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2896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前  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加速阶段,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十一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双重任务,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河北,实现全省更快更好发展。

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按照《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立足于适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结合全省信息化建设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十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一批信息化重大应用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部分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1、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信息终端普及率不断提高。

初步形成了大容量、高速率、覆盖全省城乡的信息通信网络,综合通信能力显著增强。

到2005年底,全省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172.7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041.5万门,分别是“九五”末的2.5倍和4.5倍;全省电话用户总数3412.7万户,是“九五”末的3.4倍,居全国第五位,电话普及率50.2%。

数据、宽带、多媒体等业务快速发展,全省互联网用户486万,其中宽带用户数131万户。

全省有线网络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整合11个设区市的网络资源,组建了河北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全省广播、电视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展,有线电视干线总长81255公里,省级网络干线和微波干线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98.6%;有线电视入户率25.2%。

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效支撑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深入,效果日益显现。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扎实推进,成效明显。

开展了网上审批、农业信息发布与服务、公共卫生等应用系统以及衡水市的信息资源规划试点,应用系统顶层设计和数据标准化基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促进了业务流程优化和信息资源共享;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位居全国前列,开发的中小学同步教学资源总量8000G以上,视频资源1000小时;启动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本形成了大文化的信息资源整合框架体系;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初具规模,建设了包含300多个品种的菜篮子产品信息库、30个品系的专家智能咨询信息库和农业技术节目视频点播系统;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进展较快,已建成部分土地、地质、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数据库,完成了1∶1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建设了涵盖全省常住人口的人口信息数据库。

财税、劳动社会保障、统计、工商、物价、粮食、海关、邮政、银行、气象等部门建设了业务数据库。

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加强科学决策和宏观监管、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应用为主导,以资源整合为重点,规划实施了电子政务“112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区等多系统共用的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建设整合,推动办公业务资源及网上审批、财税和审计监管、社会保障、宏观经济、农业信息发布与服务、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社区综合管理、人口与人力资源、应急联动、公共卫生、信用信息服务、综合教育等12个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共享程度;进一步完善门户网站功能,强化政务公开,推行网上审批、咨询、纳税等服务项目。

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增强了政府监管能力,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

邯郸、衡水等市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电子政务建设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集约化建设道路。

4、涉农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业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

涉农信息化在网络建设、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以乡村信息服务站(点)为基础,形成了连接省内34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450个龙头企业、4500个中介组织以及10万余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的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农业基点调查、农情、市场价格等为重点,以种子、肥料、农机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信息采集发布系统;积极探索信息进村入户的多渠道、多终端、多用途的新模式,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语音电话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开展涉农信息服务。

全国推广了藁城市“三电合一”模式和廊坊市农村信息“户”联网模式。

5、工业领域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快,涌现出一批典型。

全省工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CAPP)在离散型制造行业推广应用,产品设计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可编程控制(PLC)和集散控制系统(DCS)等在重点流程工业广泛应用,在提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工艺,实现连续平稳安全生产等方面效果显著;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施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应用,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升。

300家示范企业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18家成为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示范企业,9家企业成为国家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示范企业,30家企业列入国家信息技术推广“倍增计划”,30家企业进入2005年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了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6、社会事业信息化稳步推进,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以公众服务为重点,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了卫星与地面相结合的交互式远程教育网,联接18000多所中小学,为农村及偏远地区输送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了科技计划管理、自然科学基金、星火计划、科技信息、科普等应用系统,扩大了科技信息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建设了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省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开通了12333便民服务热线,提高了社保业务的公共服务水平;建成了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五级”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建立了疾控、卫生、政府“三线”报告监控体系,省、市、县和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各市按照不同模式,启动建设了一批社区服务管理系统,在延伸政府职能和服务居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7、电子商务应用步伐加快,促进了特色经济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用、认证、支付、物流等配套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建立了电子商务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实现了电子商务参与方网上交易身份确认,并与国内知名数字证书授权中心实现交叉认证。

中国河北招商网、河北电子商务网规模不断扩大,已有上万家企业注册。

县域特色经济网站成为我省电子商务应用的亮点,“中国辣椒网”、“中国国际五金丝网交易网”、“中国工程橡胶网”等30多个县域特色经济网站的成功运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8、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信息化组织机构不断健全,政策法规、安全保障、人才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取得新进展。

