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4727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城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城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城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城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城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城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西城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城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城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西城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九年级语文2019.1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1.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阅读下面同学们编辑的相关材料,完成⑴-⑷小题。

(共9分)

提到伶仃洋(也作零丁洋),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国破家亡,文天祥宁死不屈,其崇高的气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伶仃洋也由此成为人们心目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伶仃洋位于省珠江口,北起虎门,南达、澳门,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南大门上的一道防线。

清朝末年,这里逐渐成为英国向我国贩卖鸦片的通道。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从伶仃洋长趋直入。

最终,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从此,被英国殖民者长期占领。

1887年,澳门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一桩桩丧权辱国的事件,让人满腔愤懑,扼腕叹息。

时光流转,饱经沧桑的伶仃洋已翻开崭新的篇章,可她又怎能忘记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澳门也相继回归祖国的怀抱。

但与此同时,伶仃洋却成为和珠岸交通联系的一大阻碍。

2009年,跨越伶仃洋的超大型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大桥东接特别行政区,西接省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世界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上万名建设者为这个宏伟工程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2018年10月24日,宛如一条巨龙横空出世,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

伶仃洋历经衰盛更迭,终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当年文天祥眼中惶恐孤苦的伶仃洋而今已化作一道壮丽的通途,伶仃洋从此不再伶仃。

(1)同学将文中加点字放在一起比较学习,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丁”和“订”读音不同,“宛”和“腕”读音也不同。

B.“销”字应写成“消”,“趋”字应写成“驱”。

C.“区”的第四笔和“海”的第六笔都是竖折。

D.“沦”文中的意思是“陷落”,“崛”文中的意思是“兴起”。

(2)画线句作为过渡句表达欠妥,请将修改好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2分)

答:

(3)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相关部门开展了“港珠澳大桥之歌”征集活动,歌曲《跨越伶仃洋》最终入选。

下面对这首歌的歌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跨越伶仃洋

①一座桥梁架起百年梦想,

一湾碧海托起世纪希望。

一条坦途飞向,

一道彩虹灿烂辉煌。

②一只海鸥展开腾飞翅膀,

一朵莲花盛开时代芬芳。

一幅画卷美丽绽放,

一个神话激荡香江。

③穿越珠三角,

跨越伶仃洋。

没有云遮挡我的目光,

没有风逆转我的方向!

④穿越珠三角,

跨越伶仃洋。

一颗心扎根这片热土,

一份爱交给这片海洋!

A.第①节用整齐的句式赞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这座大桥穿越百年的风雨沧桑,承载着中国人复兴的梦想,让天堑变成“坦途”,如“彩虹”一般壮丽辉煌。

B.第②节中的“海鸥”是的市鸟,“莲花”是澳门的市花,“香江”是的别称。

歌词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形象描绘了三地共建港珠澳大桥的绚丽画卷。

C.第③节后两句中的“云”和“风”既指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又象征着建设中的艰难险阻,这两句采用对比夸的手法,表现了建设者的目光专注和方向明确。

D.第④节前两句与第③节前两句反复咏唱“穿越珠三角,跨越伶仃洋”,突出了港珠澳大桥的重要作用,唱出了建设者心中的梦想,表现了昂扬激越的情感。

(4)“书为心画”指的是书法作品能反映出书写者的德行品性。

下图是林则徐书写的文天祥的《正气歌》(局部),请从作品取材和书体特点两方面,说说“书为心画”在这幅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3分)

 

答:

2.2018年10月30日,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病逝。

阅读下面同学们搜集的相关材料,完成⑴-⑶题。

(共6分)

在英国剑桥大学校园里,有两块与华人文学家有关的石碑。

一块静卧在剑河边的草地上,上面镌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另一块肃立在学者花园的北边,碑上刻着“花香书香缱绻学院道,桨声歌声宛转叹息桥”,落款是“学生金庸书”。

一位是诗坛盟主,一位是武侠泰斗;颇具传奇色彩的是,这两位文学家竟还是表兄弟。

如今,斯人已逝,传奇未完,他们作品和故事仍将被一代代读者阅读传颂。

 

