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编.docx
《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编.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编
第 3 期
(总第 3 期)
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编 2003年6月16日
目 录
·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大源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小舟山乡的生态农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武义县新宅镇基本情况调查
仙居县安岭乡现状与工作计划
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派出单位工作
浙江林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省茶叶研究院召开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
·地方动态
武义县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计划
武义县为科技特派员添置电脑设备
·简讯4则
关于加快大源乡经济社会发展的
调研报告
云和县大源乡地处我省第二大水库——紧水滩库区北岸,乡政府驻地在渡蛟后靠移民村。
该乡东与紧水滩镇相接,南与龙门渡口隔水相望,西与赤石乡库北管理区相连,北与松阳县相邻,距云和县城28公里,是目前云和县唯一没有直达公路的欠发达乡。
一、大源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大源乡地域广阔,面积为62平方公里,辖管8个行政村、1022户农户,辖区总人口3918人,全为客家人,其中后靠移民517人。
辖区内4个行政村位于高海拔的山区,4个行政村散布于紧水滩水库的岸边,其中大南山村为革命老区村。
大源乡背靠青山,面对绿水,三面环水,山重水复,山高路远。
由于紧水滩水库的阻隔,切断了该乡的陆路交通,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物流不畅,环境闭塞,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落后,农业生产条件相当落后,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该乡仅有可耕地面积2997亩(其中低产梯田2841亩),人均不足1亩,粮食无法自产自足;该乡山林面积虽多,达81711亩,至今全划为国家生态公益林,难以在近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该乡的农业主导产业为香菇种植,全乡约有70万袋种植量,年产值约为150万元,年利润约为70万元,但由于交通不便,鲜菇无法及时运销,加工又缺钱置办设备,年年变质腐烂严重,不少农产损失惨重,种菇效益远不及其他交通发达乡镇好。
因此,该乡近几年香菇种植渐呈萎缩之势。
由于该乡交通不便,财力不足,农业产业就地开发难度大、效益低,目前该乡农民的主要收入是靠劳务输出。
全乡60%左右的青壮年劳力下山外出打工。
去年全乡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高达700多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多。
但今年由于严重的“非典”灾害,一方面外出打工受阻,另一方面已外出打工的也陆续返乡。
今年该乡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亦将遭受很大损失。
大源乡三面环水,水资源十分丰富,但过去由于受经营权属的限制,沿库农民只能望库兴叹,不能进入水库进行水产开发。
近几年,当地政府开放了紧水滩水库的部分水面使用权,沿库农民可以进入库区发展网箱养鱼,但由于大源乡位于紧水滩水库下游,山高水深,湾少流急,网箱养鱼的逃鱼概率较高,发展网箱养鱼的条件不很优越,再加上山区农民只会上山种树,不会下水养鱼,无人敢入库发展网箱养鱼。
今年,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关怀、引导和大力扶持下,全乡终于有两个村的5户农民进库网箱养鱼,开创了大源乡“靠水吃水”的水产养殖新局面。
至今,大源乡无乡镇工业,全乡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为主,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经济收入微薄。
2002年,该乡工农业总产值136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仅为1683元。
大源乡是我省一个典型的集老、少、边、穷、移民于一体的刚刚跨过脱贫线的欠发达乡。
二、大源乡的资源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构想
大源乡位于紧水滩水库北岸,三面环水,全乡有一半村庄的农户开门见水,水资源十分丰富。
虽然紧水滩大水库的水产经营权仍归云和县水产开发总公司,当地农民无法沾边得益。
但近几年云和县政府在调整农业产业政策中已开放了紧水滩水库的水面使用权,允许沿库农民进库发展网箱养鱼,从而为大源乡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水体资源,为大源乡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水库发展网箱养鱼是国家水利部和国家农业部于上世纪90年代联合发文向全国推广的水产科技成果,是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沿库农民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此,大源乡应利用紧水滩水库可以利用的水体资源发展网箱养鱼,以今年5位敢于进库发展网箱养鱼的农户为示范,搞好网箱养鱼示范试验,取得经验和效益后,再逐步扩大网箱养鱼的范围和规模,把该乡这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加以充分发挥,力争使网箱养鱼成为大源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优势产业。
大源乡的另一个资源优势即是山林优势。
该乡位于我省浙西南天然绿谷的中心,山高林茂。
水靠林涵养,山靠水生色,遂成秀山丽水。
除了8万亩的生态公益林外,还有数千公顷库区独特小气候孕育而成的终年云雾环绕的山坡地,十分适宜名茶和油茶种植与开发。
