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月考试题语文.docx
《高三下学期月考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月考试题语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下学期月考试题语文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1月月考试题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契诃夫的这部中篇小说所表现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
既嘲笑了当时的所谓“上流社会”,也________了一些虚无思想。
②布托在拉瓦品第遇刺当天,一名负责照顾她饮食起居的贴身随从________相当可疑,但就在警方即将对他进行传讯调查时,这名随从却匆忙地出逃了。
③竞技体育,________以胜败论英雄,胜者为王,但对职业俱乐部而言,长远建设和良性发展比一时的名次进退更为重要。
④安徽“三农”问题专家均认为,种粮大户的涌现,有助于粮食优良品种和现有种粮技术的集成推广,提高单产________实现粮食总产持续增长。
A.寄寓 形迹 固然 进而 B.寄予 行迹 纵然 从而
C.寄寓 行迹 纵然 从而D.寄予 形迹 固然 进而
1.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E(表达运用)。
【解析】寄寓,有寄居或寄托的意思;寄予,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身上。
行迹:
行动的踪迹;形迹:
举动和神色。
固然:
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纵然:
即使,是一种假设。
从而,含有顺接的意思,也可表目的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关系。
2.下列咏史诗所歌咏的历史人物,每一选项前后不相同的是(3分)
A.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A(识记)。
【解析】A诸葛亮;B王昭君;C杨贵妃;D周郎、项羽。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再次大规模喷发,冲上数千英尺的高空,景象极其恐怖,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B.当微信如日中天的时候,微信和微信的产品经理们都是“医科大学教授”,他们任何一个产品上的改变都会被认为是正确的,都会被很多无脑者追捧。
C.据商务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食用农副产品价格小幅上涨,其中猪肉价格比上周上涨0.3%,粮油零售价格上涨0.25%。
D.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3.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表达运用)。
【解析】A搭配不当,在“冲上数千英尺的高空”加上“火山灰”;C句式杂糅,去掉“据”或者去掉“显示”;D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时态上矛盾。
4.阅读下面的内容,对麦家的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著名作家麦家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
性命。
优秀的人有两条命:
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
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C.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4.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此题要抓住关键词,本题的关键词是“平庸”“优秀”“卓越”,三者是递进关系,反映了三种人的生活方式。
A定义失当;C理解错误;D应是"性命"是人生的基础之一。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余素鄙陋,一事无成,反受此殊遇,非陨首结草,不可报也!
B.日前,因家庭之故,辱贤弟垂示,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乎?
C.贵稿因排版问题而搁置,延误甚久,十分抱歉,现已出版,万乞见谅!
D.礼物微薄,聊表私衷,万望笑纳,事情进展如何,仍望随时告知。
5.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
能力层级为E(表达运用)。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谦敬辞的用法,谦词,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对方及他人。
本题中的谦词主要有“鄙陋”“陨首结草”“辱”“乞”“微薄”“聊表”。
本题中的敬辞主要有“殊遇”“垂示”“贵稿”“笑纳”。
B项中的“垂示”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而语境中是弟弟对兄长,所以不得体。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
道士曰:
“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
”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道士拜谢,谓众曰:
“出家人不解吝惜。
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或曰:
“既有之,何不自食?
”曰:
“吾特需此核作种。
”于是掬梨大啖。
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
向市人索汤沃灌。
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道士接浸坎处。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
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
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
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
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
心大愤恨。
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
道士不知所在。
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
“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
每见乡中称素封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
‘是数日之资也。
’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计曰:
‘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
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
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
(选自《聊斋志异·种梨》)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顷刻向尽向:
接近,临近
B.方悟适所俵散适:
恰好
C.急迹之迹:
寻其踪迹
D.憨状可掬掬:
用手捧取
6.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适:
刚才。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见笑于市人且尽,把核于手
B.既有之,何不自食?
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C.纳之而覆以土从容徐步而去
D.乃以镵伐树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
7.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A被/在;B代词/的;C顺承/修饰;D于是,就。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4分)
(2)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
(4分)
8.
(1)旁边围观的人劝乡下人挑一个差的梨给道士,让他离开,而乡下人却坚决(坚持)不肯。
(2)乡下人也夹杂站立在人群里面,伸长脖子出神地(集中目光)看,竟然忘记了自己卖梨的事。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翻译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1)“劣者一枚”“去”、“执”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引领”“注目”、“业”各1分,句子通顺1分。
9.这篇短文蕴含了哪些做人道理?
