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823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docx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docx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

摘要: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鼓励师生合作学习,教师由灌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多种导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性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自主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适合个别化学习的特点,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亲自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个性特色,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新途径,让学生独立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规律与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

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虽然我们也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但那些大多都是从执教者的立场出发考虑的,很难真正达到所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更难实现“学会学习”、为“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度发展,使自主学习从“可能”走向“必然”,主要原因有:

1、教育发展的必然

基于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2、学生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自主学习。

而信息技术既包括基础知识又蕴涵着人类的高级智慧,必将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3、教师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改革必定要有教师来实施。

因此,彻底改革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创造出一种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的发展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是新时代教师的重任。

4、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合肥市蜀山区西部一所有着50余年光荣办学历史的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受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全校65位教师,40岁以上教师占40%,其中20%是民师转正或以工代干的教师。

虽然他们师德高尚、工作敬业、教学技艺娴熟,但知识老化、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很难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教师对于如何实施自主学习既缺乏实践经验积累,又缺乏有效理论的指导,对于自主学习新理念的落实无所适从。

为了提高成绩,教师更多地依靠挤占学生的自学和自由活动时间的做法,课后则布置大量的、重复的家庭作业,学生根本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为改变这一制约我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学校及时了申请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想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对自主学习进行研究,摸索出一些适合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策略、方法与模式,为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出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努力。

二、课题主要概念的界定

通过学习和研讨,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的主要概念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界定,所谓“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运用多种媒体技术,特别是充分利用教师个人学习课件制作、电子白板、网页、互联网的各种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社会化的数字化资源环境。

所谓“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调节和自主评价的学习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有:

1、人本主义学习观: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乃人的天性,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潜能发挥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吸收自己认为有趣和需要的知识。

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对自我的理解。

学生则通过实际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自然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由学习者主动地建造到自己的脑海里,学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产生”想法。

学习者需要个别发现复杂的信息并加以转换,才会使自己有所收获。

其间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自主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齐莫曼认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自主学习的五个维度是指动机、态度、方法、计划与调控以及对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利用等。

如果学习者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已经达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着高度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那么,他就是一个自主学习者。

在以上三种理论所提出的主要理念基础上,我们结合学科实际情况明确了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掌握方法,培养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因此课题研究方向和目标必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渐进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达到“五培养一构建”的研究目的,具体表述为:

1、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本身要从信息的传播者转为信息的组织者和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不断提高自身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实践,并具备对教学实践和研究结果的反思能力,形成初步的教育研究的素养。

2、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建立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境。

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重视发展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索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3、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教会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视野和途径,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

4、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培养学生判断、选择、整理、处理信息能力。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现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实现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

5、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实现个别化教学,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个性,并把这些优势体现在学科学习成绩、学科竞赛、作品创新方面。

6、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原则,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鼓励师生合作学习,教师由灌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多种导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性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形、奇及交互式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和学习习惯与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让他们真正地从被动的学习地位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下最佳的自主学习方法和最佳自主学习效果。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自主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适合个别化学习的特点,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亲自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个性特色,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新途径,让学生独立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规律与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案例设计、问卷法、教学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综合选择、有机整合。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的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实施细则;组织子课题的开题论证;开展参加子课题研究的学校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培训。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研究阶段(2007年9月~2009年12月).

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开展教师培训;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实践途径、方法、策略、模式。

第三阶段:

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梳理阶段(2010年1月~2010年8月)

注意收集、整理子课题研究过程的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评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自主学习的理论模式,积极交流推广取得的初步成果。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

总结、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结题的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总结学校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提高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交流与推广。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480人,教师65人。

30岁以下教师有13人,30—40岁教师有27人,41—50岁有13人,50岁以上有12人。

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有34人,本科学历的教师有17人,小学高级教师有45人,中青年教师占60%。

计算机、语文、数学、英语、艺体学科各有多名市、区级骨干教师。

(二)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

孙波

副组长:

张寿平李延好

主要成员:

吴宏霞、李长红、王永树、李兰梦、陈将军

王世奎、牛朝阳、李劲松、胡朝勇、汤菊珍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对课题的组织、领导、实施、检查和考核。

(三)扎实有效的开展各项课题研究活动

1、抓好教研组工作

本次课题研究是在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作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抓手,教研组作为教师成长的摇篮,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研组既是课题研究活动的具体落实者,也是课题研究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他们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影响着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校在教研组建设中,切实做到了人员落实、研究时间落实、研究地点落实、研究内容落实、检查落实、奖惩落实,在教研组活动中针对问题,人人交流,全员互动。

2、教研活动专题化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以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引导、鼓励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我们从自问“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效吗?

