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培训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2037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培训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培训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培训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培训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培训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培训讲学.docx

《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培训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培训讲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培训讲学.docx

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培训讲学

 

测量与遥感复习题(含答案)2012年

第一章绪论

1.1.6计算题

(1)在1:

2000比例尺的图上,某图形的面积为6.5平方厘米,求实地面积为多少公顷?

折合多少亩?

又问该图形在1:

5000比例尺的图上应表示为多少平方厘米?

又问这两种比例尺的精度分别为多少?

(2)1:

1000与1:

2000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各为多少?

要求图上表示0.5m大小的物体,测图比例尺至少要选择多大?

1.2.6计算题

(1)6.5cm2×20002=26000000cm2=2600m2/10000=0.26公顷

0.26公顷×15=3.9亩

260000001.04cm2/50002=1.0cm24

1:

2000与1`:

5000比例尺精度分别为0.2m,0.5m

(2)0.1m0.2m0.1mm/0.5m=1:

5000

第二章距离测量

第三章直线定向

3.1.6计算题

(2)用罗盘仪测得某直线的磁方位角为2°30′,该地区的磁偏角为西偏3°,试求该直线的真方位角,并换算为象限角。

(3)已知四边形内角为β1=94°,β2=89°,β3=91°,β4=86°,现已知

α12=31°,试求其它各边的方位角,并化算为象限角。

3.2.6计算题

(2)A=2°30′-3°=-30′即359°30′

象限角为NW0°30′

(3)α23=122°(SE58°)α34=211°(SW31°)

α41=305°(NW55°)

第四章水准测量

4.1.6计算题

(1)水准测量测定深沟底的高程,安置Ⅰ、Ⅱ两测站(见图4-1),在测站Ⅰ测得A点标尺读数为1.636m,B点标尺读数为4.956m。

在测站Ⅱ测得B点标尺读数为0.561m,C点标尺读数为4.123m,已知A点高程为100m,求得沟底C的高程为多少?

又问测站Ⅰ与测站Ⅱ的仪器视线高程为多少?

图4-1

(2)如下图(图4-2)所示进行支水准测量,已知A点高程为417.251m,观测数据均在图上注明,将数据填入表中,完成表中各拦计算并求P点高程。

测站

点号

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高差

高程

检核

计算

 

图4-2

(5)等外闭合水准测量,A为水点,已知高程和观测成果已列于表中。

试求各未知点高程。

点号

距离D

高差h

高差改正数v

改正后高差h+v

高程H

A

km

1.1

m

-2.101

m

75.189

1

0.8

+1.468

2

1.0

+1.469

3

0.9

-0.801

A

fh=fh容=

=

(6)图根附合水准路线测量,A、B为已知水准点,已知高程和观测成果已列于表中。

试求各未知点高程。

点号

测站数n

高差h

高差改正数v

改正后高差h+v

高程H

A

8

m

-0.127

m

55.000

1

10

-1.260

2

12

+4.279

B

57.841

fh=fh容=

=

4.2.6计算题

(1)hAB=-3.320HB=100-3.320=96.680

hBC=-3.562HC=96.680-3.562=93.118m

Ⅰ测站仪器视线高程=100+1.636=101.636

Ⅱ测站仪器视线高程=96.680+0.561=97.241m

(2)记录数据和计算结果列于下表

测站

点号

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高差

高程

1

A

TP1

2.403

 

1.428

 

+0.975

417.251

418.226

2

TP1

TP2

0.621

 

1.375

 

-0.754

 

417.472

3

TP2

TP3

2.085

 

1.714

 

+0.371

 

417.843

4

TP3

P

0.714

 

1.643

 

-0.929

 

