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5886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docx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docx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

苏轼《叶嘉传》中的茶文化解析

  苏轼在《叶嘉传》中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威武不屈,敢于直谏,忠心报国的叶嘉形象。

叶嘉,“少植节操”,“容貌如铁,资质刚劲”,“研味经史,志图挺立”,“风味恬淡,清白可爱”,“有济世之才”,“竭力许国,不为身计”,可谓德才兼备。

《叶嘉传》通篇没有一个“茶”字,但细读之下,茶却又无处不在,其中的茶文化内涵丰厚。

苏轼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双关、虚实结合等写作技巧,对茶史、茶的采摘和制造、茶的品质、茶的功效、茶法,特别是对宋代福建建安龙团凤饼贡茶的历史和采摘、制造,宋代典型的饮茶法——点茶法有着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

下面试对《叶嘉传》中的茶文化进行解析。

一关于茶史叶嘉,闽人也。

叶嘉,是双关语。

从表面上看,叶嘉即嘉叶。

陆羽《茶经》开篇便道: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嘉木生嘉叶,故叶嘉即嘉叶即茶叶;另一方面以叶嘉谐叶家,宋代建安确有不少以茶为业的叶姓之家,叶家茶闻名于宋代。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建安北苑龙凤团茶如日中天,北苑附近的壑源诸家叶姓茶园尤其著名。

苏轼《寄周安孺茶》诗有“闽俗竟传夸,丰腴面如粥。

自云叶家白,颇胜山中醁”。

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诗有“白乳叶家春,铢两直钱万”。

曾巩《方推官寄新茶》诗有“壑源诸叶品尤新”。

刘异《北苑拾遗》记:

“北苑之地,以溪东叶布为首,叶应言次之,叶国又次之……”。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序”称:

“好者亦取壑源口南诸叶,皆云弥珍绝”,诸叶指诸家叶姓茶园。

其“茶名”章又记:

“今出壑源之大窠者六(叶仲元、叶世万、叶世荣、叶勇、叶世积、叶相),壑源岩下一(叶务滋),源头二(叶团、叶肱),壑源后坑一(叶久),壑源岭根三(叶公、叶品、叶居)”。

壑源叶姓茶园的白茶在宋代殊为有名。

《大观茶论》“名茶”记:

“名茶各以所产之地,如叶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眉山,叶五崇林之罗汉上水叶芽,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以作穴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贻之虎岩,叶椿之无双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名擅其门……”叶家茶乃当时名品,故而取姓为叶,取名为嘉,嘉与佳同义。

北宋时期,建州建安茶异军突起,北苑的龙凤茶名冠天下,声名远播。

梅尧臣诗云:

“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

比来惟建溪,团片敌汤饼”;曾任建州知州的周绛因陆羽《茶经》不载建州之品,遂详记建安北苑之茶,成《补茶经》一书。

其书称:

“天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记: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宋代茶书绝大多数是关于建安茶事的。

如曾任福建路转运使的丁谓撰《北苑茶录》(或作《建安茶录》),福州人刘异撰《北苑拾遗》。

福建人蔡襄在福建路转运使任上因“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设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故撰《茶录》,述建安茶的烹饮艺术。

宋子安“集丁、蔡之遗”,撰《东溪试茶录》,言北苑焙数、相去道里、茶产品味差异等。

建安人黄儒撰《品茶要录》,论其家乡建安茶的品鉴。

建阳人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撰《北苑别录》,吕惠卿撰《建安茶记》,章炳文撰《壑源茶录》,罗大经撰《建安论》,以及佚名的《北苑煎茶法》、《北苑修贡录》等。

宋代诗词赋文,也有许多对建安茶的描写。

因当时闽茶甲于天下,故以闽为叶嘉居地,“闽人”喻指“闽茶”。

“叶嘉,闽人”,反映出当时闽茶兴盛,甲于天下的实际。

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养高不仕”,喻茶隐于山林,远离朝市。

山区适宜茶树生长,名山产名茶,故谓“好游名山”。

武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武夷指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山脉,狭义的武夷山指主峰在崇安县境的武夷山。

