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4561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

(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解析】【分析】

(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故答案为:

⑴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⑵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

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进行描绘。

语言要生动形象,忠于原诗,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要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唐)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

(1)C

(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A错误,昔人:

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B错误,晴川:

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不是地名。

D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颔联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

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

⑴C;

⑵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吉样寺赏牡丹①

苏轼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

②簪:

插戴。

③十里珠帘半上钩:

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①醉归的情景:

________。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

________。

【答案】

(1)“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

(1)“花应羞上老人头”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羞”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

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①“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

②“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意思是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⑵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①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常考译文】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

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①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

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

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②砌:

台阶。

(1)“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2)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答案】

(1)“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解析】【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

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

“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

(2)结合诗句理解。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是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离恨恰如春草”意为离别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运用了比喻,把离愁别绪比喻成春草,和“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愁绪,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答案为:

⑴“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⑵“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⑵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分析】

(1)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

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杨花”“子规”点明时令。

另外,“杨花”“子规”都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杨花”含有飘零之感,“子规”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

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

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故答案为:

⑴“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⑵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答案】

(1)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

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解析】【分析】⑴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如:

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

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

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

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

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⑵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故答案为:

⑴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

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⑵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做简要赏析。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 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 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关键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答案】

(1)对偶、比喻、拟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作“银蛇”,把高原比作“白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连绵起伏、活泼奔放的气势与勃勃生机。

(2)C

【解析】【分析】

(1)①修辞手法判断。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是对偶修辞。

“舞”和“驰”把山河原拟人化,“比高”把山、原拟人化,是拟人修辞。

把“山”比成银蛇,把“原”比成蜡像,比喻修辞。

②作用分析。

对偶:

字数相同,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

比喻:

把“山”比成银蛇,把“原”比成蜡像,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与原的色彩,是白色,形态,连绵起伏,活泼奔放,充满生机。

拟人:

“舞”和“驰”把山河原拟人化,“比高”把山、原拟人化,化静为动,把没有情感的山、原赋予了情感,生动形象写出了山的连绵,原野的磅礴,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2)C项,本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写景,下阕是议论和抒情。

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

⑴对偶、比喻、拟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作“银蛇”,把高原比作“白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连绵起伏、活泼奔放的气势与勃勃生机;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8.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梅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诗人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感慨。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明诗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C.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坚定探寻出路的自信与旷达。

D. 这首诗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C

(2)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ABD.正确;C.错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内心彷徨与苦闷之情。

(2)本题考查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故答案为:

(1)C;

(2)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9.下列诗句节选自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大堰河,

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

你的儿子,

我敬你

爱你!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解析】【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全诗分为四部分。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结合八个“呈给”句式及结尾句“我敬你/爱你!

”可以体会出这部分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故答案为:

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10.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C

(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分析】

(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故选C。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

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次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

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故答案为:

⑴C;

⑵(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