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980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48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docx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docx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河网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生态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11ZX07301-004)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

技术导则

 

北京建筑大学

2014年9月

前言

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河网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生态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11ZX07301-004),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是:

1.总则;2.术语;3.嘉兴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总体目标;4.嘉兴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及设施选择;5.嘉兴典型用地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指引;6.管理机制;7.运行维护。

本导则主管单位:

嘉兴市园林市政局

本导则主编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

王思思程慧王建龙赵杨苏义敬王佳吴文洪

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

张雅君车伍李俊奇冯萃敏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改善嘉兴水环境,控制径流污染,减轻防洪排涝压力,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规范城市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制定本技术导则。

1.2指导思想

以低影响开发为指导思想,通过嘉兴市区的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建设,削减建设区块因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负荷、实现建设区域内年均雨水径流外排量和峰值流量不大于建设前、保障建设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防洪与排水安全、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目标。

1.3适用范围

本导则的适用范围为嘉兴市区968km2,五县(市)也可参照执行。

本导则是嘉兴市区道路、建筑与小区、集中绿地等雨水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审批及行业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1.4其他规定

自本导则批准公布之日起,嘉兴市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均应按照本导则进行。

除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导则的规定。

1.5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技术导则引用了下列标准规范中的有关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788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

GB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范

GB/T5059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50420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GB5034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JGJ155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CJJ/T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

CJJ/T188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

关于在嘉兴市区城市建设中实施低影响开发模式的通知嘉建委城[2012]461号

 

2术语

2.0.1雨水控制与利用stormwatermanagement

指削减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及降低径流污染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总称。

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

2.0.2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distributedstormwatermanagementsystem

在场地源头,起到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调蓄排放、收集回用等功能,由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技术、管理、运行维护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典型设施包括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生态树池、透水铺装、雨水口截污设施、绿色屋顶等。

2.0.3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污染与径流流量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0.4雨水调蓄stormwaterdetention,retention/storage

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2.0.5雨水调节stormwaterd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调节)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洪峰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也称为调控排放。

2.0.6雨水储存stormwaterstorage

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滞留或蓄渗以达到削减径流总量、收集回用或补充地下水等目的。

2.0.7雨水渗透stormwaterinfiltration

利用人工或自然设施,使雨水入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

2.0.8雨量径流系数volumetricrunoffcoefficient

一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降雨量之比。

2.0.9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ldepth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能消纳的径流总量所对应的降雨量,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2.0.1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等方式,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2.0.11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measure

指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构成,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树池、高位花坛等形式。

 

3嘉兴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总体目标

3.1雨水控制利用总体目标

本技术导则旨在贯彻低影响开发理念,构建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雨水控制利用技术,以控制径流污染为重点,兼顾防治内涝灾害、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及营造多功能景观等目标的实现。

3.1.1控制径流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

通过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建设,利用生态化雨水处理设施控制初期径流,减少面源污染,满足水环境容量限制并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为实现在“十二五”期末“基本消灭劣Ⅴ类水体,实现Ⅳ类水为主体,提高Ⅲ类水比重”的目标提供保障。

3.1.2减少径流排放,防治内涝灾害

在城市建设中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通过降低场地径流系数、延长雨水径流时间,以减少嘉兴内涝发生的频率和程度,缓解城市下游排水系统压力,并解决下凹桥区、低洼地区等重点地段的排水防涝问题。

3.1.3收集回用雨水,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嘉兴市降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93.5mm,进水量与降水量比值为1.32,宜采取雨水湿地、雨水塘等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及简单处理,将其变为杂用水进行回用,如喷灌绿地、景观用水和清洗路面等,从而合理雨水资源,优化嘉兴城市供水结构。

3.1.4与园林绿化结合,营造生态景观

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既具有显著的水文调节功能,也有良好的美化效果和生态效益。

通过雨水设施与园林绿地的有机结合,创建具有雨水调节功能的新型生态绿地,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

3.1.5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发挥示范作用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构筑生态绿色景观,还能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的推广和实施,强化公众、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为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奠定基础。

3.2雨水控制利用规划设计指标

3.2.1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应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或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作为规划控制目标,嘉兴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曲线参见附录2。

3.2.2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宜为80%-85%。

3.2.3已建城区或改建、扩建项目,可根据场地空间和绿化率等条件,合理确定控制目标,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宜低于50%,有条件区域宜参照新开发区域标准进行控制。

3.2.4嘉兴市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减少对其原有水系统和水环境的影响,由水环境容量确定径流限排控制目标。

