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5187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docx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docx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

 

 

————————————————————————————————作者:

————————————————————————————————日期:

 

  

黔东南生态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

 凯里市旅游局杨 杰 

   生态旅游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而出现的,是近年来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旅游词汇,它的产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并进,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理念在旅游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生态旅游”一词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其含义不仅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

其定义是指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的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       

人类文明的历史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渐进发展过程。

目前我们正处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度阶段,工业文明创造极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导致一系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生态文明的思想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以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特点的文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发展思想。

作为现代文明之一的旅游也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也应运而生。

     

  二、令人神往的黔东南生态旅游

黔东南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旅游环境,其独特的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山、水、洞、林等溶为一体。

旅游资源单位涉及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A级旅游景区等。

随着黔东南旅游的不断发展,其地位和品位也得到不断提升。

“完美假期——多情黔东南”旅游线路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十佳旅游精品线路之一;黔东南的首府凯里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雷山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肇兴侗寨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中国《旅游时尚》杂志评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目的地;《中国地理杂志》把黎平评为最美的地方,肇兴侗寨评为全国六大乡村古镇之一;岜沙苗寨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网民投票评选为世界上人生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黔东南列入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1998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把黔东南列为世界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专家学者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

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组于2002年3月至8月共4次实地考察黔东南后给予高度评价:

是贵州省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且最集中的地区;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先生考察黔东南后赞誉:

“黔东南之行我一生中最难忘、最荣幸的一次体验,黔东南这个歌舞之州、森林之州、友好之州、神奇之州,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圣地。

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黔东南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3.03万平方公里的黔东南土地上,居住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全州总人口为40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28.31万人,占总人口的81.6%,其中苗族人口占42.0%,侗族占31.7%,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最多、苗侗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名扬海内外,是“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黔东南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有机融合,构成黔东南的特色旅游的竞争优势。

州内少数民族风情“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享有“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之美誉,苗族和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这里有世界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世界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爱情节——苗族姊妹节,有粗犷奔放的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有象征民族精神支柱的侗族古老的鼓楼,到黔东南可领略“唐朝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和“魏晋遗风”。

黔东南侗族大歌曾唱响法国巴黎,2009年侗族大歌成功申报成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飞歌委婉动人,苗族歌后阿幼朵歌震维也纳金色大厅。

民族服饰种类繁多,全州有64个大类200多个品种。

民族银饰、手工刺绣等旅游工艺品琳琅满目。

民族餐饮独具特色,苗族的酸汤鱼、侗族的腌鱼腌肉等已作为黔菜的主要品种入选中国名菜大典。

四、黔东南生态旅游的发展助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方面,生态旅游从其意义来理解,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因此,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抓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是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核,独俱苗侗民族文化特色是黔东南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动力,离开民族文化的旅游将是一个缺乏生命力的旅游,是短暂的、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所以,发展黔东南旅游必须是生态旅游与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是我州旅游发展的正确选择。

五、当前黔东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州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黔东南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使苗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了独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包含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州紧紧围绕“走生态文明崛起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这一主题,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力度,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使民族文化的保护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1)全州文化遗产保存基本状况。

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州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07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6处。

全州国家级艺术之乡29个、省级艺术之乡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名镇6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2个。

在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黔东南有39项53个保护点,有123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2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乡镇和100个重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村寨,50户以上的民族文化村寨3900多个。

 

(2)利用节庆搭台,充分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素有“大节天天有、小节三六九”之称的黔东南,黔东南州共有民族传统文化节日391个,其中活动人数在万人以上73个、5000人以下150个。

近年来,我州充分挖掘了民族文化资源,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暨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雷山苗年节、台江姊妹节、黎平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等一批民族节庆活动,较好地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已成为黔东南对外宣传一张亮丽的“名片”。

  (3)着力实施“四个一百”工程,确保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一是实施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拔尖人才扶助工程。

为此我州出台了《黔东南州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选拔管理办法》。

通过选拔,正式命名了吴玉莲、杨正平、龙二草、杨阿妮等94名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给予每个传承人每年3000元补助费,这为搞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是实施100名原生态民族文化高级人才培养工程。

2006年,黔东南州委托凯里学院招收了100名热爱民族文化、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苗侗等少数民族学生。

如今,这批毕业生已活跃在全州民族文化的大舞台上,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三是实施10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工程。

2008年12月,黔东南州颁布了《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使民族文化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并将雷山西江、黎平肇兴等100个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保存完整的民族村寨命名为民族文化村寨,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村寨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

四是实施100个原生态民族文化典型建筑保护工程。

对黎平县地坪风雨桥、从江增冲鼓楼等有民族特色的苗侗建筑,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使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黔东南苗乡侗寨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4)强化对外宣传,扩大民族文化知名度。

