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操作常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4675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学科操作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核医学科操作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核医学科操作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核医学科操作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核医学科操作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医学科操作常规.docx

《核医学科操作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医学科操作常规.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医学科操作常规.docx

核医学科操作常规

核医学科操作常规

 

第一章核医学概述

核医学(nuclearmedicine)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也可以定义为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临床核医学是利用核医学的各种原理、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和功能结构的变化,达到诊治疾病的目的,提供病情、疗效及预后的信息。

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

第二章诊断核医学脏器显像操作规范

放射性核素脏器和组织显像是根据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特点,在体外利用SPECT/PET获得脏器和组织功能结构影像的一种核技术。

我院核医学科显像设备是SPECT/PET。

它是配有符合线路的SPECT,以SPECT的功能为主,因为配有符合线路,还可以探测正电子湮灭辐射产生的两个方向相反的光子,从而具有部分PET的功能,但是分辨率较专业PET稍低,如SPECT/PET的分辨率为1.0,专业PET的分辨率为0.5,但已基本满足临床需要.

第一节脑血流灌注显像

【原理】

某些具有小分子、零电荷、脂溶性高的胺类化合物和四配基络合物等可通过正常血脑屏障,被脑细胞所摄取,经代谢后形成非脂溶性化合物,从而能较长时间滞留脑内以满足显像的要求。

这类物质在脑内的存留量与局部脑血流量呈正比,静脉注射后,通过断层显像设备所获得的局部脑组织的放射性分布即反映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

【适应证】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血流灌注和功能受损范围的评价。

2.癫痫致痫灶的定位诊断、儿童良性癫痫和儿童特发性癫痫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3.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评价颅脑损伤后或其手术后脑血流灌注与功能。

5.评价脑肿瘤的灌注情况。

6.畸形(AVM)。

7.诊断脑死亡。

8.情绪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和癔症,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的功能损伤定位及辅助诊断。

9.其他:

偏头痛、儿童孤独症(Autism)、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障碍、学习障碍(LD)、精神发育滞迟(MR)的功能损伤定位、治疗方法的筛选和疗效评价。

【禁忌证】

无明确禁忌证

【显像剂】

常用99mTc-双半胱乙酯(ECD)用量740~1110MBq(20~30mCi)静脉注射。

【方法】

1.患者准备

(1)注射前30min~1h令受检者空腹口服过氯酸钾400mg,以封闭甲状腺、脉络丛和鼻粘膜,减少99mTcO4-的吸收和分泌。

不同年龄的使用量不同。

(2)视听封闭,令受检者闭目带黑色眼罩,用耳塞塞住外耳道口,5min后由静脉注射显像剂。

2.显像方法

(1)更换脑显像床板。

(2)受检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头部用带子固定,保持不变直至检查完毕;

(3)调节探头的旋转半径和检查床的高度,使其适于脑显像的要求;

(4)显像期间把检查房内的灯光调暗,保持室内安静。

(5)选定仪器条件:

①配置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

②探头旋转半径12~14cm。

③采集矩阵64×64,旋转360°,5.6~6.0°/帧,共采集64帧影像。

④采集时间:

25s/帧。

⑤Detectormask:

Low25.4square。

⑥能峰140keV,宽度20%。

⑦脑组织的净计数率40~80k/帧或者3~5k/s。

3.图像处理

【影像分析】

1.正常影像:

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影像可见两侧大脑皮质、基底核神经核团、丘脑、小脑放射性较高,呈对称性均匀分布,且脑灰、白质对比度好,影像轮廓清晰。

2.异常影像:

至少二个断面上有一处或多处大脑皮质异常的放射性减淡缺损区或异常浓聚灶,其范围>2cm´2cm;脑室及白质区域扩大或尾状核间距增宽;两侧丘脑、尾状核及小脑较明显不对称等均视为异常。

