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风貌保护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602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江历史风貌保护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九江历史风貌保护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九江历史风貌保护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九江历史风貌保护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九江历史风貌保护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江历史风貌保护规划.docx

《九江历史风貌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江历史风貌保护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江历史风貌保护规划.docx

九江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第四章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一、风貌环境构成要素

九江名城历史环境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组成。

自然环境:

包括江湖水系、山川形胜、古树名木等。

“众水一山围江城”,古城地处大江(长江)、大湖(鄱阳湖)、大山(庐山)的包围之中,它们构成了九江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它们对城市的选址、城市特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仅提供了优美的自然背景,而且也因九江先民的生活、生产、休憩等活动,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人文环境:

指人们建城活动产生的物质环境以及反映居民社会生产、生活习俗、民情、文化艺术、礼仪风俗等构成的人文内涵。

九江古城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后因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军事优势,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重要水运商埠;同时,倚靠长江、鄱阳湖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城市;九江还是半殖民地经济最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口岸城市之一。

此外,九江秀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名贤硕儒,他们为古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九江城就是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形成了以滨水历史街区、传统街巷为骨架,以大量古建筑群、古码头及文物点为节点,以古树、古迹等历史遗构为点缀,以水网纵横的河道为脉络的人文环境特征。

各环境要素构成如下:

山脉:

庐山

自然环境江湖:

长江、鄱阳湖、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琵琶湖

气候:

亚热带东亚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

文物古迹:

锁江楼塔、能仁寺、烟水亭、寻阳城遗址、浪井、岳母墓、陶渊明墓、石门涧摩崖石刻等

民居街巷:

湓蒲路

人文环境商业街区:

大中路、庾亮南路

历史人物:

大禹、秦始皇、汉武帝、灌婴、司马迁、孙权、周瑜、

李白、白居易、周敦颐、徐霞客等

民间工艺:

剪纸、浔阳纸扎、星子金星宋砚、修水石楠木梳等

风俗节庆:

春节、元宵、花朝、寒食、清明、端午、六月六、七夕、中元、中秋、腊八、除夕

土特产品:

九江桂花酥糖、陈年封缸酒、羽绒制品等

民俗文化:

九江方言、客到筛茶、庙会、九江春阳腔、九江采茶戏、黄梅戏、九江民歌、民舞、曲艺等

二、历史风貌特征分析

优越的区位条件使九江融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体。

庐山:

是九江古城重要的环境载体,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江:

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流,史称浔阳江,是九江古城重要的发源地,历史上灌婴筑城凿浪井,公瑾甘棠点水军,董奉杏林救黎民,乐天江头感琵琶,东坡月夜探石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城与江”有关的故事。

鄱阳湖:

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它北萦长江,西屏庐山,碧波万顷,水天相连,渺无际涯,其优美的湖泊环境为古城创造了无限的生机和灵气。

唐代王勃在《滕王阁诗序》中所写“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名城:

九江是一个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北宋“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就是这片美丽山水哺育出来的杰出人物;九江地处交通要道,襟江带湖,背倚庐山,又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九江亦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口岸城市之一,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

九江“将成为江西富省之唯一商埠,……中国南北铁路之一中心”。

因此九江形成了因水而生、因港而起、因埠而兴、因商而盛的古城历史格局。

因水而生——襟江带湖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运条件、长江航运的开发促进了九江港口的形成。

因港而起——随着九江港口的发展,长江流域的开发与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贸易逐渐兴起,九江日趋成为农副产品集散地,九江港口的集散功能日益凸现。

因埠而兴——开埠通商是九江在近代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九江是当时第二批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有限开埠使九江较早接受了西方工业文明和资本,发展航运和商贸金融业,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发展。

因商而盛——开埠后,九江成为江西省唯一进出口港城,九江与上海、南京、武汉等沿长江主要城市的航线开通,农副产品集散及进出口转运迅速发展,有力带动了九江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九江一度成为与芜湖、镇江、无锡齐名的长江“四大米市”之一和与汉口、福州齐名的全国“三大茶市”之一。

综上所述,九江名城整体风貌特征概括为:

城座水中,水映城垣;山水相依,湖城共融,山、江、湖、城与历史人文内涵共构的城市风貌格局。

三、风貌保护原则

1、维护城市基本历史格局原则。

九江城市是源于依托长江倚水形成发展起来的滨江城市,形成了沿江布局发展的带状空间形态和总体城市历史格局。

为此必须保护名城传统城市肌理,保护传统城市空间和自然环境,尊重城市结构的历史性和传承性。

2、突现城、水交融特色原则。

九江城市不久外部环境倚江畔湖,而且城区内湖众多,具有极好城、水环境,构成了突出的城、水交融的城市风貌特色。

规划应充分考虑风貌环境保护与自然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城市文化景观特色的创造相结合,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山水景观相融共存的城市风貌。

3、风貌视廊控制原则。

九江城市由于历史遗存较少,且呈点状分布,缺乏有规模、集中布局的老城区(片)。

因此,充分利用江、湖、山体和古建筑(塔、楼)制高点,控制好城市重要的视线走廊,使之形成视觉感官的有机脉络,同时切实保障主要城市视廊的通透,使之达到显现古城历史风貌的效果。

四、城市整体风貌保护

根据九江城市用地布局和空间环境特色,规划重点在中心城区确定五大风貌保护区:

城市滨江风貌带保护、城市滨湖环境整体风貌保护、古寻阳城遗址环境风貌保护、八里湖周边区域规划建设控制、沿庐山山麓风貌带保护和历史风貌视廊保护。

1、城市滨江风貌带保护

滨江风貌带西起货运码头,东至美孚油库,东西长约20公里,北以长江为界,南以内四湖(八里湖、南湖、白水湖、琵琶湖)北岸线为界,纵深约300—500米不等。

该区是展示九江军事要塞之城和商埠重港之城的主要场所,也是古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分布主要文物古迹现仍有九江标志性古塔——锁江楼塔,还有美孚洋行、美孚油库、浪井以及近年重建的著名历史名胜浔阳楼、琵琶亭等。

目前沿江建筑自西向东依次为码头(货运)、商业、旅游、办公、住宅、行业管理、厂房,层高分别为1—2层,8—18层,2—3层,4—7层。

滨江风貌带既是九江的“门廊”,也是面向域外的“城市界面”,其空间形态和建筑结构集中体现了九江市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脉,规划按四个区段进行风貌控制:

①滨江西路(货运码头——交通路段)

此地段有美孚洋行文物点,以多层建筑为主。

整体风貌应结合八里湖的开发,龙开河的疏通,严格控制建设,随着新区建设,形成山、水、城为特色的城市空间风貌区,层高控制在18——24米。

②滨江中路

龙开河口——庾亮北路

该区段为九江古城区范围,应结合交通路环境改造,对大中路传统历史地段进行保护性改造,形成反映九江传统商贸的风貌景观。

此区段新建建筑层高应控制在9层(28米)以内,对已建超过此高度的建筑可以适当保留,但应对其外立面进行改造,以使其与传统建筑相协调。

庾亮北路——塔岭北路

该区段是九江市的城市中心区,现状多以十二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为主,规划除流出必要的通江视廊外,基本保留现有的高层建筑,并将其改造成欧陆风情的现代建筑,形成反映九江港口城市特色的历史风貌景观区。

塔岭北路——长虹北路

该区段是体现九江历史文化集中的地段,沿线有琵琶亭、锁江楼、浔阳楼等历史建筑,规划改造原旧电厂,可将其改造为商业、健身、娱乐中心,形成反映九江城市悠久历史的风貌景观区。

长虹北路——东工业区

该区段是江西省的北大门,也是九江市的城市窗口,规划以长江大桥为中心,以白水湖公园为基础,以琵琶亭、岳王祠为点缀,沿长江岸线大片绿林为背景,形成自然生态风貌景观区。

建筑层高不宜超过24米,对已建的高层建筑采取改造或降低层高方式。

③滨江东路(东工业区——美孚油库段)

该区段现多为厂房和住宅建筑为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形成具有现代化工业气息的城市空间风貌。

建筑层高不超过6层、总高18米以内。

2、城市滨湖整体风貌保护

水是城市能活跃起来的重要元素,九江市内的南湖(含甘棠湖)、白水湖、琵琶湖是城市的“血液”,也是古城得以延续的生命源泉,规划除了应加强对湖体自身的净化保护外,对湖区周边的建筑风貌应进行有序控制,沿湖区50米范围内原则上以绿化为主,50—100米建筑控高不应超过18米,100—300米之间建筑控高不超过30米,形成由低到高的梯度空间形态,300米以外的建筑应考虑留出通湖视廊和观湖视线。

