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272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docx

《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docx

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

XX民族学院

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规X性

 

 

作者:

朱琴

年级:

2006

院系:

传媒学院

专业:

新闻学

班级:

1班

学号:

9

指导老师:

X祥平

 

浅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的规X性

朱琴

内容摘要:

近年来,网络语言频频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成为大众传媒热用的“时尚语”。

并出现网络流行语被模式化引用、同一流行语反复套用、滥用、随意夸大等问题。

本文主要以时下新闻标题中引用网络语言的一些实例加以分析,并简析网络语言的含义、产生背景、被引用在标题在标题中的现状、及影响,从而得出新闻标题应规X引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

新闻媒体新闻标题网络流行语规X引用

Briefanalysisnewstitlequotationnetworklanguageregulatedquestion

ZhuQin

Abstract:

Inrecentyears,frequentlyappearinthelanguagenetworknewstitle,beingthehotwiththemassmedia"fashionlanguage".Andthereisanetworkofpopularwordsmodeledreferences,samecatchwordsboilerplate,abuses,freetoexaggerate.Thisarticleistopresentnewstitlereferstoanetworkofsomeofthelanguageexamplesanalysis,conciselanguageofmeaningfromthenetwork,background,referencedinthetitleintheheadingofthecurrentsituation,andimpactnewsheadlinesshouldbecitingInternetlanguage.

Keywords:

NewsmediaNewsheadlinesNetworkcodeUseofthecatchword

1前言

时下,无论是翻阅报纸新闻或是进入网络浏览新闻及评论,很多“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史上最牛的辞职信”“史上最……”的新闻标题扑面而来,而且很长时间都以这一模式强加于人。

事实上,当这样的话以及这样的标题第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时,很多受众也许是乐于接受的,因为它新鲜,也正因此而楔入脑海,当同类标题出现第二、第三次时,人们也不会反感。

但凡事有个度,当几十次几百次地毫无新意地被套用时,相信很多人都会反感的。

鲁迅说过:

第一个形容人像花儿一样美丽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材了。

此外,诸如什么“郭跳跳”、“王蹦蹦”、“楼停停”、“猪壮壮”、“朱坚强”、“楼坚强”等字眼不绝于版,如此多的引用,显得太泛滥太无节制甚至有些牵强附会。

把新颖适当的网络语言适时的引用在新闻标题中,会让标题看起来新颖、奇趣,有吸引受众眼球的优势。

然而,随意的套用、滥用,不但达不到效果,反有低俗之嫌。

网络语言至其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支持的有,反对的也不少。

由于网络的大规模普及,受众越来越年轻化,知识结构也越发素质化。

人们对新奇事物的探求欲也越来越强,网络语言的来源除了网民独创外,还有一些网络语言是从现实社会的热门事件或新闻中产生,经网友发掘流传最终演变变成某种意味深长的语言开始流行。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广为流传并被新闻媒体常引用于新闻标题中的网络流行语。

1.1网络语言产生背景及含义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互联网进行交流获取信息。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2.21亿人,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

网上聊天获取信息已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网友们为了更方便快捷的进行交流,一种由网而生的新兴语言产生了。

“网络语言”是个相当含混的概念,于根元先生在《中国网络词典》中认为“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其它”。

其它的一些语言学者认为,网络语言应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等,这是网络语言的最基本成分。

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博客、播客、QQ、MSN’等。

三是在各论坛、QQ、MSN等聊天室使用的特殊用语和符号,如‘拍砖、顶、晕’。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

”①一般狭义的网络语言使用的比较多,流行X围比较广,并逐渐走到网下,成为人们的口头禅等社会流行语,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般来说,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特定的网络交流中即兴而起,大多使用时间比较短,或没来得及流传开来就已消失。

其它一些流传时间比较长,影响X围较大或经媒体使用过的网络语言渐渐成为人们广为熟知的日常用语。

这类语言具有有流行快,传播广、意义飘、使用活、生动形象等特点。

1.2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量的网络语言走到网下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其中一些网络流行语频频出现报端,甚至在新闻标题中也屡见不鲜。

网络语言的出现一直备受语言学界争议。

对此,许多语言学家作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马英武在《网络语言浅探》一文中论述了网络语言的类型、特点和产生动因,以及对网络语言的规X问题。

