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复习讲义.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复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复习讲义.docx(1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复习讲义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讲义
#高考生物“七步到位复习法”
第一步“突破知识点”第二步“落实考点”
第三步“以试题训练为中心”第四步“以能力提高为重点”
第五步“翻卷复习法”第六步“培养学生具备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七步“轻松应考的心理素养”
必修1册
1.解题过程和一般思路:
首先是审题,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考查目的(切忌答非所问),注意分清三种信息:
抓住有效信息,放弃无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其次是回忆并组织相关知识点;
第三是解题,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注意用全用准有效信息。
看清楚关键字:
都、全、一定、必须、根本、只、肯定、完全、直接、主要、正确、不正确、错误……
例如:
根本原因、本质、决定、最终 遗传角度(遗传物质、DNA、基因)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蛋白质多样性;根本原因:
DNA多样性
糖尿病的直接原因:
胰岛素分泌不足;根本原因:
控制胰岛素的基因突变
不同基因控制不同的蛋白质,其根本原因是:
不同的基因上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的根本原因:
原癌基因被激活
生物生长的根本原因:
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等位基因A.a最本质的区别是:
碱基序列不同
从遗传学角度,环境对基因频率有选择作用,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2.区分应激性、反射、适应性、遗传性
应激性:
植物向性运动、感性运动,动物趋性、反射(一…就…最普遍)
反射:
神经系统(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
适应性:
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遗传性:
决定、控制时选
应激性
反射
适应性
遗传性
产生原因
外界刺激
刺激
生物的变异经长期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定向积累和加强的结果
亲代遗代物质复制后传给子代,并在个体发育中得到表达的结果
表现形式
植物:
向性(向水性、向肥性、向光性、向地性)
动物:
趋性(趋光性、趋化性)反射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等方面与环境相适合
子代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性与亲代相似
表现特点
短时间即可完成
稳定特征
意义
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
保证种的稳定性
相互关系
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均是由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
3.总结10个基础
①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新陈代谢②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
③结构基础:
细胞④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的基础:
细胞分裂
⑤转基因成功的物质基础:
都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⑥转基因成功的结构基础:
DNA及螺旋结构
⑦有性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
基因重组
⑧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得到个体)
⑨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
细胞增殖(未得到个体)
⑩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动物细胞融合的基础:
细胞膜的流动性
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900年以前标志:
1859年英国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
实验生物学阶段:
1900—1953,标志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提出,
4.借助实验手段,理化技术
分子生物学阶段:
1953年以后,标志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0世纪最伟大发现之一
发展方向:
宏观:
生态学微观:
分子水平
5、必需元素、植物矿质元素
大量元素:
(C、H、O)N、P、S、K、Ca、Mg(9种)(矿质6种)
微量元素:
Fe、Mn、B、Zn、Cu、Mo、Cl(不是Al)、Ni(8种)
C最基本(干重最多)CHON基本CHONPS主要O鲜重最多
微量元素作用:
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不同生物体内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相差很大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光合作用有关元素:
N、P、K、Mg、Fe 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
C、H、O、N、Fe
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C、H、O、N、Mg 甲状腺的组成元素:
C、H、O、N、I
重点总结:
NPKCaMgFeB的重要作用
化学元素能参与生物体物质的组成或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N就植物而言,N主要是以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2-、NO3-)的形式被植物吸收的。
N是叶绿素的成分,没有N植物就不能合成叶绿素。
