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912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报告.docx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报告.docx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

我校师生对于核心价值观中“文明”

认知情况的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

作者姓名:

任课教师:

开课时间:

学年第学期

成绩

目录

一、调研意义1

(一)深入了解,促进文明精神内化于心1

(二)以点带面,推动核心价值外化于行1

二、调研内容1

(一)文明之于国家1

(二)文明之于社会1

(二)文明之于个人1

三、调研方案1

(一)纸质问卷调研1

(二)网络问卷调研1

(三)现场采访和访谈1

四、调研结果1

(一)我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认知状况汇总1

(二)我校教职工对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认知状况汇总1

五、结果分析1

(一)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受益者1

(二)大学生个人文明意识和文明习惯仍需培养1

(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公民价值追求的普遍提升1

(四)全民环保意识正在觉醒1

(五)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1

(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文明程度的提升意义巨大1

(七)“文明”的力量是巨大而不可忽视的1

六、对于大学生的建议1

(一)努力提高思想道德观念,树立远大志向和正确的理想信念1

(二)培育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1

(三)自觉投身环保行动,积极助力“美丽中国”1

(四)努力传承中华文明,大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七、总结1

我校师生对于核心价值观中“文明”

认知情况的调查报告

###、###、###[1]

一、调研意义

(一)深入了解,促进文明精神内化于心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文明”与“富强”、“民主”、“和谐”一起,并列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它既包含我们日常生活中“讲文明,有礼貌”意义上的“文明”,又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

“文明”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

从国家层面来讲,文明是指国家发展的状态,即国家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明是物质与文化的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建设,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熟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包含于国家发展的状态之中。

从社会层面来讲,文明是社会秩序的确立。

古代的社会文明主要表现为社会文教昌达、文德彰显而形成的王者修德、民风淳朴、风调雨顺的和谐景象;而当代的社会文明则指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共建和谐的状态。

从个人层面来讲,文明则是指人的教养和开化状态。

人类自动物进化而来,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准之一就是人类文明的建立和人类自身文明素质的提升,外在有礼,内在有信,个人文明素质的提升带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进而影响国家文明的发展。

(二)以点带面,推动核心价值外化于行

作为青年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有利于积极引导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从而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我们大学生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我们自觉行动。

 

 开展此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活动,从文明的不同层面进行相关课题调查,能够有效加深青年大学生对其内涵的深入了解。

同时,以点带面,也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的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学生、引领学生。

积极引导同学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我校在读本科生和在职教职工,其中前者为调研主体,后者为参考因素。

最后的调研结果和结果也主要针对我校学生加以列举,对于教职工的调研内容主要起对照参考和结果校正的作用。

同时,文明具有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涵,故本次调研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两类对象开展相关的调研内容。

(一)文明之于国家

文明之于国家,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本次调研从这五个方面入手,调研X大师生对其内涵的理解、对于现状的认识以及对于今后发展趋势的认识等。

(二)文明之于社会

文明之于社会,主要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进步,其含义与国家层面的社会文明有所联系但又有明显区别,它既包括社会公共关系,又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的增长。

本次调研主要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X大师生对典型社会现象的认识来获取大家对于社会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二)文明之于个人

文明之于个人,概括来讲即是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尤以前者为主要落脚点。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平时常见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展开调查分析,深入挖掘个人不文明现象产生的根源,分析不文明现象的作用方式,并力图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方案。

三、调研方案

根据本次调研活动中两类调研对象的相应特点,调研小组采取纸质问卷调研、网络问卷调研以及现场采访和访谈三位一体的调研方式。

其中问卷调研主要用于我校在读本科生,现场采访主要用于我校在职教职工。

(一)纸质问卷调研

本次调研活动共投放纸质问卷100份,投放对象主要为我校各学院、各年级在读本科生,范围涵盖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等不同政治面貌的同学,调研年龄大体为18-22周岁。

(二)网络问卷调研

网络问卷是学生数据样本的主要来源,借助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调研小组在网络上广泛投放问卷,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综合整理得出初步结果,再与纸质问卷调研结果相互印证,得出进一步的结果。