”,开始尝试实施专题教研活动,每个教师提前准备好专题发言,进行共同探讨,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和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

其内容包括《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教学设计专题讲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讲座、孙云晓专题讲座、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等。

教研活动专题化使教研活动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3、集体备课出效益

我校实行了集体备课制度。

在任课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由青年教师主备,同年级老师协助,讨论教法,研究学生“学法”,集思广益,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

我们的要求是“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

有了教师们的分工合作,可以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发挥专长的机会,也只有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专长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才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更多的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法。

而且每一个共同备课内容、共同研究的对象、共同的议题,人人都上研究课、人人都当研究员,突破了教师个体的局限性,优势互补,能真实有效地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较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例如在2008年5月24日,我校的仰永宁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鸟岛》一课,教学设计新颖,新课程理念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效果显著,经过激烈的角逐,仰永宁老师的《鸟岛》说课喜获第十二届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二等奖,填补了我校课堂教学走向全国的空白。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学定教”;在组织形式上,变单向教学组织形式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双向教学组织形式;并能够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精心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会思考,培养思维,发展个性品质。

4、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专题培训

学校每学期都举行电子白板和计算机培训。

2010年7月3日—9日,合肥市蜀山小学50余名教师在华府骏苑小学参加由合肥市蜀山区教育局举办的第六期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通过此次培训,学校50周岁以下的教师将学习教育教学资源下载与运用知识、全面提高课件(PPT)制作水平、熟练掌握白板的操作,为学校创建信息技术特色学校打下扎实的基础。

5、以活动促发展

为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情况,继续实行“教师专业化发展成长手册”工程:

每位教师在一学期内要完成学期课程教学计划、一个单元教材分析、4篇月度教学反思、教学研讨课教案、教学研讨课教后反思、转化学困生情况记录、“双走入”记录、班级学生期中、期末成绩统计表、期中和期末检测试卷分析、一篇阅读教育教学专著、论文心得体会、班主任学期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教师学期教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研修活动,针对不同的群体,提出了不同的基础要求。

在我校每年举行的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中都能体现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通过营造竞争进取氛围,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各种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日渐形成了一个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群体。

6、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实践证明,教师真正成长的关键并不在于岗前研修,也不在于工作中的脱产研修,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提高的。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改造。

”自我反思有助于改变教学行为和积累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

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条件。

我校除了在成长手册中要有4篇月度教学反思,还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要有20篇常态教学课后反思。

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需要有一个转换期。

为缩短这一期限,我们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认识,在反思中强化行为,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创新教学方法。

我们充分利用市区级教研员和本校骨干教师,在深入课堂听课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在反思中升华课改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区英语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来校指导英语教师,区数学中心备课组来校指导年轻教师。

让教师勤于记反思日记,就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谈做法、说想法、议得失,与其他教师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在争鸣中逐步达成共识,形成经验。

通过实践和反思讨论,较好地在课堂上解决预设与生成、传承与创新、合作学习与个体探究、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等热点问题,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教学管理制度。

7、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我们开展了《蜀山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问卷调查》、《蜀山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情况问卷调查》,让我们在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研究内容、研究方向上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8、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互动、校际互动制度,广泛开展学科带头教师、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结对子”活动,以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9、课题研究要“聚焦课堂”,构建“行动教育”模式

“聚焦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所以有效教研活动中研究课堂无疑是重中之重。

有效教研中“聚焦课堂”可以有多种方式,“行动教育”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它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前两个阶段、后两个阶段之间会有两个不同类型的差距——而这同时也是教师更新理念、调整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10、专业引领是关键

积极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组其他实验校的同伴进行交流。

邀请区教研室李德山主任、李红老师、中心备课组来校指导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

合肥市《有效研修》课题组组长和课题组专家江芳教授亲临蜀山小学指导课题工作。

11、建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课题网页,及时报道课题研究动态。

12、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留下教师专业成长的足迹。

1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题研究工作中的运用,建立教师博客。

九、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初步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策略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原则:

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在对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科学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加以整合,总结出多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

1、信息选择策略

策略流程:

提出任务(问题)资源查阅信息处理

知识重组运用拓展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这些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

学生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任务(问题)为教学出发点,首先对任务(问题)有具体描述,使学生产生疑问。

