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249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docx

《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docx

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

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规划设计说明

建筑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位于姚庄东侧,地块北至苏商御景湾小区一期C组团,南至规划道路,东至苏商御景湾小区一期F组团,西至规划道路。

本地块为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H组团和部分F组团。

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82218平方米。

该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

其地块北侧为小学校,南侧为居住用地。

本地块产品定位于中高档高尚居住小区。

二、基地现状及周边条件

本地块目前大部分为净地,形状规则,用地平坦。

南面远处有山、自然景观极佳;本地块位于三区交汇处,地块远景较好,目前苏商御景湾小区已开发至F组团。

现状植被少,有少量杂树,没有具有保留价值的大树。

三、规划依据

1.项目地块原地形地貌图(甲方提供电子文件);

2.徐州市规划局2007年2月6日《姚庄二期地块规划要点》;

3.江苏·苏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苏商.御景湾姚庄二期A地块项目规划设计任务书》(2007年4月4日);

4.国家有关法规、规范。

四、设计宗旨与规划原则

苏商御景湾项目在用地的东侧,其作为一个住宅与商业合一的综合性项目,在规划中处处体现“住宅与商业共融,居住与生活共生”的总体规划理念,而A地块作为姚庄二期中A、B、C、D地块中先行设计的项目,如何与苏商御景湾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其商业、绿化景观资源;同时衔接南向的B、C、D地块。

是我们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A地块项目设计中注重与苏商御景湾的协调,充分利用苏商御景湾的自然景观资源和道路系统,结合现状,突出生态。

重视建筑体量的疏密变化,突出“绿色生态”的主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并做到“以人为本”。

同时继承苏商御景湾小区“封闭的组团,开放的社区”的总体规划原则。

五、规划总体布局

·本规划以绿化作铺垫,水系作串联,功能成线索,道路作构架。

·结合基地现状和周边用地情况,做足生态居住区与绿色建筑上融合的文章,融入徐州开发的时代节奏,继承苏商御景湾小区一期的品质特点,并有所创新。

·“生态居住”是本设计的构思之意,规划的各个交流层面上重彩规划这一生动的结构构图,展示自由舒展的空间形态,张弛得宜的规划结构和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表达了对完美居住理想憧憬。

1.构思要点

本方案为了承上启下,协调与苏商御景湾的关系,同时衔接南向的B、C、D地块。

我们在正对B、C地块中间的规划道路位置,设计了一条13米小区道路(包括两侧人行道路各1.5米),这样使得A地块自然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面为H组团,东面部分与原来苏商御景湾的F组团结合。

形成两个完整的H组团和F组团。

使得A地块和苏商御景湾形成统一的整体。

两组团主要出入口在新设计的道路上相对设置,不仅使入口的形象结合公建配套得以提升,而且方便管理,方便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而为小区服务的配套功能及商业服务用房皆在沿主入口在规划道路上两侧布置,通过多层次的入口广场与绿化结合的系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休闲商业配套街区,以最大便捷东西两块地的居民使用,达到资源共享。

H组团和F组团之间新设置的规划道路,是开放的,其正对B、C地块间的规划道路,以方便B、C地块与苏商御景湾之间的联系。

本方案力求在合理安排多功能建筑的同时,使小区布局与人的关系体现出韵律感,在有序中求变化,体现秩序之变。

本方案规划设计,融合自然山水的意境及几何构图手法。

主要围绕“绿”与“水”的主题展开。

以“绿”和“水”将建筑空间、商业空间、道路空间、步行空间和水体空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多样性、连续性的空间体系。

本方案以F、H组团各自的水景中心景观为生态核心,组团的中心绿化自然向各自中心景观相互渗透,自然衔接了各不同类型的住宅,形成了不同特点组团的景观与活动空间。

2.用地布局

根据本地块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配置各类型用地的比例,充分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

A地块的东侧用地考虑与原一起西南侧的F组团统一布局,使得新地块和御景湾一期形成统一的整体。

·住宅布局——识别性与认同感

住宅布局强调空间塑造,并充分利用规划的浅水系资源、天际线景观等因素布置多层和小高层、高层,并通过建筑群体的空间限定,结合户外绿化环境设计,局部形成内向围合的邻里空间。