一是创作原生态歌曲,弘扬民族文化。

通过挖掘、整理,黔东南州组织创作了《醉苗乡》、《飞向苗乡侗寨》等一批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曲,出版了黔东南原生态歌曲《梦的摇篮》、《天歌神韵》CD光碟,并在黔东南建立了多彩贵州音乐创作基地;二是拍摄影视剧,展示民族文化。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营造浓厚的氛围,经多方争取,使电视剧《旭日》、《勇者无惧》及电影《云上太阳》全部在我州民族村寨拍摄,充分展示了我州浓郁的风土人情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较好地扩大了黔东南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三是通过编辑书籍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针对有的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突出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出版了《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神奇的节俗》、《黔东南苗族村落文化景观》、《黔东南侗族村落文化景观》、《侗族大歌》等书籍;四是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宣传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州通过“一首歌、一本书、一部剧”等形式,使民族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展示、宣传和保护。

 

(5)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推动了我州旅游大发展。

黔东南州坚持“适度”、“合理”原则,积极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民族文化得到合理利用、科学发展,推动了全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今年1-11月份,全州共接待游客5281.7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4.63%;实现旅游总收入557.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8.83%,其中接待外宾19.30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4139.89万美元。

 

(二)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全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我州民族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也受到严重威胁。

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文物流失。

加上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正在消亡或失传。

在民族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州内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

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处理保护与开发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好有效保护与有序开发的关系,存在重开发、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理性开发以及轻保护、保护滞后及“伪民俗”现象等;二是在保护上政府行为不到位,全民保护意识依然薄弱,缺乏市场意识,没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加上受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原已自发形成的文化保护体系受到削弱和冲击;三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条件差,开发水平低,艺术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区内许多独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受侵蚀而逐渐消失,乡土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人大量流失等。

六、国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一些做法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

一是重视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二是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

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

澳大利亚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

三是进行旅游环保宣传。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如日本旅游业协会召开多次旨在保护生态的研讨会,并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

四是重视当地人利益。

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肯尼亚,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就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

菲律宾通过改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发展了生态旅游业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来源。

五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

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

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加强管理等。

七、黔东南州生态旅游开发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并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新时期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

因此,发展黔东南生态旅游应坚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吸取诸多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后无法治理、生态破坏后无法重建的教训,把保护黔东南自然景观、苗侗民族文化放在首位,应全面调查和评价黔东南生态旅游业的基本特色、承载能力、维持资源和环境稳定的技术能力与经济能力,在此基础上,坚持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协调。

(二)生态文化与旅游发展兼顾原则。

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发展到较高层次的产物,强调回归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体现了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因此,在黔东南生态旅游的项目建设中,既要坚守保护生态的“红线”,又要划出发展旅游经济的“绿线”,不为追求片面的旅游经济牺牲环境保护,不为机械的环境保护放弃旅游经济。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发展黔东南生态旅游应立足实际,按照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无论是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中,还是围绕生态旅游业建设的多功能服务与商业活动中,都应当坚持以黔东南原始自然风光、苗侗特有的民俗文化为特色,旅游接待设施应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自然与人的和谐的意境不受损害,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

   (四)环境承载力控制原则。

生态旅游环境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环境容量(承载力)的有限性,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中运用承载力控制原则有利于维持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顾客的满意度。

据资料表明,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黔东南生态旅游开发中也要遵循生态承载力规律,应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和环境容量管理制度。

 (五)当地居民参与原则。

国外的生态旅游成功案例都非常强调社区参与,如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卢旺达,旅游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良好的收益,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内云南的泸沽湖生态旅游区居民参与性旅游也促进了摩梭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对于黔东南而言,当地少数民族不仅对自然生态环境了如指掌,而且是本地人文生态资源的主体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者、并理应成为受益者,让他们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既可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真正从旅游中受益,实现旅游扶贫的功能,同时也能使他们按照游客的期求来主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当地的传统文化。

八、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政策措施

(一)遵守事物的发展规律,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也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

不论是开发还是保护,只要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总会变得不切合实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同时明确指出:

“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紧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适度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会相辅相成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二)充分利用黔东南作为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有利条件制定地方法律。

结合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自治条例和地方法规,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规范我州的生态旅游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构建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机制。

推动建立生态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创新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水平,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和服务。

建立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专家咨询机制。

发挥公益环保组织的作用,支持和引导生态旅游志愿者行为,夯实生态旅游发展的公众基础。

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推动完善生态旅游产权制度。

同时,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切实整合资源,理顺省州市镇旅游部门工作职责,落实各级政府的责、权、利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黔东南原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

 (四)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加大生态旅游发展投入,确保建立财政投入正常增长机制;推动完善资源补偿税收制度,建立社会化的生态旅游发展基金,提高生态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的效益;推动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价格调节机制;积极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投入生态旅游发展领域,拓宽生态旅游发展投融资渠道。

(五)加强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保护教育培训。

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者、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环保知识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和普及,增强文化传承保护意识,推行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

加强对当地居民教育,引导居民生活与生态保护目标相一致。

加强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广泛学习借鉴生态旅游发展的国际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

(六)积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动生态旅游长足健康发展。

   黔东南州共有民族传统文化节日391个,这为打造多彩的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节日品牌创造了极好的基础条件。

文化是旅游的核动力,利用好我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节日,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目前独俱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和“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现已初俱规模,其目的旨在通过搭建开放性平台,集中展示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展现原生态民族文化价值。

 (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将生态旅游发展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旅游建设与文化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相关领导组织机构,统一协调建设与开发工作;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生态旅游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推动黔东南生态旅游工作的全面发展。

 

           2012年12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