【注意事项】

1.数据采集时患者头部位置变动,会严重影响影像质量,重建的断层影像见脑内各结构紊乱。

为防止头部移位,要固定。

对神经或精神症状明显、小儿和不能合作的病人,预先应给予镇静剂。

2.封闭不够,使用99mTc标记化合物时即便放化纯度>90%,但若未使用过氯酸钾封闭脉络丛、鼻粘膜或封闭不够时,有时可见静脉窦轻度显影,特别是鼻粘膜内放射性浓集明显,影响影像的清晰度,在进行3D显示时可见鼻腔显影,严重干扰影像。

3.有条件者可应用PET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

第二节甲状腺静态显像

【原理】甲状腺静态显像是利用甲状腺具有摄取和浓聚放射性碘或摄取99mTc-过锝酸盐的功能,通过显像仪器显示其甲状腺位置、大小、形态及其放射性分布状况,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某些甲状腺疾病。

【适应证】

1.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状态;

2.甲状腺结节的功能评价;

3.异位甲状腺的诊断;

4.估计甲状腺重量;

5.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

6.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病灶,评价131I治疗效果;

7.甲状腺术后残余组织及其功能的评估;

8.各种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等。

【禁忌证】

妊娠、哺乳期妇女禁用131I行甲状腺显像,但使用99mTc-过锝酸盐无特殊禁忌,宜停止哺乳48h。

【显像剂】

1.99mTcO4-:

常规静脉注射剂量74~185MBq(2~5mCi)。

2.131I-碘化钠溶液:

常规甲状腺显像空腹口服剂量为3.7MBq(50-100Ci);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行全身显像时空腹口服剂量为2-4mCi。

【方法】

1.患者准备用99mTcO4-甲状腺显像剂时,病人无需作特殊准备;用131I显像剂时,根据情况停用含碘食物及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一周以上,检查当日空腹。

2.显像方法

①甲状腺99mTcO4-显像: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20~30min进行甲状腺显像。

病人去枕平卧,颈部伸展,充分暴露甲状腺部位。

采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矩阵128×128或256×256,Detectormask:

HIGH25.4cmSQUARE。

通常预置计数200~600K或采集150~200s。

常规采集前位、后位像,必要时采集斜位或侧位图像。

②甲状腺癌转移灶和异位甲状腺显像:

一般应用131I显像。

空腹口服131I后24h行颈部甲状腺和异位甲状腺显像,范围包括颈部和胸骨后。

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显像时,空腹口服131I后24~48h进行全身显像,必要时加做72h显像,在进行24h显像前需排空大便。

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应用高能平行孔准直器,能峰364keV,窗宽20%。

③甲状腺重量的估计根据在前位甲状腺影像获得甲状腺面积和左右两侧甲状腺的平均高度,代入下式计算甲状腺重量。

甲状腺重量(g)=甲状腺正面投影面积(cm2)×甲状腺两叶的平均高度(cm)×k

k为常数,介于0.23~0.32,随显像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各单位可建立特定仪器条件的k值。

【影像分析】

1.正常影像:

甲状腺呈“蝴蝶”或“H”形,但可有多种形态变异。

甲状腺两侧叶显像剂分布均匀,中央高于周边,边缘较齐整;因峡部较薄显像剂分布稀疏,影像不明显。

少数患者可见甲状腺锥体叶显影。

在99mTcO4-显像图像上,甲状腺显影较清晰,周围本底组织隐约显影,唾液腺较清晰,但常低于甲状腺影像。

2.异常影像:

异常影像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增大,位置异常、形态不规则,轮廓不完整,显像剂分布弥漫性稀疏或浓聚增强,有功能异常的结节时,甲状腺内显像剂分布不均,可见局限性显像剂分布稀疏区和浓聚灶,在手术切除或先天性发育异常的情况下,甲状腺可表现出部分或全部缺如。

【注意事项】

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碘制剂或用过含碘X线造影剂等可影响甲状腺对131I的摄取,可影响对甲状腺功能的评价。