 

(1)文中处填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B.,”C.”,D.;”

(2)金庸塑造的郭靖等大侠都有高尚的品德,这正是传统文化中崇尚道义的价值理念的体现。

下列选项中的《论语》语录,都体现了这种价值理念的一项是(2分)

①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②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语鲁大师乐,曰:

“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④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3)金庸是查良镛先生的笔名,这个笔名是先生把自己原名中的“镛”字拆分得来的。

与此类似,塑造了祥子、虎妞等艺术形象的著名作家①(填笔名),原名中有个“②”字,他上学后将其拆分,组成了自己的新名字,他的笔名即由此而来。

(2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共4分)

3.浮光跃金,(仲淹《楼记》)(1分)

4.2018年底,班里举行了初中时代最后一个元旦联欢会,主持人在联欢会的三个环节里都引用了古诗词,请将其补充完整。

(3分)

迎新: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共勉:

①,②(白《行路难》)

祝福:

但愿人长久,③(轼《水调歌头》)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共5分)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怀旧空吟闻笛赋”借用典故表情达意,其中的“①”字既传达出徒能吟诗怀旧的无奈之情,又显现出老友都已不在身边的孤寂之苦,耐人寻味。

其他古诗词中像这样借用典故表情达意的诗句还有很多,如“②”。

(2分)

6.老师请同学们为画线诗句配插画,以下两种设计,你会选择哪一种?

请结合诗句容和作者情感说明理由。

(3分)

设计一:

将“沉舟”“病树”居中突出,将“千帆过”“万木春”画得渺远。

设计二:

将“沉舟”“病树”置于画面一角,用明亮的色彩渲染“千帆过”“万木春”的景象。

选择:

理由: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0题。

(共8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仲淹《楼记》)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政通人和通情达理B.百废具兴意兴盎然

C.去国怀乡人去楼空D.吾谁与归物归原主

8.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此则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这就是楼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理解:

因为前人对楼的景象已经记述得很详尽了,作者觉得自己再也无法超越,所以下文不再描写景色。

【乙】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祖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讥讽(的心情),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色,感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理解:

在阴晦的天气登上楼,迁客骚人就会想到自己人生中遭遇的挫折,从而产生悲伤之情。

【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理解:

“古仁人”的心境与“迁客骚人”不同,“古仁人”有着更加广阔的胸襟,更为高尚的人格。

9.历代文人题咏楼的名句众多,如唐代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城”(注:

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古代指南部、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杜甫的“昔闻洞庭水,今上楼”等。

下面是宋代欧阳修写的一副对联。

在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

我每一醉,见眼底风波,无时;

人皆欲,问胸中块磊,何日?

A.不作云梦吞能消B.不作吞云梦能消

C.能消云梦吞不作D.能消吞云梦不作

10.中华文明的沃土孕育出了一代代情系天下的人,如:

孔子、仲淹、文天祥、林则徐。

除他们之外,请你从积累过的古诗文里再举一例,结合诗文简要说说作者情系天下的表现。

(2分)

答:

三、名著阅读(4分)

11.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经历的背后都有一个时代的影子。

请从《水浒传》中选取一个人物,简述这个人物的经历,说说从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怎样的社会状况。

(100字左右)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4题。

(共7分)

【材料一】

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政府“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据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区域的26个城市,常住人口2.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其2017年的GDP(生产总值)约20万亿元,是全国的近1/4,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具有①的影响力。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一方面由于区囊括了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可以发挥更广泛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经济上依托的金融中心地位,地理上依托长江的交通优势,可以对地及中西部地区起到更强的带动作用。

【材料二】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市、天津市以及省的十几个地级市。

据了解,之所以在城市群基础上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是因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还因为,京津冀位于东北亚中国地区环渤海心脏地带,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又是国家首都所在地,影响带动作用世界瞩目。

京津冀城市群基本信息一览表

核心城市

、天津、、

城市总数

13个

涵盖面积

约12万平方公里

人口总数

约9000万人

2016年

生产总值

68857.15亿元

(约占全国的9.25%)