李珂也在《从网络词语的被游戏化看现代汉语的规X》一文中总结了网络词语被游戏化的表现和特点并从现代的语义系统,提出应当遵循规X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导向性原则,以规X网络词语。

这些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但笔者发现学界对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这个现象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对此,笔者在中国知识网(KI)上进行了检索,发现只有一篇该方面的文章。

即:

潘莹耀的《从“史上最牛”谈新闻标题遭遇网络语言》。

这篇文章提到了新闻标题频繁套用“史上最、、”的现象,同时还提出新闻标题制作的应遵循的原则。

但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

因此,本文意图深化该方面的研究,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便利。

1.3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闻标题是整篇新闻报道的眼睛,同时也是吸引受众注意的第一要素。

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的出现,使新闻标题在选词上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丰富了新闻工作者创词的想象力。

然时下的新闻标题中常出现网络语言被模式化套用、滥用的现象,这给大众传媒自身及受众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既保证新闻标题在合理化、规X化引用网络语言的基础上,又使新闻标题更新颖活泼,吸引受众眼球。

同时也为以后新闻工作者开展该方面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1.4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网络语言一出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此,学界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作了大量的研究,而在大众传媒引用网络语言方面相对较少,尤其在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上还很薄弱。

因此,本文重在研究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的表现、影响及如何规X引用等问题。

本文采用整理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叙述,总结当前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影响和对策,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分析,增强论文研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目前学界对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本文对此领域进行系统化的深入研究,重点剖析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的表现和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探讨新闻标题应如何规X性引用网络语言。

这样的研究能填补前人研究的不足,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2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的表现

笔者通过考察近几年来大量的新闻标题,发现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2.1模式化套用网络热词。

2.1.1热用“史上最……”,强调某个事件具有震撼力

如:

《史上“最牛”送水工》2007年09月11日网易新闻中心

《史上最牛高考生》XX晚报2007年6月9日第10版

《“史上最牛”鸡毛掸子现身庙会价值18万元》新京报

《史上最牛书记》XX晚报2007年12月11日

2006年8月,被网友称为“XX最牛钉子户”的帖子在各大论坛流传。

随后,好几个城市出现了“最牛钉子户”。

在受众的关注和媒体报道的推动下,“最牛”逐渐成为一个热词,在以后的很多新闻标题中不但有“最牛”而且还加上了“史上”,语气更重了。

网络中随处可见“史上最牛XX”。

这个网络大众流行语随之反复多次以各种形式被引用于新闻标题中。

2.1.2爆炸性新闻(丑闻性质的新闻居多)一律以“XX门”冠名

2008年新年伊始以来,广为流传的“艳照门事件”,几乎无人不知。

2010年,传媒界再度惊现“兽兽门”、“日记门”等。

所谓“××门”已成广为流传的网络语言。

“××门”,起源于著名的“水门事件”,自此之后,“××门”就被用来指代一些“带有爆炸性的事件及新闻”,比较著名的有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

后来“XX门”又被引申到更广的X围,现在已不仅仅局限在政治上,还代指任何新近发生的一些丑闻或新闻(不一定是丑闻),这些新闻只要具有新闻效应,能引起广泛公众关注和兴趣,均冠名为“XX门”。

如世界杯的央视转播,解说员黄健翔在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1/8决赛时过于激情的解说引起了公众的广泛争议,被媒体称之为“解说门”,这并不是一个丑闻,也不是一个政治事件,仅仅是一个具有新闻效应的体育事件而已。

还有欧洲意甲联赛中的“门”。

只要是政治上、娱乐、体育等行业的大事件人们都习惯冠以“××门”相称。

一般以“XX门”为标题的新闻报道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不小的轰动效应。

据笔者观察总结,“门”事件新闻出现在新闻标题的中的很为频繁。

这一类的新闻标题有:

《雪碧“汞毒门”中毒者家长道歉》楚天都市报2010年03月20日

《XX再演官员“购房门”当地房管局已开会研究》中国新闻网2010年

3月15日

《警惕正义成暴力文人媒体评说“捐款门”》中国财经网2010年03月23日

2.1.3表现XX权利被剥夺的,千遍一律用“被XX”

2010年1月15日,“汉语盘点2009”网络征集年度字词选活动,“被”字当选“2009汉字第一字”。

“被”字的由来:

2009年7月12日,一篇发表在天涯论坛上的帖子:

《应届毕业生怒问:

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

注水的就业率!