武夷山产茶闻于唐,兴于宋,元明清至今一直盛产茶叶。

武夷茶元朝列为贡茶,武夷岩茶名扬中外。

故谓“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惠矣。

五代以前,武夷茶及闽茶还不受世人重视,世人对武夷茶及闽茶的品质和功效还未能认识,故谓“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

从五代的南唐始,闽茶方受重视,成为贡茶。

宋代建安北苑茶更是风行天下,倍受欢迎。

闽茶从东南一隅流向中原广大地区,世人享受着茶的恩惠,故谓“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惠。

”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郝源是壑源的谐音,壑源邻近北苑,其茶仅次于北苑,在宋代享有盛名。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序”称:

“四方以建茶为目,皆曰北苑。

建人以近山所得,故谓之壑源。

”赵佶《大观茶论》“序”亦称: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

沈括《梦溪笔谈》卷25记:

“建茶胜处曰壑源、曾坑”。

章炳文撰有《壑源茶录》一书。

苏轼有《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

黄庭坚有《谢送碾赐壑源拣芽》诗。

曾几有《谢人送壑源绝品,云九重所赐也》诗。

韦骧《和刘守正十日新茶》诗有:

“乳雾浮浮啜新茗,只疑春自壑源来。

”前引曾巩诗有“壑源诸叶品尤新。

”壑源是宋代著名的茶产地,另外,壑源也是叶姓的栖息地,是谓“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因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

“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曰:

“臣邑人叶嘉,……虽羽知犹未详也。

”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陆先生”,指陆羽。

“行录”原指人的传记,这里指陆羽著《茶经》行于世。

陆羽为唐时人,“方汉帝……”,盖虚构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陆羽《茶经》“八之出”章记:

“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其恩、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对于福州、建州之茶,陆羽《茶经》称“未详”,故谓:

“臣邑人叶嘉,……虽羽知犹未详”。

“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遗遣诣京师”,指建安茶被列为贡茶,上贡朝廷。

建安茶入贡始于南唐,盛于两宋。

嘉子二人,长曰抟,有父风,故以袭爵。

次子挺,抱黄白之术,比于抟,其志尤淡泊也。

抟者,团也,谐音,指龙团茶。

挺者,铤也,谐音,指京铤茶。

京铤茶始制于五代南唐,北苑龙凤团茶始制于北宋太平兴国初。

入宋以后,以龙凤团茶最贵,赐执政、亲王、皇族、学士、将帅,京铤茶次之,赐舍人、近臣。

故曰“长曰抟”,“次子铤”。

“黄白术”为道教的“炼丹术”,喻其潜心修道,虚静恬淡,不事王侯,高尚其志。

故谓“抱黄白之术,比于抟,其志尤淡泊也”。

尝散其资,拯乡闾之困,人皆德之。

故乡人以春伐鼓,大会山中,求之以为常。

乡闾山民资茶而生活,故谓“尝散其资,拯乡闾之困,人皆德之”。

每当新春采茶时节,建安太守率众僚齐集山中,山民擂鼓助威,喊山采茶,是谓“故乡人以春伐鼓,大会山中,求之以为常。

赞曰:

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唯乐山居。

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衣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

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茶树原产中国西南地区,至宋代,茶区分布在现今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茶树适宜在山谷丘陵地区生长,故谓“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唯乐山居。

”福建不是茶树的原产地,建茶始闻于唐,属后起,故谓“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

有宋一代,茶以团饼为主,亦有少量散茶,但举国独崇福建建安之茶,建安茶为天下之冠,故谓“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建安之茶,又以北苑、壑源为佳,风靡天下,故谓“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佳。

”北苑、壑源之茶上贡皇家,备受宠爱,贵似王侯公卿,是谓“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

”茶叶风味恬淡,啜苦咽甘,利国利民,是谓“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二关于茶的采择、制造至嘉,少植节操。

或劝之业武。

曰:

“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

唐代王敷《茶酒论》称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华”。

唐代诗人郑遨《茶诗》谓茶“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唐代诗人杜牧《茶山诗》有“茶称瑞草魁”。

“草中英”,“瑞草魁”,“百草之首,万木之华”。

喻指“天下英武之精”。

宋黄儒《品茶要录》“白合盗叶”记:

“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其次拣芽。

”赵佶《大观茶论》“采择”记:

“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

“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故号茶芽。

次曰拣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

次曰紫芽,乃一芽带两叶者,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

”采择最上者曰斗品,曰小芽,如雀舌、谷粒、鹰爪,其次为拣芽,一芽一叶,号一枪一旗;再次为紫芽,一芽二叶,号一枪二旗;余斯为下。

宋周绛《补茶经》言“茶芽只作早茶,驰奉万乘尝之可矣。

如一枪一旗,可谓奇茶也。

”一枪一旗的拣芽虽贵重,可谓奇茶,但比之供万乘天子以尝的斗品、芽茶,又为下矣。

建安茶贵“英武之精”的斗品、芽茶,故谓“一枪一旗,岂吾事哉!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

嘉未就,遣使臣督促。

采造贡茶,地方官须亲自督办。

此外,朝廷还遣使臣督造,如丁谓、蔡襄先后作为福建路转运使督造大、小龙团茶。

故称“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遣使臣督促”。

郡守曰:

“叶先生方闭门制作,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必不屑进,未可促之。

“叶先生方闭门制作”,意指茶的加工制作。

宋代建安贡茶制造,经采、洗、蒸、榨、研、造、焙等工序。

“经史”即“经洗”,运用谐音。

黄儒《品茶要录》记:

“盖清洁鲜明,则色香如故。

故采佳者,常于半晓间冲蒙云雾,或以罐汲新泉悬胸间,得必投其中,盖欲鲜也。

”茶采后立即投入装有新泉的罐中清洗。

赵佶《大观茶论》亦记:

“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涤芽惟洁”。

赵汝砺《北苑别录》则记:

“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

采下的茶芽务必清洗洁净,然后方入甑而蒸。

既熟谓茶黄,又须用冷水淋洗,使茶黄冷却。

“洗”是建安北苑贡茶加工的必要程序。

“研味”指研茶。

茶黄先入小榨去水,后入大榨去膏(茶汁)。

去膏的茶黄加水研磨,研磨过的茶黄谓之黄细。

黄细入圈制銙,或方或团,谓之造茶。

因入圈模制成团饼茶上贡朝廷,不是以碎茶(屑)上贡,所以称“必不屑进”。

建安北苑贡茶始于南唐,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

“至于唐末,然后北苑出为之最。

……五代之季,建属南唐。

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腊面。

既又制其佳者,号曰京铤。

”挺,铤谐音,以京铤上贡故谓其“志图挺立”。

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

遇相者揖之,曰:

“先生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

贡茶由使臣和地方官督造,派专人押送京城,故称“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

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

“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设龙凤模,遣使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茶的表面饰以龙凤图案,称龙团、凤饼,专供御用,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

“矫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喻指建安制成龙团凤饼上贡朝廷,名振天下之事。

嘉以皂囊上封事。

龙凤贡茶多层密裹装匣,且加盖朱印。

宋人周密《乾淳岁时记》:

“福建漕司进第一纲茶,名北苑试新,方寸小夸,护以黄罗软盝,籍以青箬,裹以黄罗夹複,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镀金锁,又以细竹丝笈贮之,凡数重”,是谓“嘉以皂囊上封事”。

三关于饮茶法

天子见之……因顾谓侍臣曰:

“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乃可。

蔡襄《茶录》记:

“……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

赵佶《大观茶论》亦记:

“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

建安团饼茶佳者呈青紫色,所以有“容貌如铁”之称。

好的龙团凤饼茶,“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然”(《大观茶论》),所以说其“资质刚劲”。