不同项目应根据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控制目标。

3.2.5应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提出径流控制要求,明确单位土地开发面积的雨水蓄滞量、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和下沉式绿地率等指标,作为审批的规划设计条件。

 

4嘉兴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及设施选择

4.1一般规定

4.1.1嘉兴常见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包括:

雨水花园、植草沟、生态树池、雨水口截污设施、雨水过滤池、透水铺装、植被缓冲带、雨水塘、雨水湿地、生态堤岸、生态浮床、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

各类设施的功能、适用条件、典型构造及设计参数详见附录5。

4.1.2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一般兼具水质和水量双重控制效果,当设施用于控污、滞蓄、收集回用等一个或多个目标时,应根据当地水文及土壤情况、水环境污染现状、用地性质控制要求、建筑规划及管线布局等综合设定控制目标,通过构建控污、调节和收集利用系统以实现控制目标。

4.1.3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应首先通过优化场地设计,实现水文影响最小化;其次通过合理设计与建设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减少或消除城市开发对水文过程的干扰。

4.1.4应将水文过程控制纳入到场地规划设计全过程当中,界定和保护对水文过程影响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区域,如河道及其缓冲区、泛洪区、湿地、陡坡、高渗透性和低渗透性土壤、洼地、森林等。

4.1.5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宜与场地开放空间、景观水体相结合,合理选择和设计雨水设施内的植物,建设具有显著水文功能的生态景观。

4.1.6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置雨水控制利用设施,通过合理竖向设计做到场地范围内土方平衡,减少施工量和工程造价。

4.1.7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的设计计算应符合本导则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规定,推荐使用水力模型进行计算或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

4.1.8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建设应根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方便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并注重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

4.2雨水控污系统

4.2.1雨水控污系统一般包括雨水花园、雨水口截污、雨水塘、雨水湿地、生态浮岛、植草沟、生态树池、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植被缓冲带等设施。

4.2.2屋面、道路、广场等硬化表面的径流应首先进入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进行处理,再排入雨水管道或受纳水体。

4.2.3为保证污染物去除效果,雨水控污系统的有效面积、填料配比需经过计算确定。

4.2.4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前置塘等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沉淀并减缓流速。

4.2.5雨水设施内的植物宜选取耐污染并具有显著净化能力的品种(具体植物选择与配置可参考附录7。

4.3雨水滞蓄系统

4.3.1雨水滞蓄系统一般包括下沉式绿地、雨水塘和雨水湿地等设施。

4.3.2雨水滞蓄系统适用于削减城市洪峰流量,或要求场地雨水迅速排干的场地,也可作为雨水入渗及收集利用的辅助设施。

4.3.3当场地条件允许时,建议优先采用景观水体、雨水塘和雨水湿地等设施进行调节滞蓄,并尽量模仿自然形式设计雨水调蓄设施。

4.3.4土壤渗透性不佳或入渗面积不足以承担硬化地面的径流雨水时,可局部换土增加渗透性。

4.3.5雨水滞蓄系统的具体设计应按照本指引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中相关规定进行。

4.4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4.4.1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一般包括:

集水面收集设施、控污设施、储存净化设施及其回用设施等。

4.4.2雨水利用管网系统应尽量与中水管网系统联合使用,并建立自动切换和控制系统,以保障供水安全。

4.4.3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及绿地范围内的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污染严重的下垫面的雨水。

4.4.4应依据可利用雨水的水质、水量和用水时间选择雨水用途,宜优先选择用水量大且稳定、用水时间不受天气和季节影响、特别是在降雨时期用量也不受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方式。

回用雨水不宜用于与人体有直接接触的场合。

4.4.5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处理后的雨水水质应根据用途确定,当回用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

(2)处理后的雨水用作杂用水时,其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中的规定。

用作景观用水时,其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的规定。

4.4.6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规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循环冷却水补水、冲厕等各项最高日用水量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景观水体补水量根据蒸发量和水体渗透量综合确定。

(2)每个雨水贮存池的有效储水容积应至少满足旱季时系统两周的用水量。

当资料具备时,也可根据水量供需平衡状况采用日调节计算的方法确定。

(3)超过设计标准的径流雨水溢流进入外部市政管道。

4.4.7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具体设计应按照本导则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5嘉兴典型用地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指引

