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41424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9323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41424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41424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41424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41424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41424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414243.docx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41424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41424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414243.docx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414243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四课(4.1/4.2/4.3)教案教学设计

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喜看稻兼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

阅读学习人物通讯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对高中生而言,“人物通讯”是一种新文体,所以上好本课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通讯的热情,还是对提高其通讯阅读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文章脉络,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培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袁隆平的经历、贡献及荣誉。

3.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4.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介绍袁隆平导入,看袁隆平和水稻的图片,出示两段颁奖词。

一个是“心灵富豪”的颁奖词,一个是感动中国的颁奖词。

如下:

1.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2.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2.文体知识:

(1)通讯:

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

同时通讯又具有二者没有的特点:

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2)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3)人物通讯类型:

①传记式:

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三、了解袁隆平:

(1)生平:

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贡献: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1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轴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型杂交水稻的人。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3)荣誉: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至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

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八六三”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2001至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19年9月17日,获得“共和国勋章”。

(3)颁奖词

“心灵富豪”颁奖词: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感动中国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四、背景及解题

1.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天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2.解题:

(1)正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兄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载,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寂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2)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五、内容研读:

(一)理清层次:

思考: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方面?

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明确:

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写他的学术品格,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写他的道德操守,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写他的理想志向,目标远大,不断进取,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二)探究人物品质:

1.思考:

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泥腿子专家”?

明确:

袁隆平为了实验,常年扎根试验田,如“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不正是农民的劳作写照吗?

而现在做这个的是袁隆平,所以说他是“泥腿子专家”。

2.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明确:

这是全文结束部分的一个总结性语段。

前一分句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世界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其他科学家放在同一水平,这也是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赞美。

他所作出的贡献与其他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一样,堪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饥饿开战,并一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

3.“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问句?

明确:

这是文中用来引出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背景的一个设间性语句。

这句话引出了下一段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

概括起来看,中国出现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是历史赋予这位知识分子、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责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灾荒给袁隆平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胆量。

这句话还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小结: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三)概括文章主题:

思考:

本文表达了的主题?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

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四)总结写作特点:

1.思考:

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

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明确:

(1)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2)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

“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2.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明确:

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如见其人。

3.思考: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例如:

“一位老人眯起双眼一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一一深入实践。

再如: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突然停留)、行动(马上标记)、心情(欣喜异常)三个细节,就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创新品质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3)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一一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一一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一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一一个人理想、志向;特点:

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六、拓展探究:

1.讨论: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对我们尚在全力汲取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对权威又该持什么态度呢?

明确:

示例一:

中学生崇拜权威,并无不可。

十几岁的我们,对人对事还做不到思考成熟,客观理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还未彻底塑成,正是应该向权威学习的阶段。

那些书中现有的知识都是经过专家学者千挑万选而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对我们来说就是权威,快速汲取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质疑,是建立在自身的丰厚积累上的,而我们,目前正需要积累。

示例二:

中学生也应该如袁隆平一样尊重但不崇拜权威。

孟子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

勇于质疑应该是我们必备的素质,这跟自身的知识积累多寡没有关系。

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也还只是个毛头小子,但比萨斜塔的一次实验胜过权威上千年的声音;当人们对蜜蜂靠翅膀发出声音这一权威论断深信不疑时,聂利这个12岁的小姑娘却大胆质疑,最终确定蜜蜂发声是靠双翅根部下的两个小黑点。

对待权威,可以尊重,但不可迷信。

2.讨论:

下面一段文字是网友的评论,你读后有什么见解?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78岁的袁隆平院士驾驶奔驰散篷车开向试验田?

这不可能。

近日,在湖南车展现场,袁院士仅多看了两眼奔驰SLK3000K,网络上就直接将该车划到了袁老的名下,最后更是演变成“袁老拥有几辆豪车”。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老人根本未曾也没有计划购进该款价值68.8万的奔驰,而且,老人“家里”的六七辆车都很普通,分属其子女所有,“袁老自己只有一辆”。

面对袁隆平“家里已经有了六七辆车(注:

实际上是包括子女在内共有六七辆车,此为网友误读)”的坦言,网友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支持。

袁隆平自己也曾坦言:

“坐奔驰宝马车,耀武扬威有什么意思?

明确:

(示例一)给袁老配飞机都不过分,就算仇富,我们也不仇袁隆平。

(示例二)袁老的财富来得光明正大,他的消费自由只要符合法律和公德,别人不应说三道四。

七、课后作业:

运用夹夹议的方式介绍一个人物,不少于500字。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

导入: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体会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挖掘人物亮点,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并感悟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三、教学重点:

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四、教学难点:

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过程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并梳理文本情节,了解学习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

一、导入新课(看视频,谈感想)

播放《全国劳模张秉贵:

将卖糖果做到极致》视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背景介绍

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张秉贵不堪回首。

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代初,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

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

所谓“一抓准”,就是指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

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

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

“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写了张乘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字词检测过关。

【熙熙攘攘】黑熙:

和乐的样子;摘攘:

纷乱的样子。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体贴入微】体贴:

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

达到细微的程度。

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和颜悦色】颜:

面容;悦:

愉快;色:

脸色。

脸色和蔼喜悦。

形容和善可亲。

【全神贯注】贯注:

集中。

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赴:

前往。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虚:

空。

座位没有空着的。

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传诵】①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②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

注特别意:

传颂,传播颂扬,重在颂扬;传诵和传颂比较,诵一般指扩大说的范围,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

3.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张秉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②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

③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④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的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⑤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

⑥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

⑦张秉贵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

③张秉贵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总而言之,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

4.文章基本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表现。

第二部分:

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成长。

第三部分:

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影响。

四、重点研讨

1.文章在描写张秉贵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细节,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1:

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示例2:

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

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

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

“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

我向您介绍一下。

”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示例3:

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示例4:

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

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

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总之,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并说说文章为什么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

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②张秉贵常说:

“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③张乘费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

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素展开,贯穿全文。

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