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诉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446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诉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诉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诉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诉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诉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诉讼.docx

《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诉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诉讼.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诉讼.docx

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诉讼

第十二章行政复议与诉讼

第一节概述

一、行政争议与行政救济

●概念:

行政争议(行政纠纷):

指在行政活动

中,行政相对人因对行政机关以行政主体

资格作出的行使行政权的行政行为表示异

议,在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发生的行政

争议

●种类:

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

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间

行政机关与所属公务员间

●特点:

属外部行政争议

在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过程中发生

焦点是行政行为的合法与适当性

●产生原因:

行政机关方面的原因

行政公务人员方面的原因

行政相对人的原因

●解决途径:

加强行政法制

提高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工作水平

提高相对人的法律意识

行政救济

●救济途径:

向国家权力机关申诉

向法定的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

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纪检救济

监察救济

●行政救济

救济:

事实救济、法律救济(行政救济)

法律救济:

指有关国家机关,基于行政相

对人的请求,对行政机关以行

政主体资格作出的损害相对人

合法权益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

为进行矫正处理,以恢复和补

救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的总称

以救济机关立法救济:

议会救济

行政救济:

复议、监察

司法救济:

行政诉讼

纪检救济

性质和范围行政内救济(行政机关-复议、监察)

行政外救济(司法、立法、纪检)

广义:

所有救济途径

复议、诉讼、赔偿

狭义:

复议、诉讼

行政机关救济:

复议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行政救济两种具体形式)

●行政复议:

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以

行政主体资格所作出的行政行为(主要是具体行

政行为,包括一部分抽象行政行为),依法向一

定的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请求重新处理该行政机

关以行政主体资格所作出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

据此对有关行政行为重新审议,并依法根据不同

情况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一种行政管理活动

(1)由行政争议存在而引起的

(2)只能解决部分行政争议

(3)最常见、最大量使用的救济方法

优越性:

专业知识的优势

程序简便迅速

提高办案效力

减轻法院的压力

(4)不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最终方式

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当事

人的请求,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参加下,

依照法定程序审理和解决行政争议的司法活动

特点:

主体:

原告是相对人

被告是行政主管机关

主管机关:

人民法院

内容:

解决行政争议

性质:

行政法制监督

对相对人进行的行政救济

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区别、联系和衔接

●联系:

目的一致:

表面、根本

两者的衔接关系

(相同)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手段

是被动的补救行为

依申请才能进入程序

都是在行政行为作出后作出

●区别:

性质不同

解决争议的机关不同

收案范围不同

两机关的权限不同

适用的法律不同

●选择适用:

可以选择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衔接)仅规定行政诉讼,可以复议

要求先复议,再诉讼

行政复议为终局性

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建立、发展及其意义

一、建立与发展

(一)行政复议制度

建国初期的50年代

1989年4月行政诉讼法的公布

1991年1月国务院颁布《行政复议条例》

1994年国务院对《行政复议条例》修订

1999年人大通过并实施《行政复议法》

2007年5月国务院通过,

8月1日开始实施《行政复议条例》

(二)行政诉讼制度

●我国长期没有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原因:

●行政诉讼制度建立的过程:

1978-1982年理论准备阶段

1982-1986年司法实践阶段

1986-1988年草案草拟修改、征求意见

1988-1990年正式起草至正式实施阶段

二、意义

(一)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合法权益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有说服力的标准

●行政机关侵权的可能性

(二)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

威望

第三节主要内容

一、行政复议法内容

(一)行政复议的原则

●合法、公正、公开原则

●及时、便民原则

●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原则

●一级复议原则

●范围:

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权限

具体行政行为:

可申请(10项列名、1项其他)

不可申请(3项)

部分抽象行政行为(规章以外、一并提出)

●管辖:

具体案件受理的分工

划分管辖的依据:

便利、监督、均衡工作量

具体管辖:

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

地方各级政府

国务院部门、省直辖市政府

其他行政机关

●机构:

行政复议机关、行政仲裁机关

行政法院、行政裁判所

●法律适用:

适用范围

法律之间的效力等级

(四)参加人

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

(五)程序

决定:

申请、受理、审理、决定等

执行:

维持、变更

(六)关于《行政复议条例》

☐宗旨:

“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明确行政复议机关和机构的职责

☐对复议具体制度的完善

Ø不利变更禁止原则

Ø增加听证审理方式

Ø增加结案方式,规定和解结案制度

Ø增加行政复议调解制度

Ø增加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制度

●行政复议的和解与调解:

Ø和解制度: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可以自愿达成和解。

Ø调解结案方式:

复议机关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定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案件;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纠纷的案件,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复议调解制度的规定:

☐调解适用的复议案件类别

Ø根据自由裁量权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

Ø当事人间的赔偿或者行政补偿案件

☐适用条件

限于对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没有影响的案件

☐行政复议调解遵循的原则

Ø自愿原则:

自愿接受调解方式解决复议案件

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Ø合法原则:

不违反禁止性规范的情况下达成协议

☐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

对协议双方都有法律效力

二、行政诉讼法内容:

(一)基本原则

●诉讼制度共同的原则

法院独立审判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

绳原则;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

则;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行政诉讼特有原则

行政机关先行处理原则;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

法性原则;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司法变更权有

限原则;不得调解原则

●受案范围:

司法机关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

确定受案范围的依据

具体受案范围:

列举式、概括式和排除式

●管辖:

不同地区、级别法院管辖划分

地域管辖:

一般、特殊

级别管辖:

一般、特殊

裁定管辖:

移送、指定、上下管辖转移

(三)法律适用

●适用范围

●法律之间的效力等级

(四)程序

起诉、参加人、受理、审理、判决、

执行

●关于证据形式

一般证据形式

特殊证据形式:

现场笔录、文书证据

●关于举证责任

举证:

事实和结果间的联系

举证责任:

举证与承担败诉风险及不利后

果间的联系

举证责任的倒置:

被告负举证责任

●证据规则

提供证据的规则

调取、收集证据的规则

审查、采用证据的规则

保全证据的规则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的制定情况

☐列入十届人大立法规划

2004年修改建议稿;2005年“建议稿的大修稿”

☐内容方面的新规定

Ø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Ø拓宽原告资格;

Ø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

Ø设立独立行政法院系统;

Ø行政诉讼中的和解与调解;

Ø解决执行难问题(强化行政机关首长责任,藐视法庭罪);

Ø管辖的新规定;

Ø不服复议可告复议机关

第十三章行政赔偿

第一节国家赔偿制度概述

一、国家赔偿的涵义和意义

●涵义:

指国家机关违法行使职权,造成公民、法人

和其他社会组织人身或财产损失,由国家承

担赔偿责任的法律制度。

●意义:

落实宪法原则,保障公民权益

加强民主与法制,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改善政府和人民关系,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二、国家赔偿法的制定过程

●赔偿实践

●赔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Ø民法通则

Ø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Ø行政诉讼法

Ø其他专门法

●我国《国家赔偿法》通过和实施

第二节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

●概念: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

人员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中,侵犯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

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

●特点主体特定性:

引起侵权行为的主体

承担行政赔偿的主体

行为特定性:

行政侵权行为

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

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

行政赔偿与司法赔偿

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二、行政赔偿的原则

●归责原则:

是否负赔偿责任——赔与不赔

有几种:

过错、无过错、公平责任原则

违法赔偿原则

●赔偿原则:

具体赔偿范围大小的原则——赔多少

有几种:

全部赔偿

财产赔偿原则

适当限制原则

考虑经济状况原则

归责原则的概念:

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据和标准

过错归责:

主观归责——民事责任的主要归责原则

有利和不利方面

无过错归责:

客观归责:

通常作为过错责任的补充

有利和不利方面

违法归责:

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使用的原则

如何理解违法

●有关赔偿范围的指导思想

尽可能合情合理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财政承受能力

逐步发展原则

●行政赔偿的具体范围

行政侵权行为的致害赔偿和公共设施的致害赔偿

行政赔偿的范围涉及三个方面:

行政侵权行为的范围

相对人合法权益所受损害的范围

减责和免责的范围

四、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请求人:

受害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受害人死亡的

法人终止

●赔偿义务机关:

国外几种情况:

实施机关

国家建立统一赔偿义务机关

社会风险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

我国:

总体:

由行为实施机关

具体: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ª¡ª行政机关

授权的¡ª¡ª被授权的组织

委托的¡ª¡ª委托机关

撤销和合并的情况―继受权力的机关

¡ª作出决定的机关

复议的情况-改变

-未改变

五、行政赔偿的程序

●行政先行原则:

单独提出

●行政赔偿诉讼程序:

一并提起

六、行政赔偿的方式和标淮

●赔偿方式:

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

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

●标准:

人身自由

生命健康的

财产权的

七、行政赔偿的时效

●期限:

两年

●起止:

从行为被依法确认违法时开始计算

涉及限制人身自由的,从恢复自由时

开始计算(羁押期限不计入其中)

●中止:

不可抗力的情况,最后六个月

八、关于行政机关的求偿权

●主观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一般过失不追偿)

九、赔偿经费的来源

●行政诉讼法颁布前:

从相应行政机关的业务费用或其他自有经费中支付

●行政诉讼法规定:

从各级财政列支

●国家赔偿法规定:

赔偿费用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十、有关行政赔偿制度的完善

●完善:

四个方面的缺陷:

赔偿范围过窄;过低的赔偿标准

赔偿程序不合理

赔偿费用支付漏洞明显

●废除:

姬亚平:

“论国家赔偿法的废止”

《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2。

十一、修改建议稿(2005)的六大突破

☐引入“过错”要件

☐红头文件违法要赔偿

☐公共设施伤人要赔偿

☐赔偿和补偿分别规定

☐增加精神损害赔偿

☐增加惩罚性赔偿金

第三节刑事赔偿

一、关于刑事赔偿

是国家机关在追究刑事犯罪过程中造

成他人损害,而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的情况。

二、赔偿范围:

●积极事项(给予赔偿的事项)

侵犯人身权的事项:

人身自由(错拘)

身体伤害或者死亡

(刑讯逼供、殴打)

(违法使用武器、警械)

侵犯财产权的事项:

财产

(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

●消极事项(不予赔偿事项)

Ø故意作虚伪供述或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

Ø没有责任能力人,因犯罪被羁押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Ø属于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的羁押;

Ø司法人员的个人行为;

Ø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使损害发生;

Ø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刑事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请求人:

请求人的概念

刑事赔偿请求人的资格和范围

有关刑事赔偿请求人的几个问题

●请求人的情况:

受害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受害人死亡的

法人终止

●刑事赔偿义务机关:

概念:

是接受刑事赔偿请求、支付赔偿费

用、参加赔偿诉讼的义务方

具体:

一般情况:

谁侵权,谁赔偿

错拘:

公安机关(派出机构的情况)

错捕:

法院、检察院(决定机关)

公安机关(捕错人的情况)

错判:

再审改判无罪的情况

二审改判无罪的情况

四、刑事赔偿的程序

●刑事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原则(协议先行主义)

●赔偿请求的提起

●赔偿请求的受理

●处理决定的作出

●赔偿的复议程序

●向赔偿委员会申请赔偿

●追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