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664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docx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docx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试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部分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这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

我们必须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度,重新认识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关系,深入研究马克思著作中的有关论述,结合当今实际与时俱进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中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科学、先进的文化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对文化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地位和作用以及文化发展规律做了准确的把握、揭示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解读

文化发展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并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

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断言:

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2

马克思指出,精神生产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121

“精神生产”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自身文明的象征;

马克思。

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P53

恩格斯在1894年1月致瓦。

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是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这是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文化发展不具有根本意义上的独立性,它必然依附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并为这一生产方式所规约。

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化发展遵循着生产的普遍规律,文化产业发展遵循着一般经济规律,因其而发展,也为其所制约。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和其他物质领域产业发展一样,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坚持走产业发展道路。

经济是基础,为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

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

在经济、文化二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所决定,并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

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

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先进文化有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言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文化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规律

“精神生产”有自己的规律,即美得规律,人按照美得规律来创作。

马克思。

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P54

要做到按美的规律办事,就必须克服浪漫主义、就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就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就必须克服功利主义。

要研究和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规律。

制造业是需求创造供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供给创造需求,关键是要提高文化品的供给能力,即文化创造能力。

  文化在消费的过程中可传播、可孵化、可使用、可复制、可集成,这个过程重复次数越多,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越强,文化产品的价值越高。

而制造业的产品是在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市场的交易、交换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消费完了这个物质就消失了,因此如果说一个好的文化产品被复制、被使用的次数越多,被孵化的可能性越大,作为集成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它的竞争力就越强。

  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以若干个具有创意、创造、创新能力的人作为基本的生产单位,以人为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把有创造力的人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文化精品、震撼人心的作品,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时代主流的大格局型的作品,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

文化对其他行业,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渗透性、融合性、支撑性,做文化绝不单单是做一个文化产业园,做一个动漫,而是真正要把一个大国的文化觉醒、文化自觉变成一个国家的战略,使我们的文化具有比资本渗透力还强的竞争力。

 

文化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的生产与消费,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高的境界是精神方面的文明境界。

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0-44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要始终坚持遵循这一根本原则,真正实现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

从这个视角看,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根本性质和根本目的上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体现,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健康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要想在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为主体和主导。

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就要求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内容为王,把提升文化产品质量作为基本的着力点。

对文化产业来讲,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把内容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以内容赢得产业发展优势。

坚持内容为王,就是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注重文化的先进性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把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弘扬,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内容生产质量的核心标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不能以经济效益损害社会效益,更不能以商品属性排斥意识形态属性。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这“两种效益”和“两个属性”的关系,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陈崎嵘

  文化观即对文化问题的根本看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关于文化的地位作用问题

  我们党把文化的发展与党的执政兴国、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与党执政兴国之间的内在联系。

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

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必将对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理念和方式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化与民族生存、发展之间的依存关系。

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础。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这些都是在总结历史和分析现实基础上得出的精辟论断,符合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现实,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文化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

我们不但要抢占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也要抢占先进文化的制高点。

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认识,十六大提出了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关于文化的先进性问题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一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既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又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广采博纳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又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现代特质。

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社会主义文化能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它能够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现阶段,它能够帮助人民群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社会主义文化在立场和价值取向上,强调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为己任,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创新的品质。

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与时俱进,能客观反映文化自身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它既具有牢固的民族根基和历史传统,又承认人类的基本价值和审美趣味;既能海纳百川地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能大浪淘沙般扬弃陈腐落后的东西。

  关于文化的发展问题

  我们党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许多重大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且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提出了一整套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现实途径。

  确立了以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途径。

一是文化内涵的创新。

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创造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够引领世界风骚的先进文化。

二是文化体制的创新。

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必须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文化的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一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确立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长远目标。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各项事业一样,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应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要切实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自主经营、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实力,在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对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同样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方面,人们的生产及消费应具有正确的目的,才能将生产及消费过程引向健康的道路。

另一方面,只有当社会的生产及消费具有正确的发展轨道,才能使人在生产及消费的过程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蒋南平、向仁康。

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评尹世杰先生的《略论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

经济论坛,2013.(5)

倡导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变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商品观,商品是价值及使用价值的统一。

而使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消费方面,而更是精神的消费方面,所以发展文化产业及产品要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的含量从而提高精神生活的消费含量。

要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最高层次,反映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精神文化领域扩大了,高层次精神文化活动增多了,就有利于移风易俗,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尹世杰。

深化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J】。

求索,1996,

(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直关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问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这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文化的根本属性和内涵

