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513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88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空间分布

3.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能力目标

1.懂得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在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的不同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回顾】先通过几个有关上节课的题目,回顾上节的内容。

1.C自然地理环境中把有机界和无机界结合起来的是生物循环。

2.A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3.D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4.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地理环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

5.B大气中CO2浓度却基本稳定是因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6.D地球大气中的氧主要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导入新课】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片,请仔细观察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

森林草原荒漠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幅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对比,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环境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8页第二自然段,思考讨论:

(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体现在什么方面?

(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小).

(2)我们熟知的全球性地区分异有哪两种?

(海陆分异和温度带分异)

(3)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因素是什么?

(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水热组合不同)

(4)什么是陆地自然带?

(于不同气候类型相对应形成不同植被和土壤,共同构成呈带状分布具有一定宽度的陆地自然带)

【板书】一、陆地自然带

【教师介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形成

纬度位置太阳辐射热量植被

气候自然带

海陆位置影响水分土壤

【介绍引导】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差异,导致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所接受的热量不同,而热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水分。

海陆位置不同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水分状况。

热量和水分决定一个地区的气候,不同的气候类型,有对应了与之相适应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这样,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构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板书】

纬度位置太阳辐射热量植被

气候自然带

海陆位置影响水分土壤

【教师安排】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5.6,完成课件上的表格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和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此图思考讨论:

(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陆地自然带有什么分布特点?

(呈带状分布)

(2)怎么能够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

(观察植被状况:

因为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

(3)陆地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有没有规律变化?

以及从沿海到内陆有没有规律地带性?

(有明显的规律地带性)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介绍】下面我们先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条件)

【板书】二、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条件)

请同学们迅速阅读99页,完成课件上的表格。

并迅速找出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的陆地自然带的名称。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

项目

内容

含义

自然带更替的方向

南北方向,即纬度变化的方向或经线延伸的方向

自然带延伸的方向

东西方向,即经度变化的方向或纬线延伸的方向

形成的基础因素

热量

横穿大陆的自然带

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中纬度地区分布

大陆东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带(低纬向高纬)

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低纬向高纬)

大陆内部

中部:

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西侧: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教师总结】

下面我们以20°E为例,来看一下有赤道到两级的自然景观的变化。

放幻灯片并讲解。

1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2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3热带沙漠带-----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4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5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6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之间)

7苔原带-----苔原气候(北纬70°以北)

【教师介绍】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条件)

【板书】三、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条件)

【教师介绍】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9页,完成课件上的表格。

项目

内容

概念

受海路位置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水分变化

根本因素

海路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到内陆干湿状况的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到内陆)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到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或纬线延伸的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南北方向,即经线延伸的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分布地区

中纬度大陆地区最显著

【教师总结】

下面我们以亚欧大陆的西岸为例,来看一下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景观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气候

②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介绍】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研究第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四、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0页,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

⑴垂直规律的形成:

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差异大,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出现了垂直分异规律。

⑵成因:

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到两级的变化规律

⑶分布特征: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⑷主要分布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教师总结】

下面我们以喜马拉雅山为例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状谱(并验证其分布规律)

⑵分析南坡与北坡的差别(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差别)

【教师总结】

通过发现表格中的问题,一起来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

⑴形成基础:

“水分”应为“热量”

分布规律:

南北更替,经线延伸,纬度更替

⑵形成基础:

“热量”应为“水分”

影响因素:

“海拔高度”应为“海陆分布”

分布规律:

东西更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⑶影响因素:

“海陆分布”应为“海拔高度”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区分异时有规律的)

【体验成功】

1.A影响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热量

2.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水分

3.B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纬度位置低的地区。

4.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和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5.C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6.

(1)A:

热带雨林带B:

热带雨林带C:

热带荒漠带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两极;热量;太阳辐射;纬度变化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5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目标: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λ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λ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λ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λ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λ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λ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λ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λ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λ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防灾与减灾

λ 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λ 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λ 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λ 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本讲重点:

1.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本讲难点:

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

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

被破坏后情况

矿产资源等

非可再生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水资源

可再生

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大气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

土地资源

可再生

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从区域角度看。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经典例题1](xx年高考广东卷)从表1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   

表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3-xx年

灾害数量/次

1110

1987

2742

2935

死亡人数/万人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万人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亿美元

1310

2040

6290

6550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

说明人类抵御灾害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答案】BC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

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B.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C.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D.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经典例题2](xx年高考北京卷)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

(1)~(3)题。

(1)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

A.35°        B.25°        C.20°      D.15°

(2)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示四个区域中(   )

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解析】

(1)根据本题附图图例,图中找到180°经线,看出在该经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分布北界位于北纬10°~20°之间。

(2) 大西洋地区的强热带气旋称之为飓风,根据世界国家和大洋分布位置,在图中60°W经线附近海区应该为美国附近的大西洋,故图中④处为影响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飓风生成地。

(3)读图得知:

①位于70°E,10°N附近,按照世界大洋分布位置,该处为印度洋,而北印度洋洋流系统为季风环流,属风海流。

根据洋流分布,②处为暖流经过海区,④处附近海区的洋流为风海流。

根据世界主要渔场分布,③处没有洋流交汇也没有上升海流的作用,故不能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

【答案】

(1)D

(2)D   (3)A

2.干旱

(1)干旱和和旱灾   

(2)旱灾的特点:

3.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

①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

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

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造成的影响

(5)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

[经典例题3] (xx年高考,全国卷Ⅰ)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

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

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

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

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__米。

图中A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国家)的首都。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解析】

(1)依据等深线,图中地区的海拔最低处为-7450米。

题干中提醒,该火山的海拔高度为813米,“相对高度”为两地海拔高度的差额,即813-(-7450)=8263米。

通过经纬度和海域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印度尼西亚,其首都为雅加达。

(2)(3)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区,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主要表现为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多火山、地震现象。

【答案】

(1)8263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1.洪涝

(1)两种类型:

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3)危害

2.风暴潮

(1)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经典例题4](xx年高考,广东卷)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

回答

(1)-

(2)题。

(1)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   )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2)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措施是(   )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解析】

(1)海啸从成因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形成的海啸、海底地质作用引起的地震海啸。

印度洋海啸属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大地震形成的海啸。

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板块学说原理,自然贴切。

     

(2)本题体现了“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考查。

防灾减灾措施既要有科学性,又要结合实际,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题中B、C两项叙述明显不正确。

 【答案】

(1)BD

(2)AD

(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1.病害

(1)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

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

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2.虫害和鼠害

(1)虫害的常见类型

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

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2)鼠害及危害

①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4)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第二课时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