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894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专题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诗词鉴赏专题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诗词鉴赏专题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诗词鉴赏专题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诗词鉴赏专题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专题作业.docx

《古诗词鉴赏专题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专题作业.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鉴赏专题作业.docx

古诗词鉴赏专题作业

专题九 古诗词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训练

(一)

1.(2019苏州新草桥中学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11分)

辋川闲居

王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①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②,桔槔方灌园。

[注] ①青菰:

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

②於陵子:

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

据《高士传》载:

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

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1)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5分)

答: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二、四联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1)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鲜明的辋川风景图:

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展翅翻飞于苍茫的山间。

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

(意对即可)

(2)①本诗表达了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②第二联的“时倚”“远看”再现了诗从安逸洒脱、怡然自乐的心情。

③尾联以於陵子自况,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

(意对即可)

解析 

(1)第三联为写景句,通过写青翠的茭白、清冽的水、白鸟、青山等,描绘了一幅山间风景图,答题时要先概括写了什么,再描绘其画面,然后指出其表现手法,结合诗句中的颜色,可见其色彩对比性很强,临为静,翻为动,所以还有动静结合。

(2)我们由第

(1)中可知本诗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山间风景图,表现了诗人对美丽风景的向往和远离官场的愿望,通过注释也可发现,作者使用了一些隐士的典故而表达了他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答题时可以参考注释,以诗句为依据,简要说明其思想感情。

2.(2019刘国钧中学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11分)

诉衷情·建康

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1)请简要说明上阕中“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的作用。

(5分)

答:

 

(2)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1)①由眼前明月勾起对六朝的回想,照应题目“建康”;②为下阕抒发怀古的愁怀做铺垫。

(2)①运用典故(化用):

化用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潮打空城寂寞回”,抒发了世事无常的寂寞伤感之情。

②直抒胸臆:

“黯愁怀”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黯然销魂的愁苦。

③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汀花、细雨、闲风等秋景,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又隐含对历史变幻的沧桑感。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词句作用的能力,需要理解词句所写内容,结合位置分析作用。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写明月倒映在秦淮水中,故曰“满秦淮”,照应“建康”。

“旧时”二字透出怀古氛围,有“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为下阕抒发怀古的愁怀做铺垫。

(2)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寂寞处,两潮回”二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中著名的诗句“潮打空城寂寞回”,以古今不变的潮起潮落来衬托人世无常的寂寞,带有浓浓的怀古情绪。

接着“黯愁怀”三字一过渡,开始抒发词人个人的愁绪。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雨细、风闲,渲染了寂寞的气氛。

结句“又是”二字语意极重,写出岁月轮回、季节变换之迅速。

面对此情此景,年华老去的词人自然有无限哀愁。

3.(2019金陵中学学情调研)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东鲁门泛舟二首

李白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①。

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②。

[注] ①山阴:

今浙江绍兴。

雪后来:

此处指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事。

②剡溪:

王子猷雪夜访戴之事即发生于此地。

(1)请具体分析第一首诗是如何紧扣题中的“泛舟”二字展开的。

(4分)

答:

 

(2)试分析第二首诗首句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分)

答:

 

(3)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有什么共同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1)首句以“天倒开”写天在水中的倒影,暗写泛舟之事;第二句以水流、波摇,让人产生石动的幻觉,来暗示人在舟中;第三句直写轻舟泛月;结句以东晋王徽之(字子猷)雪夜乘舟访戴的故事写自己泛舟访友。

由写景到叙事,紧扣“泛舟”二字展开,妙趣横生。

(2)比喻,写河水像青龙一样环绕着石堤,生动表现出了作者泛舟访友途中的愉悦心情。

(3)诗人均月夜泛舟,满怀兴致地欣赏水上夜景,自比为古代名士。

两首诗都刻画了一位豪迈洒脱、闲适恬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析 

(1)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方向,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日落沙明天倒开”,写夕阳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借水中的倒影来暗写“泛舟”。

