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良科学发展观事业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104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楚国良科学发展观事业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楚国良科学发展观事业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楚国良科学发展观事业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楚国良科学发展观事业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楚国良科学发展观事业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楚国良科学发展观事业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ocx

《楚国良科学发展观事业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楚国良科学发展观事业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楚国良科学发展观事业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ocx

楚国良科学发展观事业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楚国良: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进入专题:

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

●楚国良

摘要:

在当今中国,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既有很大发展,又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本课题力求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发现和探寻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和办法,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

首先,从概念上看,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体。

它涉及到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过程,涉及到“农”和“非农”诸多行业和部门,涉及到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主体。

这些过程、行业、部门、主体构成县域经济的丰富内涵。

所以我们说县域经济的内涵具有综合性。

其次,县域经济的外延具有圈层性。

县域经济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县域经济开放性的理解可以有以下四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主要是一个县域如何发展,如何培育和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何强县富民;第二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之间,主要是经济协作,包括同质交流型、异质互补型等两种类型;第三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与中心城区,主要是县域经济要与中心城市结合起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个圈层是县域经济总集与县域经济总集的外在环境的约束。

这些外在环境约束主要是影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制度变迁问题。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体制性约束比较大,如“市管县”体制和财税体制等。

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要求从个体到总体再到环境、由内到外的多层次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目前阶段呈现以下特点:

1、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体。

县域经济涉及到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过程,涉及到“农”和“非农”诸多行业和部门,涉及到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主体。

这些过程、行业、部门、主体构成县域经济的丰富内涵。

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要求从经济要素到行业部门的多领域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2、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

县域经济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县域经济开放性的理解可以有以下四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主要是一个县域如何科学发展,如何培育和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何强县富民;第二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之间,主要是经济协作,包括同质交流型、异质互补型等两种类型;第三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与中心城区,主要是县域经济要与中心城市结合起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个圈层是县域经济总集与县域经济总集的外在环境的约束。

这些外在环境约束主要是影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制度变迁问题。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体制性约束比较大,如“市管县”体制和财税体制等。

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要求从个体到总体再到环境、由内到外的多层次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3、县域经济政府推动的级别性

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政府级别至少有四个,第一个级别是县市旗,第二个级别是地市州盟,第三个级别是省市区,第四个级别是中央。

在县市旗级别上,基本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局面;在省市区级别上,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关键性,许多省市区建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构,制发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进行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以及“强县扩权”改革等;在地市州盟级别上,正在初步形成“转变职能、加强服务”的局面,但还不够;在中央级别上,要统筹政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县域经济政府推动级别性要求从下到上、由县到中央的多级别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4、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差异性非常大,在面积上,大的有几万平方公里,小的有几百平方公里;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区,有丘陵,有平原,有海岛;在人口上,多则超过200万人,少则不到1万人;在资源禀赋上,有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的资源优势县,有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良田又缺少资金和人才的劣势县;在产业上,有的是工业主导,有的是农业主导,有的是旅游和商贸主导;在发展水平上,有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县,有相对落后的西部山区县。

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要求分类型、差异化方式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5、“县域经济”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和“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关联性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关联起来,做到协调发展。

“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主要是指与县域经济紧密关联的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等。

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县域社会的建设也要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起来。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制约,这些“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是“县域”本身所不能解决的,必须从更高层面上来统筹的关联因素,如主体功能区建设、城市群(圈)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县域经济”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和“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关联性要求从“县域内”到“县域外”、从“经济性”到“经济关联性”的多角度推进。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内容繁多,体制约束性大,涉及利益方面广,再加上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弱,内在发展能力不足,必须做好多领域、多级别、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统筹推进。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新的内涵和目标概括表述为:

以城镇为依托,以非农产业为产业支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各县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必然形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开发的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城经济。

要选好主导产业,找准突破点,实行重点开发,努力探索适合本县情况的增长模式,从资源优势中培育特色,从传统产品中筛选品牌,下功夫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

2、城乡统筹的原则。

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人民共同富裕。

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是一兴三得的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二是实现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三是带动了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最后形成城乡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3、开放带动的原则。

要解放思想,打破封闭模式,树立“县外就是外”的全方位开放观念,借助外力求发展,着力把县域经济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

放手引进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引进并购资金,弥补当地生产要素的缺口。

选好并推出在国内外有市场、本地有资源、生产有基础的好项目,全力以赴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和第三产业,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推动县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我国百强县发展状况

  

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后,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县域经济进行了表述,并将县域经济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

从2001年起,每年都对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状况进行了一个评价,到2009年已经是第九届。

1、全国县域经济单位

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2008年底),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2009年7月25-26号,在湖南长沙县召开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会,发布了第九届百强县名单。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十强县,共310个。