请简要概括。
(4分)
9.过吝易失;与人为善;做人做事不要斤斤计较;勿以貌取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析】乡下人有很多梨,只为牟利,要价很高,不仅不送给需要的道人,还要呵斥他,可见他非常吝啬,由此作者联想到一些类似的人和事,对他们的行为提出了批判,可以总结出做人做事不要斤斤计较等。
乡下人看不起穿戴破旧的道人,而道人是奇异之人,可以总结出人不可以貌取人的道理。
乡下人过分吝啬,最后反而丢了全车的梨,据此可以总结出过分吝啬会失去更多等。
【参考译文】
有个乡下人推着一车梨到街上卖,因梨的味道香甜,所以他要价很高。
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棉袍的道士,在车前请求乡下人施舍,乡下人粗野地呵斥他,他却不走,乡下人更为恼火,大声责骂他。
道士说:
“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我只是请你施舍一个给我,这对于你也不算什么大的损失,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
”旁边围观的人劝乡下人挑一个差的梨给道士,让他离开,而乡下人却坚决(坚持)不肯。
酒店里一个伙计见外面吵闹得不可收拾,于是自己出钱买了个梨,送给道士。
道士向他表示感谢,然后又对围观者说:
“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是什么。
我有很好吃的梨,拿出来请大家一同品尝。
”有人说:
“你既然有好梨,为何不自己吃呢?
”道士说:
“我需要这个梨核作树种。
”于是两手捧梨吃起来,快要吃完的时候,将梨核放在手上,解下肩上背的铲刀,挖了个数寸深的坑,先把梨核放进去,然后又用土盖上,并向街上的人索要开水来浇灌。
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
在众人的注视下,桑树的嫩芽出土了,渐渐长大;不久便长成了树,树叶茂盛;一会儿就开了花;又一会儿便结了梨,梨子又大又香,满树的梨子压弯了树枝。
道士就从树上摘下梨子送给围观的人,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摘完了梨子。
赠完梨子后,道士就用铲刀砍梨树,丁丁当当砍了很久,才把梨树砍倒;然后把还长着叶子的树干扛在肩膀上,非常从容地走了。
当初,道士开始变戏法时,乡下人也夹杂站立在人群里面,伸长脖子出神地(集中目光)看,竟然忘记了自己卖梨的事。
当道士走了以后,他才回头看自己的车子,发现满车子的梨都没有了。
乡下人这时才醒悟过来,刚才道士分给大家的梨原来都是自己的梨。
他又仔细检查车子,发现有个车把不见了,是刚刚砍断的。
他十分愤怒,急忙去追道士。
转过墙角,只见被砍的车把在墙脚下,才知道道士所砍的梨树就是此物,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
此事成为满街市民的一个笑柄。
异史氏说:
“这个乡下人真是糊涂,天真骄痴,他被满街的市民讥笑,是有原因的。
在乡间常常见到有些没有爵位的富有人家,当好朋友来借米时,就一脸怒色,并且算计着说:
‘这是我们家好几天的生活费呀。
’有的人劝他们帮一帮遭灾受难的人,给孤独无助的人一点饭吃,他就又非常生气,又算计着说:
‘这是我们家十人、五人的口粮呀。
’甚至是父子兄弟,算计起来也往往是分毫必争。
可是等到沉湎赌博,迷了心窍,就是倾其所有,也毫不吝惜;刀锯架在脖子上的时候,赎命都来不及。
诸如此类,真是说也说不完,真是愚蠢呀,这些乡下人,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
三、诗歌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
此诗作于作者新任浙西提刑。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3分)
10.
(1)“润”浸润、滋润;“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
【命题立意】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类题目答题时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梦回凉冷润衣襟”,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
一个“润”字突出了浑身由外而内的清凉舒适。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诗题中的“喜”的。
(5分)
10.
(2)①首联通过描写夜感霖雨突降带来的凉爽,表现惊喜;②颔联直接点“喜”,为溪流因这场雨而水足高兴;③颈联,诗人想像庄稼因这场雨而长势更好,觉得特别开心,连雨打桐叶声也变成了最美妙的音乐;④以“我”之欣舞衬托广大农民因这场甘霖及时来到而生的狂喜之情。
【命题立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首联写喜雨,从晚上下雨写起。
“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是鲜明的对比。
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雨,诗人已经盼望很久了。
次联写对雨的感受,用江西诗派诗人的惯技,融化前人诗句为己用。
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句;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
诗是写听雨,有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伏第三联的情感,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
第三联仍写喜雨。
一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庄家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
尾联纯抒情,把原来的情感更转高一层,说遇到了这样的好雨,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兴,更何况那些盼望丰收、渴求雨水的农夫们呢?