龙凤贡茶的饮用法是用流行于宋代的点茶法,除备器、择水、取火、候汤外,主要有炙茶、碾茶、磨茶、罗茶、熁盏、点茶(调膏、击拂)等。

团饼茶不能直接烹饮,必先用砧椎捣碎,经碾、磨、罗而成茶粉,入瓯(盏)以沸水冲点,所以说:

“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乃可”。

遂以言恐嘉曰:

“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

先用斧斤将团饼茶剁成小块,用砧椎捣碎,入碾碾成细末。

然后将茶粉置茶盏内,待汤瓶水沸提瓶点茶。

“鼎镬”借指烧水的风炉和汤瓶,“烹子”即指点茶。

故谓“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

嘉勃然吐气,曰:

“臣山薮猥士,幸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山薮猥士”,喻茶生于山野。

“幸陛下采择至此”,喻茶作贡品进入宫廷。

茶能养生祛病,延年益寿,所以说“可以利生”。

团饼茶的冲点饮用,需经斫、捣、碾、磨、罗以成粉末,故谓“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因诫小黄门监之

捣成小碎块的团饼茶要入碾碾细,茶碾由碾槽和带轴的碾轮组成,“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

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

”(《大观茶论》)。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名茶碾为“金法槽”。

“以名槽处之”,即指入碾碾茶。

碾碎的茶,进一步用茶罗筛之。

“罗欲细而面紧”(《大观茶论》),细而紧则筛眼小而密,引伸为枢密、机要,《茶具图赞》名茶罗为“罗枢密”。

“又加枢要之务”,指用茶罗筛茶。

“黄门”是皇帝近侍,《晋四王起事》:

“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因诫小黄门监之”,是指黄门负责茶事。

有倾,报曰:

“嘉之所为,犹若粗疏然。

”上曰:

“吾知其才,第以独学未经师耳”。

嘉为之屑屑就师,顷刻就事,已精熟矣。

“嘉之所为,犹若粗疏然”,指茶虽碾过,但仍有大颗粒,较粗疏。

师者,筛也,师与筛音近形近,借指筛.“未经师耳”指茶虽碾过还未用茶罗筛之。

“嘉为之屑屑就师”,指碾过的碎细茶(屑屑)入罗筛之。

“顷刻就事,已精熟矣。

”指不大会功夫,茶便筛好。

上乃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

欧阳高,汉代学者,以传授《尚书》闻名;郑当时,汉武帝时任大司农,后迁汝南太守;陈平,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后封曲逆候。

苏轼这里是用“小说家言”,实取人名的谐音。

欧者,瓯也,指茶瓯。

茶瓯在点茶之前要进行清洗,即预先洗涤,故取预洗的谐音为“御史”;宋代往往配高脚盏托以承茶盏。

“欧阳高”即指带盏托的茶瓯。

时者,匙也,茶匙。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

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上。

”(蔡襄《茶录》)黄金茶匙,故称“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平者,瓶也,“陈平”喻汤瓶。

汤瓶用来烧水候汤,点茶用水以泉水为上,故以“甘泉候”命之。

茶瓯、茶匙、汤瓶三者是点茶不可缺少的茶器,故曰:

“三人与之同事”。

欧阳疾嘉初进有宠,曰:

“吾属且为下矣。

”计欲倾之。

在茶、瓯、匙、瓶四者当中,当以茶为贵,故最受宠,比较而言,瓯、匙、瓶则次要一些,所以茶瓯不平的说:

“吾属且为之下矣”。

“倾之”本义是陷害,喻指倾汤点茶。

会天子御延英,促召四人,瓯但热中而已,当时以足击嘉,而平亦以口侵凌之。

“瓯但热中”,瓯热,即热瓯,指点茶法中的熁盏。

“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蔡襄《茶录》)“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大观茶论》)“当时以足击嘉”,即以匙击茶,属点茶中的击拂,即以茶匙回旋搅拌茶汤。

击拂是伴着汤瓶向盏中注汤而同时进行的,故谓“平亦以口侵凌之”。

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欧阳悔曰:

“陛下以叶嘉见托,吾辈亦不可忽之也。

”因同见帝,阳称嘉美而阴以轻浮訾之。

“嘉虽见侮”,指经熁盏(热中)、击拂(以足击嘉)、注汤(以口侵凌之)的点茶程序。

“为之起立”,即指“茶面根本立”。

《大观茶论》记:

“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

环注盏畔,……渐加击拂……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

”蔡襄《茶录》“点茶”记:

“视其面色鲜明、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茶盏面色鲜明、白乳涌现,耐久不褪色为佳,是谓“颜色不变”。

“以叶嘉见托”,是指点茶须仰依瓯、匙、瓶三者。

茶汤不离瓯(盏),故谓叶嘉与欧阳“同见帝”。

点好的茶,“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大观茶论》)盏面“乳雾汹涌”,“轻清浮合”,欧阳高“以轻浮訾之”。

嘉亦诉于上,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

曰:

“叶嘉真青白之士也。

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遂引而宴之。

“嘉亦诉于上”,指茶汤送到皇帝手上。

“怜嘉”,喻爱茶。

点茶以盏上面色鲜明、耐久者为佳,故能“视其颜色,久之”。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大观茶论》)故谓“叶嘉真清白之士也”。

点好的茶,“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故称“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引而宴之”,引叶嘉同赴宴席,喻指在宴席上饮茶,即“宴而饮之”。

四关于茶的品质、功用“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

唐裴汶《茶述》称茶“其味淡洁”,赵佶《大观茶论》称茶“冲淡闲洁”,茶味淡泊,故称“其味恬淡”。

蔡襄《茶录》认为“茶色贵白”,“建州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大观茶录》亦记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点茶之色以纯白、青白为佳,故称其“清白可爱”。

茶可养生祛病,利国利民,故称其“有济世之才”。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

“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

‘启乃心,沃朕心。

'嘉之谓也。

品茶,以眼观色,以鼻嗅香,以舌尝味。

“鼓舌欣然”指高兴地品啜茶汤的滋味。

茶汤初入口滋味清淡,甚至有些苦涩味,但慢慢细品之后,回味爽口、甘泽润喉,故谓“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

“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神农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

”(华佗《食论》)“荡昏寐饮之以茶。

”(陆羽《茶经》)“其用涤烦,其功效和。

”(裴汶《茶述》)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畅言饮茶的感受有“破孤闷”,“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等。

陆龟蒙《煮茶》诗有“倾余精爽健”,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有“尘心洗尽兴难尽”,曹邺《故人寄茶》诗有“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有“为饮涤尘烦”,元稹《茶》诗有“洗尽古今人不倦”等。

饮茶不仅能健身益思,更有精神净化之功,总之能修养身心,故谓“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

‘启乃心,沃朕心'。

嘉之谓也。

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

“尚书,朕之喉舌之任也”。

由是宠爱日加。

朝廷宾客遇会宴享,未始不推于嘉。

上日引对,至于再三。

钜者,巨也,钜合即大盒。

名贵的龙凤贡茶以精制的小盒盛装,称銙(夸),如方寸小銙。

苏轼反其意而用之,以“钜合侯”名以精制的小盒盛装的贡茶。

尚书是六部主官,位在王公宰辅之下,也是皇帝的近臣。

“位尚书”喻指茶受皇帝上宠幸,不离左右。

“之任”与“滋润”谐音。

“喉舌之任”,即“滋润喉舌”。

朝廷宴享,必设茶,故谓“朝廷宾客遇会宴享,未始不推于嘉”。

“上曰引对,至于再三。

”“引对”,引嘉而对,即饮茶。

皇上每日饮茶,一日数次。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

“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嘉正色曰:

“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

臣虽言苦,久则有效。

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

”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饮茶也要浓淡适宜,饮量适度。

太浓则苦涩重,过量则伤身体。

故谓“上饮逾度,嘉辄苦谏”。

“苦辞”喻指茶的苦味。

又因为茶的苦涩,引起“上不悦”。

“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唾茶于地。

然而“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茶的修养身心功夫在于持久饮用,故谓“臣虽言苦,久则有效。