2、县域经济强县

(1)总量规模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总量规模是:

数量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84%;县域总面积约108.6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31%;人口约为2204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638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为3500亿,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2.22%。

(2)发展水平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是: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5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468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

(3)我们进行县域经济强县评价,可以促进县域之间的竞争,县域经济强县具有这样一些示范作用,我们称之为县域经济强县效应。

A、集聚导向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部分,具有区位或资源等比较优势,是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为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导向。

B、区域崛起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区域崛起的先锋队。

强省必先强县,省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深层次上是县域经济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足。

县域经济强县将会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中扮演先锋队角色。

C、科学示范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的前列,县域经济强县发展道路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一是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发展营造了全国县域经济“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引导全国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省域内县域经济冠亚军竞争激烈,在第九届评价中,山东龙口市、山西孝义市、宁夏灵武市都赶超为省内第一位。

二是县域经济强县的一举一动引人关注,形成了“只能做好”的无形压力。

对县域经济强县进行“强县富民一致性”和“科学发展环境”评价,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强县科学发展的先导性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三是县域经济强县对体制改革的突围,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探索空间。

“强县扩权”、“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释放活力。

3、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分布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

河北省5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7个,浙江省26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8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1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

【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宜兴市、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

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

人口82.9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67.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0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847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75%、16.63%(当年价比,下同)、19.10%、16.52%、13.29%、11.59%。

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占的比例最大,各有特点。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特点是“集体经济+规模经营+资本市场”,区域统筹条件比较突出;浙江县域经济人口规模小,百强县相对富裕程度高、差别小,特点是“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城乡统筹条件比较突出;山东县域经济单位众多,差异性大,百强县突出性不足,特点是“政府主导+经济协作+多种模式”,区域经济协作比较突出。

三省相比,山东省百强县的居民收入水平最低,百强县的相对富裕程度较弱,在发挥市场机制在县域经济的作用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4、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分布

第九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

山西省16个、安徽省11个、江西省10个、河南省40个、湖北省11个、湖南省17个。

湖北省有11个市入围。

分别为:

仙桃市第15位、潜江市第25位、大冶市第26位、宜都市第32位、天门市第49位、汉川市第63位、枝江市第76位、钟祥市第82位、当阳市第90位、枣阳市第96位、赤壁市第97位。

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

湖南长沙县、河南巩义市、【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山西孝义市、湖南浏阳市、山西河津市、湖南宁乡县、江西南昌县、江西贵溪市、湖南望城县。

其中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六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中部第三位。

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

人口73.2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3.6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3%、23.03%(当年价比,下同)、25.60%、17.03%、17.04%。

“中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显示:

山西省和江西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增加,湖北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减少,其他三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变化不大。

5、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是从“城乡、区域统筹”、“强县富民一致性”和“科学发展环境”等三方面来开展的。

(1)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县域是区域统筹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统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城市群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律,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所谓“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或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成的集合。

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淡化相邻经济强县的非正常竞争,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二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促进“强县”与“富民”相统一;三是打破行政区划,推动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四是有利于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五是促使县(市)在大区域中正确定位,促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现在比较成熟的“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有:

苏南组团(无锡江阴市、苏州昆山市、苏州张家港市、苏州常熟市)、苏中组团(南通通州市、南通海门市、南通启东市)、苏北组团(盐城东台市、南通如东市、南通海安县、南通如皋市、泰州兴化市、泰州姜堰市、盐城大丰市)、中原组团(洛阳偃师市、郑州新郑市、郑州荥阳市、郑州新密市、许昌禹州市、郑州登封市)、胶东组团(青岛即墨市、青岛胶州市、青岛胶南市)、浙北组团(嘉兴海宁市、嘉兴桐乡市、嘉兴平湖市、嘉兴嘉善县、嘉兴海盐县、湖州长兴县、湖州德清县)

浙江省嘉兴市和湖州市城乡统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县域内的城乡差距非常小,均在1.9-2.1之间,并且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31。

二是县域之间的差距小,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均是A+级I类。

(2)开展“强县富民一致性”评价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强县”与“富民”的统一,进行“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是以“居民收入水平”为基础,结合消费、储蓄、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等方面来开展反映富裕程度的测评工作。

相对富裕程度为全国的区域统筹发展工作提供参照尺度。

在第九届评价中,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共310个,其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布是:

A+级91个,A级64个,A-级99个,B级56个。

报告显示:

第九届的“强县富民指数”为109.82,比上届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强县富民一致性”得到改善;同时“强县”与“富民”不一致的情况还继续存在。

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江阴模式”,就是江阴市在强县富民基础上“建设幸福江阴”,提高“幸福指数”,是科学发展观在江阴的实践和探索。

陕西省神木县推行“全民免费医疗”,一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社会公共事业从相对落后状况迅速跨越到相对领先局面的“神木现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总结和积极评价的现象。

