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培训讲义.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8195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5.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培训讲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培训讲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培训讲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培训讲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培训讲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培训讲义.ppt

《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培训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培训讲义.ppt(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培训讲义.ppt

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培训,云南大学实验室突发爆炸,2008年7月11日上午10点左右,在云南大学英华园内的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5楼510室内,在进行正常的教学实验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正在该教室进行实验的3年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刘卫红被炸成重伤。

爆炸造成伤者整个颌面部组织糜烂,面部最大的伤口长4厘米,宽3厘米,深度已达到面部的骨头上。

伤者的颈、胸部到处是碎玻璃造成的小伤口,腹部也有伤口。

他的左手手掌完全被炸碎,只剩一截拇指,已没有修复的可能。

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末端关节被炸断。

另外由于爆炸冲击波的关系,他也有可能出现肺部损伤。

北理工实验室设备调试中突然爆炸,2009年10月23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5号教学楼9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一名老师、两名学生和两名设备公司人员受伤。

事故原因为在调试新购进的厌氧培养箱时可能因压力不稳引发了发生爆炸事故。

5人均为玻璃、碎片等碎屑割伤,无生命危险。

经校方证实,化工与环境学院一名老师、一名博士生与一名研二学生,观看两名技术人员在5号教学楼901室调试新购设备时遭遇爆炸。

浙工大化工实验室爆炸起火,2010年5月25日晚上9点,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化工楼二楼的一间实验室发生爆炸后起火,42名学生被困火场,经过消防、公安以及校内保安的合力救援,学生全部安全脱险,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昆明理工大一实验室着火,2010年5月26日,下午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矿业大楼6楼一实验室突发火情。

事故原因是学生做完实验出门时忘记关电路引发火灾,所幸无人受伤。

兰州一化学实验室爆炸,2010年6月3日下午,兰州一私人化学实验室突然传来一声猛烈的爆炸声,随后浓烟滚滚,火苗随即从烟雾中冒出。

随后火势迅速蔓延,并引燃了与其相邻的仓库。

爆炸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事故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员不小心将装有石油醚的玻璃瓶打翻在地,里面的石油醚自燃了起来,引燃了旁边的木头柜。

在场的实验人员立即开始救火,无奈火势太大,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将其扑灭。

幸运的是由于撤离及时,事故并未造成工作人员伤亡。

宁波大学一化学实验室起火,2010年6月19日下午,宁波大学曹光彪大楼一实验室内两个粗心的学生在做实验时,用电磁炉熔化石蜡,后来暂时离开了一会,没想到就发生了火灾。

中心分析室玻璃割伤事故,2010年5月21日上午9点15分,物化车间员工A在产品分析室处理样品时发生了伤害事故。

当时小侯在实验室进行定容操作,但容量瓶瓶塞紧紧粘在瓶口上,无法打开。

A试图强行拧开瓶塞,因用力过度将玻璃瓶拧碎,玻璃瓶上锋利的裂口割伤了操作者的手心,造成一道很深的伤口。

当A手上流血不止不知所措时,分析室员工陈某发现了事故,并用纱布为他包扎伤口。

分析室领导闻讯来到现场,马上派了两名员工把伤者送去医院治理。

事实告诉我们,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科研人员的疏忽造成的!

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重要。

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一定要保护自己、保护环境、保护社会,杜绝事故的发生。

事故反思,安全培训内容,实验室化学品危害气体钢瓶的安全使用化学试剂管理化学废液处理用电安全仪器安全管理事故应急与救援,实验室化学品危害,实验室主要的危险化学品:

易燃易爆化学品有毒化学品腐蚀性化学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固体特性:

着火点低,易点燃,其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一定程度,遇明火或火星、电火花能激烈燃烧或爆炸;跟氧化剂接触易燃烧或爆炸。

实例:

红磷、硫黄;,自燃物品特性:

跟空气接触易因缓慢氧化而引起自燃。

实例:

黄磷、钙粉、干燥的金属元素如铝粉、铅粉、烷基镁、甲醇钠、烷基铝等,易燃化学品,遇湿易燃物品与水激烈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并放出大量热。

实例:

锂、钠、钾、钙、铷、铯、锶、钡等碱金属、碱土金属、钠汞齐、钾汞齐,锂、钠、钾、镁、钙、铝等金属的氢化物(如氢化钙)、碳化物(电石)、硅化物(硅化钠)、磷化物(如磷化钙、磷化锌),以及锂、钠、钾等金属的硼氢化物(如硼氢化钠)和镁粉、锌粉、保险粉等轻金属粉末。