416.914

检核

计算

5.823

5.823-6.160=

6.160

-0.337

-0.337

-0.337

(5)见下表

点号

距离D

高差h

高差改正数v

改正后高差h+v

高程H

A

km

1.1

m

-2.101

m

-0.010

m

-2.111

m

75.189

1

73.078

0.8

+1.468

-0.008

+1.460

2

74.538

1.0

+1.469

-0.009

+1.460

3

75.998

0.9

-0.801

-0.008

-0.809

A

75.189

3.8

+2.892

-0.035

0

fh=+0.035mfh容=

=±0.078m

(6)见下表

点号

测站数n

高差h

高差改正数v

改正后高差h+v

高程H

A

8

m

-0.127

m

-0.014

m

-0.141

m

55.000

1

54.859

10

-1.260

-0.017

-1.277

2

53.582

12

+4.279

-0.020

+4.259

B

57.841

30

+2.892

-0.051

+2.841

+2.841

fh=2.892-2.841=+0.051mfh容=

=±0.066m

第五章角度测量

5.1.6计算题

(1)完成下表各栏,并计算竖角值和指标差。

已知该经纬仪盘左望远镜抬高时,竖盘读数是减少的,请绘图说明该经纬仪竖盘刻划的类型。

(要求图中标注竖盘刻划、望远镜和指标线)

测站

目标

盘位

竖盘读数

竖角值

指标差

近似竖角值

测回值

A

B

L

78°18′18″

R

2814200

A

C

L

963248

R

2632740

(4)某经纬仪的竖盘注记形式如图5-3,

要求:

(1)画出盘右图中竖盘刻划注

记及竖盘读数指标线;

(2)列出盘

左近似竖角αL及盘右近似竖角αR

的公式;(3)列出竖角α及竖盘指

标差x的公式。

 

图5-3

(5)用测回法观测∠AOB,观测数据

列于下表,请完成记录计算。

(计算取至秒)

测站

目标

盘位

水平度盘读数

水平角

半测回值

测回值

O

A

L

0°00′24″

B

915606

B

R

2715654

A

1800036

(6)在测站A点观测B点、C点的竖直角,观测数据如下表,请计算竖直角及指标差。

测站

目标

盘位

竖盘读数

竖角值

指标差

近似竖角值

测回值

A

B

L

98°41′18″

R

2611848

A

C

L

861618

R

2734400

注:

盘左视线水平时竖盘读数为90°,视线向上倾斜时竖盘读数是增加的。

5.2.6计算题

(1)见下表与图5-6图5-6

测站

目标

盘位

竖盘读数

竖角值

指标差

近似竖角值

测回值

A

B

L

78°18′18″

11°41′42″

 

114151

 

-9

R

2814200

114200

A

C

L

963248

-63248

 

-63234

 

-14

R

2632740

-63220

(4)

(a)见图5-7

(b)αL=90-LαR=R-270

(c)α=

x=

图5-7

(5)见下表

测站

目标

盘位

水平度盘读数

水平角

半测回值

测回值

O

A

L

0°00′24″

 

91°55′42″

 

91°56′00″

B

915606

B

R

2715654

 

91°56′18″

A

1800036

(6)见下表

测站

目标

盘位

竖盘读数

竖角值

指标差

近似竖角值

测回值

A

B

L

98°41′18″

8°41′18″

 

84115

 

+3″

R

2611848

84112

A

C

L

861618

-34342

 

-34351

 

+9″

R

2734400

-34400

第七章控制测量

7.1.6计算题

(3)已知闭合导线各内角(右角)观测值及起始边方位角如下表,试求:

①内角和闭合差;②改正后内角;③各边坐标方位角;④确定各边坐标增量的符号;⑤求fx、fy、f及k;⑥求各边坐标增量改正数(写在坐标增量的上方);⑦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内角

观测值

°′″

改正后

内角

°′″

坐标

方位角

°′″

边长

(m)

纵坐标

增量

ΔX

横坐标

增量

ΔY

改正后

坐标增量

ΔX

ΔY

1

1483500

87.140

74.365

45.422

2

1071910

89.960

67.618

59.334

3

873000

89.690

62.044

64.768

4

891420

111.952

79.804

78.515

1

755710

∑β=∑D=fx=fy=

fβ=f=K=

(4)某图根附合导线如下图7-2所示,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列于表中,试按导线坐标计算表完成各项计算。

(角度取至秒,坐标取至0.001m,坐标增量改正数填在坐标增量值的上方。

图7-2

右角

观测值

°′″

改正后

右角

°′″

坐标

方位角

°′″

边长

(m)

纵坐标

增量

ΔX

横坐标

增量

ΔY

改正后坐标增量

坐标

ΔX

ΔY

X

Y

B

1272030

 

 

509.58

 

675.89

A

1285732

40.510

1

2950800

79.040

2

1773058

59.120

C

2111736

529.00

801.54

342600

D

fβ=∑D=fx=fy=

f=K=

(6)已知A点高程为258.26m,AB间距离为620.12m,从A点测B点时,竖角α为+2°38’,仪器高i为1.62m,B点标高v为3.65m,求B点的高程为多少?