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31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11个设区市和省直主要部门设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机构;省和大部分市设立了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了《河北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河北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2003-2007)》及《实施意见》,出台了《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以及《河北省省级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组建了河北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建立健全了信息安全应急工作机制;全省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普遍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培训工作力度逐步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全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观念更新慢,对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的认识不深,理解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信息化意识还不强;部门本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信息化要求的信息公开、资源共享不适应,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信息重复采集和“信息孤岛”现象并存;重网络轻应用的现象比较突出;信息化建设中受管理体制的束缚比较明显,信息化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面临形势。

1、信息技术应用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转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从改进生产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扩展市场营销上升到组织调整和制度创新,从经济基础层面上升到上层建筑层面。

伴随着能源紧缺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手段。

各国积极制订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行动纲领,发达国家积极推进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中国家谋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国家间和国家内部区域间的数字鸿沟。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使我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2、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已成为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五”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信息化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逐步进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渗透、加速融合的新阶段。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按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要求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各地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加大。

“十五”期间,全国各省市在国家的总体部署下,结合自身的实际,不断探索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涌现了一批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典型。

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上海市成立了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制定了2005-2020年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北京市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提升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上海市、浙江省推行社保卡、市民卡,方便了群众生活,黑龙江省着力发展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这些省市推进信息化的做法,既为我省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同时又增强了我省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

4、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和构建和谐河北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省面临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双重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转变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推进全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加快信息技术普及,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构建全民受益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要提高执政能力和监管服务水平,就必须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力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省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实现对企业和公众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推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着力推进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服务型政府构建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和“和谐河北”建设。

(二)基本原则。

需求主导。

以应用需求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需求迫切、基础较好、受益面广的重点领域,加快信息化推进步伐。

整合资源。

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逐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的整合,消除信息孤岛,促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资源共享。

创新体制。

坚持信息化建设与制度创新相结合,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协同推进机制,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公众受益。

推进适应不同人群、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应用,逐步缩小数字鸿沟,使广大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能够从信息化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发展目标。

基本建成覆盖面广、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取得重要进展,在线公共服务水平取得新突破,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到2010年,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省份水平。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信息终端普及率大幅提高。

建成和完善多种传输方式相结合、覆盖全省城乡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

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5%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2%以上,宽带互联网用户数超过430万,有线电视用户普及率达到35%以上,数字电视用户超过400万户。

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效果。

骨干企业普遍推行以企业资源规划(ERP)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重点产业基地、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5以上。

政务信息公开和网络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体系,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门户网站成为政务信息公开和对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渠道,县以上国家机关基本实现办公网络化,60%以上公共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基本形成满足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全省电子政务体系。

服务业信息化取得新突破。

电子商务的信用、支付、认证、物流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善,重点企业网上交易率达到80%以上。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交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基本实现互联网入校,远程教育覆盖全省城乡,信息化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文化资源数字化和共享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社区服务信息化的覆盖面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应用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

加快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和农业生产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信息扶贫力度,缩小数字鸿沟,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推动农村信息网络的整合与延伸。

整合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话等各类信息传输渠道,推进农村的多网融合,加快完善电话语音服务、农业多媒体远程诊断和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农村地区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终端、多用途的公共接入点,加强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到2010年实现90%的行政村达到“四个一”(即每村有一台信息服务设备,一处信息服务场所,一名专兼职信息员,一套信息服务制度)。

2、加强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各类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以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为依托,建设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加快整合涉农公共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换制度和标准,实现涉农信息共享。

加快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系统,继续完善专家智能咨询、菜篮子产品价格、农产品网上推介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语音数据库和专栏节目库,探索新的信息发布渠道,扩大信息覆盖范围,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3、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

通过信息技术增强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形成若干在全国有影响力、具有河北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新典型和新模式。

逐步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重点推进农田作业系统、良种工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

(二)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以主导产业为重点,提高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

1、加速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和企业信息集成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工艺改造,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大力推广以物流控制为核心的智能控制和优化调度,实现管控一体化,达到节能、降耗、高效、洁净生产的目的。

