加清晰、也更加成熟、更趋定型。

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三)新发展。

“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审视,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四)总抓手。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着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对于全体党员和干部来说,更生动、更可感,更具象、更实在,更具有共识力、号召力和动员力,清晰明了治国理政的着力点在哪里,路该怎么走,事要怎么办。

是时间表、任务书、动员令。

媒体评论

新华网——“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并提“四个全面”,是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而且令人热血沸腾。

大公报——“四个全面”是对这些思想实践的概括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战略指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相互作用、螺旋递进,将贯穿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邓小平最早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见到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第一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讲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第二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构想。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十六大报告提出:

今后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个阶段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

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做出战略部署。

第四个阶段就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内涵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和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包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特别是老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是全面小康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们要致力于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部门差距、行业差距,让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发展。

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新常态要有新思路、新作为、新动力、新活力。

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样一个“双目标”,着力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这样的“双引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连着人民幸福;全面深化改革是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是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是要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农民农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

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大力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5+1+1”的七个方面的改革,即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国防与军队改革。

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

改革总目标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改革十论:

1、改革地位论:

两个“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改革时态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改革定力论:

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关于改革战略定力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一是“两个死路一条”的论断,即不实行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二是“两个保持”的要求,即“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三是“两个防止”的警示,即“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4、改革任务论:

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

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5.改革目标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和总方向。

6、改革特征论:

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

“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

7、改革方法论:

尊重改革规律。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

“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8、改革推进论:

有序推进“五要”。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五要”新思维,即要正确推进改革,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有序推进改革,要协调推进改革,要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

9、改革动力论:

党的领导与改革合力。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

10、改革担当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美容化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