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913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0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docx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docx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

  

 

  

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思路

 

  

 

 

 

 

 

 

 

   

 

 

 

 

 

一新兴服务业:

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界定

关于“新兴服务业”,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也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

我们理解的“新兴服务业”,是利用现代理念、网络技术、新型营销方式,以及服务创新发展起来的服务业。

一般而言,新兴服务业是原来基本空白或者规模较小,而现在需求潜力大、发展较快的服务性行业或业态。

新兴服务业是服务业中最具活力、潜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最需要扶持的薄弱环节。

新兴服务业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随着社会分工深化而产生新的服务对象,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新的服务手段,随着管理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模式。

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密切相关但又不尽相同的概念。

我们理解的“现代服务业”,是依托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或新兴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服务、电子商务、信息通信服务、新兴物流、检测认证、文化创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等行业或业态,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如电信、金融、中介服务等行业,其本质是实现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

比较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概念,不难发现,相对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的范围要小一些,它只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子集”。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新兴服务业具有“四高一低”五个基本特征:

一是高成长性,新兴服务业大多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诱导出新的需求,既是资本主要追逐的投资对象,也是消费者热捧的消费需求对象,即社会边际收入的主要支出对象。

在资本和消费者双重追逐下,必然有着较大的价值增值空间,比如:

通信增值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产业、新媒体资讯、高端旅游、高端养生等新兴服务业莫不如此。

二是高技术含量。

大多数新兴服务业是由高新技术催生或者高技术制造业衍变出来的服务产业或者新业态,技术知识含量较高。

三是高风险性。

新兴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例如,技术与市场匹配的不确定性,服务需求对服务供应模式认知的不确定性,成本控制与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等。

四是高人力资本含量。

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基本规律就是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逐渐转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从事新兴服务业的劳动者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或培训,要么是较高学历获得者,要么是接受过专门的培训,要么拥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人力资本的知识性和专用型特色较为显著。

五是低消耗。

从产业投入要素看,农业主要是受自然资源要素约束,制造业主要受物质资本要素约束,传统服务业主要受劳动力要素约束,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以“知识、创意和人才”为中间投入,对物质和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少,是典型的低消耗、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部门,属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产业。

(二)范围与分类

根据新兴服务业的定义,新兴服务业所涵盖的范围是动态的。

随着社会发展、产业细分、科技与管理的创新,新的服务业态会不断地产生。

目前,我国新兴服务业在许多领域有了较快发展,并表现出较大的潜力。

比如,信息通信服务业、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检测认证业、物流金融、节能服务业、电子银行业、电子认证业、人力资源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康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海洋服务业等。

新兴服务业的范围很广,按照其定义,我们可以把新兴服务业归纳为三大类:

一是为新的市场需求服务的服务业,即新的服务行业。

例如,节能服务业、海洋服务业、邮轮旅游业、信息通信服务业、文化创意业、家政服务业等。

二是在传统服务业基础上由于运用新资源、新技术或新方法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

例如,电子银行业、电子认证、卫星科技服务等。

三是由新的服务模式形成的产业。

例如,远程教育、地理信息服务系统、远程医疗、网络购物、连锁经营、折扣店等。

二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

动因与意义

(一)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1.技术进步是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是催生新兴服务业的最主要元素

技术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加强了信息的创造、传递及分析处理能力,对新兴服务业行业或业态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新兴服务业发展与崛起有着多重影响。

(1)高技术与传统服务业的不断融合形成新兴服务业务。

由于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和渗透,形成了众多以新技术、新模式提供传统服务的新兴服务业。

比如,依托互联网提供出版服务的网络出版、提供医疗服务的远程医疗、提供教育服务的远程教育、提供购物和交易平台服务的电子商务以及为这种交易服务的电子银行业等(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2006)。

(2)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催生新的服务业态和新兴服务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而产生了许多基于新技术应用的新型服务企业,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了一大批从事门户网站、内容搜索、呼叫中心、博客等服务的企业,移动通信技术进一步带动了通过网络提供手机娱乐内容的移动增值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3G的日益广泛运用,移动增值服务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最大影响,在于不同产业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为基础形成产业融合之势,而创意产业的概念正是这一产业融合趋势的突出表现(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2006)。

