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267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课型

复习课

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鲁科版

计划

学时

2

备课教师

(泰安

六中)

课程标准要求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物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5.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6.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7.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概念图构建

1.布置学生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生物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2.选择优秀作品拍下了在课堂中展示,指导学生点评。

1.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生物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重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分组进行交流、学习和点评。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构建本章知识网络图,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出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月行黄沙道中》

 

学生齐读,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既为课堂增添了美感,又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了诸多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问题探究

任务一:

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诗中提到的生物有哪些?

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2.稻田中影响水稻生活的生态因素有哪些?

试着对它们进行分类。

3.水稻与其生活的环境存在什么关系?

任务二:

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动

1.这片稻田能否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为什么?

2.试着写出稻田中的一条食物链,并总结食物链的书写注意要点。

3.下图是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位于第三营养级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动物名称)。

(2)水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主要采用鸟灭虫、蛙灭虫、虫灭虫的措施。

若不考虑图中其他因素,下列图解能正确表达完全自然状况下肉食性昆虫与植食性昆虫数量变化关系的曲线图是________________。

(注:

──表示植食性昆虫,……表示肉食性昆虫)

(3)稻农探索在一些地块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鸭子,不仅起到了灭草、灭虫增肥地力的作用,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鸭粪、秸秆在稻田里被营腐生生活微生物最终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被水稻吸收利用。

(4)在这片水稻田中,植食性昆虫以水稻为食,青蛙以植食性昆虫为食,三者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图中各长方形的长度分别表示上述三类生物的数量,长方形越长,表示该生物的数量越多,那么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是哪一种生物?

 

4.如果农田受到污染,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并能被植物吸收,且又不能被各种生物排出体外,你认为在此生态系统中,最终在哪一种生物体内该重金属的含量最高?

5.如果不法分子大肆捕杀青蛙,会对稻田产生怎样影响?

任务三:

探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瓶与稻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我调节能力一样吗?

为什么?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完成学案中题目,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展示学生制作的微课: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其他学生观看、评价。

 

观看微课: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任务一问题组让学生明确生物的特征,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任务二问题组让学生突破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

 

学生微视频的展示和运用更是将学生这一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学生及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学会了如何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又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达标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中检测题,并当场进行反馈。

完成达标检测,反馈做的情况

落实知识点、强化重难点。

五、拓展延伸

出示“生物圈2号”资料,提问:

 1.“生物圈2号”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它的失败给我们人类哪些题启示?

 

思考交流得出结论:

人类只有地球这一处家园,只有善待和保护她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课堂小结

提问:

今天您收获了什么?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总结)您还有什么困惑?

学习反思

利用谈收获和困惑,让学生回顾巩固知识,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附: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学案)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物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5.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6.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7.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概念图构建】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生物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重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题探究】

西江月·月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任务一:

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诗中提到的生物有哪些?

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2.稻田中影响水稻生活的生态因素有哪些?

试着对它们进行分类。

 

3.水稻与其生活的环境存在什么关系?

任务二:

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动

1.这片稻田能否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为什么?

2.试着写出稻田中的一条食物链,并总结食物链的书写注意要点。

3.下图是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位于第三营养级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动物名称)。

(2)水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主要采用鸟灭虫、蛙灭虫、虫灭虫的措施。

若不考虑图中其他因素,下列图解能正确表达完全自然状况下肉食性昆虫与植食性昆虫数量变化关系的曲线图是________________。

(注:

──表示植食性昆虫,……表示肉食性昆虫)

 

(3)稻农探索在一些地块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鸭子,不仅起到了灭草、灭虫增肥地力的作用,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鸭粪、秸秆在稻田里被营腐生生活微生物最终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被水稻吸收利用。

(4)在这片水稻田中,植食性昆虫以水稻为食,青蛙以植食性昆虫为食,三者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图中各长方形的长度分别表示上述三类生物的数量,长方形越长,表示该生物的数量越多,那么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是哪一种生物?

 

4.如果农田受到污染,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并能被植物吸收,且又不能被各种生物排出体外,你认为在此生态系统中,最终在哪一种生物体内该重金属的含量最高?

5.如果不法分子大肆捕杀青蛙,会对稻田产生怎样影响?

任务三:

探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瓶与稻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我调节能力一样吗?

为什么?

【典型例题】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

一片麦地

D.

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3.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  )

 

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

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4.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2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达标检测】

1.鸭是比较耐寒的一种鸟。

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在较长时间内与鹿群数量变化相符

合的曲线是()

3.在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有机物汞残留量如下表所示,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   )。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残留量

 0.03

 8

 0.9

 64

 0.15

A.D→B→C→E→A   B.D→E→B→C→AC.A→C→E→B→D    D.A→E→C→B→D

4.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二是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

(2)图一的食物网由条食物链组成。

(3)若图二中甲、乙、丙分别表示草→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生物是。

(4)图一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5)若图一中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草的数量会,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拓展延伸】

“生物圈2号”

 “生物圈2号”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也有人把它称为“微型地球”,或“火星殖民地原型”。

这个占地1.3万平方米,8层楼高的的圆顶形密封钢架结构玻璃建筑物,是人们花费了近2亿美元和9年时间建造起来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人类离开了地球“生物圈1号”是否能生存。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2号”。

科学家们原计划让工作人员在“生物圈2号”中生活两年,为今后人类登陆其他星球建立居住基地进行探索。

然而,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的生态状况急转直下,氧气(O2)含量从21%迅速下降到14%,而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氮(NO2)的含量却直线上升,大气和海水变酸,很多物种死去,而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的牵牛花却疯长。