》,作者“酱里合酱”说道:

“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

”就这样,“被就业”一词诞生了,并且在论坛的过程中被放到了标题里:

《2009年的7月,我毕业了,我也“被就业”了》。

这个帖子很快引起关于“被就业”的讨论,不少网友道出了自己“被就业”的经历,很多人被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录用”,并在档案中发现了“就业协议书”。

网上一度流传一个非常形象的词:

“被自杀”,以表示对一些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质疑。

随后,“被代表”、“被自愿”、“被捐款”、“被增长”、等多种“被××”词语在各种新闻标题中流行起来。

2.1.4比赛类或竞争类新闻报道热用PK

譬如,《奶粉和鲜奶“PK”,您会选择啥?

》、《遭遇PK岳扬XXXX》、《再度出击:

中石油迎娶PK》、《夏勇:

被PK掉也不会哭》、《亲情PK大威淘汰小威》等等

“PK”一词是英文词组“PLAYERKILL”的缩写,来源于网络游戏,游戏玩家使用得较多,指玩家之间的杀伤性比武,有“两人对决,杀个你死我活”之意,也有“单挑、搞掂、末位淘汰等多重延伸意思”。

“该词说起来顺口,又很带劲,经过《超级女声》炒作后在许多领域都流行开来。

”PK”一词的广泛流行,正是网络语言风行一时的折射。

“PK”一词并不局限于娱乐新闻报道中,而是广泛运用于体育、文化、经济、健康、民生等报道中,在新闻的主标题中也有出现。

与“PK”相接近的还有一个词“VS”,在日常的新闻标题中也屡见不鲜。

VS是versus的简写,versus是拉丁文,表示“相对照、相对立”等意思。

而VS被引进汉语之后,则多表达“与”、“对”“比”之意。

在新闻标题中常与PK连用。

如:

《灌篮高手VS球星:

樱木PK大虫谁是NBA流川枫》南方网2010-03-22

《十大女星封面靓照VS生活雷人照》凤凰网2009-09-10

2.2游戏化引用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常因其无厘头的搞笑性质而被热捧,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把一些被异化的网络语言套用于标题中。

如:

异读、异体、同形词的产生,褒贬义的曲意转化,童言式叠音词的产生,流行句式的套用,表情符号的运用,无不带着强烈的游戏色彩。

其中,常见的表现有:

2.2.1错写、误写、谐音式网络语言在新闻标题中大行其道

“斑竹”、“杯具”、“欺实马”、网络语言来源于普通话中的谐音,此类词用这两个词在网络流传中已经被虚拟化了,完全失去了其在汉语语系里的解释于标题,会让人误解,同时也误导受众尤其是青少年。

如:

《网上“杂言堂”政委当“斑竹”》搜狐网

《“杯喜浇加”的“杯具”帅哥美女脱了脱了》新浪网 

《房控的最大杯具是税收了价没降下来》网易新闻

《学生中毒属“群体性癔病”是“欺实马”?

》燕赵晚报

2.2.2引用具有调侃意味的网络词

如:

《“夹心层”楼盘慎做“朱坚强”》新京报

《“不差钱”副处长的灰色账单》晨报

《芙蓉姐姐贵妇装打的出行路边饭馆就餐“不差钱”》中国经济网

《消费者退药遭遇“躲猫猫”》燕赵晚报

《司机驾车不幸坠江雇主玩起“躲猫猫”》XX网

《暨大首场校园招聘会有点冷学生“打酱油”》XX新闻网

“不差钱”,是08年春晚流传下来的时尚语,指得是有足够的钱,不赖账。

“打酱油”“躲猫猫”、都来源于热点事件,后因网友加以调侃引申也逐渐为大众所熟知。

引用此类词语做标题,使硬新闻软化,吸引读者眼球,同时也引发人们深思。

2.2.3有意制造的陌生化

根据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去打破久用成习惯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常规,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心理体验。

然而随意引用颠覆汉语传统的网络语言,有时会给人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

如:

《他们不是来打酱油的》南方日报,2008.08.05

《不打酱油了,改做俯卧撑》天府早报,2008.07.04

新闻标题最重要的功能是揭示新闻内容,让受众在第一秒看到标题是就能猜想到新闻内容应该是讲什么。

以上标题中的“打酱油”已完全颠覆了字面的传统意义,这样的标题受众会好奇,可能看完之后,会骂一句“无聊”!