近年已陆续开发出名震浙南的“仙宫雪毫”等名茶。
因此,该乡还可充分发掘这一绿色特色的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扩大“仙宫雪毫”名茶以及油茶的种植与加工,使名茶和油茶两大产业成为大源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三、科技推进大源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设想与建议
今年,本人作为省首批科技特派员派驻云和县大源乡,经过近一个月的社会调研,反复与当地的乡村干部及网箱养殖户座谈交流,感想颇多。
现提以下几点设想与建议,以期为大源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抛砖引玉。
1、贯彻执行《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的国家标准,以提高网箱养鱼的产品质量为抓手,提高网箱养鱼的经济效益。
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关怀,引导和扶持下,该乡陈伟民等5位农民热情很高,已于去冬今春在紧水滩水库的洋后库湾,田铺库湾布置了358只网箱养殖了草鱼、鳊鱼、鲤鱼、罗非鱼等常规鱼类9万多尾,但由于是首次搞网箱养鱼,不懂科学养鱼技术,饲养管理不正常,致使鱼儿十分消瘦。
为此,本人在进驻该乡的第8天即举办了首期网箱养鱼技术培训班,传授科学养鱼的技术与方法,受到当地养殖户的欢迎。
由于我们特派员进驻时间较迟,当地已经放养了获利不高的常规鱼种,“木已成舟”,无法再造。
所以,我打算:
将今年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网箱养鱼的产品质量上。
贯彻执行《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的国家标准,指导养鱼户按国家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以提高网箱养鱼的产品质量来提高网箱养鱼的经济效益。
因此,计划在年内再举办两期技术培训班:
一期放在鱼类的生长旺期6月的上中旬,主要传授《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的国家标准;另一期放在8月底9月初的白露节前的鱼病高发期,传授无公害鱼类的鱼病防治技术,减少网箱养鱼的病害损失,力争使该乡的网箱养鱼首养成功,获得效益,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抓紧时机,进行溪流性特色名贵鱼类的网箱养殖试验。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水产业开放最早,发展最快。
目前,我国城乡水产市场中常规鱼类已经供大于求,常规鱼类养殖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水产品的质量与卫生安全,追求无公害的名特优新水产品,其需求量则日益上升。
为此,水库网箱养鱼亦应适应这一市场变化,尽快地由常规鱼类养殖转向名特优新鱼类的养殖,以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倒刺鲃纪、唇鱼骨是瓯江的特色名贵鱼类,原产于瓯江的溪流中,当地百姓称为“野生溪鱼”,很受温州、丽水两地消费者的青睐和喜爱。
由于它们原是山区溪流域的野生鱼类,产量不高,市场供应紧俏,价格居高不下。
为此,建议省科技厅立项进行倒刺鲃、唇鱼骨等溪流性特色名贵鱼类的网箱养殖试验,以期取得科技成果促进该乡网箱养鱼效益的提高。
计划于今年6月中旬前在大源乡的洋后库湾网箱养殖点进行倒刺鲃、唇鱼骨的网箱养殖试验。
目前,倒刺鲃试验鱼种已经采购,唇鱼骨鱼种尚在联系中。
3、承接出口订单,养殖出口创汇鱼类,力争把大源乡建成网箱养殖出口鱼类的基地。
紧水滩水库水质优异,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
紧水滩水库产的鱼类已于2002年10月28日经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颁证委员会审核,确认为“有机鱼”。
好水养好鱼,从而为养殖出
口鱼类奠定了坚实的水质基础。
为此,本人今年打算通过省海洋与渔业局及省水产进出口公司,联系承接出口鱼类订单,从明年开始养殖部分出口创汇鱼类,力争把大源乡建成网箱养殖出口鱼类的基地。
4、改常规鱼类养殖为名特优新鱼类养殖,提高网箱养鱼的经济效益。
目前,养殖常规鱼类的市场风险较大,往往增产得不到增收,高产得不到高效益。
计划从明年开始,逐步引导当地农民缩小网箱养殖草鱼,鲤鱼等常规鱼类的规模,取而代之养殖鲈鱼、鳜鱼、翘嘴红鲇、倒刺鲃等目前市场上既紧俏又畅销的名特优新鱼类,以达显著提高网箱养鱼经济效益的目的。
5、试捕紧水滩水库银鱼。
为使紧水滩水库库区农民脱贫,5—6年前在浙江省科技厅和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紧水滩水库连续3—4年引进移殖了太湖的名贵鱼类——银鱼。
为确保银鱼资源的自然增殖,云和县政府还颁布了紧水滩水库银鱼保护通告。
水库移殖银鱼后,一般的保护期为4—5年。
现据沿库农民反映,库内银鱼已有一定资源量。
为此,本人打算今年下半年汇同县水产站进行银鱼试捕。
与紧水滩水库同期引进移殖银鱼的乌溪江水库,经5—6年的封库保护,去年进行了首次开捕,即获银鱼100吨,沿
库农民因此人均年增收100元。
“移殖一条银鱼,致富一方百姓,”通过下半年试捕,若证明紧水滩水库银鱼已形成生产性的捕捞群体,则建议云和县政府取消紧水滩水库银鱼保护通告,像新安江水库、乌溪江水库那样组织沿库农民捕捞,以加快库区特别是大源乡农民脱贫步伐。
6、根据该乡拥有名茶、油茶的特色资源,特建议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今后给大源乡增派具有名茶,油茶专业知识的科技特派员,帮助和指导该乡发展名茶、油茶生产。
(省派驻云和县大源乡科技特派员陈德富)
小舟山乡的生态农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引言
“生态农业”最早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土壤学家WillianAlbrecht于1971年提出的,他认为通过增加土壤腐殖质,建立良好的土壤条件,就可以不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他认为使用少量化肥对恢复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是有好处的,并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1981年,英国Sussex大学的M.K.Worthington提出:
“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目标在于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以及审
美方面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农业系统。
这两种说法归根结底可归结为: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体系。
小舟山乡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小舟山乡位于浙江省南部,地处丽水市青田县和温州市永嘉县的交界处,全乡总面积为34平方公里,全乡拥有耕地4212亩,林地37000亩,整个土地资源现状为“九山半水半分田”。
小舟山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9度,年均降水量1670.6毫米,年均日照1563小时,境内平均海拔近400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
该乡是我省原百个贫困乡镇之一,乡辖9个行政村,1780户,8024人。
目前,尚有1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未通机耕路,未通电话的还有2个行政村,2002年人均纯收入为2101元。
在这样一个山区乡,该如何使全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一直是该乡的党委政府的重要课题。
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以后,我国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进展,从解决温饱到全面进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的国民将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根据以上因素,小舟山乡,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乡,该如何开展奔小康工程,现本人就该乡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1.从小舟山乡的基本情况看:
小舟山乡大部分土地都是无路的山地,交通极不方便。
因此,在小舟山要发展那种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动力,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常规农业,即现在常说的“规模农业”,是有点不切实际的。
首先,交通不便,虽然该乡己于2003年3月已建成温溪到小舟山的“温小”公路,但村与村之间的交通还是不很便利,光来回跑一趟就要半天,如果再要运送物资,那就更困难了;其次,统一管理也有难度,一座山的山底山顶温差很大,适宜的农作物也就不一样,这与规模农业的统一管理也是背道而驰。
小舟山的经济必须发展,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5%的地区,它必须寻求农业上的突破。
因此,必须从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中走出来。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它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
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比较适合小舟山的实际情况,使资源的利用与转换在一个较小的局部区域内就能完成,从而减少外部资源和劳力的投入。
2.从小舟山乡的发展方向来看:
现代规模农业以高投入(农药、化肥、动力)换取高产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作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地区,这是不可取的。
因此,在小农经济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小舟山乡也应该发展生态农业,它能通过系统内的良性循环,达到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共存。
同时,生态农业本身就是制造环境,其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自然风景线,这也符合了丽水市实施的“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
3.从小舟山乡的经济现状来看:
现代规模农业必须具备很多硬件设施,比如动力设施,还有大量的农药、化肥,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
而生态农业则不然,生态农业讲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和转换,简单地说就是相互利用。
比如野生鳖养殖模式,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开辟一座或几座山作为一个养殖农场,根据野生鳖的生活习性,发展相关林业种类。
同时引进优质野生鳖,使农场内部生产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以林业副产品枝叶为饲料和养栖场所,同时野生鳖的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加快林业成长。
小舟山乡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思路
根据小舟山乡的实际情况,我们拟提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构想,即稻田生态养鱼。
稻田养鱼,就是根据生态学和生物学原理,通过稻鱼共生的科学模式,保持农田粮食生产能力,利用农田养殖水产品一种养殖方式。
如此良性循环就是生态农业,利用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的特殊关系达到投入少产出多的目标。
田鱼,属鲤科鱼类成员之一,是丽水特产,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生于田中而无泥腥味,鳞片柔软可食,可谓淡水鱼中一绝。
小舟山乡历史上就有稻田养殖田鱼的传统,根据小舟山乡目前的经济水平,特别是农村经济水平并不高的地区,就比较适合于发展这种生态农业。
