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水北调工程.docx
《论南水北调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南水北调工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南水北调工程
论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之我见
摘要:
南水北调工程虽然能够缓解北方用水紧缺、南方水过剩的问题,但是它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负面效益也不容忽视。
再者,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未来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
关键字:
南水北调负面影响经济效益
1前言
我国水利部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并进行了研究规划,最后确定了三条引水方案。
在这过程中,我国水利部门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北方缺水地区得到南方水资源的补给后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问题,而忽略了南水北调后所带来的危害。
如今,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南水北调所带来的危害问题重新得到了关注。
2南水北调工程的负面影响
就国外而言,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建设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如此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
2.1淹没与移民
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将会产生较大面积的淹没,大面积农田受淹被毁,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将被破坏,淹没地区居民的房子、土地、生产设施及其财产遭受损失,居民被迫搬迁他乡,并更变职业。
就中线而言,总干渠占地宽200米,除湖北省少数地区外,直接占用约40万亩农田,如果加上使用工地,总占地可能达到50亩。
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资源非常宝贵。
而我国肥沃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与中部,但南水北调的中线方案与东线方案均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大平原通过,延绵几千公里,占用耕地面积相当巨大,对我国的经济损失巨大。
并且大量的移民的安置问题以及移民以后的乐业问题,又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移民安置一是要安居——盖房,二是要乐业——种地,这两项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开发与原有植被破坏,同时人类活动的污染物处理不当也会在库区造成新的面源污染。
因此,工程带来的淹没与移民问题将会对社会、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的影响。
2.2 水量区域间重新分配产生的负效应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运行,其实质导致区域间水量的重新分配。
这样一方面调水会减少被调流域的径流量,当超过一定数量后会影响该流域的工农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最终会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对受水区而言,受水后也会出现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例如:
土壤盐碱化等;再者,由于供水量增加,原先不曾发展的行业也可能在受水地区出现,尤其是供水边际产出高的行业可能使受水区增加新的污染物,对受水区的环境问题带来严重的影响。
2.2.1 西线工程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西线计划在长江上游建筑高坝,从通天河、金沙江饮水,而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在这种脆弱带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生态环境必将遭受破坏不可能再恢复。
按计划,西线工程将于2050年从黄河调水170亿立方米,约占所在河流河川径流量的5%—14%,占引水枢纽处河川径流量的48%—71%。
上游河道的水量减少,会引起调水枢纽下游河道水位下降,进而会改变地下水向河水补给的格局。
再者,引水枢纽下游河道径流减少,水深变浅,导致水面宽度变小,河流水面宽度变小,蒸发量减少,因此对枢纽下游的地区的气温、湿度、水气都有一定的影响;蒸发量的减少,影响到局部地区降水量的减少,对陆生动植物也有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就较为严重。
另外,引水枢纽下游河段水量的减少,将使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下降,从而对下游水质造成影响。
2.2.3 中线工程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命线是丹江口水库引水。
丹江口引水对整个长江最为重要的支流——汉江会产生巨大的生态影响。
(1) 对库区水源地的影响。
由于大坝高于23米,库区水位上升,淹没地区扩大,产生破坏森林植被和土特产声生长地,危及部分陆地濒危动物的生存,产生新的污染源。
(2) 汉江水量的减少对汉江流域甚至对长江下游的生态影响。