标题跟内容有什么联系呢?

2.3网络时代发展的附属品,已被大众所接受的新名词

互联网的出现,产生了很多网络流行语,同时也催生了很多与互联网网密切相关的新事物。

如:

宅男宅女、奔奔族、网恋等词语。

这类词语对很少使用网络受众来说较生僻,却极具有代表性,因此也常出现在新闻标题里。

如:

《透析“宅男宅女”现象,谁之过》XX日报2008-07-28、

《特困毕业生就业“奔奔族”》水母网2009-12-17、

《XX:

女儿网恋放弃学业父亲苦劝无果服药自杀》水母网2010-03-20。

其中宅男宅女是新兴的网络语言,指“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新新人类,多为80后。

他们不出门,而过分依赖于网络来传递信息、消磨时间。

他们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游戏、影碟等。

他们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陌生人接触,不爱结识新朋友。

他们是自由思想的产物,是网络技术的衍生品。

宅男宅女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在当代经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新兴人类的人物性格,在社会生活中极具代表性。

最近又开始演变成“被窝族”。

奔奔族:

指的是指年龄介于20岁至30岁的全新族群。

他们年轻快乐,率真赤裸,创意无穷,不拘传统。

被称为“当前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他们一路嚎叫地奔跑在事业的道路上;同时他们又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身处于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用高的“三高时代””,时刻承受着压力,爱自我宣泄表达对现实的抗争。

他们为网络而生,玩命工作,痛快享乐,却由于承受巨大压力,不得不提前预支享受生活,他们特立独行X扬自我,却容易在香烟加可乐中得到满足。

网恋:

因网络而生的新名词。

网络的普及,上网的人数激增,人们对上网兴趣很大,可谓痴迷如醉。

“网恋”,除了指人们对网络物件功能的兴趣爱好与痴迷外,还指人们通过上网交流后相识相知,进而在异性朋友间情感得到升华。

一般的网恋指的是后者、、、、。

以上几个词的产生反映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

这类名词很独到,不是传统汉语能代表的。

把这一类词语引用到新闻标题中,除了吸引眼球外,也能很好的揭示社会问题。

凸现现代人在高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有人对其患有严重依赖症,过分虚幻而致脱离现实。

3.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的影响

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产生了各种影响,下面主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探讨。

3.1积极作用

3.1.1增强了语言上的表现力,拓宽了传统媒体选词的空间

网络语言进入传统媒体,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进行语言表述时,在语言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

网络流行语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弥补了现代汉语在网络交际中表达的不足,使现代汉语更具活力。

如:

““剩男”、“剩女”、“恶搞”等词,是伴随网络而出现的新名词,此类词语比传统语言在其语义表现上更生动形象。

3.1.2使创新词语广泛流行,成为受众约定俗成的社交语言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的出现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在网络盛行的时代,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

”②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状态,网络语言的产生正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互联网络中来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2.21亿人,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

网上聊天获取信息已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网民们基于交际和表达的需要,而反传统地、创造性地运用汉语中固有的修辞手段(如仿拟、比喻、谐音等),构造成了大量网络新词语,并因其表意丰富、形象简约等成为网络交际中的“行话术语”。

其中部分语言经过传统媒体大X围的快速传播使其成为人们实现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并组成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新元素。

3.1.3生动、形象、鲜活的再现新闻内容

作为新闻眼的标题,标新立异是决定一则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

标题是新闻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读者可以通过标题窥见新闻作品的“灵魂”,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代社会,各类媒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接受新闻信息的阅听方式,“看报看题”、“5秒效应”的提法都印证了新闻标题日益突出的作用。

标题能否具有吸引力和创造性,事关整个新闻文本的成功,其重要性超过甚至超过新闻内容的本身。

网络语言的产生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网络语言不受外来的束缚,构思更为巧妙,常常语出惊人、令人瞠目,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媒体在制作新闻标题时使用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在新兴词汇上有了更大的筛选空间。

新闻标题中恰到好处的引用网络流行语言,会借势到达一种“新”、“奇”、“趣”的效果。

3.1.4广泛的表达民意,引导舆论,反映公共意见,加强社会监督

“俯卧撑”、“躲猫猫”、“欺实马”、“被就业”之类的词语,都来源于热点新闻事件,这些流行语与新闻密切相关,每个词背后都具有很严肃的意义,并带有浓厚的公共色彩,是公民表述权利诉求、行使舆论监督的一种后现代方式。

