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发展战略与物流体制改革.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8302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物流发展战略与物流体制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物流发展战略与物流体制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物流发展战略与物流体制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物流发展战略与物流体制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物流发展战略与物流体制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物流发展战略与物流体制改革.doc

《中国物流发展战略与物流体制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物流发展战略与物流体制改革.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物流发展战略与物流体制改革.doc

物流这一概念的形成和物流管理科学的建立只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引入我国也仅仅十几年时间。

但是物流这一概念赖以形成的流通行业,却已历史久远,早在人类社会出现商品交换的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覆盖最广泛的产业。

传统的观点认为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增加,人们对这一传统观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近些年来,物流管理与物流技术在工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应用和发展。

人们已经认识到,包含交通运输在内的、包括了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诸环节的物流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在高起点上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物流行业已成为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用一种新的思维与观念,从整个物流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和探讨中国生产、流通、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中生产和流通被当作两个彼此隔绝的要素,运输也被分割成许多不能有机联系的过程。

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模式已经发生变化,相互之间的界限开始逐渐被打破。

生产与消费,以及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的流通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将被“物流”综合在一起,形成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要求为宗旨、获取系统总效益最优化的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行业。

一、目前中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物流业也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样有了较大发展。

主要表现在:

改革了流通管理体制和流通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加强了对交通、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了物流技术装备水平。

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仓储、包装和配送等各行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1交通、通信等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为提高,市场物流网络逐步扩大到199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57万多公里,其中复线19万公里,复线率达331%;电气化铁路12万公里,占总里程21%。

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771公里,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约2万公里。

内河通航里程11万多公里,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已达1330个,其中万吨级泊位449个。

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186万公里。

输油输气管道总长约204万公里。

各种运输工具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有很大提高。

以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交通运输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已经大大缓解。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品流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目前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已通过市场解决,物资流通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过去从事物资流通的企业已经脱离了计划体制的束缚,大步走向市场经济的海洋,初步形成一支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队伍,并建立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乡一体的流通网络。

1997年,全国各类消费品市场总数已达87000个,其中批发市场14000多个。

作为流通领域的新型营销方式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正在兴起,全国已有连锁公司1000多家,连锁经营网点达15000个。

物资配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40多个城市。

2物流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

物流规模是从量的角度反映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主要包括物流活动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的作业量。

但中国一直没有系统的专门的社会物流量统计。

由于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真正实现产品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输送量和输送能力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是最接近实际的。

根据统计资料,1997年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物运输量1276亿吨、货物周转量38万亿吨公里。

在全社会货运总量中,公路运输所占比重达到765%,居五种运输方式之首,在社会物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国际经济交往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1997年全年进出口总值3250亿美元,居世界第10位。

代表中国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的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量在近几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1997年首次突破千万teu,达到1076万teu。

以沿海主要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初步形成。

3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

物流质量主要由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率来衡量。

中国物流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物流质量总体水平比较低。

(1)物流时间。

据有关资料介绍,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

在货物运输中,中国现行运输管理体制也制约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物流速度。

目前,全国铁路货运列车的平均技术速度仅为45公里/小时;因散装、集装箱运输技术尚未普及,装卸效率低,铁路货车中转停留时间约5小时。

公路运输营运货车平均车日行程仅200公里左右,车辆工作率约60%。

城市内运输由于道路面积增长与车辆增长不适应,车辆运输速度不断下降。

在一些大城市,平均车速已下降到每小时15公里,严重影响了城市物流效率。

(2)物流费用。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运输费用在生产费用中因各部门产品对运输的依赖程度不同,其所占比重也不同。

根据1992年国家投入产出表,运输邮电费用在农业生产总费用中占329%,在工业生产总费用中占715%,在建筑业中占863%,在商业饮食业中占1498%,在其他服务部门中占78%。

如果从物流业总体费用考虑,有关资料显示,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帐面反映已超过40%。