N是可重复利用元素,参与构成的重要物质有蛋白质、核酸、ATP、NADP+,缺N就会影响到植物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N在土壤中都是以各种离子的形式存在的,如NH4+、NO2-、NO3-等。
无机态的N在土壤中是不能贮存的,很容易被雨水冲走,所以N是土壤中最容易缺少的矿质元素。
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
P参与构成的物质有核酸、ATP、NADP+等,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
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
P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必需的,但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
在一般的淡水生态系统中,由于土壤施肥的原因,N的含量是相当丰富的,一旦大量的P进入水域,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就会出现“水华”现象,故现在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Fe2+是血红蛋白的成分;Fe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稳定的、难溶于水的化合物,故Fe是一种不可以重复利用的矿质元素。
Fe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作为某些酶的活化中心,如在合成叶绿素的过程中,有一种酶必须要用Fe离子作为它的活化中心,没有Fe就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导致植物出现失绿症,但发病的部位与缺Mg是不同的,是嫩叶先失绿。
I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
Mg是叶绿素的构成成分;
B能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有利于受精作用;
Zn有助于人体细胞的分裂繁殖,促进生长发育、大脑发育和性成熟。
对植物而言,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
如催化合成吲哚乙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
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Na+是维持人体细胞外液的重要无机盐,缺乏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甚至昏迷等症状;
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还能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的兴奋性,缺乏时心肌自动节律异常,导致心律失常;
Ca是骨骼的主要成分,Ca2+对肌细胞兴奋性有重要影响,血钙过高兴奋性降低导致肌无力,血钙过低兴奋性高导致抽搐,Ca2+还能参与血液凝固,血液中缺少Ca2+血液不能正常凝固。
自由水:
良好溶剂,有利于物质运输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6.结合水:
细胞结构组成部分
自由水越多,新陈代谢越强;结合水越多,抗逆性越强,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能产生水的细胞结构:
有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核糖体(脱水缩合)、叶绿体(暗反应)、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细胞核(DNA复制)。
心肌血液状态的解释:
心肌细胞中多是结合水
生命源于水,也依赖于水
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的“水”:
Ⅰ.水的存在
(1)细胞中的水
水是活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约占细胞鲜重的80%~90%,在干种子和休眠时的种子中含水量较少。
水在细胞中以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在细胞中与某些大分子(如蛋白质)结合,自由水存在于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和细胞质基质中。
实际上结合水与自由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其中,自由水含量的多少决定细胞的代谢强度,细胞中(或生物体)的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强,但抗性越弱;反之,则代谢减弱,但抗性增强。
(2)细胞外液中的水
多细胞植物的细胞间隙、各种分泌物(如某些浆汁等)和多细胞动物的内环境、分泌物(如消化液、泪液等)、排泄物(如尿液、汗液等)都含有水。
(3)生态环境中的水
大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中都含有水。
Ⅱ.水的功能
水是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生命起源于具有水的海洋,没有水,则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新陈代谢及在其基础上的其他特征就会消失,生命就会终结。
(1)生物体内的水
①结合水:
细胞或生物体结构的组成成分。
②自由水:
a.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起运输代谢物质的作用
生物细胞中的有机物、无机盐等都溶解在自由水中,动植物的许多分泌物、代谢废物都是随自由水而排出体外的。
b.新陈代谢的反应物
有氧呼吸等许多生化反应需要水参与。
正常生活的生物,其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旺盛,反之则越弱。
c.维持细胞及生物体的固有形态
由于细胞含有大量的水分,从而能维持细胞的紧张度。
对植物而言可使枝叶挺立,便于接受阳光和叶面蒸腾,同时还可使花朵张开,利于传粉,成熟的植物细胞失水会发生质壁分离而收缩,吸水时会变得硬挺膨胀;对动物而言,细胞失水会发生皱缩,过度吸水会胀破。
d.调节生物的体温
水具有很高的汽化热和比热容,又有较高的导热性,因此水在生物体内的不断流动、蒸发、叶面蒸腾等能够使热量顺利地散发,利于生物体体温的稳定和避免被炎热夏季的阳光灼伤。
e.水的其他功能
水分子的极性强,能使溶解于其中的许多物质解离成离子,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水还具有润滑作用。
(2)生态环境中的水——生态系统结构的组成成分
水是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保障着生物的生活和生存,影响着某些植物的形态结构,决定着陆生生物的分布,如干旱沙漠地区只有少数耐旱生物生存。
