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256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docx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电子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docx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

卫风·氓

一、解题

本篇选自《诗经·卫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十

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

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以外的地方乐歌,包括十三“国风”加“二南”,即十五个地区的乐歌,计160篇。

《雅》是周王畿一带的乐歌,分为“小雅”和“大雅”,计105篇,其中“小雅”74篇,“大雅”31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计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复叠式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韵律自然和谐,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氓》是一首弃妇的诗,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自述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及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

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男子的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

二、课文分析

诗歌共六章:

第一章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

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及结婚;

第三章总结婚姻爱情的教训;

第四章申辩自己无辜被遣;

第五章写自己辛勤操持家务,却遭到粗暴的对待;

第六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三、艺术手法

(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歌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主,且比、兴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熟。

选作意象的事物,既比喻得贴切、生动,也在暗示着情感事态的脉络。

初婚之时桑“其叶沃若”,遭遇遗弃之时,则“其黄而陨”,暗喻自己婚前婚后容貌心理的变化。

又以斑鸠贪食桑葚作比,恨自己一片痴情误入情网,十分符合女主人公的身份。

(2)、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诗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在叙事上采用了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既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娶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回首的叹息。

在抒情上运用了叙事言情、议论抒情及直抒胸臆的手法,情节的变换与情感的变化紧密交织在一起。

小雅·采薇

一、解题

本篇选自《诗经·小雅》。

这是一首反映征戍生活的诗。

诗歌以远征归来的战士的口吻回顾了对玁狁的战争,远征战士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既抒发了对战争的哀怨,又抒发了对国家和军队的热爱之情,是《诗经》中表现战争题材的优秀作品。

在题材上开后代边塞诗之先河。

二、课文分析

本诗共六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二、三章。

回忆征战玁狁的劳苦与忧愁;

第二部分为四、五章。

回忆对敌作战的情景;

第三部分为六章。

由回忆写到归途中的情景,抒写了抚今追昔的哀伤心情。

三、艺术手法

(1)叙事言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多种抒情手法。

本诗既有叙事又有抒情,但重在抒情。

诗歌采用了叙事言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多种抒情手法。

前三章的起兴暗寓着征战时间的长久与征战的劳苦,与哀怨的情感相生相映。

尤其是诗的第六章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地。

诗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并都以“采薇”兴起,但在“作”“柔”“刚”等描摹薇菜的词中显示出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和士卒心绪的变化。

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中,充分流露了士卒思乡思归的深切心情。

末章“昔我往矣”四句,是《诗经》中最为人喜爱的段落,采用了“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个诗歌意象,语言朴实,意境深幽,显示出《诗经》在诗歌意象捕捉上的高度审美水平,对后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2)、迭字和迭词的运用。

迭字和迭词的运用,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这些迭字和迭词,或抒情,或状物,或写景,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又增加了音节上的节奏感。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一、解题析文

本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的又一部国别体史书,简称《国策》。

其初又有《国事》、《短长》、《事书》等多种名称。

西汉时,刘向对其进行了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

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的次序编订为33篇,记事上接《春秋》,下至楚汉之际,大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主要是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行,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战国策》文思开阔,论事周密,寓意深刻,语言生动,善用夸张、比喻、排比,对后代的传记散文和说理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选自《齐策四》,记叙了战国时期食客冯谖寄食效力于孟尝君门下,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住了主人权力地位的事迹。

,描绘了冯谖富有才干智谋及远见卓识的“奇士”形象。

冯谖不仅仅是个依附主人的食客,也是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卓越才能的策士。

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政治上的民本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突出了士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二、艺术手法

(1)、鲜活的人物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共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

一是轻财好施、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孟尝君形象。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

他以好养士而著名,门下食客常数千人。

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他轻财好施,对于“贫乏不能自存”,并且自称无任何爱好和才能的冯谖“愿寄食门下”的请求,答应的非常爽快。