3、古寻阳城遗址环境风貌保护

遗址范围内(3平方公里)禁止建任何人工建(构)筑物,加强对遗址水下文物的发掘和保护,所有水下文物都必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发掘,严格保护遗址环境原貌。

保护范围外50-100米陆地范围只做滨湖绿化,100—3范围限建2—3层低密度建筑,300—500米之间建筑控高不超过18米。

在规划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严禁进行商业性建筑和房地产开发,亦不得安排大型文体娱乐设施。

仅考虑遗址博物馆的合理选址建设。

该地段建筑风格应以古朴、淡雅为主,应与遗址历史环境风貌相协调。

4、八里湖周边区域规划建设控制

八里湖是连接九江市区与沙河镇的重要纽带,湖区控制范围包括七里湖、八里湖和赛湖周边地段,湖中有古寻阳城遗址,目前整个环湖地区基本为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为使整个湖区环境与九江古城风貌相协调,并结合九江城市总体规划对八里湖地区基本发展思路,对湖区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如下建设控制建议:

①整体风貌控制

沿湖岸100米范围内均应以绿化为主,保持湖岸自然曲折式线型,禁止对湖岸做人工式砌筑。

湖区内现有湿地应划为湿地公园,并按湿地公园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②湖北部区

该区为货运码头区,直通长江。

用地性质以仓储、对外交通和居住为主,建筑控高不超过6层,并要留出南北向通江、通湖视廊。

③湖东北部区

该区为九江老城区外延的主要发展用地区。

以居住、商业、行政办公为主,在主要节点处可适当安排8—12层的中高层标志性建筑,其它均不应超过8层。

④湖东及东南部区

该区以居住和旅游休闲设施用地为主,沿湖地段以低密度度假型建筑为主,控高不超过3层;远离湖区以居住用地为主,建筑控高不超过6层。

⑤湖西南部区

该区是九江市区与沙河镇之间的联系纽带,以居住、旅游用地为主。

建筑控高在8层以内;沿湖地段以低密度度假型建筑为主,控高不超过3层。

⑥湖中部区

该区域主要为古寻阳城遗址所在地,按古城遗址保护要求管理。

5、沿庐山山麓风貌带保护

庐山风景名胜区是九江古城的“靠山”,也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沿庐山脚下分布大量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是九江古城历史演变的重要见证,随着九江城区的不断向南扩张和侵蚀,已对庐山整体环境风貌造成严重威胁。

规划除了要求对文物本体进行保护外,更应对山体风貌进行全面保护,风景区外围1000米范围内禁止新建任何建(构)筑物,保护自然山体轮廓,规划要求留出三条主要观山视廊。

6、历史风貌视廊保护

视线走廊组织的目的,是为建立文物景观点和自然景观点之间以及自然景观点和自然景观点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呼应关系,使分布较为散乱的文物点之间与自然环境互相协调,融为彼此呼应连接的有机整体,并使标志性景观点的地位得到突出和强化,构建方向指认系统,增强地标识别性。

视廊选择主要依据为:

地标性自然环境:

长江、鄱阳湖、庐山。

长江、鄱阳湖是古城赖以生存的根本,庐山是古城外部空间环境的制高点,也是古城具有标志性的外部空间环境和背景轮廓线。

主要视廊控制点:

锁江楼塔、大胜塔、烟水亭、美孚洋行旧址、九江天主堂、东林寺等,它们是古城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

综合上述各点的具体情况,分别选择和确定各视廊的视点、视高、视线、视域和被视区域,最终确定视线通廊如下:

①滨江历史文化景观通廊

美孚油库——锁江楼塔——揖庐亭——美孚洋行——八里湖

②通内四“湖”视廊

白水湖——南湖——八里湖

③通鄱阳湖视廊

美孚别墅旧址——琵琶湖——鄱阳湖

④观庐山山体视廊

a、通“江”贯“湖”望“庐”视廊

九江长江大桥——白水湖——庐山

b、老龙开河通“庐”视廊

美孚洋行——老龙开河——烟水亭——俞氏山庄——庐山

c、通“城”贯“湖”望“庐”视廊

长江——浔阳城遗址——八里湖——东林寺——广济桥——庐山

五、历史城区保护框架

1、历史城区范围界定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相关内容,历史城区是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九江历史城区范围的划定以清末九江府城和近代租界为主,适当延伸至南湖周边,总面积为5.2平方公里。