另外它还是某些生物进化的重要选择因素。
Ⅲ.水与新陈代谢
(1)水分的吸收
①吸水原理:
吸胀作用、渗透作用
吸胀作用靠亲水性物质吸水,如干种子、分生区细胞;与细胞死活无关;亲水性强弱规律:
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不具亲水性;渗透吸水要有半透膜,靠浓度差吸水。
②吸水的部位和动力
细胞的吸水动力本质上主要来自细胞内、外液的浓度差(即渗透压)。
对植物体而言,吸水外因是蒸腾作用和根压。
就吸水部位而言,植物主要靠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其次还有叶片等;单细胞动物靠细胞直接吸收,如草履虫;低等多细胞动物靠消化腔吸收,如水螅;人和高等动物靠消化道中的胃、小肠、大肠吸收,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等。
③蒸腾作用、吸水与吸收矿质元素的关系
(1)蒸腾作用为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提供动力,与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无直接关系,但有利于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
(2)水分的运输
低等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间的渗透运输。
高等多细胞植物可通过共质体(无数活细胞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形成的一个连续整体)间的渗透运输,即通过胞间连丝运输,这种方式速率慢;也可通过质外体运输,即通过非原生质的部分,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导管运输,这种方式速率快。
高等动物则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运输水分。
(3)水分的利用与产生
①新陈代谢利用水(消耗水)的生理过程及结构
a.大分子有机物的消化(水解)
多糖的消化,即“淀粉一麦芽糖一葡萄糖”;部位:
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
蛋白质的消化,即“蛋白质一氨基酸”;部位:
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
脂肪的消化,即“脂肪一甘油、脂肪酸”;部位:
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
b.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糖元的分解过程消耗水。
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部位:
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d.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部位:
线粒体。
e.ATP的水解过程部位:
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等。
f.ATP水解成ADP和Pi时消耗水。
②细胞中产生水的结构及代谢
a.在叶绿体的基质中通过暗反应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产生水。
b.在线粒体中通过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
c.核糖体上通过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作用产生水。
d.高尔基体上通过台成纤维素产生水。
e.细胞核在DNA复制过程中产生水。
f.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糖元时产生水。
g.ADP生成ATP时产生水。
(4)水的排出
①植物:
蒸腾作用(占95%~99%);叶片的吐水;随某些分泌物排出,如浆汁等。
②动物:
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汗液中的水;尿液中的水;随某些分泌物排出,如泪液、消化液等。
(5)小结:
水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
水既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也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所需要的水和产生的水在植物的整个水分代谢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充足的水分对于维持细胞及其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是必需的,如果缺水就使细胞内的环境变得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叶片缺水萎蔫后气孔关闭,外界C0:
不能进入叶片内部是缺水限制光合作用进行的一个主要因素。
水分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种子的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呼吸作用强度呈正比例关系,原因是种子吸水后,种子内水解淀粉的酶活性迅速增高,淀粉被水解成葡萄糖,使呼吸作用的底物增加导致呼吸作用强度增加;充足的水分也是维持细胞和线粒体的正常形态和呼吸酶系统发挥催化效率的必要条件。
叶片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失水会使呼吸作用增强,原因是细胞内的水分不足时,水解类酶的活性就会增强,将细胞内不溶性的糖转变成可溶性的糖,从而使呼吸作用的底物增加,呼吸作用强度增强。
这种特性对植物来讲是对环境的一种很好的适应,细胞内可溶性物质的增加会使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增加,有利于保持细胞内的水分。
Ⅳ.人体内的水平衡及其调节
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是通过调节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来实现的,肾脏中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是可以调节的。
人体内感受水分状况的感受器是渗透压感受器,当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血浆中的渗透压升高时,通过传人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调节水的摄人量;传到下丘脑使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也称加压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