传统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制品等,无论在对象、用途上,还是在社会功能和服务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科技进步,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形成了强烈冲击。

信息技术通过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整合和提升,催生了新兴服务产业——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的出现,客观上反映了数字化背景下的产业融合趋势,体现了传统文化产业之间及其与信息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并在融合与互动中不断创新。

(3)其他服务行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能力、质量和效率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服务业业态。

这种服务业态是在原来的服务业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如创业投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上银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

又如,在商业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正引发全球商业的变革,如专卖店、无店铺销售等业态正在发展壮大。

一些新技术在批发零售业的应用如无线射频、自助服务机、商业智能等正引领商贸服务业潮流(张祥,2011)。

在未来的经济社会,传统服务业的内容仍将保留和延续,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普遍运用,将会大大推进传统服务形式向新兴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态转变。

2.社会分工深化和消费升级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1)产业分工细化与深化。

产业分工细化最为典型的是高技术制造业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价值链分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以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价值链环节之间的分工逐步细化,制造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在追求核心价值理念的驱动下,剥离部分服务业务势在必行。

原来在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测试等环节开始剥离和独立,形成了新的服务业态,催生了部分新兴服务业发展和崛起。

比如:

集成电路产业的价值链分解催生了一批提供集成电路设计、测试服务的企业;消费电子产业价值链的分解造就了一批消费电子独立设计企业;而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和全球布局则推动了生物医药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为大型医药企业提供医药研发和临床服务的企业;IT服务公司、消费电子设计公司、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等大量从传统产业价值链上分解出来的专业研发、设计公司,成为新兴服务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2006)。

(2)劳动社会化与劳动专业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产生一些新兴服务业。

例如,家政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

劳动的专业化在于技术进步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的发展,使劳动的复杂性越来越高,不同劳动之间的替代性越来越小,替代成本越来越大,进而形成基于劳动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新兴服务业。

例如,杀毒软件服务业、地理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等。

3.商业模式创新催生了新兴服务业崛起

随着人类科技、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人们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

顺应并捕捉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创造出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模式,挖掘服务业发展潜力,对于发现新领域、创造新业态意义重大。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突破行业界限和传统思维,通过重组既有模式、改变关键环节等方式,创造收入、降低成本或控制风险;同时具有可持续和无法轻易复制的特征,不会被竞争者或者潜在进入者轻易模仿,能够实现赢家通吃或垄断某一环节的商业价值实现方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

商业模式创新可能是一种企业组织方式变革,也可能是市场行为选择的改变,但最主要的还是技术进步背景下的主动变革,也是当代服务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供应链、运营、销售渠道、服务方式、赢利模式等。

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具有三大特点:

新颖性、独立性和不易模仿性。

大多数情况下,技术产业化是借助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的。

物流网、云计算中每一种商业模式都是信息技术突破和商业化服务创新推动而产生的。

我国现在正处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良性互动期,不少发达地区已经集聚了一大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企业,它们通过改变商业模式满足用户需求,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营效率,同时促进了业态的创新。

早在2002年,国内移动通信产业快速崛起,“空中网”抓住手机娱乐这一新兴市场,创新商业模式,以增值服务商的角色加入由运营商、设备厂商、终端厂商组成的移动数据服务产业链,为手机用户提供彩信(MMS)、彩铃、游戏等2.5G、3G平台上的移动通信增值产品和服务,获得了极大成功,促进了移动增值服务业的发展。

4.现行的产业政策为新兴服务业大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政策重工业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明显。

但近些年来,这一格局正在改变,一是服务业比重在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渗透与影响日益显著;二是无论领导决策层还是学术界,已经认识到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原因在于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发展太落后”。

我国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的位置,是典型的国际代工模式,附加值很低。

究其原因,是缺乏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含量的新兴服务业的有力支撑。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攀升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就必须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服务业作为坚强后盾(夏杰长等,2008)。

思想理念是行动的指南。

观念上的转变是极为重要的。

现在,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很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重工业、轻服务”观念,出台了若干不同层次文件措施,编制各类服务业发展规划,为服务业发展争取了相对公平的待遇。

特别是2011年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对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偏爱有加”。