以流行反抗荒谬,以传播表达不满,以反讽解构傲慢,这样的网络表达策略有一种强大的解构力量。

从丑闻中提炼出一句流行语,就可以成为强大无比的批判武器。

面对快速传播的流行语,一个再藐视舆论的官员,也无法抵抗。

再如“被”字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的无奈心理,它可引申的X围很广泛。

“被”字强调的是身不由己,在感情上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新闻标题中加入这种诙谐、黑色幽默的元素来讽刺违背民意、公力“被戏弄”、“被剥夺“的情形。

“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人民利益的表现,代表人民的利益、当好人民的“忠扑”、体现人民的监督、吸引人民参加新闻工作。

如此之类的网络流行语使得公众开始留意自己的公共公共权力,并开始利用舆论效应来加大对公共部门执行力度的监督。

3.1.5.引用感人的流行言,营造受众心灵上的共鸣,激励人心

几乎每一部经典的影视文艺作品、每一年春晚优秀的节目、小品,或多或少会给人们留下那么几个印象深刻、颇为经典的词语或句子。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留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永远是刻骨铭心的痛。

在那个时期,感人的新闻报道总是激励人心的。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总会让人忍不住感动如:

《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的爱与你同在》沙坪坝外宣网2008-5-22、

《不抛弃、不放弃XX,挺住!

》羊城地铁报2008-05-16。

除此外,还有一些演绎社会真情的。

如:

《父母18年不抛弃不放弃脑瘫儿终成游泳健儿》XX日报

《半个世纪真情接力 演绎现实版“不抛弃、不放弃”》新华网。

“不抛弃,不放弃”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连训。

这句话被恰到好处的应用到到报道汶川的现场救援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激励当时无数的汶川人民,同时也让人们感觉重新找到了友谊、亲情等这些被紧X生活所冲淡的温情。

3.2消极作用

3.2.1反复套用让受众视觉疲劳

频频出现的“史上最xx”、“xx门”、等新闻标题,看多了,会让人视觉疲劳,同时让受众质疑现在的新闻工作者是否已江郎才尽。

标题需要创新和新颖。

史上最”“雷”、“门”之类的新闻太多,会给人的视觉造成冲击,同时还怀疑记者或编辑的词语枯竭。

3.2.2断章取义,盲目套用,让人不知所云

如:

《反腐制度化让腐败心神不宁》中国经济网

《“29岁市长”为何让人心神不宁》东北新闻网2009-6-23

《手机实名制为何如此让人心神不宁?

》华商网2010-2-3

《阿联快速5犯又被换下今天为何始终心神不宁?

》网易新闻2010-1-28

看到这类的新闻标题,不知受众会作何反映。

给笔者的感觉是低俗、不知所云,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心神不宁”是09年的又一个被流传下来的网络语。

其来源于2009年6月18日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一位名叫高也的大学生接受采访时痛斥了谷歌中国seq1ng信息,说黄色信息害得他的同学“心神不宁”。

但随后有网友发现,这位大学生正在《焦点访谈》实习,一时间“《焦点访谈》造假”的质疑帖子传遍网络,高也及其女友也遭到人肉搜索。

“心神不宁”立刻成为流行语。

“心神不宁”本身是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的之意。

以上标题中的“心神不宁”,与新闻内容联系起来却是有些牵强。

“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向读者提示和评价新闻的内容,而且还能以生动优美的形式去吸引读者阅读新闻。

”③相反,断章取义,盲目不加筛选的套用,会让人怀疑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问题。

3.2.3随意引用词义的混杂的网络语言,会误导受众

“新闻是以语言作为第一要素的,语言传递的新闻信息又是具有导向、控制、教育和娱乐等项功能的。

”④

网络语言的来源很广,除了网民自创外,很多来自热点事件,热点新闻、著名影视作品、春晚节目小品、方言或外语。

这样流传下来的许多词语很不规X。

“其中,一些网络语言来源于普通话中的谐音或数字谐音,还有一些为表情符号或随意错写误写的网络词语。

此类词语用于标题,会让人误解,同时也误导受众尤其是青少年。

从规X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络流行语中的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同时还夹杂着方言谐音字,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