当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的时候,他非常的宽容大度,不仅让冯谖享受上等门客的待遇,出有车,而且使人给冯谖的老母食用,“无使乏”。

当他得知冯谖能为他到自己的封地薛邑收债时,他又非常谦恭礼让,主动“请而见之”,对未及时发现冯谖是个贤才,并未及时重用冯谖表示致歉。

当冯谖收债而归,向他禀报“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为其已市义而归一事之时,孟尝君虽然不高兴,但仍不失君子风度,并未因损失巨大财富而暴跳如雷,既然事已至此,他也只好作罢。

一个宽怀大度,极富涵养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塑造的另一个人物形象是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门客冯谖形象。

冯谖虽因“贫乏不能自存”,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但他并不自卑自贱,只满足于下等门客的待遇,而是恃才自信,三次弹铗而歌,感叹自己所受待遇不公。

冯谖在享受到了最上等的生活待遇之后,开始回报知遇他的孟尝君。

他主动在文告上署名要为孟尝君到薛邑收债,正是开始了辅佐孟尝君的政治活动。

冯谖非凡的政治见识和才能也在其辅佐孟尝君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了。

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冯谖向孟尝君献上了“凿三窟,方可高枕为乐”之计。

冯谖为孟尝君所凿第一“窟”就是焚券市义。

当时的贵族对劳动人民进行榨取剥削,冯谖“以责赐诸民”,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为孟尝君收买了人心。

冯谖为孟尝君所凿第二“窟”就是结交梁国。

他能够审时度势,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迫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国相之位,提高了孟尝君在齐国的声望。

冯谖为孟尝君所凿第三“窟”就是立宗庙于薛。

宗庙在封建社会是国家政权的标志。

冯谖帮助孟尝君在薛邑立了宗庙,这就意味着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不可动摇。

而且,薛邑既有齐国先王的宗庙,齐王必然要派兵护守,这也就使孟尝君的封地不致遭受他国的侵扰。

冯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在其具体为孟尝君营建“三窟”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

此外,《冯谖客孟尝君》一文还塑造了一类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群体形象,即孟尝君的“左右”形象。

这一群人看孟尝君的脸色行事,见孟尝君只是“笑而受之”,以为孟尝君轻视冯谖,因此“食以草具”,用下等门客的待遇招待冯谖。

当冯谖弹铗而歌,要求生活待遇的时候,这一群目光短浅的人对冯谖的感情也就由最初的轻视发展到厌恶的情绪,他们只简单地以为冯谖是个“贪而不知足”的人,和孟尝君的宽容大度、礼贤下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文章所描绘的三类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

(2)、巧妙的构思布局。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主要是通过描绘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突出表现战国时期“士”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为此,作者独具匠心地对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行巧妙安排。

开篇采用铺垫手法,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论理冯谖应该识趣地满足现状,但他却再三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个“贪而不知足”的小人。

文章用抑笔在进行了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马上扬起一笔,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逐一展示了冯谖的卓越不凡的见识和才能。

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收债“市义”。

在具体“市义”过程中,他采用先斩后奏的方法,“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使得孟尝君再不高兴,也不得不接受事实。

在孟尝君被齐王贬回封地薛邑之后,冯谖便开始为孟尝君“复凿二窟”。

他首先“西游于梁”,游说梁王,使得“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尽管“梁使三反”,而孟尝君在冯谖的告诫之下,“固辞不往也”。

为孟尝君提高了声望,使得齐国“君臣恐惧”,齐王不得不重新聘请孟尝君为相。

这时,冯谖又告诫孟尝君曰:

“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为孟尝君具体营就第三“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

冯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入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令人心折,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巧妙匠心。

(3)、个性化的语言特色。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人物语言极富个性。

如开篇描写冯谖将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之前,和孟尝君的一段对话。

“孟尝君曰:

‘客何好?

’曰:

‘客无好也。

’曰:

‘客何能?