第三节甲状腺吸131I功能试验

【原理】甲状腺吸131I功能试验是了解甲状腺碘代谢的常用方法。

甲状腺具有摄取和浓聚碘的能力,碘参与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的全过程。

在空腹条件下,口服放射性131I后,经胃肠吸收并随血流进入甲状腺,并迅速被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摄取,其摄取的量与速度与甲状腺的功能密切相关。

因此,利用甲状腺功能测定仪获得不同时间的甲状腺摄碘率,以此来评价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适应证】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31I治疗前治疗剂量的计算。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辅助诊断。

3.亚急性甲状腺炎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4.了解甲状腺的碘代谢或碘负荷情况,鉴别诊断高碘和缺碘性甲状腺肿。

5.用于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和甲状腺兴奋试验。

【禁忌证】

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

【药物】

131I-NaI溶液

【方法】

1.患者准备:

很多含碘的药物、食物以及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均能改变甲状腺摄131I功能,如果患者服用或食用了上述药物或食物,在接受本检查前应停服一段时间,以免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①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蜇、海鱼虾等,可抑制摄131I率,根据食用量的多少,需停食2~4周;②含碘药物,如碘化物、复方碘溶液、含碘片等,可抑制摄131I率,根据服用量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需停服2~8周;③影响甲状腺功能药物,如甲状腺片、抗甲状腺药,可影响摄131I率,需停服2~4周;④某些中草药,如海藻、昆布、贝母、牛蒡、木通等也能抑制摄131I率,根据服用量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需停服2~6周。

另外,患者检查当日应空腹。

2.测量方法

(1)患者空腹口服131I溶液或胶囊74~370kBq(2~10μCi),服药后继续禁食2h。

(2)开机预热,测量本底和标准源计数。

(3)待患者于口服131I溶液或胶囊后2h、24h时分别测量甲状腺部位放射性计数,用以下方法计算出甲状腺摄131I率,并绘制摄131I率曲线。

【结果判断】

正常生理状态下,甲状腺摄131I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我科正常值2h:

5-20%,24h:

20-45%。

.

【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含碘的药物、食物以及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的影响是本项检查质控的关键。

2.各单位应根据各自所用的设备条件和检测技术,建立自己的正常人参考值。

3.摄131I率测定也可采用两个时间点,但应包括24h摄131I率。

4.受检者服用量必须与标准源放射性活度相同。

5.若短期内同一患者重复测量摄131I率,宜在口服131I率前先测定甲状腺部位131I残留本底,计算时予以扣除。

第四节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原理】

心肌灌注显像是利用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具有摄取某些显像剂的功能,且其摄取量与局部心肌血流量成正比的特性,应用SPECT进行心肌显像,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显影,放射性分布均匀;缺血或坏死心肌则不显影(放射性分布缺损)或影像变淡(放射性分布稀疏),从而达到评价心肌血供和诊断心肌疾病的目的。

【适应证】

1.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估价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

2.心肌梗死的评价。

3.心肌细胞活力的判断。

4.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成形术前病例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估。

5.探测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

6.心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禁忌证】

只要患者能耐受检查,心肌灌注显像无绝对禁忌证(但运动与药物负荷试验除外)。

【显像剂】

99mTc-MIBI(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剂量20-25mCi。

【显像方法】

1.患者准备

(1)停用β阻滞剂和减慢心率的药物48h,停用硝酸脂类药物12-24h。

(2)注射99mTc-MIBI后30min,患者需进食脂肪餐。

2.显像方法

(1)用ECG作为门控信号,每个心动周期采集8~12帧R-Rinterval0,AllowableChange40%。

(2)受检者取仰卧位,双上臂抱头并固定,探头互相垂直呈90°贴近胸壁,视野包括全心脏;

(3)选定仪器条件:

探头从右前斜位45°至左后斜位45°旋转180°,共采集64帧图像。

根据计数率的高低,每帧采集10-30s,矩阵64×64,Detectormask:

Roving38cmSquare。

3.图像处理

【临床意义及评价】

1.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

2.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度分级。

3.协助血运重建治疗病例的选择。

4.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5.急性胸痛的评估。

6.指导溶栓治疗。

7.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早期估计。

8.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9.心肌病的诊断或鉴别诊断。

10.心肌炎的诊断。

11.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

【注意事项】

1.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一定要结合负荷(运动或药物)试验及静息心肌灌注显像。