2、保护框架的主题

九江古城保护框架主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主题之一:

军事要塞之城——长江、烟水亭

主题之二:

文化昌盛之城——浪井、揖庐亭

主题之三:

商埠重港之城——美孚洋行、台湾银行、索江楼塔

主题之四:

佛道宗教之城——能仁寺、天花宫

3、保护框架的结构

名城历史风貌保护框架强调的是城市空间的保护,它是由点(节点)(古建筑和标志性构筑物)、线(城市主要通道或视线重要观赏轴线如传统街道、河流等)、面(由古建筑群、园林环境、传统居民群落及历史地段和街区)三种因素组合成为一个整体。

按照节点、轴线和区域三部分内容,确定九江古城保护框架为“一面二带三区九点”。

一面——为九江历史城区。

二带——沿长江南岸的滨江历史风貌带和沿南湖周边的滨湖自然风光带。

三区——古城的三个历史地段保护区:

大中路西段、滨江路原租界区历史地段、庾亮南路历史地段。

九点——历史城区内位于历史地段之外的九个文物古迹点:

邓如琢花园旧址、忠烈亭、天花宫、烟水亭、揖庐亭、浪井、二十四师叶挺指挥部、东作门、寻阳楼。

4、保护框架保护

(1)外部空间轮廓控制

历史上的九江古城与其外部环境相互统一、协调,构成了山、江、湖、城、塔五个层次的空间轮廓,在视觉上形成三条特色空间轮廓:

依托长江与南湖构成的水轮廓;依托以庐山为主体连绵群山构成的山轮廓;以历史地段和文物古迹构成的城轮廓。

古城轮廓线的保护重点是要保护九江山水城市特色,保证庐山的制高点地位,以及周围山形和江势的优美城市轮廓线,避免新建建筑对山川形胜特征和重要地形地貌造成破坏。

通过控制建筑高度,利用绿化等措施展示城址环境,保护和展示九江古城的格局,通过采取“显山露水”、绿化遮挡等方式整治环境,强化山水城市的结构关系。

沿长江南岸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界面,应重点保护和恢复沿江传统历史建筑和街区,结合古城要求改造现有建筑,体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

(2)内部空间保护要求

九江古城内部空间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历史地段和一些标志性景观节点(大胜塔、烟水亭等),对这些构成内部空间的重要元素,规划要求对现状中有特色的城市空间进行保护,对历史上曾经具有鲜明特色而目前已经失去的城市空间酌情恢复,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前提下,对城市空间进一步整理和塑造,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系。

(3)建筑高度控制

①建筑高度现状分析

九江历史城区内新、旧建筑混杂,建筑高度参差不齐,从1—30层均有分布,高层建筑主要沿江、湖分布,这些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严重破坏了古城的整体外部轮廓,历史地段和主要文物点周边亦被一些新建高层建筑包围,文物点之间的视线通廊被隔断,历史上的标志性景观(如大胜塔、烟水亭等)失去了最佳观景视廊。

现状建筑分析如下:

1—3层:

主要分布于大中路、湓浦路、庾亮北路、塔岭北路及能仁寺周边,呈片状分布,多为坡顶,五、六十年代建造,以私房为主,占地面积为75.3万平方米。

4—6层:

主要分布于庾亮南路、甘棠南路及浔阳东路两侧,基本上是成片分布,多为七、八十年代建造的,以单位住宅为主,占地面积为40.5万平方米。

7—12层:

主要分布于浔阳路、浔阳西路及环城路两侧,呈线型分布,多为九十年代所建,以商品房开发和单位集资建房为主,占地面积为27.2万平方米。

12层以上:

超过12层的建筑在历史城区内大约有30栋左右,沿南湖东岸和长江南岸一带,点状分布,主要为本上世纪末和本世纪所建,其性质主要是宾馆、高档住宅、写字楼等,占地面积为5.5万平方米。

②高度控制原则

a.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现状,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b.保护古城整体风貌,结合现代生活,突出传统特色。

c.协调古城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既保护好古城的传统风貌,又为合理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

