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672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

《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docx

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一、总体概况

2012年2月,南京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高校。

从申报到正式启动,学校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部卓越计划及工作方案的精神,结合我校工科办学实际,确立了我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积极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体思路:

依托优质软硬件办学条件、深厚学科基础和鲜明办学特色,结合我校“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经验,大力推进工科人才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与创新,努力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与国家战略、发展模式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目标定位:

我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广人文社会知识背景、深厚工程基础、精湛专业知识和广阔国际视野,深刻理解工程的社会作用,能够始终引领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促进设计与研发变成现实的智慧、活力、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兼具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组织领导力的复合型卓越工程师。

目前,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3个专业参与卓越计划。

具体参与专业、培养层次、学生情况见下表:

南京大学“卓越计划”实施专业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所在院系

培养层次

学生数

1

软件工程

软件学院

本科、研究生

627

2

建筑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本科

133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

30

二、组织管理

(一)组织架构

为全面推进南京大学“卓越计划”,我校建立了学校和院系两级组织管理体系,实行多方联动、校院共推的管理运行模式。

在学校层面,成立“南京大学教学改革战略指导委员会”、“卓越计划”管理办公室。

学校成立以主要校领导领衔的“南京大学教学改革战略指导委员会”,负责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培养方案具体实施和运行,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类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协调各方事宜,并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措施,追踪并监督计划实施运行的效果。

战略指导委员会下设“卓越计划”管理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开展日常管理工作。

在院系层面,参与院系建立院系“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院系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学工组长、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任、相关企业负责人为副组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为成员的“卓越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院系相关的政策和培养方案,协调计划实施相关工作,保障教学经费的投入等。

院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专门负责承担企业合作、学生选拔和相关协调工作。

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由学院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专门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二)保障体系

为了保障“卓越计划”的建设与实施,学校建立了有效互动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经费保障机制、教师激励机制和学生激励机制。

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制定了教学经费“上不封顶”的政策,在985经费中给予“卓越计划”配套支持,保障支持计划的实施。

教师激励机制:

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给予适当教学业绩津贴,对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计划和科研训练的教师、指导学生正式发表高水平论文或成功申请专利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

学生激励机制:

对参与“卓越计划”表现突出、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或者获得技术发明专利的学生,在推荐免试研究生以及学年评奖评优中计算一定的绩点。

(三)教学运行和管理体系

学校通过建立相应教学运行和管理体系和制度来实现“卓越计划”教学的科学的有序运行: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定期修订制度:

学校根据“卓越计划”执行情况,针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两年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校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

针对“卓越计划”教学,学校和院系教学督导对学校和企业教师进行专门的听课,及时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运行定期检查监控制度:

学校每学期期中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卓越计划”院系进行日常教学运行检查和教学档案检查,及时监控教学运行状况。

学生评教制度:

结合我校“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依托“学生教育教学评议委员会”,由学生对“卓越计划”授课教师进行专门评价。

三、政策措施

南京大学“卓越计划”在经费保障、学生遴选、学籍管理和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多方面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都给予政策保障。

(一)经费保障

在经费政策方面,学校提供相应配套经费支持,教学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运行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维护、学生实习、企业教师评聘、毕业设计、各类科技竞赛、学生、指导教师和有关管理人员的奖励给予配套经费支持等。

(二)学生遴选和学籍管理

在学生遴选方面,实施“卓越计划”院系在新生入学初召开招生宣讲会,向学生和家长详细介绍计划基本情况和招生政策后,院系根据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潜质要求,对报名学生进行考核遴选。

在选拔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校部分院系试行柔性评估机制和动态进出机制,保证计划开展的健康和活力。

在学籍管理方面根据“卓越计划”培养需求,对入选学生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

入选学生的学籍管理,本科阶段由教务处负责,研究生阶段学籍由研究生院负责,企业学习阶段由企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在选课、学分等各方面贯彻因材施教、自由灵活的原则。

特别是在企业学习阶段,根据学业和项目进度发展的需要,部分课程可以免修或者缓修。

(三)教师评聘与考核

学校出台“双师型”教师聘任、考核与晋升政策,避免套用科研教学型教师的标准,注重工程实践经历的积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化,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建立体现工程型师资队伍特色的团队教师考核与管理机制,引导教师做到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学术研究、项目研发相长。

为加强高水平企业教师的引进,着手实行设立企业教授、企业副教授、企业讲师职称评定机制。

实施完整的企业教师聘任流程。

(四)院系层面的典型性的政策措施

1.我校软件学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即“南京大学-趋势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为核心的管理制度。

由于吸纳了企业代表作为委员,委员会实际上发挥了企业界和学校之间的纽带作用。

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能够调整中心政策、规划中心发展、指导中心工作,从而不断适应发展中的业界需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长期符合“卓越计划”标准。

2.我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鼓励引进人才为卓越工程师班开设英语授课课程,每门课程的建设配套5万元的资助。

鼓励年轻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国外相关工程类课程的授课情况。

3.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行国际化师资延揽计划,同时进行优秀师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量子通信”课程聘请美国大学教授授课,“卫星通信”课程聘请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授课,“操作系统”课程聘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根据学院教学需求授课。