”皇上虽能容忍,但亦因此不饮茶,是谓“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思困,颇思嘉。

因命召至,喜甚,以手扶嘉曰:

“吾渴见卿久矣。

”遂恩遇如故。

皇上一个多月未饮茶,又劳于纷繁事务,神衰思困,便忆起茶的益思提神的好处,颇想饮茶,“吾渴见卿久矣”。

于是命人上茶,得茶很高兴,又恢复了饮茶的习惯。

五关于茶法

上方欲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以兵革为事。

而大司农奏计国用不足,上深患之,以问嘉。

嘉为之进三策,其一曰:

“榷天下之利,山海之资,一切籍于县官。

”行之一年,财用丰赡,上大悦。

兵兴有功而还。

上敛其财,故榷法不罢。

管山海之利,自嘉始也。

“嘉为之进三策,其一曰:

‘榷天下之利,山海之资,一切籍于县官。

'”指税茶法与茶叶专卖法。

《旧唐书?

德宗本纪》:

“建中三年……判度支赵赞上言:

……竹、木、茶、漆皆什税一。

”“贞元九年春正月……癸卯,初税茶,岁则钱四十万贯。

从盐铁使张滂所奏。

茶之有税,自此始也。

”《旧唐书?

文宗本纪》:

“(太和)九年……冬十月……王涯献榷茶之利。

乃以涯为榷茶使。

茶之有榷税,自涯始也。

”《旧唐书?

郑注传》:

“郑注,绛州翼城人……初浴堂召对,上访以富人之术,乃以榷茶为对。

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直,分命使者主之。

帝惑其言,乃命王涯兼榷茶使。

”赵赞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建议收茶税,贞元九年从张滂所奏开始实行。

茶叶专卖法由郑注建议,唐文宗太和九年以王涯兼任榷茶使而正式实行。

茶叶税法,专卖法始于唐,非始于汉,苏轼这里也使用“小说家言”。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

“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

”遂得爵其子。

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爵其子”,喻建茶继续上贡。

贡茶不限于建安,凡附近品质良佳之茶均得每年上贡,故谓“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贡茶形成制度。

夫先王用于国有节,取于民有制,至于山林川泽之利,一切与民,嘉为策以榷之,虽救一时之急,非先王之举也,君子讥之。

或云山海之利,始于盐铁丞孔仅、桑弘羊之谋也,嘉之策未行于时,至唐赵赞,始举而用之。

“嘉为策以榷之”,是指榷茶之法。

榷茶法自唐代以开始便有不同看法,《旧唐书?

文宗本纪》:

“(太和)九年……十二月壬申朔,诸道盐铁转运榷茶使令孤楚奏:

榷茶不便于民,请停。

从之。

”《旧唐书?

李珏传》:

“珏上疏谓,榷率本济军兴,而税茶自贞元以来有之,方天下无事,忽厚敛以伤国体,一不可;茗为人饮,与盐粟同资,若重税之,售必高。

其弊先及贫下,二不可;山泽之乡无定数,量斤论税,以售多为利,若价目腾踊,则市者稀,其税几何,三不可。

陛下初即位,诏惩聚敛。

今反增茶赋,必失人心。

帝不纳。

”对于茶税和茶叶专卖制度,历史上有许多人持反对意见。

故谓“榷茶‘虽救一时之急,非先王之举也,君子讥笑之'”。

管山海之利,盐铁收税,实始于汉武帝时的大农丞孔仅、大司农桑弘羊,叶嘉托为汉代人,乃苏轼的“小说家言”。

属虚拟。

茶税始于唐德宗时赵赞的提议,故谓“至唐赵赞,始举而用之。

”茶税出于唐人赵赞的建议。

苏轼诗文书画俱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亦是著名的茶人、茶文化专家。

除《叶嘉传》外,苏轼还创作了数十首茶诗词,量多质佳。

叶嘉其实是苏轼自身的人格写照,更是茶人精神的象征。

《叶嘉传》是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茶文化知识的结合的产物,是茶文学中的一篇奇文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