通过稻田生态养鱼基地的建设,也可发展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农村第三产业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农民获得农外收入重要来源之一。
通过观光农业的开展,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和农民经营民宿等,都可成为农民创收的重要渠道。
小舟山的山川、梯田和新修的公路,都是发展观光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小舟山乡的实际情况决定它可以发展生态农业,也必须发展生态农业。
但是发展生态农业并不是一家一户,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出来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地方的大力推广,因而,根据以上情况,已向青田县科技局、扶贫办申请扶持资金,以促
成该乡建成稻田生态养鱼示范基地。
(省派驻小舟山乡科技特派员朱润哗)
武义县新宅镇基本情况的调查
一、概况
新宅镇位于武义县南部,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镇。
该镇是2001年9月在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中,由原新宅、宣武、明山三个乡合并而成的建制镇,镇域总面积181.2平方公里,是武义县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一个镇,占全县总面积的11.5%,辖46个行政村,121个自然村。
镇政府驻地大殿,距县城25公里,海拔350米。
年均气温15.8℃,无霜期230天,年降雨量1500毫米,立体型气候明显。
全镇共有8521户,人口24010人,耕地面积12934亩,其中水田10409亩,旱地2525亩。
全镇共有森林面积209854亩,系浙江省杉木、毛竹生产基地之一;矿产有莹石、石煤、花岗石、凝灰岩、铁砂等;经济特产有茶叶、板栗、香榧、油茶、药材、高山蔬菜、西瓜、茭白、香菇、猕猴桃等;水力资源充足,有菊溪、大莱溪、沿溪、金岩溪皆流经于此,水位天然落差大,已建小水电站22座,总装机容量2768千瓦,待开发装机容量3000千瓦。
新宅镇是一个革命老区镇,是省定最贫困乡镇之一。
原宣武、明山两个乡分别由浙江大学和余杭区委区政府对接扶贫。
今年该镇被省列入“欠发达地区奔小康工作计划”中的扶持乡镇之一。
二、经济建设状况
2002年是新宅镇建镇的第一年,新宅镇党委和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本镇区位和生态优势,因地制宜,提出了紧紧围绕“以效益农业为龙头,以优化环境为基础,以强化党建为保证”的工作思路,认真实施“农业强镇,集贸兴镇,生态重镇”的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团结一致,扎实做好各项经济工作。
(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2002年,新宅镇党委、政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制订了“关于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若干意见”,加大力度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
大力发展“一业五品”,“一业”为“少妃土鸡”,“五品”为“高山蔬菜、高山名优茶、高山中药材、名特优干鲜果,笋竹两用林”。
2002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18334亩。
经济特产播种面积:
蔬菜21058亩,瓜果2147亩,中药材760亩,放养香菇500多万袋,鲜水果4375亩,茶园面积6673亩,板栗面积7060亩等。
2002年全镇粮经种植比例为37:
63。
(二)依托山区资源,发展特色工业
本镇依托毛竹资源丰富(有竹园1.6万亩)、品种优良的高山有机茶园、丰富的水力资源等资源优势,克服种种困难,创造条件,创办特色工业企业。
现本镇初步形成了造纸、竹制品为重点的竹木加工业;以制茶、纯净水等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小水电开发为重点的水力发电业等三大资源型产业。
全镇工业企业共有204家,但生产规模小,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16家,其中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5家。
总之,2002年是新宅镇经济建设发展较快的一年,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的一年。
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8亿元,比2001年增长7%,其中:
工业总产值为5037万元,增长12.2%;农业总产值7814万元,增长2.9%;农民人均收入2022元,增长33.81%;财政总收入为158万元。
2003年新宅镇经济发展工作目标:
实现工农业总值1.35亿元,增长8%,其中工业总产值5400万元,农业总产值8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84元,增长8%。
2003年新宅镇发展效益农业计划:
高山蔬菜产业稳定播种面积,改良品种,提高产量与品质,计划种植面积21000亩;新发展中药材806亩;开发名优茶园面积820亩,老茶园改造面积800亩;发展种植石榴面积170亩和大果樱桃面积155亩;绿色养殖山羊2000头和黄牛1000头,建立梅花鹿特种养殖场,首期圈养梅花鹿200头等。
目前,新宅镇经济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由于位于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故人们的思想观念较陈旧,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淡薄,较满足于现状;对农业投入少,农业基础设施差,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脆弱;缺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招商引资困难,资金投入少,难以发展上规模、效益好的企业等。
三、高山蔬菜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一)现状
新宅镇在发展无公害高山蔬菜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丰富。