四、培养模式

(一)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关于“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卓越计划”各院系依托学校985项目中设立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比较研究项目”,坚持“两个结合”,即把人才培养理念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际相结合,把研究成果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选取一所或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开展国际化比较,通过与相关或相近专业开展国际化比较研究,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学校坚持在三三制教改框架下,结合“卓越计划”培养目标,构建符合工科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不断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通识课程模块,我校目前通识课立项94门,已开73门,新生研讨课立项167门,已开153门,高年级研讨课立项119门,已开77门,在立项的94门全校通识课中,文学艺术与美感30门,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14门,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13门,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11门,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11门,价值观与思维方法10门,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5门。

经过近年的大力建设,课程数量上已初具规模。

我校在下一阶段将加大工科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

在专业课程模块,着力推动符合各专业特点的精炼的专业课程模块。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南京大学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基础Ⅰ-Ⅱ”(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二年级上学期)、“建筑设计Ⅰ-Ⅶ”、“毕业设计”、“建筑设计研究

(一)、”“建筑设计研究

(二)”(从二年级下学期—研究生一年级),是本专业最为重要的主干核心课程。

本课程体系以建筑设计为核心,通过高度集约化、体系化的设计课程设置,从知识传递—技能训练—创造力培养三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改变了以往建筑设计课做不同建筑类型重复训练的只注重技能训练,而不注重知识传递与创造力培养的模式。

通过设计课,学生不仅能学习建筑设计技能,还能学习相关技术与人文知识,更能训练创造性思维。

再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其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规划思路借鉴了2004年由学术界,产业界,政府和职业社区共同制定发布的国际公认的软件工程学科教程SE2004和人才知识标准SWEBOK,建立了满足卓越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针对(由小及大)软件系统的构建,设立教学主线,循序开展专业教学;围绕具体系统构建项目组织综合性知识教学,理论教学、讲解案例、实践用例同步展开,并面向具体问题进行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与创新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程规划思路借鉴了2009年由学术界,产业界,政府和职业社区共同制定发布的软件工程研究生教学计划GSwE2009,涵盖了其中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域,并且着重强调了“系统开发深入”和“项目管理扩展”,从而更好的完成对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学校一方面依托新生研讨课、高年级研讨课等新型课程,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另一方面,推动参与计划院系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尝试适应“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校建筑学专业探索并试行课程教学团队和设计工作坊教学形式。

针对建筑学核心课程——建筑设计,每个设计课程必须由一个由教授、讲师组成教授团队带领本科生进入相应的设计工作坊中进行教学工作。

现行的教授团队制和设计工作坊两种教学模式将可以直接针对本科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进度、重点和难点进行全方位指导,为学生提供答疑、讨论和进行课程学习交流等,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师资队伍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师资建设上,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着力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拥有一定工程经历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一)校内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依托南京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坚持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工科教师培养体系。

组建“名师+团队”工科教师教学队伍,以引进和培养拔尖中青年高层次工程创新人才、极具发展潜力的年轻后备和团结协作的工科教学团队为重点。

一方面,选送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世界顶级工科名校进修学习或访学,注重培养工科教学名师;另一方面,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建立青年教师“传、帮、带”制度,选送青年教师到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知名企业参与工程实践或研究,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业务水平和工程意识。

“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避免套用科研教学型教师的标准,注重工程实践经历的积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化,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二)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学校各相关部门正积极建立企业教授、企业副教授、企业讲师职称评定机制。

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工业技术专题讲座、短期课程、实习实训项目指导、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指导工作。

企业副教授以上方可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硕士学位论文。

每年定期举办兼职导师聘任仪式。

六、校企合作

学校依托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完善组织架构,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整合校企工程教育教学资源,创新工科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计划的总体情况

我校与众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例如,南京大学软件学院与90余家合作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期探索面向设计院、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新模式,现已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南京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知名设计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建立健全了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和实践教育中心,与设计院、企业共同培养符合建筑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善创新的优秀建筑设计人才。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和运行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合作推进课程建设

合作企业全面参与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和执行,共同确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

合作企业安排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研讨,协助实现并完善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和调整。

企业就学校和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和评价参与意见,帮助学校了解企业对工作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使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更具灵活性、规范性和市场性。

2.校企合作增强实训环节的作用

在新型的校企合作框架下,在实训阶段,引入真实企业环境,设计实训内容。

例如,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展三个阶段的实训:

在PSP实训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软件开发基本规范,掌握个人软件过程;在计划驱动软件开发实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制订计划、管理计划、修正计划,并遵循计划开展开发活动的方法和习惯,掌握小组软件过程;在敏捷软件开发实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具备遵循敏捷思想和方法进行开发的能力。

再如,我校建筑学专业于2012年暑期派出20多位本科生到南京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直接参与近50余项建筑项目,涉及到实际方案设计,文本分析与制作,再到项目汇报和施工图绘制各个环节。

从学生鉴定表以及指导老师的意见反馈,学生们从对实际项目真实设计工程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这既检验了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有关建筑设计专业能力的重要历练,实现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的新高度,加强学生对职业新的认识和未来发展的定位。