当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血浆中的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抑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排出量增加。
通过这种调节机制,人体的水分代谢保持了平衡。
Ⅴ.水与生物的分布
水在陆地上的分布,决定了陆生生物的面貌。
不论是在同一经度线的不同纬度线上,还是在同一纬度线的不同经度线上,水的分布郡是不均匀的。
由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导致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我国从东到西为:
森林一草原一荒漠一沙漠。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林下的阴生植物只能在阴湿的环境中生长,若上层的乔木被大量砍伐后,这些阴生植物就不能直接在阳光下生长,其原因是:
在阳光直射下蒸腾作用过于旺盛,体内水分散失过多而导致死亡。
阴生植物不能在阳生条件下生长的原因之一还是水的限制作用。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生活在淡水中的动、植物,不能生活在海洋中,原因是海水中盐浓度高、
渗透压高,这些动、植物不能从海水中吸收水分。
海洋中的动、植物如让其生活在淡水中,水分就通过渗透作用大量进入体内导致代谢障碍,甚至引起死亡。
所以高中生物教材上讲,在水域生态系统限制生物分布的因素不是水分而是盐度,就是这个道理。
Ⅵ.水的污染
水和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
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水大约占体重60%~95%,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源。
水污染在我国相当普遍,而且十分严重。
造成水污染的物质主要有有机物、重金属、农药、过量的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和致病微生物等。
当水中的上述有害物质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时,就发生了污染。
而水中污染物主要来自未净化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废水等。
不同污-染类型的净化过程不同。
组成成分:
Mg→组成叶绿素、Fe→血红蛋白、P、Ca、I
7.无机盐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
生理盐水
生命活动:
Ca→抽搐(哺乳动物)
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
单糖:
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单糖动植物都有)
植物二糖:
蔗糖、麦芽糖
8.糖的分类动物二糖:
乳糖
植物多糖:
纤维素、淀粉
动物多糖:
糖元(肝糖元、肌糖元)
可溶性还原糖:
果糖、葡萄糖、麦芽糖
“糖类”小专题知识归纳:
Ⅰ.糖类的化学组成、种类和结构
(1)化学组成和种类
(2)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的结构简式,可联系的内容有:
组成糖类的化学元素,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的化学式和结构简式,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纤维素、糖元的化学式,单糖、二糖、多糖的分布和功能。
Ⅱ.几种糖的性质
(1)葡萄糖的化学性质。
①还原性,可联系的内容有:
银镜反应,用班氏试剂进行尿糖的测定,用斐林试剂进行组织中还原性糖的测定;②能跟酸起酯化反应;③氧化反应,可联系的内容有:
动、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的比较,厌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酵母菌。
(2)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性质。
①蔗糖不具有还原性,而麦芽糖具有还原性,可联系的内容有:
还原性糖(还有果糖)与非还原性糖的鉴定;②水解反应,蔗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而麦芽糖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可联系的内容有:
蔗糖不具有还原性,而它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3)淀粉的化学性质。
①跟碘作用呈现蓝色,可联系的内容有:
用碘液检验淀粉;②水解反应,可联系的内容有:
食物中淀粉的化学性消化的过程,工业上用硫酸等无机酸作催化剂水解制葡萄糖。
(4)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
Ⅲ.糖类的功能: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Ⅳ.绿色植物体内糖类的代谢
可联系的内容有:
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过程,叶片遮光实验,适当提高温室内CO2的浓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反应式、过程,中耕松土,种子的储藏,蔬菜的保鲜。
Ⅴ.人和动物体内糖类的代谢
可联系的内容有:
糖类的化学性消化过程及部位,葡萄糖被吸收的方式、途径,葡萄糖在细胞内的代谢,血糖的正常值,低血糖症、高血糖症和糖尿病血糖浓度的范围,高等动物和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细胞呼吸的产物、能量,北京鸭等饲养动物的肥育过程,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的关系。
Ⅵ.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
可联系的内容有:
血糖的平衡及其意义,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及其作用,参与血糖平衡的神经——激素调节的具体过程,低血糖的病症、病因及其防治,糖尿病的诊断、病症、病因及其防治。
Ⅶ.生物学意义
①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②淀粉和糖元分别是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储藏能量的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脂肪:
储能
9.脂质分类类脂:
磷脂(膜结构基本骨架,脑、卵、大豆中磷脂较多)
固醇类:
胆固醇、性激素、VD、醛固酮、维持代谢和生殖过程