之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服务业部分的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缺少对近年来涌现出的服务业新型业态、新兴产品和新兴产业的鼓励引导。

此次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对服务业发展非常重视和支持。

鼓励类服务业条目由原来的33条增加到118条,并专门设立了新兴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门类。

修订后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为促进服务业大发展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生产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机会,丰富生活性服务业产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采用新方式,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经营。

5.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是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动力

从本质上讲,新兴服务业是创新的产物。

而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思想,需要或者需求始终是引领和推动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

由此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

市场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与创新的基本动力。

有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主要按照“衣食—住行—康体娱乐”的路径进行,服务消费代表消费升级的最终趋势,而人均GDP3000~6000美元这个阶段是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时期(夏杰长,2012)。

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500美元,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不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

从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分析,我们有望提前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

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几成定局,而服务业有望成为这一过程的最大受益者。

在这一过程中,居民的消费将逐步从舒适型向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健康养生、远程医疗、教育培训等享受型和发展型领域转变,新兴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在强劲需求引致下,我国新兴服务业有望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6.城市化既提升了新兴服务业的消费能力,也带来了服务业产业模式的变革

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把扩大内需作为十项任务之首,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

辜胜阻(2011)曾经测算过:

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它会使最终的消费提升1.6个百分点。

按照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构想,城镇化将提高4个百分点,由此推算,我国城镇化就会提升最终消费需求6.4个百分点。

显然,城镇化是提高我国最终消费需求的强劲动力,也是我国服务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

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是通过改善消费结构和促进产业模式创新两个方面推动城乡居民消费持续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并引致新兴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一是城市化影响了消费结构内容。

城市化带来了消费内容的两种分化。

一方面是城市“新移民”与农村人群的消费分化。

城市“新移民”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进入城市生活后,收入增长的同时,在基本生活消费之外也增加了在服务消费领域的支出。

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的消费分化。

随着城市中“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壮大,除汽车、高档家电等商品消费外,将更加注重文化、旅游、休闲类的新兴服务消费。

二是城市化带来服务业产业模式的变革,进而影响居民消费。

城市化带来消费心理与内容的不断更新,进而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商机,旨在改进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方面的服务产品层出不穷,客观上起到了“供给创造需求”的作用。

而人群集中带来新的城市商业模式探索,如连锁经营、网络配送、电视购物、消费金融等,既最大限度上发掘了居民的潜在需求,使得消费更加便利,也不断衍生出新的服务模式、服务业态(张颖熙、夏杰长,2011)。

(二)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意义重大

新兴服务业反映了战略新兴产业的趋势和方向,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

其发达程度普遍被看做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城市新兴化程度高低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对我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曾经说过:

“现代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经济结构的全面变化,它绝不仅仅是一场工业革命,它还是一场以交通通信技术变革为基础的服务革命。

”这段话对于理解以服务业促进增长转型意义深远。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对资源消耗日益增加,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日益脆弱。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即由原来的资源高消耗向低消耗型、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消耗支撑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要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指标在“十一五”期间没有完成,原因固然很多,但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是重要因素。

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尽可能做到投入要素的“软化”,即更多地以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

在生活中,尽可能地消费清洁低能产品和服务,在消费支出中,逐步从物质产品消费为主转变为服务消费为主,以降低我们生活方式对能耗相对较高的物质产品的依赖。

要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努力,将新兴服务业和服务业新兴业态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2.扩大劳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着力点

服务业的就业功能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强调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的特殊作用尤为重要。

服务业就业系数明显大于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增长型失业”的有效途径(夏杰长,2004)。

现在,无论是新增劳动力,还是吸收被制造业、农业剥离或转移出来的劳动存量,服务业都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201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26332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2893万人,年均增加579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4.8%,比2005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新兴服务业既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也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如家庭服务业、房地产中介服务业;还有劳动—知识密集并重的服务业,如动漫游戏、咨询设计。

显然,发展新兴服务业,既符合我国劳动力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也是扩大劳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3.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也是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但并不是最强的制造业大国。

国际经验表明,先进制造业“起飞的翅膀”必须要靠新兴服务业“聪明的脑袋”来支撑。

著名的“微笑曲线”告诉我们:

价值链的两端,比如研发、设计、采购与营销是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而中间加工制造是附加值较低环节。

我国产业之所以缺乏竞争力,制造业也是大而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只是“世界加工厂”,处在中间的“低端”,是一个“国际代工者”的角色。

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格局,就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

全球价值链理论指出,通过价值链的横向跨越,产业中的强势企业进入更具增值潜力的行业,这也被称为价值链升级。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的产业升级,不仅需要提高本地的关联度和创新能力,更要关注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为了实现价值链的升级,最可能也是最有效的路径是产业融合(刘奕、夏杰长,2009)。

重视新兴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力在促进我国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我国具有众多技术壁垒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群,一方面,应依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渗透力和融合力,为制造业在新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改进、营销渠道开拓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更不应忽视新兴服务业在帮助制造业集群突破原有产业界限、向上下游和相关产业延伸、帮助企业获得新的价值增长点中的重要作用(刘珂,2006)。

通过促进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制造业与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帮助制造业实现链的升级。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国际代工”的格局,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不断攀升全球价值链。

4.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当今领先的制造商都是在其传统制造业务上通过增加服务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如果世界上的生产方式相互模仿日益增加,那么服务就是产生差异性的主要手段。

目前,制造企业也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并将它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制造业也会逐步服务化,并通过服务取得主要收入和赢利。

如IBM曾经是典型的制造企业,但现在70%多的收入来自于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海尔曾经是传统的家电企业,但如今也是在向制造服务化企业转型,并在同业竞争中以“服务”制胜。

新兴服务业为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等提供了支撑,是提高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如IT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则可提高制造业生产环节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减少浪费,提高生产和交易效率。

供应链管理则使企业运用IT技术和新兴物流管理流程,以实现企业销售环节与社会流通行业的有效对接,降低流通过程中的物耗。

三中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问题[1]

(一)信息通信服务业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以信息技术为关键发展要素的信息通信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步加深,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提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决定》明确了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其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内涵的信息通信服务业格外引人注目,不仅因为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在信息经济领域的超常规举措,刺激本国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创新,促进信息通信服务业更快发展,更是因为信息通信服务业已在我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自身具备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能够创造新的服务功能、新的消费行为和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转变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我国信息通信服务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凸显,但是一些基础性、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困扰着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大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二是信息通信服务业规模较小;三是信息通信服务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信息服务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要选择物联网服务、“三网融合”云计算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信息技术咨询和信息安全服务等发展领域,统筹谋划,重点培育,以点带面,实现信息通信服务业跨越式突破,力争将其打造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

(二)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两年来,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出现了明显的六大新特征新趋势,即向泛服务化、广融合化、云模式化、全价值链、信息服务外包、高产业集中度方向快速演进和发展。

美国是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信息服务外包领域发包和接包最大最强的国家。

而印度虽然经济总量远小于中国,但其在信息服务外包领域的接包额占世界离岸市场的一半,居第一位,成为新兴经济体的标杆。

印度的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更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与印度相比,中国信息服务外包业除承接美欧外包外,同时还大量承接日韩外包,并拥有较为庞大的内需市场,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国家和相关部委对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工作十分重视,命名了21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地方政府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积极性也很高。

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服务贸易大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已涵盖信息系统服务、软件编程和家庭办公、商业流程、远程医疗和教育、物流和零售批发商业、文化娱乐、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各类服务业。

这些领域当然都是我们要予以重点关注的,但从提高服务外包层次和参与国际竞争角度看,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务依然是最主要的。

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我国新就业者的主要部分,而发展服务外包能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白领”岗位。

2009年,我国服务外包行业新增71.1万名从业人员,其中大专以上毕业生49万人,占69%(江小涓,2011)。

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离岸外包市场占比较低;二是在国际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产业集中度较低,竞争力不足;三是内需市场尚未有效释放,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四是促进手段单一,各地存在同质化无序竞争现象;五是国际话语权不足,市场中心地位有待加强。

现在不是要不要发展服务外包,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促进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发展需要全国一盘棋,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布局,形成合理的产业梯级,避免目前无序和同构化的状况;建立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市场,打响“中国服务”品牌;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在服务外包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加强外包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三)检测认证服务业

检测认证服务业是一种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信息服务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