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4038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

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 

(2)mx+n=0 (3)1x+1=0 (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

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

  B.1

  C.2

  D.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

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

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

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

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

一共有20场比赛吗?

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

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

  (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

为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活动4 例题与练习

  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

  

(1)4x2=81;

(2)2x2-1=3y;(3)1x2+1x=2;

  (4)2x2-2x(x+7)=0.

  总结:

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

(1)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2 教材第3页 例题.

  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A.x2+2x-1=0B.x2-x-2=0

  C.x2+x+2=0D.x2+x-2=0

  总结:

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练习:

  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4x2=81;

(2)(3x-2)(x+1)=8x-3.

  3.教材第4页 练习第2题.

  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1.a≠1;2.略;3.略;4.k=4.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

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

  作业布置

  教材第4页 习题21.1第1~7题.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

  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

填空

  

(1)x2-8x+________=(x-________)2;

(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

  解:

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

(1)16 4;

(2)4 2;(3)(p2)2 p2.

  问题2:

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

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

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

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

怎样降次?

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

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 解方程:

(1)x2+4x+4=1 

(2)x2+6x+9=2

  分析:

(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2)由已知,得:

(x+3)2=2

  直接开平方,得:

x+3=±2

  即x+3=2,x+3=-2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2,x2=-3-2

  解:

略.

  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2提高到14.4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

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

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

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

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

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当b2-4ac≥0时,b2-4ac4a2≥0

  ∴(x+b2a)2=(b2-4ac2a)2

  直接开平方,得:

x+b2a=±b2-4ac2a

  即x=-b±b2-4ac2a

  ∴x1=-b+b2-4ac2a,x2=-b-b2-4ac2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x-1=0 

(2)x2+1.5=-3x

  (3)x2-2x+12=0 (4)4x2-3x+2=0

  分析: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

(5)(x-2)(3x-5)=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2页 练习1.

(1)(3)(5)或

(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4,5.21.2.3 因式分解法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

(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

(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

(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

(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 解方程:

  

(1)10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

  思考:

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

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

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

  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一、复习引入

  1.已知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

  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

  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b+b2-4ac2a,x2=-b-b2-4ac2a.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b2-4ac与-b-b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x1x2x1+x2x1?

x2

  x2-2x=0

  x2+3x-4=0

  x2-5x+6=0

  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

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x1x2x1+x2x1?

x2

  2x2-7x-4=0

  3x2+2x-5=0

  5x2-17x+6=0

  小结:

根与系数关系: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的关系是:

x1+x2=-p,x1?

x2=q(注意:

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

  

(2)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

  即:

对于方程 ax2+bx+c=0(a≠0)

  ∵a≠0,∴x2+bax+ca=0

  ∴x1+x2=-ba,x1?

x2=ca

  (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3x-1=0

  

(2)2x2+3x-5=0

  (3)13x2-2x=0(4)2x2+6x=3

  (5)x2-1=0(6)x2-2x+1=0

  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2-22x+1=0(x1=2+1,x2=2-1)

  

(2)2x2-3x-8=0(x1=7+734,x2=5-734)

  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 已知方程2x2+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

  变式一:

已知方程x2-2kx-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

已知方程2x2-5x+k=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课堂小结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

(1)是一元二次方程;

(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

  四、作业布置

  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5x-3=0 

(2)9x+2=x2 (3)6x2-3x+2=0

  (4)3x2+x+1=0

  2.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

  3.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

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

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

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独立证明:

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

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

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

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五、板书设计

  第十四章解直角三角形

  一、锐角三角函数证明:

------------------

  结论:

--------------------

  练习:

---------------------

  正弦和余弦

(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

  2.教学难点:

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

  

(二)整体感知

  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

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

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

  若把∠A的对边BC记作a,邻边AC记作b,斜边AB记作c,则

  引导学生思考:

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

得结论0

  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