(三)现场采访和访谈

现场采访和访谈主要通过现场问答、录音、录像、笔录等方式对我校教职工对于文明的认知状况进行调研,也是对于教职工的主要调研方式。

采访和访谈所得原始材料经进一步整理,作为此次调研结果中教职工部分的重要依据。

四、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活动共发放纸质问卷100份,回收97份,网络问卷有效写入量336人,有效样本数量合计433份;共采访在职教职工13人,其中学院领导1人,教授、副教授2人,辅导员3人,中青年教师5人,外籍教师2人。

现将相关调研结果汇总如下。

(一)我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认知状况汇总

1.我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了解途径较为单一

调查发现,超过八成的学生通过电视新闻或书本报刊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15%的同学通过他人了解核心价值观,另有3%的同学对此一无所知。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同学之间传播不是很广,更多的人在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受教者,而非传播者。

 

表1.1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比例

选项

小计

比例

电视新闻

215

49.55%

书本报刊

148

34.23%

他人相传

58

13.51%

没听说过

12

2.7%

2.我校学生对“文明”内涵的理解相对全面

对于“文明”含义的理解,我校学生认识较为全面: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其中认为“文明”主要指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学超过半数。

尤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相较于物质文明,更多的同学倾向于将生态文明纳入“文明”的内涵。

表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一词的直观理解

选项

小计

比例

精神文明

378

87.39%

政治文明

359

82.88%

物质文明

292

67.57%

生态文明

296

68.47%

3.我校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提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时,有相当多的人选择了“改善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满足发展的需要”,从这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祖国的发展极为渴望,想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当谈及环保活动时,有接近95%的人选择了“愿意参加”和“非常愿意参加”,可见大家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表1.3(a)你认为保护环境的目的是

选项

小计

比例

为了保护每一个生命

129

29.73%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74

17.12%

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70

16.22%

改善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满足发展的需要

160

36.94%

表1.3(b)如果有环保活动你愿意参加

选项

小计

比例

非常愿意

176

40.54%

愿意,但要视情况而定

237

54.95%

不好玩就不参加

12

2.7%

不参加

8

1.8%

4.多数人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诸如书法、戏剧等中国传统文化,近八成同学认为其相对于中国当代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并不是格格不入的,而是与时俱进、相辅相成的,可以促进中国当代社会的和谐文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

表1.4(a)书法、戏剧等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影响

选项

小计

比例

很重要

304

70.27%

有一些作用

102

23.42%

可有可无

4

0.9%

有消极作用

8

1.8%

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15

3.6%

图1.4(b)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意义

选项

小计

比例

意义深刻

386

89.19%

只有一点意义

35

8.11%

没有意义

4

0.9%

其他

8

1.8%

 

5.多数同学具有较高的价值追求

超过40%的同学认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另有36.04%的同学认为判断标准为是否实现人生理想,仅有3%的同学将金钱的多少视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可见X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价值追求。

 

图1.5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

选项

小计

比例

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179

41.44%

社会地位的高低

23

5.41%

金钱的多少

12

2.7%

是否实现人生理想

156

36.04%

人格是否高尚

39

9.01%

其他

24

5.41%

6.榜样力量能够凸显,但持久性仍需提高

当被问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对您的影响是什么”时,96.4%的同学都觉得受到感染,但其中近半数的同学只是偶尔拿来勉励自己甚至直接淡忘掉,真正能够以榜样人物为力量,提高自身修养的同学尚不足一半。

“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比较普遍。

图1.6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对自身的影响

以人物为榜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03

46.85%

觉得感动,偶尔拿来勉励自己

109

25.23%

当时挺有感触的,一段时间之后就淡了

105

24.32%

只是看热闹,完全没有影响

16

3.6%

7.社会风气成为影响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要因素

在造成当今某些大学生道德信仰缺陷的原因中,选择“社会风气的影响”的同学占到38.74%,位列各原因之首;其次是“生活方式不同,习惯不同”,为25.23%,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与社会风气紧密相关,可见社会风气成为影响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要因素。