’曰:

‘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

‘诺。

’”这段人物对话简洁明了,充分展示了孟尝君和冯谖两个人物的个性特征。

以好养士而著名的孟尝君自然最看中的是其门客的才识,所以他单刀直入,直接询问冯谖有什么爱好和才能,当冯谖回答自己“无好”、“无能”之时,一向宽怀待人的孟尝君极富君子风度,而对乞食于自己门下的冯谖只是“笑而受之”,简洁地说了一个词“诺”。

孟尝君的轻财好施,宽容善良的性格得以展现。

而冯谖简洁的两句对答,也表现出了其恃才自信的个性特征。

冯谖恃才自信的个性在其弹铗而歌的语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

这不断地要求改善自己生活待遇的歌词评议,充分展示了冯谖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了自信的个性。

而面对不断要求改善待遇的冯谖,孟尝君的回答也富有个性特色。

“食之,比门下之客”;“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这些语言既表现了孟尝君的宽容好施的个性,也隐约流露出了孟尝君知贤识才的智慧。

所以当冯谖自告奋勇愿为他到薛邑收债的时候,孟尝君颇有感慨,笑曰: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于是“请而见之”,对冯谖谢曰: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这些语言一方面表现了孟尝君对自己的知贤识才充满了自信,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个性特征。

冯谖在为孟尝君营造“三窟”时的语言也很有个性。

他明明在心理已作好了打算,要为孟尝君焚券市义,却预先设圈套给孟尝君钻,对孟尝君辞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答曰:

“视吾家所寡有者”。

冯谖则顺水推舟,把债券都赐与诸民,为孟尝君市义而归,对孟尝君解释“市义”内涵曰: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这些语言充分展示了冯谖深谋远虑的智慧才识。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结构布局的安排上,还是人物语言的描绘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上善若水

《老子》

一、解题

本篇选自《老子·第八章》。

老子(前571?

-前471?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弃官退隐。

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是用韵文写成的道家哲学著作,相传为老子所著,但学术界对此书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多有歧见。

书分为八十一章,上下两篇,约五千多字。

其中,上编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德经》。

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

全书文约义赡,言辞隽永,是一部不朽的哲理著作。

本章把水作为一个“行为者”或“行为者集群”而进行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肯定评述,赞美水既给人带来好处又不跟别人争斗的品德,劝导人们以水为典范。

二、课文分析

 

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柔性。

水的柔性是怎样的呢?

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

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与水一样,有极大的可塑性。

水性柔而能变形:

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盆中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管理也是这样,你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机应变就显得非常重要。

曾经取得的成功并不能昭示未来,市场总是千变万化的,一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期需要的解决办法也许会完全不同。

聪明的管理者一定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成就团队业绩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做人要厚道,办事要活套”,企业家应该做到外圆内方,大智若愚,方能纵横于商场。

 

曲则全

《老子》

一、解题

本篇选自《老子·第二十二章》。

这一章的主旨在宣扬老子谦退不争反而有益的处世哲学,河上公注本题“益谦”,可能即基于此。

二、课文分析

老子在此首先利用古代得道的圣人之言来阐明一种谦退而有益的处世策略:

委曲自己就能全身,忍辱含垢就能正人,虚怀若谷就能充盈,否定自我就能新生。

接着,老子批判了当时统治者热衷于以礼法来治国的倾向,希望他们能像古代圣人一样,以身作则,无为而治,既不自以为是,又不自高自大,而能与世不争,以便使自己功成名就,成为天下人所归附的君长。

由此可见,老子的谦退不争,实是一种委曲求全、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值得指出的是,今人大都认为本章开头的六句在谈辩证法,在谈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因为“曲”与“全”、“洼”与“盈”、“少”与“得”、“多”与“惑”等等,很难说是互相对立的正反两端(“曲”与“直”、“全”与“偏”、“洼”与“隆”、“盈”与“亏”、“少”与“多”、“得”与“失”等等,才是互相对立的正反两端)。