“波摇石动水萦回”,写水波摇,石影动,流水回旋萦绕,通过写人的感觉表现“泛舟”。

“轻舟泛月寻溪转”,意思是驾起小舟,乘着月光,沿着溪水转,是直接写在月光下泛舟。

“疑是山阴雪后来”,意思是恍如王子猷山阴雪后寻访戴安道,借用典故写自己泛舟访友。

四句诗前三句写景,每一句都是围绕“泛舟”来写的,最后一句叙事,是“泛舟”的目的,所以四句诗都是紧扣“泛舟”展开的。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仔细阅读诗歌,分析指定诗句,先明确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第二首诗的首句为“水作青龙盘石堤”,意思是水似青龙盘绕着石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水”,喻体是“青龙”,用青龙比喻流水,既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曲折宛转,又赋予无生命物象以生气,使诗中景物充满生机。

此句是诗人访友途中所见之景,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3)本题要求鉴赏主人公的形象,并答出两首诗中主人公形象的共同点,解答时可逐一分析,然后总结。

第一首诗中,主人公月夜泛舟访友,先写景,后叙事,访友途中不忘赏景,可见诗人兴致极高,并且借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来写自己访友之事,把自己比为古代名士。

第二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前两句所写景物充满生机,美丽怡人,表达出诗人乘舟剡溪的兴致;最后两句抒情也是运用了王子猷雪后访戴的典故,自比名士。

所以两首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是一致的,都突出了豪迈洒脱、恬淡闲适的特点。

4.(2019阜宁中学高三学情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11分)

太常引①

陈孚

短衣孤剑客乾坤。

奈无策,报亲恩。

三载隔晨昏,更疏雨、寒灯断魂。

赤城②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

蒲醑③谩④盈尊,倩谁写、青衫泪痕。

[注] ①本词作于词人母亲生日之时。

②赤城:

山名,在天台县北,以此代指词人的家乡。

③蒲醑:

用香蒲泡制的酒。

④谩:

徒然。

(1)简析“赤城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的表达效果。

(5分)

答:

 

(2)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青衫泪痕”的原因。

(6分)

答:

 

答案 

(1)通过想象(虚写),描绘了在故乡的赤城山畔,满头白发的母亲倚门盼望儿子归来的动人场景。

借助母亲盼望儿子归来(或者回答:

从对方落笔),巧妙地抒发了词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愁,长期漂泊的孤独之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不能归乡向母亲敬酒祝寿的愧疚。

(回答“处境凄凉”或者“仕途不如意的无奈”也可得分)

解析 

(1)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这几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赤城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结合注释“本词作于词人母亲生日之时”“以此代指词人的家乡”分析可知,这三句通过想象(虚写),描绘了满头白发的母亲倚门盼望儿子归来的场景。

结合上片中“奈无策,报亲恩”分析,此三句从对方落笔,巧妙地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青衫泪痕”的原因,结合词句内容分析:

“短衣孤剑客乾坤。

奈无策,报亲恩”,长期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愁,无法报答亲恩的愧疚,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三载隔晨昏,更疏雨、寒灯断魂”,处境凄凉;“蒲醑谩盈尊”,结合注释内容分析,即不能归乡向母亲敬酒祝寿的愧疚。

5.(2019夹河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1分)

余干旅舍[注]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 此诗是刘长卿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1)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5分)

答: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传达了哪些情感。

(6分)

答:

 

答案 

(1)①点明时令为秋季;②描绘了萧索的景色,烘托了诗人寂寞孤独的心境;③与尾联“捣寒衣”照应;④奠定了全诗感伤、凄凉的情感基调。

(2)①诗人通过“孤城”“独鸟”等描写,流露了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②乡心欲绝时听到了远处的捣衣声,表达了作者无尽的乡思;③全诗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解析 

(1)首联“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写的是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时所见之萧索秋景。

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这样萧条的环境也为后边的抒情蓄势,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霜叶”“稀”“摇落”,点明时令为秋季,秋景萧索。

(2)题干中的“哪些情感”,暗示本题的答案不止一点,要分点回答。

首联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

诗人通过描写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现了凄凉的自然景色,春去秋来,时间飞逝,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颔联句头为一“孤”一“独”,暗示了诗人孤苦背时、宦途坎坷的凄凉境遇。

颈联,诗人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当然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

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

就在诗人乡心欲绝时,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

6.(2019高三江苏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塞路初晴[注]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 唐宣宗大中年间,唐朝与吐蕃、回纥等民族曾一度休战,边境得到暂时安宁,作者当时途经边塞。

(1)请赏析这首诗颔联的表达效果。

(5分)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6分)

答:

 

答案 

(1)①运用拟人手法(对偶),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景象 ②寓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和谐宁静的草原风光的喜爱之情。