5.1一般规定

5.1.1嘉兴典型城市下垫面包括道路、建筑与小区和集中绿地。

各类城市用地和建设项目可参考本导则所列下垫面的设计要点进行建设。

5.1.2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应以区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市政工程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据,并与场地道路、开放空间、排水管网等相关设计协调衔接,达到整体优化状态。

5.1.3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是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有机组成,其建设不应降低雨水排放系统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

5.2道路

设计要点

5.2.1道路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的目标以控制面源污染与削减地表径流为主,雨水调节和收集利用为辅。

适宜在道路使用的分散式雨水设施主要有:

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

5.2.2已建道路可通过降低绿化带标高、路缘石开口改造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化空间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溢流接入原有市政排水管线或周边水系。

5.2.3针对城区内已建下穿式立交桥、低洼地等严重积水点进行改造,应充分利用周边现有绿化空间,建设分散式源头调蓄措施,减少汇入低洼区域的“客水”;在周边绿化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应结合周边集中绿地、水体、砂石坑、公园、广场等空间建设雨水调蓄、蓄渗设施。

5.2.4新建道路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

5.2.5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路段,优先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

5.2.6道路红线内绿地高程应低于路面、人行道,并通过在绿化带内设置植草沟、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等滞留设施净化、消纳雨水径流,并与道路景观设计紧密结合。

5.2.7充分利用立交桥区域内绿化空间,合理布置雨水控制利用设施。

桥面雨水落水管尽量接入绿地,管口应铺设卵石层消能、散水。

5.2.8道路中交通环岛、公交车站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的布置应结合相邻绿化带、雨水口位置综合考虑,尽可能利用绿化带净化、削减径流。

5.2.9当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有限或毗邻建筑与小区时,可结合红线内外的绿地,采用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雨水滞蓄设施净化、下渗雨水,减少雨水排放。

5.2.10当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规模较大时,可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湿地、雨水塘等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部分周边地块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

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示例

道路雨水进入周边绿带内(设置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通过绿带滞留、净化和传输,下渗及溢流的雨水会同地表径流通过雨水管道(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经过雨水塘、雨水湿地处理)排入下游河道,从而减轻径流污染,改善道路周边整体环境。

图5-1道路雨水控制利用流程图(推荐)

5.3建筑与小区

设计要点

5.3.1建筑与小区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的目标以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地表径流、雨水调节为主,有条件的小区可兼顾雨水收集利用。

适宜在建筑与小区使用的分散式雨水设施主要有:

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湿地、雨水塘。

5.3.2嘉兴市既有建筑改造时,优先考虑雨落管断接方式,将建筑屋面、硬化地面雨水引入周边绿地中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如雨水花园、植草沟、雨水桶等)下渗、净化、收集回用。

5.3.3嘉兴市坡度较缓(小于15°)的屋顶或平屋顶、绿化率较低、与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相连的建筑与小区(新建或改建)可考虑采用绿色屋顶。

普通屋面的建筑可利用建筑周围绿地设置雨水花园等承接、净化屋面雨水。

5.3.4针对嘉兴市的粘土土质,可结合景观设计采用土壤改良型的雨水花园等设施,并设置溢流口。

5.3.5建议优先采用植草沟、渗透沟渠等自然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

若设置雨水管道,宜采用截污挂篮等雨水口截污设施。

5.3.6广场、人行道、邻里支路及其它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优先采用透水性铺装,步行、自行车道采用渗透性铺装。

5.3.7建筑与小区景观水体、雨水湿地/塘等调蓄设施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小区场地条件,应保证周边径流尽可能汇入其中,并结合安全、生态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来确定。

5.3.8对嘉兴市带有地下车库的小区进行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布局时,优先采用雨水池等集雨设施,不宜采用对种植土层、地下水位要求较高的设施。

5.3.9有水景的建筑与小区,应优先利用水景来收集和调蓄场地雨水,同时兼顾雨水蓄渗利用及其他设施。

景观水体面积应根据汇水面积、控制目标和水量平衡分析确定。

雨水径流经各种源头处理设施后方可作为景观水体补水和绿化用水。

对于超标准雨水进行溢流排放。

5.3.10无水景的建筑与小区,如果以雨水径流削减及水质控制为主,可以根据地形划分为若干个汇水区域,将雨水通过植草沟导入雨水花园,进行处理、下渗,对于超标准雨水溢流排入市政管道。

如果以雨水利用为主,可以将屋面雨水经弃流后导入雨水桶进行收集利用,道路及绿地雨水经处理后导入地下雨水池进行收集利用。

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示例

建筑与小区可将屋面、路面等硬化空间的径流引入绿地内的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蓄设施进行渗透、调蓄及净化,水质较好的雨水可通过合理设计雨水桶或雨水池进行收集,经简单处理后回用。