大部分脊椎动物死亡,所有的传粉昆虫的死亡造成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也全部死亡。

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漠变成了丛林和草地。

“生物圈2号”内空气的恶化直接危及了居民们的健康,科学家们被迫提前撤出这个“伊甸园”。

“生物圈2号”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生物圈2号”的失败告诫我们:

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这一处家园,逃离和束手待毙都是于事无补的。

地球不是实验室,我们输不起,只有善待和保护她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最后阶段的中考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建构科学的知识网络,加深知识的理解,并力争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是摆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的艰巨任务,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概念有所了解,复习只是一个重新回顾与梳理的过程,学生对复习课知识缺乏新鲜感,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复习效率。

因此在复习中,如何避免炒冷饭,整合课程资源,以全新的方式将学习资源呈现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复习课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增长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是提高复习课效率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本节课的复习中,我采取以下策略:

1.通过诗意化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问题探究复习模式,将重难点、易错的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3.通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概念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自己针对重难点制作微课,将所学内容讲给别人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学习效果及分析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检测反馈,以及听课老师的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一致认为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具体表现和分析如下:

一.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节课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适度拓展,真正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古诗词《西江月·月行黄沙道中》的引入,既为课堂增添了美感,又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了诸多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而且整节课就这一情境引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微视频的展示和运用更是将学生这一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利用的恰如其分,让学生及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又学会了如何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本节课中注重了概念教学,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和交流,引导学生加深了对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在课堂中教师注重了对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学注重说理等思想的渗透,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为什么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为什么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一样?

三.学生思维参与度高。

学生对重点资源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例如在展示学生微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无一人游离于视频之外,而且学生看后对视频点评很到位。

整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问题的设计很有层次,有思维含量,有效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课教师通过观察20个学生,其中“集中注意“人数共15人,比较注意有5人,一般或不专心的没有。

四.学生达标度高。

三维目标体现充分,各项目标学生基本都能达到要求。

基本目标达成度高。

经过观测数据分析,本节课通过全员检测,基本目标达标率达到96%,目标落实比较好。

情感目标落实情况。

本节课中通过对学诗词中优美意境的创设,生物圈2号的启示,微课的制作和展示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等等,很自然地渗透情感目标。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材分析

《生物和生物圈》是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

是学生初次学习生物所研究的内容,是整个初中内容的基础,比如对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概述,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

从教材内容设计看,本章由“认识生物”“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等四部分组成。

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对初中生物学基本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将复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本章内容的复习可分为两课时进行学习。

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构建本章知识网络图,并针对自己认为的难点进行研究,把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讲解出来,并用手机录制下来做成微课;第二课时可以通过知识网络图的展示交流,观看微视频、典型例题分析等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课堂检测练习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

一片麦地

D.

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3.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  )

 

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

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4.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2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5.鸭是比较耐寒的一种鸟。

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6.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在较长时间内与鹿群数量变化

相符合的曲线是()

ABCD

7.在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有机物汞残留量如下表所示,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   )。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残留量

 0.03

 8

 0.9

 64

 0.15

A.D→B→C→E→A   B.D→E→B→C→AC.A→C→E→B→D    D.A→E→C→B→D

8.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二是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

直方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

(2)图一的食物网由条食物链组成。

(3)若图二中甲、乙、丙分别表示草→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生物是。

(4)图一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5)若图一中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草的数量会,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上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愉悦感和成就感,我很为自己的创意和同学们精彩表现而自豪。

课堂检测反馈,以及听课老师的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也很好地印证了我的感觉。

基本实现了我最初的设计初衷,即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的兴趣和热情,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感悟科学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

我感觉本节复习课最大的成功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节课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适度拓展,真正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古诗词《西江月·月行黄沙道中》的引入,既为课堂增添了美感,又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了诸多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而且整节课就这一情境引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微视频的展示和运用更是将学生这一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利用的恰如其分,让学生及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又学会了如何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本节课中注重了概念教学,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和交流,引导学生加深了对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在课堂中教师注重了对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学注重说理等思想的渗透,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为什么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为什么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一样?

三.学生思维参与度高。

学生对重点资源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例如在展示学生微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无一人游离于视频之外,而且学生看后对视频点评很到位。

整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问题的设计很有层次,有思维含量,有效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课教师通过观察20个学生,其中“集中注意“人数共15人,比较注意有5人,一般或不专心的没有。

四.学生达标度高。

三维目标体现充分,各项目标学生基本都能达到要求。

基本目标达成度高。

经过观测数据分析,本节课通过全员检测,基本目标达标率达到96%,目标落实比较好。

情感目标落实情况。

本节课中通过对学诗词中优美意境的创设,生物圈2号的启示,微课的制作和展示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等等,很自然地渗透情感目标。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前松后紧。

对于学生微课制作的指导不够到位,以至于学生制作的微课还不够成熟等等,这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和改进,争取更好的效果。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课标分析

“生物和生物圈”是生物课程标准第三个一级主题。

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

2.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3.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网(链)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课标对本章内容的具体要求如下: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物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5.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6.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7.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依据课标要求,将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学生对本章知识网络的构建,自主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针对制作和观看微视频,对本章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3.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及练习反馈,加深对重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中能力流动特点及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等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4.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保护生物圈”研讨会,使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并结合我们当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