老子此文其实只是在强调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根本不是在阐明其间的相对关系与相互转化。

此文所论完全是一种现实的处世策略,与第二章的哲学性论述是完全不同的,不可一概而论。

在行文上,此章也体现了《老子》的一般风格,即文字简约而意蕴深厚,警句迭出而琅琅上口。

其深刻的涵义往往兼容自然之理与为人之道,同时又出之以骈散交错的文句,使其文显得委婉有致。

本章在语言形式上的显著特点是排比,同时与他章一样,韵脚或密或疏,随义而转,使音韵与义理获得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所以,老子之文,既可视为有韵之散文,也不妨称之为散文诗。

湘夫人

屈原

一、作者简介

《湘夫人》是屈原《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

屈原(前340?

-前278?

),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出身贵族。

楚怀王时作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明法度,任贤才,联齐抗秦。

遭谗去职,被流放到汉水以北。

顷襄王时曾被召回,旋又放逐到沅湘一带。

当时楚国政治腐败,国力渐衰,前278年,首都郢又被秦攻破。

屈原哀伤祖国危亡,又无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约于该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作品,相传包括《九章》(9篇)、《九歌》(11篇)、《离骚》等共有二十五篇。

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真挚的爱国情怀,创造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

二、解题

《湘夫人》是屈原《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

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

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dǐ)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

《湘君》和《湘夫人》描写并歌颂了传说中湘水的一对配偶之神的爱情故事。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

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三、课文分析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二、三、四自然段。

渴望湘夫人到来;

第二部分为五自然段。

幻想与湘夫人相会;

第三部分为六自然段。

回到现实。

四、艺术手法

(1)、以景现情,寓情于景。

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情与景水乳交融。

(2)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整篇作品情感深沉,如诉如泣,语言华赡,意象丰富,在修辞上又多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典型地反映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这一切对于后世的中国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别赋

江淹

一、作者简介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出身寒庶,历仕宋、齐、梁三朝。

在宋时为建平王镇军参军。

入齐为御史中丞,又出为宣城太守。

梁时为散骑常侍,迁金紫光禄大夫。

卒谥日宪。

少年时以文章著名,晚年才思减退,传为梦中还郭璞五色笔,尔后作诗,遂无美句,世称“江郎才尽”。

诗善刻画模拟,小赋遣词精工,尤以《别赋》、《恨赋》脍炙人口。

今有《江文通集》传世。

二、解题

这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

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

别赋的写作,与江淹早年的遭遇有极大关系。

但他并没有直接抒写自己具体生活经历中的感情,而是从自身的体验推衍开来,将别离视为人类的普遍遭遇,通过一一举例或分门别类的方法具体描摹,充满了悲伤的情调。

这篇赋以浓郁的抒情笔调,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

三、艺术手法

(1)、选材独特,构思巧妙。

这篇赋在选材上并没有直接抒写自己具体生活经历中的感情,而是将别离视为人类的普遍遭遇,通过一一举例或分门别类的方法具体描摹了七类人的 

别离场景。

结构上,首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一篇之基调;中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之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末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打破时空的方法归结,在以悲为美的艺术境界中,概括出人类别离的共有感情。

选材独特,构思巧妙。

 

(2)、情景交融,鲜明如画。

作者善于用移情的笔法,描绘出各种特定场合中的环境气氛,衬托各类人物的离别之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文中先从行者与居者两面总述别离之悲,然后分写各类人物、各种情形的别离,以见其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并达到反复渲染的目的。

写侠士以死报恩、与家人诀别的景象,有慷慨悲壮之气;写游宦者之妇的四季相思,有缠绵不尽之哀;写情人之别,则于忧伤中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全篇情景交融,鲜明如画。