地块内有景观水体时宜优先考虑构建以景观水体为核心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图5-2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流程图(推荐)

5.4集中绿地

设计要点

5.4.1集中绿地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的目标以雨水调节、控制面源污染、收集利用为主,并应尽可能收集处理周边硬化表面的径流。

适宜在集中绿地使用的分散式雨水设施主要有:

雨水花园、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

5.4.2将集中绿地周边汇水面(如广场、停车场、建筑与小区等)的雨水径流通过合理竖向设计引入集中绿地,结合排涝规划要求,设计雨水控制利用设施。

5.4.3充分利用景观水体和植被,建议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采用雨水花园、植草沟、雨水塘以及雨水湿地等雨水滞蓄、调节设施滞留、净化及传输雨水。

5.4.4将雨水处理设施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布置多功能调蓄设施,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对雨水水质和径流量进行控制,并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5.4.5在有条件的河段建议采用生态堤岸、生物浮岛等工程设施,降低径流污染负荷。

位置和规模可结合水系及沿岸绿化带条件和管线汇水区域特征布置。

可在河道入河口处设消能设施,防止对河岸造成侵蚀。

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示例

雨水经过绿地的滞留、净化、传输,再进入河湖水系,避免雨水径流通过雨水干管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及水资源的浪费。

图5-3集中绿地雨水控制利用流程图(推荐)

 

6管理机制

6.1管理主体

6.1.1嘉兴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是嘉兴市区雨水工程规划的审批主体,同时也是嘉兴市区雨水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的监督管理主体。

嘉兴市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局、水利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6.1.2嘉兴市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审批中,要将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要求纳入规划设计,明确设计降雨水量等指标。

设计方案中要有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计专项内容,并要求园林市政主管部门参加设计方案评审。

6.1.3嘉兴市园林市政部门在设计方案评审时对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计专项内容进行评审。

如果项目组织初步设计评审,对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计内容进行把关,发展改革委对扩初、施工图进行审查审查。

在工程项目绿化工程设计方案评审阶段,要求建设单位提供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计方案评估报告,进行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评审;在绿化景观工程竣工时,进行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验收,并要求提供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竣工验收报告。

6.1.4嘉兴市建筑管理部门的审图机构要按照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计方案评估报告和本导则要求对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计内容进行审查。

6.1.5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参考本导则要求进行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管理工作。

6.1.6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工程包括规划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具体流程图如图6-1。

图6-1嘉兴市实施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6.2工程验收标准

6.2.1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工程的验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

6.2.2验收时根据本导则的各个设施的构成仔细检查,以保证其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6.2.3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验收时应对溢流口、观察孔等设施进行注水试验,以检查排水通畅。

6.2.4采用地下排水管的设施可采用路面洒水的方式检查排水管是否排水通畅,测点的布置应满足每200m不少于一个测点。

6.2.5有特殊土壤要求的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每100m3回填土应保留一个土样,验收时应逐个测定其土壤渗透系数以保证其满足设计要求。

6.2.6收集回用工程验收时应逐段检查雨水供水系统的水池(箱)、水表、阀门、给水栓、取水口等,落实防止误接、误用、误饮措施。

6.2.7塘和雨水湿地验收时应检查其护坡、平台、围栏等设施是否按照设计图设置完善,严格落实安全措施。

7运行维护

7.1运行维护主体

7.1.1道路、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由城市市政、园林、绿化等部门协同维护管理。

7.1.2建筑与小区周边及内部的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的维护管理由小区物业公司负责。

7.2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的运行维护

7.2.1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的维护管理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工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上岗,所有的维护工作应作维护管理记录。

7.2.2雨季来临前,应对各项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安全运行;在雨季,定期对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

7.2.3严禁向雨水收集口和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内倾倒垃圾、排放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

7.2.4可在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旁设置标示牌,介绍设施的构造、作用等,有利于公众对设施的认知和维护。

7.2.5应根据不同设施的功能要求,选择适宜的乡土植物。

植物设计与维护应满足景观和设施正常运行的要求。

7.3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水质及安全保障

水质保障

7.3.1源头截污设施:

可采取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控制利用设施。

7.3.2入湖处设置滨河净化带:

应在堤岸设计植被缓冲带,降低水体流速同时可净化雨水。

7.3.3构建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