7.2.6计算题

(3)答案见下表

 

内角

观测值

°′″

改正后

内角

°′″

坐标

方位角

°′″

边长

(m)

纵坐标

增量

ΔX

横坐标

增量

ΔY

改正后坐标增量

ΔX

ΔY

1

1483500

87.140

+0.031

-74.365

+0.038

+45.422

-74.334

+45.460

2

1071910

1071900

2211600

89.960

+0.032

-67.618

+0.039

-59.334

-67.586

-59.295

3

873000

872950

3134610

89.690

+0.032

+62.044

+0.039

-64.768

+62.076

-64.729

4

891420

891410

443200

111.952

+0.040

+79.804

+0.049

+78.515

+79.844

+78.564

1

755710

755700

∑β=3600040∑D=378.742fx=-0.135fy=-0.165

fβ=+40"f=0.214K=1/1773

(4)答案见下表

内角

观测值

°′″

改正后

内角

°′″

坐标

方位角

°′″

边长

(m)

纵坐标

增量

ΔX

横坐标

增量

ΔY

改正后坐标增量

坐标

ΔX

ΔY

X

Y

B

1272030

 

 

A

1285732

1285738

 

509.580

 

675.890

 

1782252

40.510

+0.007

-40.494

+0.007

+1.144

-40.487

+1.151

1

2950800

 

2950806

469.093

 

677.041

 

631446

79.040

+0.014

+35.581

+0.014

+70.579

+35.595

+70.594

504.688

747.635

2

1773058

1773104

654342

59.120

+0.010

+24.302

+0.011

+53.894

+24.312

+53.905

C

2111736

2211742

529.000

801.540

342600

D

fβ=+24″∑D=178.670fx=-0.031fy=-0.033

f=+0.045K=1/3953

(6)HB=HA+ABtgα+i-v=358.26+620.12×tg2°38′+1.62-3.65

=358.26+28.52+1.62-3.65=384.75m

第八章碎部测量

8.1.6计算题

计算下表中各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

测站:

A测站高程:

HA=94.05m仪器高:

i=1.37m竖盘指标差:

x=0

(m)

中丝读数

(m)

竖盘读数

(°′)

竖直角

(°′)

初算高差

(m)

改正数

(m)

改正后

高差(m)

水平距离

(m)

高程

(m)

1

0.647

1.53

8417

2

0.772

1.37

8152

3

0.396

2.37

9355

4

0.827

2.07

8017

注:

盘左视线水平时竖盘读数为90°视线向上倾斜时竖盘读数减少。

8.1.7绘图题

按下图(图8-1)所给地形点的高程和地性线的位置(实线为山脊,虚线为

山谷)描绘等高线,规定等高距为10m。

 

 

图8-1

8.2.6计算题

答案见下表:

测站:

A测站高程:

HA=94.05m仪器高:

i=1.37m竖盘指标差:

x=0

点号

尺间隔

(m)

中丝读数

(m)

竖盘

读数

(°′)

竖直角

(°′)

初算

高差

(m)

改正数

(m)

改正后

高差(m)

水平

距离

(m)

高程

(m)

1

0.647

1.53

8417

+543

+6.41

-0.16

+6.25

64.06

100.30

2

0.772

1.37

8152

+808

+10.81

0

+10.81

75.65

104.86

3

0.396

2.37

9355

-355

-2.70

-1.00

-3.70

39.42

90.35

4

0.827

2.07

8017

+943

+13.76

-0.70

+13.06

80.34

107.11

注:

盘左视线水平时竖盘读数为90°视线向上倾斜时竖盘读数减少。

第十章平整土地测量

10.1.6计算题

(1)试推导下列平整土地时设计高程H。

的计算公式:

H。

=

(∑H角+2∑H边+3∑H拐+4∑H中)

(2)合并田块平整土地测量时,当田块较平整时,每块田测一个点,其值注于图上(图10-1),每块田面积也注于图上。

求四块田合并平整后田面的设计高程为多少?