此外,也能够充分了解设计单位的相关工作制度,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融入到毕业后的工作中去。

在上述体制下,学生的实习经历一方面可以给自己的发展积累了工作经验,能够尽快融入实际的企业氛围,缩短就业适应周期;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南京大学“卓越计划”相关专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产业界需求的真实参照和依据。

3.企业协助学校培训师资

学校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鼓励实施“卓越计划”院系派遣青年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和实际项目开发。

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真实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学习最新的企业化软件编程知识与技巧,熟悉标准化的软件开发流程与质量保证体系,积累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实际经验,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与需求,帮助教师实现知识更新,丰富教学案例,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最终提升其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使之逐步具备软件教学工程化、市场化的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带动整个学院乃至学校的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受训教师的教学质量。

4.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

为深化校企合作,我校着力推动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

例如,软件学院为保障学生权益,由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训工作办公室共同做好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安排好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生活,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企业有权与学生签订保密协议、知识产权约定等规章制度约定(详见附件)。

(二)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企业培养阶段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

我校与合作企业签订相关协议,按照协议规定,企业和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习。

合作企业提供学生工程实习期间必需的场地、设备等工作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障条件,承担对学生在企业工程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并为学生办理实践期间的意外伤害保险。

根据学生在工程实习期间的实际工作表现给予适当奖惩,即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扬奖励,对表现欠佳者及时给予批评,甚至取消实习资格。

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工程实习前,双方共同商定学生工程实习方向,并细化到每个学生。

在合作企业进行工程实习期间,合作企业为每个学生指定了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工程实习期间的指导、协调处理学生在合作企业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定期做好对学生参与项目的检查和评估。

在工程实习结束前,合作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和安排学生撰写工作报告,对学生在工程实习期内实际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鉴定。

通过工程实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企业,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企业设计开发过程和方法,将所学知识很好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大幅度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同时,参与工程实习的学生也为合作企业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做出贡献。

合作企业从实习学生中选择了大量符合要求的学生作为企业员工,缩短了培训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增强了这些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七、国际化

学校秉持“借鉴、学习、提高”的国际化办学方针,不断增强工科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水平。

学校实施“四个一”工程,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提升南京大学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

“四个一”即建设“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批国际点对点联合培养平台”、“一批双语课程及教材”、“一批国际工程师资”。

(一)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即依托学校985项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比较研究项目”,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国际化比较工作,选取一所或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开展国际化比较,通过与相关或相近专业开展国际化比较研究,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三三制”教学改革框架下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形成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

(二)一批国际点对点联合培养平台

所谓“一批国际点对点联合培养平台”,即依托现有学校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如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逐步与合作院校、企业、国际著名的工程教育组织或团体开展工程教育领域的合作。

定期选拔学生到世界一流大学相关工程专业进行访学与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工程教育学生工程设计比赛及实践训练项目。

截至目前,建筑学专业已派遣2批本科生前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交换学习。

我们的学生获得外语水平好、专业能力强的好评,我校交换生在短期内拿到了包括设计课和理论课的全部学分,其中一名学生沈周娅的课程设计作业成绩为优秀,此作业被该校建筑系馆展览和永久收藏。

今年将继续派遣学生赴慕尼黑工业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参加交流。

同时接受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高年级交换生。

2012年,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开展的交流项目有昆士兰大学国际交流学习项目和加拿大科研实习项目。

(三)一批双语课程及教材

所谓“一批双语课程及教材”,即逐步建设一批全英语示范课程、若干全英语工程专业课程或系列双语教学专业课程,并建成一批高水平教材,为开展国际工程教育提供优质资源。

目前,建筑学专业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初步建设4门双语精品课程,深获上课学生的好评。

学校将在下一阶段重点支持卓越计划双语课程和教材的建设。

(四)一批国际工程师资

所谓“一批国际工程师资”,聘请合作院校优秀工程教育师资以及国际知名企业工程研发担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外教。

各专业定期聘请海内外知名工程专家学者到校内举办重大工程领域高水平讲座。

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入跨国公司实习与就业。

八、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一)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一,我校各实施专业构建了一套兼顾专业基础和产业需求,并与国际接轨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通过实施卓越计划,我校大力推进了一批精品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第三,卓越计划的实施,拓宽了高校的办学思路,推动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

校企合作办学使得书本知识和工程实践有效结合,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下一步计划的开展建设工作

第一,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教材建设,探索一套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效教学方法,探索试行一体化的新型工程能力训练体系。

新型工程能力训练体系是与理论教学一体化设计的,既实现了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又实现了分阶段、分类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还可以有效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第二,继续推进国际化办学,依托卓越计划和学校配套的支持,实施“顶级工科师资延揽计划”,聘请国际一流工科师资参与教学,并进一步拓展学生国际交流学习,以深入的国际化办学提升整体质量。

第三,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不仅将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而且探索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三)建议

建议增加“卓越计划”专业的保研指标(包括专业硕士),保证卓越计划研究生阶段的后续培养。

南京大学

2013年1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