易燃化学品,易燃气体氨、氢、甲烷、氧;,易燃化学品,易燃液体的危险特性1、高度的易燃性2、强烈的爆炸性3、沸点低,容易挥发具流动性和扩散性4、受热膨胀性5、容易产生静电和积聚静电6、一定的毒害性,易燃液体:

乙醛、乙醚、乙醇、甲醇、苯、甲苯、石油醚、丙酮、乙酸乙酯、二硫化碳;,常见易燃、可燃液体的闪点,易燃化学品,易爆化学品,实验室常见爆炸品有:

叠氮钠;TNT(三硝基甲苯);苦味酸;高氯酸(盐)+其他有机物;氢+空气;乙炔+空气;有机溶剂蒸汽+空气,易爆化学品的危险特性1、爆炸性是一切爆炸品的主要特性2、敏感性对撞击、摩擦、温度等非常敏感3、毒性有的爆炸品还有一定的毒性4、反应活性与酸、碱、盐、金属发生反应,易爆化学品,化学药品的爆炸分为支链爆炸和热爆炸氢、乙烯、乙炔、苯、乙醇、乙醚、丙酮、乙酸乙酯、一氧化碳、水煤气和氨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至爆炸极限,一旦有一热源诱发,极易发生支链爆炸;过氧化物、高氯酸盐、叠氮铅、乙炔铜、三硝基甲苯等易爆物质,受震或受热可能发生热爆炸。

要防止支链爆炸,主要是防止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散发在室内空气中,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当大量使用可燃性气体时,应严禁使用明火和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预防热爆炸,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必须分开存放,使用时轻拿轻放,远离热源。

不同物质的爆炸极限是不一样的。

对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来说,爆炸极限范围越大,爆炸的危险性也越大。

易爆化学品,易爆化学品,其它相互混合反应的物质,其它相互混合反应的物质,易燃易爆物质的安全使用,1、凡使用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的混合物时,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工作。

2、严禁在火源附近进行易燃易爆物质的操作。

酸、苯、甲苯、丙酮、汽油等易燃物质,其附近不得有明火。

3、进行爆炸性操作,所用的玻璃瓶,必须使用软木塞或胶皮塞,禁止使用磨口瓶塞。

4、禁止用易燃物质(如苯、甲醇、乙醇等)进行明火蒸馏或加热。

其沸点低于100者,应在水浴上加热,沸点高于100者,应在油浴上加热。

水浴和油浴应使用闭式电炉,禁止油浴加热到接近油的着火温度。

5、加热易燃液体时,必须在冷却回流器的烧瓶中进行。

易燃易爆物质的安全使用,6、蒸发可燃液体时,禁止将蒸汽直接排在室内空间。

7、熔融石蜡时,应放在砂浴上进行,切莫过热,以免着火。

8、禁止将氧化剂与可燃物品一起研磨。

9、使用爆炸性物品(如:

高氯酸、过氧化氢等)禁止振动、碰撞和摩擦。

10、易发生爆炸危险的操作,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具有特别危险的操作(如使用放射性物质)应采取特殊防护措施,并在符合规定的隔离室内进行。

11、加热操作或实验过程中,如发生着火爆炸,应立即切断电源、热源和汽源进行灭火。

易燃易爆物质的安全使用,12、取用钾、钠、钙、黄磷时必须使用专用钳子,禁止用手接触。

钾、钠、钙存放在煤油中,禁止与水或蒸汽接触,黄磷应放在水中,均应浸没于液体下面与空气隔离。

13、挥发性有机药品,应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或冰箱或铁柜内,低燃点的易燃品,不能放在火源附近,室温过高时,尚应备有冷却装置。

14、乙醚、酒精、丙酮、二硫化碳、苯等有机溶剂易燃,实验室不得存放过多,切不可倒入下水道,以免集聚引起火灾;,高氯酸,高氯酸,无机化合物,氯的含氧酸。

是无色透明的发烟液体。

目前已发现的含氧酸与无机酸中酸性最强的酸。

可助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强氧化剂。

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或混合时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在室温下分解,加热则爆炸。

无水物与水起猛烈作用而放热。

高氯酸,高氯酸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直接与脱水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酸酐等混合。

b、某些无机物如次磷酸盐、二价锑、铋遇热高氯酸会爆炸c、乙醇、甘油等与其混合,形成高氯酸酯,猛烈爆炸。

d、浓高氯酸不能在聚乙烯器皿中加热。

e、不与其混溶的物质如油脂,不能用其氧化,否则局部发生猛烈爆炸。

f、盛装和蒸馏需用全玻璃器(玻塞或聚四氟乙烯塞),不能用软木塞、橡皮塞和润滑油。

加热需用沙浴,不得使用油浴。

g、对逸出的高氯酸不得使用锯末吸收,应迅速用水冲洗或洒苏打灰,尽可能不用棉布擦拭。

高氯酸,急救措施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高氯酸,消防措施有害燃烧产物:

氯化氢。

灭火方法:

考虑到火场中可能存在有机物会引起爆炸,不可轻易接近。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有毒化学品,常见有毒化学品无机类:

氰化物、三氧化二砷、汞、锑、铍、铊、铅、钡、氟、磷、碲及其化合物类,如氯化高汞、氢氧化铍、氟化钠、磷化锌等有机类:

二氯甲烷、四乙基铅,有机磷、硫、砷、硅、腈、胺类化合物以及溴甲烷、硫酸二甲酯、正硅酸甲酯等。

大多数化学药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根据毒性的强弱不同,分为剧毒品、有毒品、有害品。

毒害品按物理形态可分为气体、蒸气、雾、烟和粉尘,按毒理作用性质分类通常可分为窒息性毒物、刺激性毒物、麻醉性毒物和全身性毒物四类。

有毒化学品,化学品的毒性与其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关,呼吸(实验室最常见)新陈代谢血液循环皮肤(实验室常见)吞咽(与个人习惯与工作环境有关)这些就是毒理学家所指的“进入人体途径”,不包括故意行为,如注射。

急性中毒:

反应很快,很快会不省人事(几秒钟至几天),包括:

1,简单窒息:

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如N2浓度过高)2,化学窒息:

身体里的氧气无法正常循环(如CO代替氧气进入血液)3,麻醉作用:

许多有机溶剂会引起这种症状4,腐蚀作用:

酸、碱对肌体的腐蚀5,过敏和刺激作用:

按照反应速度,化学品中毒分为两种,包括:

1,致癌作用:

如丙稀腈、石棉、苯和氯乙烯是已知的致癌物质2,诱变作用:

改变细胞基因3,致畸作用:

威胁正在发育的胎儿,使胎儿变成畸形4,生育系统中毒作用:

破坏生殖系统5,具体器官中毒:

破坏具体器官,如CCl4能引起肝脏的损坏,按照反应速度,化学品中毒分为两种,慢性中毒:

反应很慢(几个月至几十年)经过一段时间,自己才会发现,使用有毒化学品注意事项,实验前应了解所用药品的毒性、性能和防护措施;使用有毒气体(如H2S,Cl2,Br2,NO2,HCl,HF)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有机溶剂能穿过皮肤进入人体,应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苯、四氯化碳、乙醚、硝基苯等蒸汽经常久吸会使人嗅觉减弱,必须高度警惕;三氧化二砷、氰化物、氯化高汞等是剧毒品,吸入少量可致死。

HF侵入人体,将会损伤牙齿、骨骼、造血和神经系统;,使用有毒化学品注意事项,盛装有毒物质的容器上的标签应注明“有毒”或“剧毒”字样和醒目的危险标志。

使用腐蚀性、刺激性及剧毒物品时,如:

强酸、强碱、浓氨水、氢化物、三氧化二砷、碘等必须戴胶皮手套和防护眼镜,并须有人监护。

禁止将剧毒有毒物质或致病菌擅自挪用或带出实验室,发现丢失或被盗窃,应及时报告。

实验操作要规范,离开实验室要洗手。

常见化学致癌物:

铅和含铅化合物、苯乙烯和氧化苯乙烯、二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甲烷(氯仿)、多氯联苯、甲醛、乙醛、苯等;,氰化物,氰化物特指带有氰基(CN)的化合物。

氰化氢(HCN)是一种无色气体,带有淡淡的苦杏仁味。

氰化钾和氰化钠都是无色晶体,氰化物,氰化物中毒氰化物进入机体后分解出具有毒性的氰离子,氰离子能抑制组织细胞内42种酶的活性,其中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氰化物最为敏感。

氰离子能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阻止其还原成二价铁,使传递电子的氧化过程中断,组织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氧而造成内窒息。

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或吞服大量氰化物者,可在23分钟内呼吸停止,呈“电击样”死亡。

氰化物,预防:

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接触和吸入。

急救处理1.口服中毒者,可用1:

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并刺激咽后壁诱导催吐洗胃。

2.吸入中毒者,应立即撤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及通风良好的地方休息。

亚硝酸异戊酯12支击碎后倒入手帕,放在中毒者的口鼻前吸入,每2分钟一次,连用56次。

腐蚀性化学品,常见腐蚀性化学品(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