(2)①对草原风光的喜爱。

②对胡人南下的警告。

③对唐军强大戍守力量的自豪。

④对暂无战事的欣喜。

⑤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7.(2018如东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11分)

壶中天

张炎①

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

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

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

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

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

扣舷歌断,海蟾②飞上孤白。

[注] ①张炎:

宋末元初词人。

宋亡以后,词人南归。

②海蟾:

月亮,古人相信月出海底。

(1)上阕刻画主人公的愁苦形象,请简要概括“愁苦”包含的内容。

(5分)

答:

 

(2)请赏析下阕中“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的妙处。

(6分)

答:

 

答案 

(1)①亡国的苦闷(国家灭亡、山河破碎的苦闷)。

②背井离乡(弃国离乡)、世事无常的无奈和苦闷。

③路途跋涉的艰辛(山高水长的羁旅之愁)。

④所到之处的遥远和荒凉。

⑤不被人理解的失意。

(意思对即可)

(2)①化静为动,“飞”写出在苍茫海面上,月光好像从海底飞起的绝妙景象。

②视听结合,“歌断”为听,月光为视。

③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1)概括“愁苦”包含的内容,需结合词句内容分析。

从“中分南北”和注释中的“宋末元初词人”可看出:

“中分南北”即国家被分为南北两部分。

指北宋灭亡后,北方国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

当年宋金对峙时期,国家尚能有半壁江山,现在是彻底灭亡了。

从“须信……游历”可看出,确信自己一辈子都没有想到会去现在这种地方,但如今却被迫背井离乡。

结合“官河”“古道”“风定波犹直”分析,都是说路途遥远艰辛。

“野人”是当地的百姓,看到作者他们,吃惊问道: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人,怎么会来这么远的地方?

还是说明所到之处的遥远和荒凉。

(2)解答此类题,要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

“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化静为动,静态的月光有了动作感。

“飞”写出在苍茫海面上,月光似从海底飞起的奇绝之景。

“海蟾飞上孤白”以景结情,戛然而止于孤清的羁旅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8.(2018启东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11分)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遇平生。

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

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2)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6分)

答:

 

答案 

(1)①想象(虚写)。

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的快乐时光,写出往昔生活的美好。

②比喻、对偶。

“晚山”对“秋水”,“眉样翠”对“镜般明”。

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③设问、以景结情。

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2)①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

②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

③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

解析 

(1)这是一道赏析诗歌手法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辨析手法,然后指出效果。

该题中,仔细阅读本词的下阕,由后三句可知,运用了设问手法;由后两句可知,运用了对偶手法。

后通过词中的“记取”可知运用了想象(或虚写),通过“样”“般”可知运用了比喻,通过“晚山”“秋水”可知运用了以景结情。

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效果。

(2)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词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如“宠辱休惊”“闲处遇平生”“灯火多情”等。

古代诗歌阅读训练

(二)

1.(2019扬州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1分)

东 郊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①迹犹遽②。

终罢斯结庐,慕陶③直可庶④。

[注] ①事:

政事。

②遽:

匆忙。

③陶:

陶渊明。

④庶:

庶几,差不多。

(1)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

请结合诗句解释。

(5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

(6分)

答:

 

答案 

(1)①在郊外,杨柳、和风、青山使作者心绪宁静;②可以靠着丛生的草木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水凭意愿徘徊;③可以欣赏芳香的原野上迷蒙的细雨,谛听大地上的春鸠鸣啼。

(2)①开头作者拘束于“吏舍”,即官府,心情烦闷;②到东郊之后,看到优美的景色,心情舒畅;③最后要决心学习陶渊明,归隐东郊。

解析 

(1)题干是“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

请结合诗句解释”,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诗写春日郊游情景,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

一、二句意思是说诗人整年拘束于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三至八句写东郊之游的快乐:

诗人来到东郊,看到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

青山如画,冲淡了诗人的尘念俗情。

诗人斜倚丛生的草木休息,感觉是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

微雨迷蒙,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

但毕竟诗人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最后四句诗人指出自己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

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

所以自己终将辞谢官职,去建造一座茅屋,追随陶潜的步履,过着像陶潜一样的田园生活,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所以作者在东郊获得的乐趣主要在诗歌的三至八句,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2)作者在诗中的心情变化,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得出。