2017年

生产总值

82559.7亿元

(约占全国的9.98%)

【材料三】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省的、、、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②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达6956.93万,GDP突破10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2.17%,总量规模与国持平,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12.依据文意,在【材料一】和【材料三】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举重若轻②干预B.①举重若轻②参与

C.①举足轻重②干预.①举足轻重②参与

13.文字和表格常常相互补充,从不同的方面来介绍同一对象。

请概括【材料二】中的文字与表格分别是从哪方面介绍京津冀一体化的。

(2分)

答:

14.上述材料提到的三个“城市群”,具有城市聚集、①、②、③等共同特点。

我国政府支持其发展建设,将此作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

(3分)

(二)阅读《喜雨》,完成15-18题。

(共10分)

喜雨

季羡林

①我是农民的儿子。

在过去,农民是靠天吃饭的,雨是绝对不能缺少的。

因此,我从小就同雨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厚情感。

②今年,缺雨,华北也普遍缺雨,我心急如焚。

窗外自己种的那一棵玉兰树开花的时候,还有到大觉寺去欣赏那几棵声名传遍京华的二三百年的老玉兰树的时候,我的心情都曾有点矛盾。

说起来我是实在喜欢眼前的繁花。

大觉寺我来过几次,但是玉兰花开得像今天这样,还从来没有见过。

借用锲同志一句话:

“一看到这开成一团的玉兰花,眼前立刻亮了起来。

”好一个“亮”字,亏他说得出来。

但是,我忽然想到,春天里的一些花最怕雨打。

我爱花,又盼雨,二者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不可得而兼也,究竟何去何从?

我之进退,实为狼狈。

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我毅然决然下了结论:

宁肯要雨!

③在多日没有下过滴雨之后,我今天早晨刚在上面搭着铁板的阳台中坐定,头顶上铁板忽然清脆地响了一声:

是雨滴的声音!

我的精神一瞬间抖擞起来,“漫卷诗书喜欲狂”,立即推开手边稿纸,静坐谛听。

铁板上,从一滴雨声起,清脆的响声渐渐多了起来,后来混成一团,连“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无法描绘了。

此时我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④我抬头看窗外,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棵玉兰树,此时繁花久落,绿叶满枝。

我仿佛听到,在雨滴敲击下,左右翻动的叶子正在那里悄声互相交谈:

“伙计们!

尽量开嘴巴吮吸这贵如油的春雨吧!

”我甚至看到这些绿叶在雨中跳起了华尔兹,舞姿优美整齐。

我头顶上铁板的敲击声仿佛为它们的舞步伴奏。

可惜我是一个舞盲,否则我也会破窗而出,同这些可爱的玉兰树叶共同翩跹起舞。

⑤眼光再往前挪动一下,就看到了那一片荷塘。

此时冬天的坚冰虽融化已久,垂柳鹅黄,碧水满塘,但池中荷花却连“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还没有到。

然而,我仿佛有了“天眼通”,看到水面下淤泥中嫩莲已经长出了小芽。

这些小芽懂得要生存,要成长,水面上雨滴一敲,形成一个个小而圆的漩涡,它们立即感觉到了,马上也精神抖擞起来,互相鼓励督促道:

“伙伴们!

拿出自己的劲头来,快快长呀!

长呀!

赶快长出水面,用我们自己的嘴吮吸雨滴吧!

”“是啊,我们去年开花一千多朵,引起了燕园外一片普遍热烈的赞扬声。

今年我们也学一下时髦的说法,来它一个可持续发展,开上它两三千朵,给燕园外的人士一个更大的惊喜!

