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七下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195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七下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七下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七下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七下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七下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七下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七下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七下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七下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七下四单元教学设计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教学难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相关简介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

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

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

chān huo  掺杂混合 

冗长:

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

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

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

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四、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

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

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

送客 (3)第五自然段:

复信  (4)第六自然段:

会上发言 

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

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

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课堂小结 :

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

 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4、作业布置

 1、表现于本文中的作者的情感,是平淡的还是浓烈的?

试加以分析。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

待人厚                   律己严 

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14、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2、释题导思:

1、什么是驿路?

2、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

彭荆风(1929——),靠自学成为作家。

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他1977年写作的表现边疆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佳作。

3、检查预习

1、字词

迷茫(mímáng):

①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②形容生活或者工作不知道该如何进展,没有方向感。

恍惚(huǎnghū):

①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②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

修葺(xiūqì):

修理(建筑物)。

晶莹(jīngyíng):

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

晶:

光亮透明。

莹:

光亮透明。

驿路(yìlù):

驿道。

2、填表格

出现顺序

人物

所做好事

目的

时间

1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十年后的某天早上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同上,及前一天晚上

3

哈尼小姑娘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4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5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四、教师选点突破,梳理文章结构。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

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为实写,这句话写出了梨花盛开的特点,写出了梨树林给人的整体感觉。

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时的心情;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第二处第27段:

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为虚写,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

第三处:

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为实写。

内容上:

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结构上:

照应题目,深化中心。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

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5、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

“我”与老余困窘时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

“我”与老余猜测小屋的主人。

第三部分(13-27):

“我们”与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7):

遇到梨花的妹妹得知真相。

6、本文的写作顺序有何特点?

明确:

顺序与插叙相结合。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是顺叙。

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

补充资料: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此法,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7、找出本文的三处悬念和两次误会,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八、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9、总结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

应怎样弥补?

 

15、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辨证性和严密性。

  

3.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

上学真苦啊!

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

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曾沐浴幸福和快乐,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

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

上帝是公平的,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2、 课前准备 

1、 检查预习情况,并正音、正义。

 

2、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 写作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4、 文体知识简介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理解文章内容,还需掌握论题。

 

三、 整体感知 

1、 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并思考下列问题:

 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最苦与最乐。

 

2、 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是哪三个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2)什么事最快乐?

(3)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第三部分(5—6)。

四、 深层探究 

1、 细读第1—3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第1段)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第2段)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3)到底什么叫责任?

它的范围有多大?

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第3段)不守诚信、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有赔礼——没责任的表现。

责任的范围:

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

三个凡属:

概括所有的责任。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论点: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一直要过着痛苦的日子,即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细读第4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从第一句这个设问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就可以看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完成了责任。

这也就推出了本文的第二个论点: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作者论述自己重要观点的部分,细读第5-6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引用名言: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得出结论:

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小结:

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一个结论,即分论点一:

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二: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结论: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五、写法探究 

1.通读全文,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小组活动,找出每部分的论据) 

(1)事实论据:

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2、3段) 

道理论据:

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4、5、6段)。

 

(2)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

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 (第4、5、6段)。

②举例论证:

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第2、3段)。

③对比论证:

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

 

(3)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通常的写法:

总论——分论——结论。

 本文结构有所不同:

 

第一部分(1-3)分论:

最苦。

第二部分(4)分论:

最乐。

第三部分(5-6)结论:

苦中有真乐。

 

2.品味语言特点。

 

(1)朗朗上口,比较流畅.作者没有堆砌过多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比较轻松的语气娓娓道来,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比较简洁。

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

再看看这些句子:

“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这些句子及语气极具口语化,让严肃的问题亲切化,易于接受。

 

(2)运用修辞,让人读来心情愉悦。

本文主要用的修辞:

设问:

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

排比:

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

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第6段)。

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问题鲜明,有趣味性。

 (四)体验与反思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把万事当责任来尽,便得苦中真乐,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的观点。

作为学生,我们就应当把学习当作责任来尽,于尽责任中得乐趣。

请据此谈谈你对“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名言的看法?

 

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更睿智、更有益于国家和社会。

如果把学习当做一件责任,觉得它漫无边际,无法完成,就会感觉像背了千斤重担,自然感觉痛苦万分;如果把学习当作一个兴趣、一份责任来完成,每学到一点知识就感觉有所进步,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就感觉尽到了一份责任,你就会感到快乐的,也会真正获益的。

 

六、拓展延伸 

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居里夫人说: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 

罗曼·罗兰:

最难忍受的痛苦,也许是想干一件事情而又不去干。

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财富或荣誉,而是来自于做了一些值得做的事情。

 

7、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分论点:

  最苦——负责任    (1--3)     分    

分论点:

  最乐——尽责任     (4)                 

 结论:

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5--6)  总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

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

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

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

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 听示范朗读。

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 齐读。

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

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

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

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

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

要求:

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

(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

请说说理由。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

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

答:

写人。

 问:

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

品德高尚 

问:

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

托物言志 

(PPT展示)

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

 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

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9)板书       

陋   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环境清幽           安贫乐道  

不陋    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           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                                言志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及衬托的写作表现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意及写作手法。

难点:

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促进理解,理解文义,理解作者的志趣。

2.在理解文义,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讲解托物言志与衬托的写作手法。

3.这篇文章简短优美,指导学生以读带动背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与大家分享几句话: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

这几句话都是说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孟母不就为她的小宝贝儿搬了三次家吗!

可是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