这样既有利于空间层次上的变化,又有利于形成不同居住层次的组团,组团空间之间以步行绿轴串联,创造丰富、亲近且具有人情味的居住环境。

·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区位性与方便性

本规划在F、H组团之间的规划道路两旁,结合组团主入口,设置各类商业空间及物管用房、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功能。

将商业空间(开放的同时,尽量延续到组团的内部,着力烘托主要道路的街道气氛,使生活的方便性提高。

3.空间序列

规划通过对一般居住群体居住模式的分析,将居住模式的空间结构特征首先表现不同层次的空间序列上,即从入口引导空间——公共开放空间——组团空间——庭院空间——室内空间这样一种空间组织方式。

它将居民的居住空间有序地分隔成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组团)、半私密空间(庭院)和私密空间(住宅内部)这样几个不同的层次,但又将这些不同层次的空间有机地组织在一个有序的系列中。

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对外由于相对封闭,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对内,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又能带来一种浓烈的邻里感和社区感。

组团空间是整个片区内居民相互交往的公共活动空间,而庭院空间则是近邻之间的半公共交往空间,在这样的生活空间极易产生出亲密的邻里关系。

五、绿化系统规划

小区绿地采用核与轴、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形成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间绿地三级主要的绿化系统,三者共同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小区绿地系统,从而使绿地更均匀地接近居民。

1.小区公共绿地

中心生态核:

通过对水景的规划组织,形成两个组团各自的生态中心。

并遥相呼应,故绿化设计系统上采用两个内核和两条绿化带的基本系统。

2.院落绿地:

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适合几户人家的交流与休憩,以草坪为主,配以灌木,少量造型优美的乔木。

六、道路系统规划

1.交通体系——整体性与景观性

结合地形特点与空间布局,在加强组团之间联系性的同时,努力创造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道路设计与住区内城市道路设计相结合,强调对景与转折,以形成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化,共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空间景观。

整体道路交通系统以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为框架,同时,宅间道路和步行道路有机结合,使二者自成体系。

小区道路分三级:

小区级主路(红线宽13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红线宽7.5米,单侧人行道1.5米);组团级道路(宽4.5米),宅间路(宽2.5-4米),区内道路顺而不穿,通而不畅,能够杜绝穿越性交通。

小区内道路及铺装根据不同功能选取不同的材质。

如小区内主要车行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住宅院落内的车行道采用彩色混凝土地砖,室外停车场采用植草砖,以丰富小区景观。

2.静态交通

静态交通规划也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要方面,适应小汽车的日异增长,充分考虑停车场库的安排。

根据居住区停车库(场)设置标准测算,并结合设计要求,按每户0.52个停车位进行规划布置。

主要方式是:

·住宅架空停车:

多层住宅采取底层半地下室的形式主要用于自行车的集中停放。

·路边停车:

结合小区主干道及组团路的周边式布局,避开主要人流方向,安排外围沿路停车位。

就近安排来访机动车辆的临时停车问题。

·通过在各组团的入口附近设置集中的地下机动车停车场,把大量车流消化在组团及住栋入口附近。

通过“人车分流”就可以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全宁静的休憩空间。

七、物业管理

根据先进的物业管理经验,在规划中已经充分考虑到居住的安全性、空间的私密性、各个住宅分区设置管理用房,负责各区的管理、保安、传达、收发、信报、小卖等功能。

在各个组团出入口处设置门卫,加强进入宅间车辆的管理,仅仅允许紧急情况下的车辆驶入。

组团的联系都可以通过步行绿化系统来解决,保证组团环境人流的单一性,给居民提供安全宁静的居住环境。

1.住户管理

住户门窗的红外监控、破碎感应及侵入报警

门磁状态监视报警

老人、儿童及病人服务紧急报警

火灾、水、气泄露报警

三表自动抄表报收费

2.园区管理

园区统一有线电视转发

园区范围红外监控报警

电子巡更管理

3.出入口管理

网络化服务

互连网应用

4.计算机化物业管理

IC卡应用

证券行情和交易委托

园区智能系统的联网集成

八、建筑设计

1.设计构思

在前期策划和总体规划提出规划原则基础上,针对建筑单体设计,从以下两个方面突出苏商御景湾小区二期A地块建筑设计的住文化、水文化特色。

功能方面:

突出建筑的居住舒适性与灵活适应性;环境方面:

以中心生态核为亮点,建筑与景观的充分融合;景观方面:

突出典雅、悠闲的时尚特征。

1)水文化

东西两个组团的中央生态核心皆设计水面并配以大面积集中绿地,是整个小区的灵魂,各个组团,各种活动围绕它展开。

2)住文化

居住的舒适性:

功能空间布局合理,根据时代发展要求适度超前设计注重生态指标,保证良好的日照、通风、保温隔热等需求增加科技含量,如外保温体系等居住的灵活性,注重室内空间布局的灵活性,以与未来住户需求的变化相适应。

增加产品魅力值,设置入户花园,增加入户的趣味性。

2.住宅设计

户型设计:

空间方正便于家具布置和使用;明厨明卫,没有暗房间;开敞的厨房,可增加室内空间的纵深感和流通感;南向大阳台,客厅采用大面积落地门窗,有利于观景和采光。

外飘的阳光室,造型现代轻盈;南北通透,采光通风良好。

入口的围合庭院,增强了建筑物与环境的融合,形成富有情趣的入口空间。

建筑造型:

追求典雅、赋予整个建筑以高雅、清新的外观特征,形成优雅、独特的建筑风格,在注重功能的同时,创造细腻的具有人文气息,典雅风情的建筑形象。

重点处理建筑山墙面如檐口,阳台等细部,以达到丰富的视觉效果,改变人们对呆板造型的陈见,唤起人们对以往亲切,优雅、悠闲的纯粹生活的回归感,在喧嚣、激烈、多变的现代都市中,营造出一片只属于人性中最美好部分的康居家园。

九、环卫设施规划

该区块环卫设施规划内容包括:

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

按照规划要求,公共厕所要求每1500户设置一处,本区共设置一处,位于靠近F组团东侧入口附近,即人流量较大公共地块。

垃圾收集点按照规划服务半径为不大于70米,规划在小区的每个组团的遮蔽处均设置一处垃圾收集点。

十、竖向规划

由于基地东侧接近原苏商御景湾的F助团部分高差较大,本方案结合现状地形布置建筑及景观。

尽量减少了土方量。

十一、人防设计

本项目人防集中设于H组团1#地下室汽车库内。

十二、技术经济指标

(一)

项目

计量单位

数值

所占比重(%)

人均面积(m2/人)

居住小区规划总用地

M2

82218

100

17.50

其中

住宅用地

M2

53343

64.88

11.356

配套公建用地

M2

10100

12.28

2.15

道路用地

M2

11340

13.79

2.414

公共绿地

M2

7440

9.05

1.504

居住户数

1342

居住人数

4697

户均人口

人/户

3.5

总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

M2

131500

100

28.00

住宅建筑面积

M2

128440

96.88

27..345

其中90m2每套建筑面积

M2

77060

60(占住宅建筑面积)

配套公建面积

M2

3060

3.12

0.65

其中

医疗卫生站

M2

176

问题活动站

M2

208

商业服务用房

M2

2332

金融邮电

M2

74

社区用房

M2

30

物业管理用房

M2

240

住宅平均层数

8.48

人口毛密度

人/hm2

571.28

人口净密度

人/hm2

880.528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套/hm2

163.225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套/hm2

251.579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万m2/hm2

1.562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万m2/hm2

2.408

容积率

1.6

停车率

%

52.76

停车位

地上

67

地下

641

总建筑密度

%

21.47

绿地率

%

30.1

技术经济指标

(二)

项目

计量单位

数值

总建筑面积

M2

175169

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

M2

131500

其中

住宅建筑面积

M2

128440

配套公建用地

M2

3060

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43669

其中

坡顶(1.2m-2.1m)

M2

4545

架空层、地下层(自行车库或储藏间)