诗用“犹”、“何况”数字承先启后,是故意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全表达了出来。
(3)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喜雨情怀的?
请简要说明。
(3分)
10.(3)夜遭雨淋,诗人不因自己“房漏”、“床湿”而苦恼,反而惊喜于它对于庄稼对农民的及时,作为封建士大夫,这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无疑是高尚的、尤其难能可贵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本题需从作者身世、诗歌主题入手来分析。
由诗歌写作背景可知,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家得救。
久旱遇雨,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表现出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情,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之情。
从作者来看,本诗作者曾几,有注释可知,是一个为官之人,他自己并不种地,然而正因为诗人没有田,他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更令人钦佩。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2)摄提贞于孟陬兮,▲。
(屈原《离骚》)
(3)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
(4)▲,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5)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8)▲,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11.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惟庚寅吾以降(3)静影沉璧(4)黑云压城城欲摧(5)水中藻、荇交横(6)钿头云篦击节碎(7)托遗响于悲风(8)博学而笃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A(识记)。
【解析】根据提示确定答案。
补写时要注意每个字每个笔画。
如上面的“惟”“璧”“摧”“藻荇”“篦”等。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玩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
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
啊!
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
对了,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
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
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
我不愿结交其他人。
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
这引起了我的怀疑。
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象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
我对自己说:
“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
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
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
整个晚上人们都在笑,但笑得夸张。
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
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
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
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
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
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
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
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
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
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
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
我忽然想起:
“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
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
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
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我并且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
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
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
于是我采取了自认是绝妙的预防措施。
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
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
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
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
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
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
我睡着了。
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
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
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
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
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
但我立即挨了一阵耳光,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
啊,真令人惊讶!
天已经大亮了。
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倒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
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了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这些预防措施。
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有删改)
1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概括。
(4分)
12.“我”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敏感多疑、胆小谨慎、处处感到危机四伏的小人物。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我”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
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本文中的“我”是个小人物,他非常敏感,内心多疑,连朋友的友好好客行为也被他当作是种种阴谋,事事谨慎,处处提防,担心朋友对他有企图,担心卧室不安全,担心床铺有问题,这些都表明“我”是一个担小谨慎、处处感到危机四伏的人。
13.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4分)
13.①心理描写,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
(举例略);②动作描写,小说借助连续的动作描写推动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生动的刻画出人物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
(举例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析】本题考查刻画人物的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常用描写手法有: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③语言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④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是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
本文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如“我对自己说:
‘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
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等;动作描写,如“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
……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我走进窗户……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我并且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
14.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14.①运用通感的手法,把本是视觉听觉的玩笑当作一种气味,用嗅觉来写,表现了“我”的多疑。
在没有发生玩笑前就觉得有问题。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一只捕捉猎物的猎豹,写出自己的敏感。
③不放过“一个字”,“一个语调”、“一个手势”,用夸张的手法说明“我”的极端多疑。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分析。
从手法上看,玩笑本是从视觉听觉感受到的,可文中却当作一种气味,这是用嗅觉来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画线句子表明“我”对外界时时处处存在着戒心,写出了“我”的敏感和多疑。
15.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这些预防措施”。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6分)
15.①从小说前文铺垫的情节看,这场笑话的出现的确与“关窗”、“挪床”的措施有直接关系,这样写符合情节的内在逻辑。
②“我”之所以闹笑话有深层的社会性原因,就是当时的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空虚无聊、相互愚弄、充满信任危机的社会弊病。
“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怀疑”、“一切都值得怀疑”等语句就是当时代的社会缩影。
③小说结尾这样写,恰恰进一步表现了“我”在这样的社会病中心理被扭曲的程度,以及不能觉醒、难以自拔的可悲,使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F(探究)。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可以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
本文的结尾境界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我”因为担心被朋友开玩笑而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然而恰恰是这些措施使“我”闹出了笑话,很有讽刺意味,进一步表现出“我”的心理扭曲程度,突出了人物性格;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上文对“我”改变卧室内的布局有详细的交代,所以结尾发生这样的“笑话”是合情合理的,情节上是前后相承的;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我”的病态心理产生有其社会因素,由开头的一系列暗示可分析出来,结局这样安排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盛唐之音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
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
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