丹江口水库一年调水146亿立方米,汉江年平均流量为381亿立方米,调水使汉江年平均水量要减少38%。
这意味着汉江的纳污与自净能力也要减少相同的比例;汉江下游各段水位会降低,会影响到通航能力、沿江城镇取水能力、流域的灌溉能力;沿江湿地沙化,降低水地保持能力;减少长江中游的水量,影响长江航运,特别是枯水期的航运,同时增加汉江排入长江的污物总量。
2.2.4 东线工程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东线计划近期的取水量为每秒钟抽水1000立方米。
东线取水口位于长江中下游经济繁华地区,距离长江口不太远,上游不远是南京,下游是上海。
实行南水北调之后,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季流量的减少,会改变下游河道与河口的水情。
枯水季节,长江的径流量约为每秒6000立方米,仅东线取水量就占长江流量的16%,如果此时中上游西中两线再抽水,到达下游的水量尚不足每秒5000立方米,再加上东线抽水,还要减去长江下游两岸抽引江水,入海水量必然大量减少,将引起海水严重倒灌,盐水入侵。
长江河口现在已然海水倒灌,但是江水的含氯度不太高,历时又较短,供水问题尚不严重;若南水北调后,海水倒灌的时间将加长许多,海水倒灌的范围上沿,江水的氯化物和盐量增加,则必须较长关闭沿江的所有水厂和抽水站,问题将很严重。
东线方案实施后,输水渠道和原河道平面相交,所有相交口都必须建设闸门加以控制。
这样的水网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去甚远,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全部依赖于人工控制。
东线输水线路所经过的地区,也是经常遭受洪水危害的地区,而建设东线输水线路,必然增加这一地区的洪水危害。
洪泽等湖泊已有蓄洪任务,再让它们担当存储北调水量的任务,就失去了自然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
又由于人为地抬高了湖泊的蓄水水位,增加了对周围地区的洪水威胁。
南水北调由南向北的输水渠道中常年充满了水,将中止原来华北平原上的自西向东的冲盐排水渠道,加重加快土地盐碱化。
2.3水体污染、水质下降
南水北调工程使得区域河道渠网密度加大,从而引起单位水体所承受的污染密度加大,这必然会加重水体的污染过程。
再者,由于上游被调水,下游的水量减少,将使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下降,从而使调水过程中水质下降。
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供水,而且需供应质量符合要求的水。
虽然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可达Ⅰ类,然而经过一千多公里后水质下降,到达目的地水质质量下降至Ⅱ、Ⅲ类,甚至下降至更低。
另外,按规划,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河南及河北部分区段的总干渠宽100米,外加保护隔离带100米,宽大的水面完全露天,水质很容易下降。
受水地区得到供水后,用水量增长,污水量也会大幅大增长。
按规划,处理后的污水一部分自然排放,另一部分为地下水回灌用。
然而回灌形成的地下水由于水源问题水质显然大大低于自然水源,而且,由于污染物积累作用,使地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4传染病的传播、物种的迁移
南水北调工程可能会给受水地区引发多种传染病,这是因为在调水过程中某些有害的物质、化学元素、病毒及微生物,其总量因冲刷而减少、其危害因拮抗作用得以缓解;或者因水环境条件的改变,其总量因淤积而增加、其危害因协同作用而强化,长期作用会导致受水地区的水质、土壤、生物(食物)和人群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以病毒、病菌和微生物流行传播的伤寒、疟疾、脑膜炎、血吸虫病、痢疾、霍乱等得以蔓延,危害人群的身体健康。
历史上,北方人少患如脑膜炎、血吸虫病之类的传染病,但近几年这类的传染病已经在北方出现,这是由于南方的物种(例如:
南方的蚊虫)迁移至北方,使得这类传染病在北方出现。
以血吸虫病为例,该病主要的宿主是钉螺,随着钉螺的北迁,该病传播至北方。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端取水口江都市及输水干渠途经的高邮、宝应等县(市)均有钉螺孳生,且近年来钉螺面积逐渐扩大。
钉螺可随漂浮物和水流远距离扩散:
由于钉螺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通过吸附在船底、水上的漂浮物、植物茎叶等载体上扩散;幼螺还具有明显的浮游习性,它们借助于水流,以浮游、漂浮和吸附于漂浮物的形式扩散到远处。
因此,钉螺能随江水北调到达山东。
又由于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北方冬季温度的升高,使得钉螺在北方能够生存繁殖。
并且有学者研究表明,北移的钉螺在北方基因发生了变化,将会适应北方的环境,并在北方由于缺少天敌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呈现高速生长繁殖的特点。
血吸虫寄居于钉螺内,随着钉螺
准公共物品性质,全球普遍出现水的需求和浪费同步增加的趋势。
我国水资源向来分布不均,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因此就造就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南方水资源过剩的格局。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并不能解决我国水资源紧张的格局,反而会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要解决我国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更应该注重于采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水源的涵养林的保护、保护地下水资源、合理地调度水资源、增强公众的节水意识等多方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