”和着头顶上的敲击声,小芽的声音仿佛清晰可闻,给我喜雨的心情增添了新鲜的活力。

⑥我浮想联翩,幻想一下飞出了燕园,飞到了我的故乡,我的故乡现在也是缺雨的地方。

一年前,我曾回过一次故乡,给母亲扫墓。

我六岁离开母亲,一别就是八年。

母亲倚闾之情我是能够理解一点的,所以曾幻想在大学毕业以后,经济能独立了,便迎养母亲。

然而正如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学二年级时,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难辨,风木之悲伴随了我一生。

我漫游世界,母亲迷离的面影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我。

我今天已至望九之年,依然常梦见母亲,痛哭醒来,泪湿枕巾。

⑦我离家的时候,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

但不知为什么,母亲偏有二三分田地。

庄稼当然种不上,只能种点绿豆之类的东西。

我三四岁的时候曾跟母亲去摘过豆角。

不管怎样,总是有了点土地。

有了土地就同雨结了缘,每到天旱,我也学大人的样子,盼望下雨,翘首望天空的云霓。

去年和今年,偏又天旱。

在扫墓之后,在泪眼迷离中,抬头瞥见坟头几棵干瘪枯黄的杂草在风中摆动,我蓦地想到躺在下面的母亲,她如有灵,难道不会为她生前的那二三分地担忧吗?

我痛哭欲绝,很想追母亲于地下。

现在又凭空使我忧心忡忡了。

我真想学习一下宋代大诗人陆游:

“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我是乞借春雨护禾苗。

⑧幻想一旦插上了翅膀,就绝不会停止飞翔。

我的幻想,从燕园飞到了故乡,又从故乡飞越了千山万水,飞到了非洲。

我曾到过非洲许多国家。

我爱那里的人民,我爱那里的动物和植物。

我从电视中看到,非洲的广区也在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

狮子、老虎、大象、斑马等一大群野兽,在干旱的上,到处奔走,想寻找一点水喝,一丛草吃,但都枉然,它们什么也找不到,有的就倒毙在地上。

看到这情景,我心里急得冒烟,但却束手无策。

中国的天老爷姓,非洲的天老爷却不知姓字名谁,他大概也不住在什么通明殿上。

即使我写了绿章,也不知向哪里投递。

我苦思苦想,只有再来一次“绿章夜奏通明殿”,请我们的天老爷把现在下着的春雨,分出一部分,带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分到非洲去降,救活那里的人民,动物,还有植物,使普天之下共此甘霖。

⑨我的幻想终于又收了回来,我兀坐在阳台上,谛听着头顶上的铁板被春雨敲得玎珰作响,宛如天上宫阙的乐声。

1998年4月23日

(有改动)

15.作者的幻想如同插上了翅膀,越飞越远,却始终情意绵绵。

阅读文章第③至⑧段,给下面的思路图填空。

(2分)

阳台静坐听雨

燕园感雨故乡盼雨

荷塘莲芽乐雨

16.请分析品味第④段画线句是怎样写物抒情的。

(3分)

答:

17.文章第⑦⑧两段都引用了陆游的诗句“绿章夜奏通明殿”,请依据文中相关语句,解释一下这句古诗的大致意思,并说说作者借这句古诗在这两段里表达了哪些愿望。

(3分)

18.答:

18.本文语言典雅而富含情感,为欣赏这一特色而展开讨论时,同学们就第③段中所引诗句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大家思考,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是(2分)

A.“漫卷诗书喜欲狂”整首诗属于古代的哪种诗歌体裁?

B.“漫卷诗书喜欲狂”表现了古代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C.“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句诗在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D.“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句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三)阅读《〈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存知己”》,完成19-21题。

(共7分)

《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存知己”

                   石羚

①文化读书类节目《朗读者》自播出以来,成为荧屏上的一股“综艺清流”。

近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与来自俄罗斯、印度、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签订了合作协议,推荐经典,推广阅读,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有人说:

6个国家,8种语言,中国文学之灯点亮了法兰克福。

②文学是透视中国的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砖汉瓦,看到时代的脚步,感受到发展的脉搏。

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巴金的“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路遥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透过朗读者之口,这些跨越古今的锦绣文字,勾勒出几千年的悲欢离合、时移世易,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国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下的精髓。

③如果说“朗读”二字说的是文字,“者”讲的则是人。

节目里,有把大半辈子献给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有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的民营企业家,有以壁画为伴的考古学家,也有备受瞩目的话剧演员……是他们,搭建出活力四射的当代中国;也是他们,让这个节目富有时代气息。

随着《朗读者》走出国门,这些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来到台前,让外国读者不仅从文字中阅读中国,更通过与“时代的领读者”对话,感知一个立体的中国。

 

④曾有人质疑:

呈现在外国人眼前的中国文物、诗词古籍、地域景观和特色美食,满足了西方观众对异质文明的好奇,美则美矣,但这些文明奇观如何激荡思想、打动灵魂呢?

