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108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docx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docx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新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

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

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

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五、教学难点

1、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2、加深对探究的理解。

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3、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措施及设想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七、教学进度表(见前表)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节数

备注

第一周

2.2—2.26

第一单元

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第二周

2.29-3.4

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

2

第三周

3.7_3.11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2

妇女节

第四周

3.14-3.18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微小世界和我们;

2

第五周

3.2—3.25

第二单元

1、我们身边的物质;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

第六周

3.28—4.1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2

第七周

4.4-4.8

5、铁生锈了;

1

清明节

第八周

4.11-4.15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2

第九周

4.18-5.22

8、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1、地球的卫星一月球;

2

第十周

4.25-4.29

2、月相变化;3、我们来造环形山

2

第十一周

5.2-5.6

4、日食和月食;

1

劳动节

第十二周

5.9-5.13

5、太阳系;6、在星空中

(一)

2

第十三周

5.16-5.20

7、在星空中

(二);8、探索宇宙;

2

第十四周

5.23-5.27

第四单元

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处理;

2

第十五周

5.30-6.3

3、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

2

儿童节

第十六周

6.6-6.10

5、一天的生活用水;

1

端午节

第十七周

6.13-6.17

6、污水和污水处理;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2

第十八周

6.20-6.24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期末复习

1

第十九周

6.27-7.1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学准备】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

“看,这是什么?

”(生:

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师:

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四、小结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教学准备】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

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

(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

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教学准备】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晶体是怎么形成的?

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

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拓展活动

师:

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

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

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

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

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

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

如何放得更大?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

2、我们自制显微镜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

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教学目标】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

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师演示)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三、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四、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2、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

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

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教学目标】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

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

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

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二、细胞的作用

1、师:

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教学准备】课件、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制作装片

2、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3、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2)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3)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8、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学目标】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准备】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

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

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

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

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切身环境导入:

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1、师引入演示:

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

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

(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

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

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

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和之前一样么?

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

(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

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

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

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教学准备】:

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

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混合实验。

思考:

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3、分离实验:

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

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4、小结:

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三、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

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

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

填在表格中。

3、实验:

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4、交流:

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

引导明了:

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四、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

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请同学说说。

2、思考:

米饭是甜的么?

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

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

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

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

神秘信件

活动:

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

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

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为什么?

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

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

在实验中,怎么做的?

有什么现象发生?

(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

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

怎么验证你的设想?

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2、引导实验一:

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

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

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

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

课外搜集。

  

5、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