图1.7当今某些大学生道德信仰缺陷的重要原因

选项

小计

比例

沉迷于网络生活

90

20.72%

生活方式不同,习惯不同

109

25.23%

社会风气的影响

168

38.74%

社会政治的冷漠与投机

51

11.71%

信仰没什么作用,不需要有

15

3.6%

8.学生党员先进性得以显现

分析发现,学生党员的文明意识较高。

在对待“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以及慈善和捐助活动的态度上,党员中选择“支持并积极参与”的占党员总数的54.55%,远远高于其他群体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党员的先进性和积极性由此可见一斑。

 

图1.7对“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慈善和捐助活动的态度

(二)我校教职工对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认知状况汇总

1.对“文明”内涵的理解

我校教职工对“文明”内涵的理解可以总结为:

对于国家而言,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其文化程度上,文化的兴衰决定了国家文明的走向;对于社会而言,文明程度体现在其社会关系上,社会文明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关系的进步;对于个人而言,文明程度体现在其知识文化素养和道德价值观念上,个人文明的外化即是指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双重提升。

这与调研的出发点基本一致。

2.对宣扬“文明”有效形式的看法

我校教职工对宣扬“文明”有效形式的看法:

对于国家而言,一个国家理应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弘扬,在全世界展现出属于其“文明”的一面;对于社会而言,一个社会理应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积极倡导建设精神文明;对于个人而言,每个人都应该从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出发,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身,争做一个“文明人”。

3.对X大“文明”程度的体会

我校教职工对X大“文明”程度的体会:

X大学生文明整体素质较高,但仍存在文明意识不足的问题,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

当然,这些行为有时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出X大学生的素质高低,不能够代表X大学生整体的“文明”程度,但细微之处见真知,一些不文明的小举动也在提醒我们进行大学生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五、结果分析

针对上述调研结果,调研小组做出如下分析和结论。

(一)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受益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追求目标。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对于时事政治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停留在受教者的角度,很少自发地去宣扬、践行其中的内容。

实际上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学习其中的内涵和意义,更要努力践行,积极宣扬,这样才能让身边更多的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受益者。

(二)大学生个人文明意识和文明习惯仍需培养

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对于文明的理解十分深刻,几乎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文明的行为”,什么是“不文明行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几乎所有人都承认自己做过不文明的事情,也就是说大家“明知不文明而为之”,这又是为什么呢?

除去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人的文明意识和文明习惯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大家都认识到了文明的重要性,也清楚何谓文明,只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没有把这种思维上的认知转化为头脑中的意识——或者说是潜意识,更没有养成文明习惯,这也是造成思想与行动的脱节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公民价值追求的普遍提升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人们不再满足于“食能果腹,衣能蔽体”的物质文明状态,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个人理想的实现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一方面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实,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文明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如此良性循环,人类社会文明将不断向前迈进。

(四)全民环保意识正在觉醒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一方面享受到了共同富裕带来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也在承受着片面追求发展所带来的环保压力。

许多人的环保意识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开始觉醒,更多的人能够积极、自发地投身于环保行动之中,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正走在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道路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人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加清洁、更加宜居。

(五)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为传统艺术,二为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历史洗礼后,在当代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琴棋书画陶冶了人们的性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忠孝仁义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使人们的内心更加充实。

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其中大无一不是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升华,传统文化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影响将是持续而深远的。

可以说,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过时,她将超越时间的限制,成为各个时代之间传递文明力量的信息载体。

(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文明程度的提升意义巨大

社会文明是联系个人文明和国家文明的纽带,更是社会关系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石。

文明之于社会,恰如炭火之于火炉,炭火燃旺了,火炉才能升温,文明兴起了,社会才能进步。

一颗煤球投入火炉,当它的周围是燃着的炭火时,它能受到感染,熊熊燃烧,而当它的周围是寂静的冰冷时,它也只能偃旗息鼓,默不作声。

唯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使人们受到感染,自发地接受文明、参与文明、践行文明,才能使人们受到鼓励,自觉地传承文明、宣扬文明、捍卫文明,才能使人们受到感召,去拥抱一个文明代替野蛮、和平代替纷争、人性全面觉醒的时代。