(3)、文词绮丽工整。

尤其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名句,如溪行山中,珠落玉盘,千古传诵。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

一、解题

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收集、整理和保存下来,可以合乐而歌的汉代诗歌总称。

“乐府”本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

乐府的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词和组织演奏歌唱外,还有组织文人创作、采集和整理民歌的任务。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乐府便由音乐机关转为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思想特色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汉乐府诗歌包括文人乐府和乐府民歌,现仅存百余首,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

《饮马长城窟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又称《饮马行》。

秦人修筑长城,动用大批人力。

边地气候恶劣,劳动条件极差,所以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说: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又说: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大量征用男夫修筑长城,内地便有很多的思妇。

故《饮马长城窟行》这一乐府诗题,常用以写征夫思妇。

二、课文分析

这首诗自然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思妇昨夜梦见征夫的情景。

起首四句,以河边青草起兴,引出思绪,带出梦境。

又以青草的延绵不绝,比喻思绪的不断。

是兴而兼比,比兴并用。

这是古代民歌较常见的一种手法。

接下来叙梦:

梦见征夫回来了,突然他又走了,远在他乡异县。

她不觉心疼了起来。

气节变化,天寒地冻,他怎能受得起如此的苦寒?

而且世态炎凉,大家只知道讨好当权者,谁能替他说几句话,好让他早日归来?

第二部分,写梦后收到书信。

诗人没有交代思妇梦醒之后的惆怅,而是直接跳跃到接到征夫的书信上来。

第一部分写梦,第二部分写得到书信,诗作没有描写她得信后的喜出望外,但剖函取书,只用一“烹”字与鲤鱼状的书函相照应,便增强了诗歌语言的生动性。

“长跪”,形容读信时的郑重其事。

其实,书信的内容也极普通,无非也是加餐饭、长相忆之类的话。

从古到今,人间的许许多多的长别或者短离的恋人、夫妇,不正是经常重复着这些极普通、极质朴的话语吗?

“上言”、“下言”两句更见出征夫和思妇的真挚情感。

三、艺术手法

(1)、语言朴实。

这首乐府民歌语言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雅俗可以共赏,而且非常容易记诵。

(2)、情节较为曲折。

这首乐府民歌故事情节较为曲折,上节叙梦,下节读信,转折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人工斧凿之迹。

在汉乐府民歌中是一篇优秀的作品。

 

短歌行

曹操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年二十,举孝廉,历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骑都尉,参与征讨黄巾军。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卓。

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于许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卒,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

现存诗二十余首。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都是乐府诗。

其诗气魄雄伟,感情深沉,情调苍凉悲壮。

散文则清峻通脱。

他的诗文对后代影响深远。

原有集,已佚。

有《魏武帝集》。

二、解题

这是一首宴飨宾友的四言乐府诗。

此诗可能作于建安13年征孙权的前夕。

原作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

曹操有志于统一中国,以周公自期,充满了不断进取的精神,虽年近迟暮,壮心不已。

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课文分析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感叹人生短促。

以比喻揭示出深重的时间忧思,借酒浇愁,见出忧思的浓重。

第二部分写对人才的渴慕。

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

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

第三部分进一步写没得到贤才的忧虑,及得到贤才的喜悦,从两方面表现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第四部分中,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从情绪上看,全诗以感叹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开朗、忧愁、念旧,经过空茫,落脚于一种悠然神往。

诗中既有人生的慷慨激昂之境,亦有人生的物我两忘之境;既有人生的志向,亦有人生的茫然;既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人生寂寞,亦有朝生暮死的人生悲哀。

和曹操的许多其它诗一样,这首诗并不唱愉悦、得意、狷狂诸般轻浅的调子,更没有故作的豪情,浅薄的自吹,有的只是沉着的思索,简炼而清纯的歌咏。

论想象,“乌鹊”一句尤为神来之笔。

前头是念旧,后头是向往,中间却论起星、月、鸟来了。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