2.检查前患者需停服有关药物,如抗心律失常或减慢心率以及硝酸脂类药物等,并取得患者合作。

3.静脉注射后30min进食脂肪餐,以排除胆囊内放射性干扰,如肝区放射性清除慢,可鼓励患者适当活动。

4.检查过程中应使患者保持体位不动,并嘱患者在检查中保持平稳呼吸,以减少因膈肌运动对心肌显像的影响。

不合作患者应加以固定。

5.详细了解病史,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典型症状以及其它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更全面的诊断结果。

6.心率变化太大或心律不齐频繁者不宜做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第五节全身骨静态显像

【原理】

骨组织中的无机物主要成份为羟基磷灰石晶体[Ca10(PO4)6(OH)12],能经常与体液中可交换的离子或化合物进行充分的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作用。

骨骼病损时,若病损骨骼局部血流增加、成骨细胞活跃、无机盐代谢更新旺盛及新骨形成,病理表现为成骨改变,在病损区的新骨形成处有较多晶体沉积,可比正常骨吸附更多的99mTc-MDP类趋骨性药物,显像时呈放射性浓聚增强的“热”区;反之当局部骨组织血供降低,或病理呈溶骨改变时,骨显像剂浓聚随之减少,在显像图上则表现为放射性稀疏缺损的“冷”区。

【适应证】

1.有恶性肿瘤病史,早期寻找骨转移灶,治疗后随诊。

2.评价不明显原因的骨痛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3.已知原发骨肿瘤,检查其它骨骼受累情况以及转移病灶。

4.临床怀疑骨折。

5.早期诊断骨髓炎。

6.临床可疑代谢性骨病。

7.诊断缺血性骨坏死。

8.骨活检的定位。

9.观察移植骨的血供和存活情况。

10.探查、诊断骨、关节炎性病变和退行性病变。

11.评价骨病治疗前后的疗效。

【禁忌证】

无明确禁忌证。

【显像剂】

99mTc-MDP:

成年人使用剂量555~925MBq(15~25mCi),体重高的患者可酌情加量;儿童剂量按250Ci/kg计算,最小剂量不应低于2mCi。

如所给显像剂的剂量低于上述剂量者,需适当延长采集时间。

显像剂为静脉注射。

【方法】

1.患者准备无需特殊准备。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嘱咐受检者多饮水,成年人在注射显像剂后2小时内饮水应达到500~1000ml,检查前先排净尿液,以减少膀胱对图像的影响,注意不要让尿液污染患者的衣物和身体。

请患者摘除金属物品。

因疼痛而不能卧床者,先注射镇痛药物。

2.显像方法

(1)全身扫描和全身分段显像在静脉注射显像剂后2~5小时内进行,必要时可在18~24h内显像。

(2)体位:

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全身显像的常规采集体位为前后位和后前位。

尽量让患者感觉舒适、放松;患者的左右肢体和躯干位置应尽量保持对称;双手五指分开平放。

根据需要和病情,患者及图像采集可以采用其它体位。

(3)选定仪器条件:

低能高分辨准直器,能峰为140keV,能窗窗宽20%,使用全身采集软件,采集矩阵HIGHRES–16DEEP,扫描速度为10~20cm/min左右,Detectormask:

FULLFIELD;全身分段显像,采集矩阵256256,每个部位采集2min以上,采集完毕后拼接成全身图像,或对图像分段拍片。

图像采集时,探头应尽量贴近病人。

3.图像处理

【影像分析】

1.正常影像

静态平面骨显像:

全身骨骼显影清晰,放射性呈均匀性、对称性分布。

儿童由于骨质生长活跃,在骨骺及干骺端有更多放射性的分布是其特征,通常是全身骨骼中影像最强的部位。

2.异常影像

(1)异常放射性浓聚增强:

骨病损处显像剂的积聚明显高于对侧或周围正常骨骼,呈“热”区。

可以是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热”区,也可以是全身的,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或弥漫性骨转移癌所致的“超级骨显像”。

(2)异常放射性分布减低:

骨病损处放射活性低于对侧或周围正常骨骼,表现为明显稀疏或缺损的“冷”区。

放射性”热”区中可见到斑块状”冷”区成为“炸面圈”样改变。

(3)骨外组织放射性浓聚:

骨外组织摄取骨显像剂可见于心包钙化或心瓣膜病、急性心肌梗塞、肌炎、畸胎瘤、包囊虫病、乳腺炎症或乳腺癌、原发骨肿瘤肺转移灶、脑膜瘤或子宫肌瘤钙化、瘢痕皮肤及多肌炎等。

【注意事项】

1.注射显像剂后2h内患者饮用足够的水。

2.避免尿液、显像剂对患者体表的污染。

如发现已经污染,应先清除后再显像,或作断层显像予以鉴别。

3.显像前去除身体上的金属物品以防导致伪影。

4.近期使用钡剂者,患者需将钡剂排出后再约检查。

5.在显像过程中让患者放松平躺,不得移动躯体。

6.显像前患者排空小便。

对因病不能排空小便者,可给患者导尿。

7.对肾脏功能严重受损病人、严重水肿病人,如图像质量差,可适当推迟显像时间,以等待显像剂从软组织中排除,提高骨/软组织对比度。

8.对于全身显像无法清晰展示的病灶,可采用局部显像或/和断层显像以提高图像分辨率和质量。

第六节骨矿物质含量测定

【适应证】

1.绝经后妇女

2.早期绝经、无月经、全子宫及附件切除妇女

3.X线提示骨质减少或椎体畸形

4.轻度外伤即引起骨折

5.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或甲状腺激素治疗

6.类风湿性关节炎

7.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8.治疗效果的评价

【禁忌证】

无明确禁忌证

【检查方法】

1.进入骨密度仪工作软件。

2.准备测量:

在计算机上输入患者资料,

3.受检者左前臂正确固定在检查台上:

先将上压板沿升降导向杆提升到一定高度,让被检测者的手从有机玻璃板下伸过去,向上抓住把手,医生将充水囊环绕被检测者的手臂填满有机玻璃上下压板之间,前臂中远端1/3部位对准0刻度,再将上压板向下压紧,使上下压板之间不留任何空气隙,再拧紧锁位旋钮。

4.点击测量,步距设置选0.5mm,测量完毕计算机自动确定软组织平均值及尺骨、桡骨的骨宽,如果发现不够准确,可进行人工调整,全部改好后则可单击完毕

5.点击预览打印,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诊断,保存后点击打印。

【结果分析】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如下:

1.正常:

BMD或BMC较年轻成人均值低1SD以内;

2.低骨量:

BMD或BMC较年轻成人均值低1~2.5SD;

3.骨质疏松症:

BMD或BMC较年轻成人均值低2.5SD以上;

4.严重骨质疏松:

符合骨质疏松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

我院核医学科骨密度诊断标准:

1.骨密度正常:

男性骨密度值>0.610g/cm2;女性骨密度值>0.565g/cm2

2.骨量减低:

男性骨密度值0.46-0.610g/cm2;女性骨密度值0.441-0.565g/cm2.

3.骨质疏松症:

男性骨密度值<0.460g/cm2;女性骨密度值<0.441g/cm2

4.严重骨质疏松:

符合骨质疏松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

第七节肺灌注显像

【原理】

利用放射性颗粒在肺毛细血管内暂时的嵌顿,得到肺血流灌注平面影像或断层影像。

由于放射性颗粒在肺内的分布与肺动脉血流灌注成正比,因而肺灌注显像代表着肺动脉血流分布。

【适应证】

1.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疗效判断,结合肺通气显像及下肢深静脉核素造影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COPD等肺疾患肺减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部位和范围的确定及残留肺功能的预测。