惟其如此,社会关系才能和睦,国家文明才能提升。

(七)“文明”的力量是巨大而不可忽视的

文明是一种力量。

它让人变得崇高,它让社会得到发展,它让国家更加强盛。

即使我们彼此没有共同的语言、肤色、信仰,这种文明的力量也能将你我相连。

调研中,我们采访到多名外籍教师,谈到文明,他们说的最多的是国家层面的文明。

他们畅谈本国文明的兴衰起落,他们赞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他们眼中,文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象征,更是一种力量源泉,国家的发展要从文明之中汲取力量,国家的强盛要靠文明力量的支撑。

文明,是对全民族、全人类发展成果的最高概括,是人类迄今为止所有智慧成果的总和,其中蕴含的力量,必将继续影响全人类的发展。

六、对于大学生的建议

如前所述,此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我校师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认知状况,使文明精神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调研对象分为学生和教职工两部分,其中前者为调研主体。

故结合我校学生文明现状,综合全国各高校实际情况,对大学生提出如下建议。

(一)努力提高思想道德观念,树立远大志向和正确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鼓舞和激励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

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信念就没有实现目标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时刻充满激情和活力。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价值观纷繁出现的时代,这样那样的诱惑不断的向我们“招手”,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越要经得住诱惑。

不断加强学习,注重自我修养。

要始终不骄不躁,谦虚谨慎,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

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民族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将实现民族复兴和共同繁荣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奉献社会的力量。

(二)培育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

正如前面分析提到的,很多人知道“文明”与“不文明”的判断标准,但生活中还是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有违文明的事,究其原因就是文明的力量尚未深入到潜意识深处,文明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

所以我们要真正了解文明,认识文明,将其内化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继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同时,当看到身边人有不文明的行为时,我们应当好言相劝,极力制止。

不能因为是朋友就不好意思说,殊不知不告诉他们等于害了他们,他们的不文明行为只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三)自觉投身环保行动,积极助力“美丽中国”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和一种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公共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广大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建设美丽中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努力传承中华文明,大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优秀的中华文化,我们大学生应该尽我们所能去传承中华文明,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应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向亲人朋友以及外国友人介绍宣传我们的中华特色,这样不仅提升了自我,还能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开来甚至推向世界,这对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非常重要。

同时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让传统文化的受众更多、更广。

七、总结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

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爱党爱国,坚定不移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

附录

附录1:

X大师生对核心价值观中“文明”一词理解调查问卷

附录2:

X大师生对核心价值观中“文明”一词理解采访媒体材料

附录3:

X大师生对核心价值观中“文明”一词理解采访书面材料

附录4:

X大师生对核心价值观中“文明”一词理解答辩PPT

附录1

X大师生对核心价值观中“文明”一词理解调查问卷

1.您的政治面貌

A.中共党员

B.共青团员

C.民主党派

D.无党派人士

E.群众

2您的年龄段    

A.20岁以下  B. 20-25  C.26-30  D.31-40  E.41-50    F.50岁以上

3.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电视新闻

B.书本报刊

C.他人相传

D.没听说过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A.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    D.不太清楚

5.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一词的直观理解(多选)

A.精神文明

B.物质文明

C.政治文明

D.生态文明

6.你认为书法、戏剧等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

A.很重要

B.有一些作用

C.可有可无

D.有消极作用

E.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7.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A.意义深刻

B.只有一点意义

C.没有意义

D.其他

8.您对公共关系状况、窗口行业服务水平的评价

A.满意B.基本满意C.说不清楚D.不满意

9.您对“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慈善和捐助活动的态度

A.支持并积极参与B.支持且能参与C.理解但不参与D.不支持

10.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对您的影响是

A.以人物为榜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B.觉得感动,偶尔拿来勉励自己

C.当时挺有感触的,一段时间之后就淡了

D.只是看热闹,完全没有影响

11.你认为环境保护的目的是  

A.为了保护每一个生命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C.与动植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