学生通过搜索与主题相关的网站,或浏览教师事先制作的网页,获取有关的资料、信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索、去发现。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必要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阅读资源、浏览网页,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对信息材料进行组织、加工、分析、解释,形成观点,构建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行开放性的练习与活动,学生阅读汇集课外资料,运用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将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探究学习的时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

如:

在语文课《网络阅读》中,我们大胆改革传统阅读形式,变书面阅读为网上阅读。

网络是个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教师在网络阅读课中是学生的帮助者、协作者和组织者,为他们提供适合的网站,如:

“故事大王(网络版)”、“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集”……在帮助学生了解有哪些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等内容之后,让学生独立自主地从网络中挑选阅读材料,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浏览与精读。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毫不厌烦地在计算机上操作,在网络中寻找,他们可以大量浏览,也可以重点精读;可以独立阅读,也可以交流讨论。

《网络阅读》不仅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大量阅读的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选择、阅读、理解信息的能力,在畅游网络世界的同时,他们真正体验到了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和阅读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乐趣。

2、形象演示策略

策略流程:

疑惑不解形象演示豁然开朗

由于年龄特征、理解程度的影响,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往往对学习课程中涉及的环境、方位及某些十分陌生而又相当重要的事物难以理解,单凭想象很难提高理解的质量。

某些涉及事物间关系的抽象分析,往往也是学生提升认知水平的难点,这些地方倘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利用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解决教学难点,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也会大有改变。

如:

在语文课《观潮》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带给人们的震撼,以及领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精彩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这一壮观景象,老师力求在情境教学的背景下,将语文的基本功训练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研究。

开始以“声”激趣激情,在图片展示与浪潮声中老师范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调动学生的听觉,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自觉“入其境动其情”。

课中,以“像”解疑释惑,将文字想象与真实景象相对照,通过剪辑四段大潮“由远及近变化”的录像,让学生亲临其境,真实地感受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魄,突破了教学难点。

然后通过完整的录像再次感受大潮的壮观气魄,感悟作者精彩神奇的描述。

同时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练习,内化课文语言,培养想象力。

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3、虚拟情境策略

策略流程:

 

所谓虚拟学习情境就是一个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实践活动的共同情境,是一个新的课堂生活世界,包括人与人、信息之间构成的互动与交流的共同体。

它最基本的特点是“超时空”、“共享性”和“交互性”。

虚拟的学习情境固然拓展了学习活动的时空范围,但人类的生存具有虚拟与现实的两重性,更多的学习活动,是有赖于物质世界的社会活动,因此创设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机融合的学习情境是必要的。

这个学习环境,更好地发挥现实课堂学习情境和虚拟学习情境的各自的优势。

我们在实验中围绕课题,初步尝试利用信息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建立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和创新品质的教学方法。

在英语课中,尝试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模拟生活,借助音像、图片、表演等手段,创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境中练说。

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收效甚佳;在语文的口语交际课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情趣的情境,巧搭“交际”的舞台,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舞台”中充分表达,把口语交际的课堂“迁移”到广阔的社会、美丽的大自然、神奇的科学领域……这些语境和话题使学生的言语活动具有了共同的依傍,会使口语交际活起来,使学生乐起来,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同时在与“外界”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想像及表达能力也得到尽情发挥。

在作文课中,开设“综合型作文课”,融创设情境、提供资料、开放创新为一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多种功能,以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兴趣;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在情境中自然有效的交际,为学生下一步积累素材,提供资料,铺垫基础,使学生有内容可写,做到言之有物;同时提供开放性教学,教会学生观察、认识、感受生活,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地为学生创建写作的条件;在数学课中,把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学习更多地与解决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材料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操作、分析、比较、辨别、综合等探究活动,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引导发现活动背景、提出切合学科学习的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再创造再发展的过程。

如:

口语交际《假如我会克隆,我要……》一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克隆技术的讨论会议现场的虚拟情境”,首先一个对科学着迷的小博士(卡通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彬彬有礼地请求参与班级“克隆”主题讨论活动,并送上见面礼——“克隆人胚胎形成图样”,大家的好奇心被激发后,上网迅速搜集并展开讨论,交流了目前全球克隆技术的各种现象、争议以及重大事件。

多媒体创设了小博士卡通形象,像一个导游打开一扇神奇的科学大门。

从“克隆人胚胎”为敲门砖,引导学生从网上搜集查看资料,再交流讨论,宽松和谐的氛围里孩子们接触到的是科学的魅力,由“不会说”到“想要说”。

接下来的竞赛,“未来克隆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