M2

15151

地下层(车库、设备用房及人防)

M2

23973

结构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方案图

2.现行国家规范、规程及江苏省地方标准: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二、结构安全等级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

三、抗震设防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徐州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本工程为丙类建筑。

四、设计荷载取值

1.静载及机房等特殊设备用房恒载按实计算。

2.使用荷载:

除建设单位有特殊要求外,均按GB50009-2001(2006年版)取值。

3.基本风压:

0.35KN/㎡,地面粗糙度:

B类。

4.基本雪压:

0.35KN/㎡,雪荷载与屋面活荷载不同时考虑。

五、材料

1.混凝土

·基础垫层:

有地下室部分C15,无地下室部分C10。

·其余:

C25-C35。

·地下室底板、侧板及消防水池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S8。

2.钢筋:

HPB235,HRB335,HRB400。

3.型钢:

Q235。

4.墙体:

符合墙改政策和节能要求的新型、轻质墙体材料。

六、上部结构选型

·本工程单体类型较多,层次差异较大,根据不同单体的建筑功能要求及结构受力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上部结构形式,结构选型及布置遵循以下原则:

1.所有单体均相互独立,当底部有裙房相连时,设沉降缝或伸缩缝,并满足抗震缝要求。

2.当单体长度超过规范规定的最大伸缩缝间距要求时,设温度伸缩缝,并满足抗震缝的要求,若建筑功能不允许设缝时,采取设置施工后浇带等技术措施,以减小因温度变化及混凝土收缩引起的结构变形。

3.超长地下室因建筑功能不允许设缝,设计通过设置施工后浇带、采用微膨胀混凝土等技术措施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4.所有楼屋面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各单体结构形式如下:

1.六层住宅:

采用砖混结构。

2.九层、十一层住宅:

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3.沿街商铺及地下车库:

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七、基础选型

·因尚未进行工程地质勘探,本工程基础形式另定。

给排水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7.相关专业提供资料

二、给水工程规划

1.给水现状

区域周边为城市主干道,有良好的给水系统。

2.给水规划

(1)用水量估算:

根据地块内建筑物的性质,除住宅外其余建筑物按日用水量10升/每平方米每日的标准进行估算,住宅按每户每日1000L计;绿地及道路浇洒按2升/每平方米每日计算,从小区内水体抽水供给;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0%计算(绿地及道路浇洒不算)。

该地区的最高日用水量为1349m3/日,最高日污水量为1082m3/日。

具体用水量明细详见下表。

用水量估算表

序号

项目

建筑面积(m2)

日用水量(m3/日)

日污水量(m3/日)

1

住宅

1342户

1342

1059

2

居住用地配套公建

3060

25

23

4

总计

1367

1082

(2)供水方式与管网布置:

根据规划用水情况,结合本区建筑布置的区域特点,从市政给水管网引一根DN200管至本地块,在地块四周联成环网,并从园区一期工程给水管网引一根DN150管与环网连接,环网给水干管管径为DN200,供地块内各单体生活及消防用水。

(3)消防给水系统:

本规划区内的室外消防用水由市政管网保证。

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各单体分别依据建筑物性质,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04-2001)中的有关条款执行。

区域内环状室外给水管网上适当位置布置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的数量以满足各单体消防系统水泵接合器用水需要为前提,间距不大于100m。

(4)景观用水:

从周边河道取水(需经水利部门同意),经水预处理系统处理后供水景及绿地浇灌使用。

三、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现状

区域周边为城市主干道,有良好的雨污水系统。

(目前尚未实施完成)

2.规划排水体制

本区域采用雨污分流制。

3.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估算:

规划区内最高日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0%计算(绿地及道路浇洒不算),为1082m3/日。

(2)污水出路及管道布置:

污水干管沿地块周边道路敷设,各建筑单体污废水,分为二个排水区域,经收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4.雨水工程规划

(1)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

重现期Te:

地块内为2年,各单体为5年。

(2)雨水出路及管道布置:

雨水干管沿地块周边道路敷设,各建筑单体雨水收集排入雨水干管,分为二个排水区域,最终分别进入市政雨水管网。

电气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GB50053—94

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4.《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版)GB50057—94