(3)物流效率。

在总体上分析计算物流效率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流过程非常复杂,物流活动的不同内容和形式,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物流效率。

这是我们用物流相关行业的成本费用总和与gdp的比值来评价物流总体效率。

据有关资料介绍,1986年美国物流费用支出为4430亿美元,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39800亿美元的111%。

在1979年到1986年间,美国物流费用支出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呈现下降趋势。

1981年最高,达到147%,到1985年下降到111%。

这说明物流效率提高了。

根据1992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把交通运输、仓储、代理和批发等行业的成本费用之和与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大约占比重为1547%。

如果考虑其他相关流通环节的费用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损失,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

4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滞后。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到目前为止,中国物流业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部、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

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另外,已经形成的社会物流系统与企业物流系统由于管理的目的、手段不同,二者不能有效地结合和协调发展,也对物流合理化产生不利影响。

5物流科学研究亟待加强

物流科学是融汇了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综合科学,其内容包括相当广泛,如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流通科学、运输科学、仓储科学、营销科学、再生科学以及机械、电子等方面专门技术。

物流科学是现代大生产、大流通的必然产物。

中国对物流科学的研究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专门的研究机构不多,在理论上尚未形成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体系。

目前,对于企业物流的研究比对社会物流研究要深入一些,对于物流技术的研究水平比对物流管理的研究水平要高一些。

今后,随着人们对市场经济理性认识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将对中国物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都会对中国物流科学和理论研究的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二)中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物流业经过近些年的加速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但是从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物流效益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物流业相对于第三产业中其他行业和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关系仍不协调,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规律要求的物流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能力不足。

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仓储设施落后,大量的仓库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旧建筑。

(2)技术装备落后。

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

(3)管理分散,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加剧,加上市场发育滞后,全国物流企业处于小、多、散、弱的状况,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

(4)物流行业人才培训和物流信息工作亟待加强。

物流人才和信息化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很不够,主要是没有一个部门来负责。

近年来国内贸易部门加强了物流学会的工作,这对于物流人才的培训和信息化会推进一大步。

但这只限于内贸部系统,依然不能解决整个物流行业的问题。

2第三产业领域改革和管理相对滞后,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商品放开后市场流通秩序比较乱,物流企业普遍自身经济效益不佳。

国有物流企业从运行机制、组织化程度、经营方式等方面都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骨干或主渠道地位发生动摇。

3没有对物流系统发展的统一规划。

物流业既然是全社会的服务行业,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就更应该重视它的总体发展规划。

应当把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来抓,就像对工业和农业进行总体规划一样,制订具体的发展目标,分部门组织实施,使物流行业各个部门协调发展。

4对于搞好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不深,思想观念仍旧没有脱离旧体制的束缚。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流通不再只对生产起一种反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流通对生产起一种决定作用。

朱基同志说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真正搞好,解决好流通问题最重要”,“只要把流通领域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正确地解决了,那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就基本完成了。

”我们必须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角度来认识搞好流通、建设好物流系统的重要性。

二、中国物流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当前物流发展面临的经济环境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正在形成,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已经结束。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需求不足、市场过剩的矛盾加剧,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局面和严峻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结构转换时期。

在买方市场稳定形成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约束强化的环境下,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撑能力明显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生产供给结构不适应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需求的变动,多年来条块分割的投资体制所推动的过度重复建设,使企业组织、生产力结构的不合理和市场中的一些行业过度竞争现象加剧;同时,消费结构升级又受到现行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制约而困难重重。

上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实施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才能逐步解决。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告别了短缺经济并向买方市场转化,不仅仅反映出社会生产供给能力的量的增加,更深刻地反映了经济素质的质的变化。

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它标志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从资源约束为主转向需求约束为主,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不仅只存在于生产领域,而且已经开始转移到流通和消费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是由生产领域的产业资本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来推动的。

但是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流通领域却未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