图10-1

(3)某块地建立方格网,方格边长为10m,测得各方格点的高程如图10-2所示(数字以米为单位)。

试求:

⑴平整土地设计高程;

(2)在各方格点旁的括号内标出施工量(填'-',挖'+');(3)在图上标出填挖分界线(注明它到方格顶点的距离);(4)分别计算各填挖的土方量(要列计算式子)及总填挖方。

图10-2

 

10.2.6计算题

(1)设H1、H2、H3、H4....分别表示各桩点的高程(如图11-4),则:

第一方格平均高程=(H1+H2+H4+H5)/4;

第二方格平均高程=(H2+H3+H5+H6)/4;

...........

第五方格平均高程=(H7+H8+H10+H11)/4。

所以田面总的平均高程H。

为图11-4

H0=[(H1+H2+H4+H5)/4+(H2+H3+H5+H6)/4+.....+(H7+H8+H10+H11)/4]/5

H0=[(H1+H10+H11+H9+H3)/4+2(H4+H7+H6+H2)/4+3H8/4+4H5/4]/5

式中:

H1、H10、H11、H9、H3均为角点;H4、H7、H6、H2均为边点;

H8为拐点;H5为中点。

因此同理可写出通式:

H。

=(∑H角+2∑H边+3∑H拐+4∑H中)/4n

式中:

n为方格总数∑H角为各角点高程总和∑H边为各边点高程总和

∑H拐为各拐点高程总和∑H中为各中点高程总和

(2)647×8+420×7.25+425×7.12+2976.91/(647+420+425+297)=7.43m

(3)⑴计算设计高程H0=

[(19.2+22.2+18.8+21.4)+2(20.5+21.2+18.8+21.8+19.6+20.3)+

4(19.5+20.8)]=20.3m

⑵各方格顶点施工量见下图11-5

⑶计算零点位置及标绘填挖分界线

根据x1、x2、x3值标绘填挖分界线(见图10-5)。

(4)计算各方格填挖方及总填挖方

图10-5

总填方=216.47m3总挖方=224.83m3

第十一章面积测定

11.1.6计算题

(1)在检定求积仪分划值C时,安置某一航臂长后,对已知面积为500平方毫米的图形(该图比例尺为1:

500),量得读数差为125分划,求C的绝对值与C的相对值各为多少?

(2)在作求积仪分划值测定时,安置航臂长为64.10,对已知面积16平方厘米的图形量得平均读数差为125,已知图形的比例尺1:

500,求分划值C的绝对值与相对值。

若使C的相对值为4平方米,问航臂长应调整为多少?

(3)求积仪检定时,航臂长安置为297,求得分划值的绝对值C绝对=9.84mm2,如何使单位分划值的绝对值C绝对=10mm2?

现用此求积仪量测1:

5000比例尺地形图上的一块面积,得起始读数n1=4528,终了读数n2=5643,求此块面积为多少亩?

11.2.6计算题

(1)C的绝对值:

500mm2/125=4mm2C的相对值:

4×5002=1m2

(2)C绝对值=16cm2/125=12.8mm2

C相对值=12.8×5002=3.2m2

64.10:

3.2=R:

4

∴R=80.13

(3)解:

C1:

R1=C:

R

即9.84:

297=10:

R

∴R=297×10/9.84=301.8

要使分划值C绝对值等于10mm2,航臂长必须调为301.8。

S=C(n2-n1)=10×50002×(5643-4528)

=2.7875×1011mm2=2.7875×105m2=27.875ha=418.125亩

第十四章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15.1.6计算题

(1)地面上A点的高程为50.52m,AB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20m,如图14-1所示。

现要求在B点打一木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