2、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集约化程度。

以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为重点,推进煤炭、矿业、电力和石油化工等基础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推广应用过程自控技术,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开发效率;建立和完善网络化的安全生产综合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和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能源和资源的勘探、生产、储运、销售网络体系建设,促进能源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

3、提升全省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实力。

以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为核心,大力推广各种计算机辅助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探索实施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网络协同设计(制造)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生产和研发合作。

大力发展数控机床等智能生产工具,推进装备数字化,提高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4、增强传统流程制造业的竞争能力。

在医药、食品、化工、纺织服装等流程制造行业,推进产品升级和工艺流程改造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通过实施制造执行系统(MES)、建立实时数据库等实现底层自动化与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的高度集成,达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优化运行,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1、推进金融业信息化。

完善金融数据库建设,重点推进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和跨系统、跨地区使用,推动各种服务消费受理银行卡。

积极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业务品种和融资、结算手段。

加强金融领域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金融信息监管。

2、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支持门户网站、特色网站建设,鼓励信息内容服务商、应用服务提供商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促进各种互联网增值业务和信息咨询业的快速发展。

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丰富业务内容和品种,拓展增值业务发展空间,推动宽带及移动多媒体业务的综合化、多元化和智能化。

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契机,推动数字电视节目制作和运营服务业的发展,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3、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加快石家庄、唐山、廊坊、邯郸、张家口等五大物流枢纽城市、十大物流园区和三十大专业物流(配送)项目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涵盖全省的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大型物流企业的优势和作用,逐步形成覆盖全省、融合京津、联接国际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

引导物流企业加强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的金融、税务、商检、海关等单位的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4、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信用、认证、支付、物流等配套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地方性标准体系,创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综合环境。

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网站和50个特色县域经济网站,形成以省内出口商品、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以专业展览中心、商品交易中心、物流调控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5、推进旅游业信息化。

以发展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为重点,建设全省旅游资源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提高宾馆饭店、景区(点)、旅行社等的信息化水平,鼓励旅游企业开展网上营销,开办网上旅游业务。

6、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

建设和完善交通数据中心,构建涵盖公路、水路、地方铁路和交通企业管理的综合信息系统,开发和推广交通综合运行分析、交通应急处理、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掌控交通行业的运行态势,减少突发事件对公众造成的影响,提供较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务;推进智能卡收费、微机售检票、车载定位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

(四)协调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在继续深化完善电子政务“112”工程基础上,统筹协调,深化应用,着力构建三大支撑平台,建设完善五大基础数据库,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应用系统建设,初步形成需求主导、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电子政务建设、运行和管理的良性机制。

1、构建电子政务三大支撑平台。

推进各部门已有纵向网整合,构建和完善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支撑网络办公、视频会议、IP电话、集中呼叫等应用;制定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相关标准及信息采集、发布等相关制度,构建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支持各级各部门的业务应用与协同;建设安全、技术服务、信任服务、容灾备份等体系,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

2、建设完善五大基础数据库。

整合公安、劳动社会保障、组织人事、教育、民政、税务、人口和计生等部门的人口及人力资源信息,建设全省人口和人力资源数据库;以工商、民政、编制、质监等部门业务数据为基础,以银行、税务、公安、统计等部门业务数据为扩展,建设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并完善基础地理系统标准体系,开发建设全省多比例尺、多分辨率基础地理数据库并叠加自然资源、交通和规划等信息,形成全省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通过整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种基础数据,构建全省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加快历史档案、地方志等重要公共文献的数字化保存及管理,建立公共文献机读目录,建设全省历史公共文献数据库。

3、推进重点应用系统建设。

围绕提升市场监管能力,依托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率先建设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实现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海关等部门之间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推进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在我省的应用和发展,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围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及各部门网站,形成“中国河北”门户网站群;建设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系统,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在线服务;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三农”服务系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围绕增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监测系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五)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形成人民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1、推进教育科研信息化。

继续推进“校校通”工程,提高校园网建设和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方式;完善远程教育卫星传输系统和综合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促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

整合相关资源,推进科技资源共享,重点建设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共享平台以及成果转化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