(3)开展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是通过评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来进行。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要求县域经济不仅要发展,还要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初步从考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着手。

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

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或警示级。

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坚持“一票评价制”,即若一个方面出现“A-级”,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县域为“A-级”。

现在纳入“科学发展环境”评价的信息主要有:

国家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国家生态县(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信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开展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信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信息以及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关注的信息。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分布是A+级46个,A级261个,A-级3个。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坚持“公开、专业、客观”的原则,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评价信息需要更多一些。

一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加强对重要媒体关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继续建立和完善评价信息网络。

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三大瓶颈

1、普遍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强制约性

从发展模式来看,我国的传统百强县无论是哪类发展模式,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其要素资源的强约束性、环境容量的饱和性已基本显现出来。

当前,百强县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土地、水、电、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短缺的“成长的烦恼”。

据国家统计局计算,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很多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程度超过2/3。

无论是发展程度高的百强县还是一般的县域,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着要素资源的短缺。

许多县级领导反映,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四没有”,即没钱、没权、没人、没地。

所谓“没钱”,就是缺乏资金。

在财政税收方面,按照现行的中央地方分税体制,税收分成的75%归中央财政,县域最多只能得到25%。

在金融支持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网点大量撤并,信贷服务日益萎缩,其他金融机构也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不足、贷款困难问题。

“没权”,就是缺乏行政资源。

行政体制上许多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县级政府缺乏综合调控能力。

以广东省增城市为例,目前该市属政府序列的局级以上机关单位有44个,其中实行垂直管理的单位15个,占34.1%。

“没人”,指的是缺乏人才。

按照国家人事制度,高学历者均为城市户口,再加上市场机制的作用,人才都集中到了大中城市,县城以下地方人才资源濒临枯竭。

“没地”,则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

现在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仅农业用地数量有限,对于那些迫切希望发展县域工业的地方来说,建设用地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没钱、没权、没人、没地,这四个“没”,概括起来就是,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主导乏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央和各地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目前中国许多省市就在进行“强县扩权”或“扩权强县”的改革实践,中央一号文件,把“扩权强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作为2009年深入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

推进扩权强县,重要的是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在县乡政府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由于相当多的县级财政属于“吃饭财政”,加上历史欠账太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捉襟见肘。

扩权强县的改革最早在1992年从浙江省开始试行,到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已经在实施这项改革,在一些地方扩权强县使县财政增长了60%。

改变过去在财政上出现的市挤县,市压县的情况。

我国首部推进扩权强县的省级政府规章――《浙江省加强县级人民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若干规定》从8月1号起正式施行。

这是浙江第五次向县一级人民政府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443项审批权限一次性下放,被专家们称为“浙江最大一次权力下放”。

家住浙江东阳的居民们今后再不用为了一个驾照而专门到地级城市金华去参加考试了,因为浙江省已经把考试管理权下放到了象东阳这样的县和县级市。

  按照财政部的要求,要在2012在全国实现县财政直接与省财政对口,而不再经过地级市。

预计,在财政上的省管县体制改革之后,还会在行政审批体制和干部人事体制改革方面做进一步推进。

改革财税体制让县级政府拥有一定的财权,可以解决其面临的“没钱”问题。

此外,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加强国家的金融支持力度也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缺乏的重要手段。

比如通过改革,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开发适合中小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间金融的协调配合和功能互补,等等。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中人才缺乏的问题,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农民,同时也要重视从城市引进各方面专业人才。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和使用县域党政领导人才,特别是在如何保证他们向农民负责、为农民服务的问题上,应当鼓励各地突破各种清规戒律,进行大胆探索创新。

当前一些地方官员抱怨建设用地不够,审批难,已经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

其实,县域经济除了包括县域工业经济之外,还包括一些其他经济形式,比如与农业、农村和农民联系紧密的生产、服务行业。

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2、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在许多县域领导人的心目中,“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是毫无疑义的至理名言。

于是,千军万马拥挤在工商业的“独木桥”上。

此举虽然冲击了传统而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为县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有效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总量的膨胀扩张。

但是,以“短、平、快、小”为典型特征的工商业项目作“骨架”搭建起来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使得各县域之间又明显地呈现出新一轮的趋同与重合。

它们到处争资金、抢原料、瓜分市场,低水平重复和低效率运行的现象十分普遍。

你不让我活得舒服,我也不让你过得痛快。

这种状态似乎成了县域经济无可奈何的“顽疾”。

为什么“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壮大特色经济”的调子喊了多年,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发展特色经济和消灭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的政策与措施也出台了不少,很多地方仍然还是“我行我素”,老是不见有大的成效。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在照葫芦画瓢,一窝风地跟进,形成砖坯配瓦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