3.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或右心负荷增加。

4.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以及先天性肺血管病变患者,了解肺血管床受损程度及定量分析,药物与手术疗效的判断,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5.全身性疾病(胶原病、大动脉炎等)可疑累及肺血管者。

6.判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肺血管受损程度与疗效判断。

7.肺部肿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患者,观察其病变对肺血流影响的程度与范围,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适应证以及对疗效的判断。

【禁忌证】

1.严重过敏者;肺功能严重受损者慎用;

2.严重肺动脉高压伴右心功能不全者;右至左心内分流的患者;肺动静脉瘘者禁用。

【显像剂】

核素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MAA):

成人使用活度一般为111~185MBq(3~5mCi),含蛋白颗粒2×105~7×105个,平均3.5×105个,注射体积≥1ml。

【方法】

1.患者准备患者于检查前安静平卧,可给予吸氧10min,以避免因肺血管痉挛所造成的局部肺放射性减低。

2.显像方法

(1)注射示踪剂患者一般取平卧位,注射前将99mTc-MAA悬浮液振荡摇匀,静脉缓慢注射,注射后5min即可显像。

如检查是否有肺动脉高压血流分布图像时,可采用坐位注射。

(2)选定仪器条件:

将双肺同时包括在探头视野内,根据临床实际需要,一般平面显像常规取8个体位。

每个体位采集计数为750K,采集矩阵为256×256,Detectormask:

38cm,能峰140keV,窗宽20%。

【注意事项】

1.一次检查注射的蛋白颗粒数不宜过大,对一侧肺缺如、肺叶切除或已知肺血管床明显受损害者,注射颗粒数要相应减少。

2.标记后的99mTc-MAA一般要在4h内使用,否则会降解失效。

3.准备氧气和急救药品。

4.儿童做肺灌注显像时要按每公斤体重2~3MBq(0.05~0.08mCi)。

5.99mTc-MAA为悬浮液,抽取药时和注射前需振荡摇匀,注射时尽量避免回血,以防止血液与MAA凝聚成更大颗粒,引起不应有的栓塞,或造成持续不退的肺内大“热点”。

6.由于MAA入血后受重力的影响,易向肺的低下部位沉降,故注射时应采用平卧位。

只有在检查是否有肺动脉高压时,才使用坐位注射。

7.注射速度要缓慢,特别是在肺血管床破坏严重的患者,如在慢性肺心病时,绝不可采用“弹丸”注射,以免引起急性肺动脉压增高造成意外。

【影像分析】

1.正常影像

双肺尖、周边和肺底显像剂分布略显稀疏,其余部分显像剂分布均匀。

2.异常影像依据肺内显像剂分布、肺的形态以及左右肺的相对位置变化来判断异常影像。

(1)显像剂分布异常可见于下列几种情况:

①一侧肺不显影,多见于肺门部肿块压迫肺动脉,一侧肺动脉发育不良或由于心脏扩大压迫左下肺动脉等因素所致。

②肺叶或肺节段性显像剂分布缺损区,此种情况是肺动脉血栓栓塞形成的特殊表现。

③散在性显像剂分布不均,常见于肺部充血、水肿或炎症等。

④条索状、圆球状或不规则局限性显像剂分布缺损区,主要见于肺部炎症和肺内占位性病变。

⑤显像剂逆向分布,即肺尖部的显像剂分布高于肺底部。

常见于肺动脉高压时肺血流分布逆转、肺心病和二尖瓣狭窄等情况。

(2)形态和位置异常双肺可因周边器官或组织的病变导致灌注影像的形态失常和位置发生改变。

常见的原因有胸腔积液或隔上病变使双肺下叶受挤压位置上移;有时纵隔内的肿瘤可将肺脏推向对侧,使正常肺灌注影像的形态和位置发生改变。

这些原因在肺灌注显像分析时应注意鉴别。

第八节肺气溶胶通气显像

【原理】将放射性气溶胶经呼吸道进入双肺,其在肺内的分布与肺的通气量成正比。

通过体外放射性显像装置,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