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016-98

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二、设计内容

1.10kV/0.4kV变电所

2.低压配电

3.照明系统

4.防雷系统

5.接地保护系统

6.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

三、变配电系统

1.概述

本工程由住宅公寓、地下车库,商铺、物管等组成,地上总面积约131500平方米,最高十一层,属二类高层建筑。

变压器安装总容量6800kVA,按二级负荷用户供电。

2.电源

整个工程设10kV/0.4kV公用变电所五座、10kV开闭所一座,双路10kV电源由市政电网用YJV22—10kV电缆埋地引至10kV开闭所。

3.10kV/0.4kV公用变电所

F55~F63#楼及其商铺:

在地下车库设1#公变,变压器安装容量2台800kVA。

各电缆π接箱由箱式变低压室放射式配出。

H01、H02、H05~07、H10~12#楼:

在地下车库设2#公变,变压器安装容量2台800kVA。

各电缆π接箱由箱式变低压室放射式配出。

H03、H04、H08、H09、H13、H14、H16、H17#楼:

在地下车库设3#公变,变压器安装容量2台800kVA。

各电缆π接箱由箱式变低压室放射式配出。

H15、H18、H19、H22、H23#楼:

在地下车库设4#公变,变压器安装容量2台500kVA。

各电缆π接箱由箱式变低压室放射式配出。

H20、H21、H24、H25、H26#楼:

在地下车库设5#公变,变压器安装容量2台500kVA。

各电缆π接箱由箱式变低压室放射式配出。

10kV开闭所与3#公变合设一处,10kV线路接成双环网运行。

各公变的10kV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双路高压同时工作,不设母线联络。

0.4kV系统也不设母线联络,当一台变压器故障时在配电系统末端投切,由另一台继续供二级负荷。

计量采用高供低计。

在低压侧设无功集中补偿,补偿后功率因数在0.9以上;变压器设温度保护,作用于报警或跳闸。

4.各级负荷的供电方式

二级负荷:

包括全部的消防负荷、应急照明、各弱电机房、高层公寓公共照明、客梯、生活水泵、≥50辆车位的地下车库等,采用双回路供电,其中消防负荷、应急照明在末端自投。

三级负荷:

住宅照明、物管办公照明、多层住宅的楼道照明、室外照明等,采用单路供电。

四、低压配电

结合各建筑单体的具体情况,采用放射式、链接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

普通线路采用YJV、BV型电缆电线,消防设备的线路采用NHYJV、NHBV型电缆电线。

敷设方式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分别为沿管井、沿桥架、穿管等,室外的供电干线以穿UPVC管敷设为主。

各住宅均每户一表,设单独的户配箱。

高层住宅设楼层电表箱,电表集中设置在电表箱内。

公共设施、车库、商铺各自单独设表计量。

五、照明系统

照明分为正常照明与应急照明。

正常照明包括一般工作照明、住宅内部照明、室外照明、装饰照明等;应急照明包括疏散安全与指示照明、重要机房的备用照明等。

各处的照度标准均按有关标准及规范设计。

照明灯具主要采用高光效、高显色性光源。

主要照度标准及光源类型如下:

场所

照度(LX)

光源及型式

车库、机房

75~100

普通荧光灯

室内走廊、门厅

75~100

节能灯

物管办公

300

带反光罩格栅荧光灯

室外照明

庭院灯、投光灯

六、防雷

各单体按三类防雷建筑考虑,利用建筑物基础作接地体,屋顶设避雷小针、避雷带,并利用柱内主筋作引下线。

弱电设备机房设过电压保护装置。

七、接地

各建筑单体的保护、防雷接地合一。

保护接地采用TN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各楼设总等电位联结,水泵房、淋浴、卫生间等处设局部等电位联结。

所有电气设备的不带电金属外壳、各类金属支架、竖立金属管道及进户金属管等均作等电位联结。

采暖管网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5

2.《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4.建设单位提供的批准文件资料及要求

5.土建专业提供的建筑平、立、剖面图

二、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