一、二句写诗人因终年困守官舍而感到烦闷。

然后三至八句具体写在东郊看到的美景,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舒畅、快乐。

诗人本想长久地居住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却因为公务缠身、终日繁忙而难以如愿。

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决定自己终有一日要仿效陶公,罢官归隐。

2.(2018镇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1)简要赏析颔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5分)

答:

 

(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答:

 

答案 

(1)一只孤雁划过秋夜的天空向银河飞去,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开始准备寒衣。

运用对偶、视听结合、列锦等手法,写出了秋夜的静谧澄澈,营造了幽雅凄清的意境,境界开阔。

(2)①通过吟诵诗句与友人心灵相期而通宵未眠,赞美了友人诗句之美妙;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情谊;诗人整夜吟诵诗句,写出了他的孤独寂寥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因时序更迭引起的心事未了的惆怅。

解析 

(1)此两句从遣词造句上看,连用“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六个名词,并且对仗工整,从手法上看,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视听结合;从意境的创设的角度看,写出了秋夜的静谧澄澈,营造了幽雅凄清的意境,境界开阔。

(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注意结合句子中的词语“吟秀句”“不觉已鸣鸦”分析“赞美了友人诗句之美妙”“真挚情谊”以及“孤独寂寥”之情。

3.(2018南通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11分)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该诗大约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北宋已亡,金兵南下,到处兵荒马乱。

②逋逃:

愤激之词,言漂泊无家。

③行朝:

迁徙不定的朝廷。

(1)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请比较这首诗的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写法上的异同。

(6分)

答:

 

(2)题目中的“野泊”二字是怎样串起诗歌内容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答:

 

答案 

(1)同:

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异:

①周诗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

天上星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

②杜诗运用夸张,浩瀚的湖水把吴楚大地隔开,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极写洞庭湖景色之绮丽宏伟。

(2)①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

“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②颔联为“野泊”之境。

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

③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

解析 

(1)题干问的是“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请比较这首诗的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写法上的异同”,这是比较题,比较的点是“写法”,即技巧。

分析可知,这两首诗歌的颔联都是写景,“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意思是“看北斗星柄渐渐横斜,仿佛就落在洞庭湖畔广阔的原野;听画角声声凄惨欲绝,萦绕在这泊舟近处的岳阳城”,望天无语,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点明“野”字,亦见望久,始见斗柄横斜;听角伤怀,角声暗寓兵乱,岳阳城在泊舟近处,凄断写角声,亦写听到角声的感受,前一句为视觉,后一句中有听觉,视听结合,且这两句都是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浮”字有动态感。

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

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这是使用夸张的修辞。

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

由此可见这两首诗歌的共同点就是都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不同点是周诗颔联主要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而杜诗颔联则主要使用夸张。

(2)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

考生要关注题干中的提示信息,“野泊”“串起”,说明要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分析每一联与标题中“野泊”的关系,这首诗题目表明诗人漂泊无归之感,着眼“野泊”二字。

首联中,“可怜江月乱中明”破空而来,忧愤无端,领起全篇。

时荒世乱,万物失色,而江月不管兴亡,在乱中依旧光耀如昔,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怜惜,这一句已交代了题目,“江月”点“野泊对月”,而“乱”字点明时世感慨,“可怜”二字已透露情怀;“应识逋逃病客情”对江月抒情。

江月之明,应知诗人的难言之隐。

“逋逃”是愤激之词,言漂泊无家,点足“野泊”二字,即为何会“野泊”。

颔联中,“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望天无语,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点明“野”字,亦见望久,始见斗柄横斜;听角伤怀,角声暗寓兵乱,岳阳城在泊舟近处,凄断写角声,亦写听到角声的感受。

这两句写“野泊”之境。

颈联和尾联主要是抒发情感,“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酒添客泪”和“浪卷归心”互为表里,而“浪卷”字又扣“野泊”字。

“欲问行朝近消息”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

诗人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2018南京、盐城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

黄庭坚

关寒塞雪欲嗣音①,燕雁拂天河鲤沉。

百书不如一见面,几日归来两慰心。

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

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②。

  [注] ①嗣音:

传递信息。

②《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诗的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2)后两联多用虚笔,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答案 

(1)①对塞外从军的叔父的牵挂;②对音书难寄的感叹;③对叔父早日归来的期盼。

(2)①后两联诗人运用虚笔,想象自己回到家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田园之美。

②既表现了自己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