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分章题库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分章题库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分章题库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分章题库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4:
DBBD
二、填空题
1、学校,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教师、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桑代克
4、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情境
5、学生,教学媒体
6、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生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7、学习过程
8、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
9、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
10、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1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
12、弗洛伊德,程序教学,布鲁纳
13、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14、廖世承
三、问答题
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5:
CBDCC 6-10:
DBBCC 11-15:
CDBBB 16-20:
ACDBB 21-23:
ABA
二、填空题
1、前运算、形式运算
2、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
3、形式运算
4、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5、具体运算阶段
6、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
7、少年期,青年初期
8、关键期,不平衡性
9、心理发展,适应性
10、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11、个别差异性
12、抽象逻辑思维(经验型)
13、2,4,4-5
14、儿童现有的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
15、个性,内隐行为,稳定区别
16、自我同一性
17、学习准备
18、关键期
19、自我同一性
20、家庭教养模式,同辈群体
2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体验
22、3,少年期。
青春期。
23、认知方式(认知风格)
24、场独立方式,场依存方式
25、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26、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27、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28、流畅性
29、推孟,比纳和西蒙
30、冲动型
31、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20
32、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
个体间,个体内。
33、言语回答和动手操作
34、140,1
35、布卢姆,斯金纳
36、性格
37、发散思维,性格
38、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
39、理智特征,情绪特征
40、稳固态度,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1、童年,青年,半成熟,半幼稚
42、少年期
43、前运算
44、心理自我
45、生命,心理变化
三、问答题
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
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简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答:
少年期:
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4、简述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答:
青年初期:
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5、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答: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7、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答: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1-5:
BACAC 6-10:
CBBCB 11-15:
CCBBB 16-20:
DAACC
二、填空题
1、经验,行为潜能,持久
2、让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3、刺激R,反应S,强化
4、效果律
5、信号,刺激反应
6、(心智,动作)、行为规范
7、认知策略
8、正强化,负强化
9、消退
10、刺激泛化
11、刺激分化
12、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顿悟,在主体内构造完形
13、相似性的,差异的
14、负强化
15、惩罚
16、加涅,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期望事项,(认知策略)
17、非人为的,实质性的
18、先行组织者
19、认知结构,基本结构,转化、评价
20、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1、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22、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23、学习任务,引导性材料
三、问答题
1、简述学习的概念(或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答: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
(1)客观条件: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2)主观条件:
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5、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答: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6、简述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答:
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P42图表。
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第四章 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
1-5:
CAACC 6-10:
CCCAD 11-15:
B(CDA)DBBB 16-20:
CBCAC 20:
B
二、填空题
1、维持,朝向某一目标
2、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3、自我提高
4、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5、班杜拉,个体自我行为的成败经验
6、认知
7、内驱力,诱因
8、附属
9、中等
10、认知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1、直接发生途径,间接转化途径
12、倒“U”
13、认知的、自我提高的、附属的
14、直接,间接
15、适中
16、马斯洛,自我实现
17、替代性强化
18、生理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9、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20、(内在性)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1、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2、自我强化
23、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24、内部归因,外部归因
25、学习需要
26、学习期待
27、诱因
28、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29、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0、高尚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
3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2、学习行为
33、耶克斯-多德森,较高,较低
34、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
三、问答题
1、简述动机及其功能。
答: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具有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2、简述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
答: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答: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4、简述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5、简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6、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答: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7、试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答: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一、选择题
1-5:
BDCAC 6-10:
CACAC
二、填空题
1、学习准备
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
3、心向与定势
4、先行组织者
5、最近发展区
6、心向
7、负迁移
8、垂直迁移
9、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
10、顺应性迁移
11、同化性迁移
12、重组性迁移
13、同化性迁移
14、共同要素说
15、经验类化理论
16、关系转换理论,关系
17、心理官能,共同要素,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
18、认知结构,清晰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
19、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0、定势
三、问答题
1、简述促进迁移的教学。
答: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简述迁移的作用。
答: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答: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
1-5:
ABCBC 6-10:
ACACA 11-15:
BBBBB 16-19:
CBAD
二、填空题
1、特征与联系,主观表征
2、感知和表象
3、概念和命题
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
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6、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7、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概念学习
9、符号学习中的事实性知识学习
10、命题学习
11、符号学习
12、命题学习
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4、相关类属学习
15、上位,派生类属
16、下位学习中的相关类属学习
17、上位学习
18、并列结合学习
19、相关类属学习
20、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
21、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2、模象直观
23、感性,理性
24、变式
25、陈述性知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26、非本质,本质
27、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28、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9、瞬时记忆,特别注意,5-9,复述
30、短时
31、艾宾浩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32、倒“U”,不均衡
33、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34、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5、过度学习,150%
36、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三、问答题
1、举例说明同化的模式。
(举例说明同化论关于知识学习的三种模式。
)
答: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在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
2、简述学习的作用。
答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3、举例说明知识直观的类型。
答:
(1)实物直观:
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模象直观:
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言语直观:
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
4、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6、试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答: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7、简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
答: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
1-5:
AADBB 6-10:
CBCAC 11-12:
DC(ABD)
二、填空题
1、练习,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操作,心智
3、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观念性,内潜性,简缩
4、学习,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活动方式
5、心智技能,认知策略。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心智技能。
6、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7、操作模仿,操作定向,操作熟练,操作整合
8、操作熟练,操作模仿,操作整合
9、技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快,高原期
10、创拟确立模型,检验修正模型
11、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
12、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13、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
三、问答题
1、简述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
答: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其特点有:
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生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其特点有:
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2、简述技能的作用。
答:
(1)技能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
(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答: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答: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5、简述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答:
(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第八章 学习策略
一、选择题
1-5:
DBBAA 6-10:
BAABC 11-15:
ABCAC
二、填空题
1、学习策略
2、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3、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4、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5、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6、生成性学习;精细加工策略
7、复述
8、认知,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9、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10、资源管理策略
11、复述,精细加工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选择题
1-5:
BBACC 6-10:
CCAAB 11-12:
BD
二、填空题
1、给定信息,要达到的目标
2、认知操作,起始状态,目标状态
3、有结构问题;无结构问题
4、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5、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7、定势
8、学习准备
9、理解问题,提出假设
10、算法式和启发式
11、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
12、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
类似的创造
13、发散(也叫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4、流畅性,变通性
15、必要条件,充分条件
16、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可能高,也可能低;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三、问答题
1、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答: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其基本特点:
(1)目的性;
(2)认知性;(3)序列性。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3、试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答: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可见,高智商虽非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5、简述个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简答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
答:
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6、试述创造性的培养。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
答: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方法有: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7、简述如何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答:
(见上)
8、简述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答:
(见上)
9、简述如何开设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答:
(见上)
10、试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答:
(1)环境;
(2)智力;(3)个性。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5:
BBCDB 6-10:
ABBAC 11-14:
BDCC
二、填空题
1、情感、行为。
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2、道德品质,社会道德
3、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
4、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认识
5、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心理特征和倾向
6、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
10
7、两难,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
8、他律到自律
9、初二,初中
10、依从、认同和内化;认同,认同,内化
11、观察学习,班杜拉
三、问答题
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