10.写出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会画简图)
五碳糖A、T、G、C脱氧核苷酸→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
磷酸核苷酸
含N碱基A、U、G、C核糖核苷酸→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
基本组成单位:
氨基酸(写出通式)
氨基酸结合方式:
脱水缩合
肽键:
─CO─NH─
多肽的命名:
几个氨基酸就叫几肽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空间结构
组成成分:
肌肉
催化作用:
酶
11.蛋白质结构运输作用:
载体、血红蛋白
蛋白质功能调节作用:
蛋白质类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促激素)
免疫作用:
抗体(谐音记忆:
狗催运面条)
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蛋白质分子量=N×a-18×(N─M)
相关计算基因(DNA)中碱基:
mRNA中碱基:
氨基酸个数=6:
3:
1
几条肽链至少几个氨基和几个羧基(至少两头有)
12.生物课本中的物质鉴定
鉴定物质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注意事项
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试剂现用现配、沸水浴加热
脂肪
苏丹III、IV
III橘黄色IV红色
必须用显微镜观察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先加NaOH,后加CuSO4
核酸
二苯胺
蓝色
沸水浴加热
淀粉
碘液
蓝色
操作步骤(见下格)
黑暗处理(绿灯泡)→对照处理(如遮光)→酒精脱色→清水冲洗→碘液检验
“蛋白质”知识小专题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知识点。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章节都讲述了有关蛋白质的知识,复习时我们可将蛋白质列为一个小专题进行复习。
冲刺阶段,除选做一些该小专题的练习题(如专题训练题)之外,还应该建立好专题的知识体系:
Ⅰ.教材中和蛋白质有关的知识点归纳:
Ⅱ.自然界常见蛋白质的成分
(1)大部分酶: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除少数的酶是RNA外,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
(2)部分激素:
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其成分为蛋白质。
(3)载体:
位于细胞膜上,在物质运输过程中起作用,其成分为蛋白质。
(4)抗体:
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等细胞外液中。
(5)抗毒素:
属于抗体,成分为蛋白质。
一般指用外毒素给动物注射后,在其血清中产生的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
(6)凝集素:
属于抗体,成分为蛋白质。
指用细菌给动物注射后,在其血清中产生的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
另外,人体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凝集原,血清中则含有相应种类的凝集素。
(7)部分抗原:
引起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某些抗原成分是蛋白质。
如红细胞携带的凝集原、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衣壳,其成分都是蛋白质。
(8)神经递质的受体:
突触后膜上存在的一些特殊蛋白质,能与一定的递质发生特异性的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激起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或发生抑制。
(9)朊病毒:
近年来发现的,其成分为蛋白质,可导致疯牛病等。
(10)糖被:
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有保护、润滑、识别等作用。
(11)单细胞蛋白:
指通过发酵获得的大量微生物菌体。
可用作饲料、食品添加剂、蛋白食品等。
(12)丙种球蛋白:
属于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13)细胞色素C:
是动、植物细胞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呼吸色素,由一条大约含有11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组成。
(14)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
均为蛋白质。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起到止血和凝血作用。
(15)血红蛋白:
存在于红细胞中的含Fe2+的蛋白质。
其特性是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16)肌红蛋白:
存在于肌细胞中,为肌细胞储存氧气的蛋白质。
(17)干扰素:
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正常情况下组织或血清中不含干扰素,只有在某些特定因素的作用下,才能使细胞产生干扰素。
(18)动物细胞间质:
主要含有胶原蛋白等成分,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用胰蛋白酶处理才能获得单个细胞。
(19)含蛋白质成分的实验材料:
黄豆研磨液、豆浆、蛋清、蛋白胨、牛肉膏等。
Ⅲ.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1)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表示为下图。
可联系的内容有:
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基本单位;氨基酸的概念、种类、结构通式、缩合成肽的过程;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数和控制合成蛋白质的基因中碱基数的关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症、病因;由肽链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2)结构特点——多样性。
Ⅳ.蛋白质的性质
(1)两性。
可联系的内容是:
蛋白质分子结构中有游离的一NH2和一C00H。
(2)盐析。
可联系的内容是:
蛋白质分子直径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