新宅镇位于高山地区,适宜种植蔬菜的土地较多,在全镇可耕地面积中海拔450-1000米的占60%,海拔300-450米占37%,海拔200米-300米仅占3%。
土壤为砂质壤土,PH值为5.1~5.5。
气候适宜。
新宅镇高山地区气温比平原地区低,例如大莱村(海拔590米处)年平均气温14.5℃,比武义县城低2.5℃,在夏季高温时,海拔450-1000米地区平均气温22-25℃,比平原地区低3~6℃,昼夜温差大。
这种独特气候条件,在同一时期,山区可种植采收多种瓜菜品种及平原地区不能栽培上市的瓜菜品种。
例如山区种植菜豆(四季豆)、蕃茄、茄子、辣椒、茭白、夏秋萝卜、长瓜、西瓜等品种,在夏秋季节7-9月采收上市;种植春萝卜、花菜、荷兰豆、莴苣笋等品种在6月或9-11月采收上市。
另外,新宅镇山区群山连绵,自然环境优美,水和空气无污染,十分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
总之,新宅镇具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适宜建立城市淡季蔬菜供应生产基地和蔬菜出口创汇基地,能以无公害品优的蔬菜供应市场和加工企业。
高山蔬菜生产市场前景好。
(二)高山蔬菜产业初具规模
新宅镇党委政府把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优选为本镇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列入农业工作重中之重。
白1999年以来,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帮助支持下,加强领导,依靠科技进步,通过试验示范,创品牌,开拓市场,高山蔬菜生产迅速发展,已初具规模,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02年全镇高山蔬菜播种面积2.1万亩,比2001年增加0.8万亩,占全县高山蔬菜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二,产值达4200万元,高山蔬菜生产增加的产值,使全镇农民人均增收900多元,农民对种植高山蔬菜的积极性较高,已成为山区农民巩固脱贫致富成果,争取早日奔小康的主要产业之一。
目前,本镇种植高山蔬菜主栽品种为四季豆,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45.7%,其它品种有辣椒、西瓜、茭白、菜用毛豆、蕃茄、茄子、生姜、萝卜等。
高山蔬菜产品主要销往省内杭州、宁波、温州等市场。
本镇高山蔬菜产业要上一个新台阶,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
主栽品种四季豆,品种过于单一、混杂与退化,病虫害危害加重,产量与质量有所下降,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下滑;市场适销、高效、特色瓜菜品种有待开发;资金投入少,生产基础设施和设备差,抵抗暴雨或干旱灾害能力弱;缺少上规模的高山蔬菜种植龙头企业等。
(三)发展建议
①加强高山蔬菜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开发优质高效新品种,调整品种结构,推广高效栽培技术。
优良蔬菜品种是无公害高山蔬菜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
目前,本镇四季豆主栽品种为红花嫩荚绿色扁圆形,以鲜销为主,主要鲜销省内市场,为了开辟销往上海等市场和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需开发嫩荚圆棍形、耐热性强、品优、高产的品种,并对目前栽培的四季豆品种要进行提纯复壮和做好良种繁育。
为扩大蕃茄种植面积,需引进筛选出抗青枯病、耐裂果、高产的品种。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需推广一年种二茬或三茬的高效栽培模式,并引进开发相配套品种如荷兰豆、莴苣笋、胡萝卜、花椰菜、春萝卜等。
②普及无公害高山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菜素质
高山地区种植蔬菜种类和品种甚多,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形和气候也不同。
因此,要获得高山蔬菜生产优质高产,今后仍要继续加强宣传和普及无公害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不断增强农民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无害化意识、商品意识,使农民能按无公害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操作,做好各生产技术环节,做好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
③创建无公害高山蔬菜示范基地
进一步加强对高山蔬菜市场的调查,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做好发展种植高山蔬菜规划,引进和筛选出优良蔬菜品种,建立起四季豆、蕃茄、荷兰豆、莴苣笋、优质西瓜等品种高产示范基地,提高科技含量,以此带动全镇高山蔬菜生产技术上一个新水平。
④培育蔬菜产销龙头企业,提高高山蔬菜产业化水平
根据本镇实际情况,建议扶持培育菜农组织高山蔬菜产销合作社或成立镇高山蔬菜产业协会。
今后由合作社或镇产业协会开辟市场,组织生产和销售。
另外,应提供优惠条件,创办以高山蔬菜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促使高山蔬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尽职尽责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
本人要按照省下派科技特派员的要求,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领导下,牢记两个务必,努力学习,做好调查研究,根据当地经济建设需求,发挥桥梁作用,做好引进新技术,引智等工作。
另外,发挥自己蔬菜业务专长,与当地广大干部一起,为当地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做好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及信息服务,做好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示范,为农民奔小康建设办实事。
据初步调查,需求以下品种和技术,请省农科院给予支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