【甲】母爱、陪伴、遇见、礼物等,这类主题词在节目中先后出现,勾起了观众对于亲情、爱情乃至家国情的共情与思考。

所以,《朗读者》能打动外国观众,不仅靠朗读文学、朗读人生,更靠不同文化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母题”。

⑤产生共鸣,为的是相互理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当我们试图把中国故事带到海外,在“讲故事”前学会“挑故事”是必然的选择。

因为在文化鸿沟面前,用翻译经典、学术推介等方式“板着面孔说教”,会让多数人无从理解文化的差异。

只有找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结点”并如实展示出来,才能更好地让外国人读懂真正的中国,进而从“讲故事”过渡成“聊思想”,从单向讲述变成互通有无。

⑥文艺复兴以来,瓷器、丝绸在欧洲带动起“主义”风尚,凭借想象,中国的形象被涂上了神秘的、浪漫的乃至理想的色彩;启蒙运动之后,传教士把中国经典译介成外文,由于材料有限,西方学者产生了种种文化误解。

如今,技术的变革不仅打通了“天涯若比邻”的地理阻隔,也铺就了“共话今古情”的对话渠道。

【乙】无论是《声临其境》《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登陆戛纳,还是如火如荼的“网文出海”热潮,这些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交流,都为外国人提供了多样的“中国体验”。

如果说科技让世界越来越小,那么有了思想文化的碰撞,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大。

多样的讲述方式,承载了有质感的文化,将让“中国好声音”蜚声中外。

(选自201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9.作者在第②③两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2分)

答:

20.下面这则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哪一处?

为什么?

(3分)

【材料】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的制作人与德国友人分别用中、德两种语言朗诵了散文《写给母亲》,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

关于母亲的文字,把爱与爱连在一起,也把中国与外国连在一起。

放在:

【】处

理由:

21.《朗读者》曾请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亲历者林鸣总工程师朗读了汪国真的作品《我喜欢出发》,抒发了要为国家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家国情怀。

请结合上文中作者的观点,说说这期节目能打动外国友人的原因。

(2分)

答:

五、作文(40分)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

请以“严冬”或“暖冬”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请将“情系”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

 

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9.1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1.

(1)答案:

B评分标准:

2分。

选错不得分。

(2)示例:

饱经沧桑的伶仃洋不会忘记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时光流转,她已翻开崭新的篇章。

评分标准:

2分。

“不忘屈辱历史”和“翻开崭新篇章”对调1分,句子通顺、句意正确1分。

(3)答案:

C评分标准:

2分。

选错不得分。

(4)示例:

这幅作品从取材上看,书写的是文天祥的《正气歌》,表现了林则徐对浩然正气的坚守;从书体特点上看,采用楷书,字体端正刚健,也显示出林则徐的一身浩然正气。

这两方面都体现了这幅作品“书为心画”的特点。

评分标准:

3分。

作品取材1分,书体特点1分,表现林则徐浩然正气1分。

2.

(1)答案:

A评分标准:

2分。

选错不得分。

(2)答案:

D评分标准:

2分。

选错不得分。

(3)答案:

老舍舒评分标准:

共2分。

每空1分,有错不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共4分)

3.答案:

静影沉璧评分标准:

1分。

有错不得分。

4.答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千里共婵娟评分标准:

共3分。

每空1分,有错不得分。

(二)(共5分)

5.①答案:

②示例一:

闲来垂钓碧溪上示例二:

忽复乘舟梦日边

评分标准:

2分。

每空1分,有错字不得分。

6.示例:

设计一这句诗中,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感慨,所以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