  在当今世界,文化被称为软实力,这极其明显地表明,无论是对一个国家社会自身的发展还是国际交往,文化都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可是,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它究竟是起着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国际间正常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软实力”,还是单纯起着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国际霸权的“软实力”,这是大相径庭的。

在这种区别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贯穿其中的社会制度和指导思想。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文化的根本属性和内涵。

软实力只能说明文化的作用,而文化的社会属性和内涵才能说明这种软实力的先进性。

我们重视社会主义文化,正因为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

在国内,它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在国际上它倡导文化友好交往和文化相互借鉴,有利于国际和谐关系的建立和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先进文化

  从世界范围看,文化是多元的;从国内来看,同一国家文化也有多样性。

既然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就有个重大理论问题,即文化先进与否有判断标准吗?

我们认为有。

文化问题上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都是片面的。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并不是单纯基于意识形态需要的论断,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既有科学标准也有价值标准。

  从科学标准来说,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不仅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本质,而且表现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文化。

在当代中国,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以科学态度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吸收外国文化的积极成果,才能引领国内多姿多态多样的文化思潮,使其有利于而不是妨碍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发展。

如果放弃或者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中指导地位,西方腐朽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国内残存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沉渣泛起,就会大大冲击和妨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尤其是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国际国内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变化,各种思潮极其活跃。

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条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除了科学标准外,还有价值标准。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会自认为是非先进的或落后文化。

在当今世界,站在不同的立场,对文化的先进与非先进的评价可以迥然不同。

西方政治家和思想家认为他们那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的自由、民主、人权观念是最先进的文化,而且是普世的、永恒的终极的文化。

我们认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人权观念在反对封建斗争中曾经是先进文化,起过引领当时社会思潮的方向性作用。

但随着世界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和人权观念,不断暴露出它的阶级局限性和虚伪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内容的先进文化。

它肯定西方启蒙思想家自由、民主人权观念的进步性,也不否认与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有其历史进步价值。

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自由、民主和人权观念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性,具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和价值内涵。

抽象掉社会制度的特性和指导思想,把自由、民主、人权、和谐、平等变为一个空洞的似乎任何社会、任何人都能接受的概念,就会在核心价值问题上陷入迷途。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的民主,社会主义人权最根本的是保障国家的主权、发展权和广大人民的生存权以及受社会主义法律保障的各种权利;我们需要的平等不是抽象的平等,而是实际的平等,即最终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人人共同富裕的平等。

因此,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任何价值性概念,尤其是核心价值概念,不能是简单地从中国传统文化或西方已有价值范畴中的不同组合,而必须在每个概念的内涵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使其真正反映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条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核心价值的内涵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而不是一系列抽象概念。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先进文化中的指导地位,是否会妨碍文化产业的发展?

答案是否定的,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既要发展文化产业也要发展文化事业,这两种文化实体有区别但也有共同性。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往往要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承载。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广泛宣传它们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借助的是它们的先进科学技术。

这样,它们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有某种强势地位。

西方文化产业,不单纯是牟利的文化企业,同时又是意识形态的阵地。

对我们来说,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虽然它们在产权和管理方面存在区别,但它们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文化单位,因此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都应该以不同方式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观念。

  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中,我们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充分意识到文化产品的价值内容。

即使在国际上,我们同样应该使我们的文化产品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特有价值观念,不能像西方政治家嘲讽的那样,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能出口电视剧。

如果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可以不管社会效益,只管经济效益,以媚俗、低俗、庸俗的内容,成为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宣传员”,甚至有伤国格以迎合西方的需要,这肯定背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建设方针。

当然,我们强调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中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指导经营方针和经营者的理念说的,而不是说文化产品都是硬邦邦的意识形态的话语。

如何使文化产品喜闻乐见和具有吸引力,同时又坚持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是衡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一个尺度。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和哲学工作者应该发挥它的特殊作用。

全部人类的文化史表明,在特定历史时期处于先进地位的文化都有相应的比较进步的哲学作为支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如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就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如何建立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这是全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通过理论工作者发挥作用的一种方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基本遵循。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和吸收外国文化的积极成果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态。

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重视传统,面向未来。

这一文化不仅反映与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本质要求,而且反映与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人的能力的发展、需要的满足、个性的张扬获得了经济政治制度的保证,人的“异化”“物化”将逐步消除,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是从事各种活动、特别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因而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也在创造社会精神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为文化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南。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过程。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

因此,文化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文化模式。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决定文化的发展。

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

因此,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条件,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并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最集中的体现。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符合时代变化潮流、体现文化发展方向、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先进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最集中的体现。

发展先进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它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为其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