③高度控制规划

高度控制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历史城区传统特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建筑情况和用地规划,确定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点以及各古城内外部空间视线通廊的高度控制要求,假定文物建筑的底层标高为±0.00米。

a.保护范围的高度控制——文物古迹本身及其附属建筑的建筑高度控制为原高。

b.建设控制地带的高度控制——建设控制高度为6层,总高度控制为18米。

c.风貌协调区的高度控制——规划视其保护性质和内容以及周围具体现实情况,建筑控制高度为9层,总高度控制为28米。

在上述控制范围内,对于已经建成的妨碍视廊景观的建筑如农工商超市、九江港务局等,规划建议采取搬迁和降层等方式进行改造;对已建超过控制高度的建筑,如果对文物古迹影响不大的,原则上予以保留。

考虑历史城区内历史建筑所形成的整体风貌,是城市重要的景观特色,新建或改建的建筑风格在体量、色彩上与邻近的历史建筑应相协调。

(4)视线通廊控制

根据九江历史城区内各文物景观点的具体情况,以大胜塔为中心,在历史城区内确定八条视线通廊:

大胜塔——烟水亭:

空间控制视廊(虚廊);

大胜塔——天花宫:

大胜塔——甘棠南路——天花宫(实廊);

大胜塔——揖庐亭:

大胜塔——庾亮北路——揖庐亭(实廊);

大胜塔——锁江楼塔:

大胜塔——塔岭南路——塔岭北路——滨江路——浔阳楼——锁江楼塔(实廊);

大胜塔——东作门:

空间控制视廊(虚廊);

烟水亭——天花宫:

可视视廊(实廊);

烟水亭——长江:

可视视廊(实廊);

天花宫——忠烈亭:

可视视廊(实廊);

六、历史城区基础工程环境整治

(一)道路交通整治

1、道路交通现状

(1)城市道路交通概况

①对外交通

九江是江西的北大门,地处京九铁路和长江交汇的十字交叉点,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a、水运

九江市处长江微弯凹岸段,深泓靠九江一侧,常年航道水深均超过4M,具有良好的建港条件。

全市总通航里程970KM,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市内152KM;内河、内湖通航里程818KM,其中鄱阳湖区通航里程289KM;修河水系484KM。

目前,九江市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112个,年核定通过能力为2221万吨和430万人次。

b、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有京九、合九、武九线3条线路,铁路专用线拥有股道条数53条。

全市境内铁路总里程389KM,营运里程159KM,江西最早的铁路——南浔铁路纵贯市境南北。

城市现有铁路车站五座,分设于南浔、京九和专用线上。

c、公路运输

全市拥有105、316国道2条、省道16条、县道28条,另有昌九高速、九景高速在市区相连,规划中的武吉高速也即将兴建。

全市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已形成以城市为节点,各级公路相连,城乡相通的公路网。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728.312KM,其中高速公路境内长178.712KM,国道境内长216.8KM,省道境内长897.9KM,县道总长518.67KM。

d、航空运输

庐山机场位于黄老门至马回岭铁路西侧约1KM处,系军民两用机场,距市中心32KM,能适应波音737型飞机起降。

②城市道路

市区共有主干道22条、次干道29条。

道路网结构老城区以甘棠湖、南门湖为中心,略成放射状,新城区基本为方格网状。

城区主次干道总长83.5KM,以沥青路面为主,主干道宽20—40m,次干道宽8—26m。

③城市交通

九江长途汽车站位于浔阳路中段,靠近市区中心,地处九江客运港和九江火车站之间。

市区机动车辆保有量51376辆,其中二轮摩托30524辆,三轮摩托或微型汽车3323辆,小客车或小于3T的货车13380辆,大客车或小于9T的货车3064辆,9—15T的货车974辆,铰接式客车或大平板车11辆。

④城市公共交通

九江市目前有33条公交线路,其中郊区线路5条,跨省公交线路1条,公交线路总长392KM,线路网长度156.1KM。

全市共有公交营运车辆321辆,其中空调车128辆,主要线路班次密度达30趟/小时,平均班次密度12趟/小时。

(2)历史城区道路交通

九江历史城区道路呈网状分布,有滨江路、浔阳路、浔阳东路、庐山北路、庐山路、庐山南路6条主干道,环城路、环城东路、甘棠北路、甘棠南路等9条次干道,另外有滨江路(西段)、湓浦路、大中路西段、庚亮北路、庚亮南路、塔岭南路6条传统街道,两侧文物建筑或保护古建筑分布较密集。

九江长途汽车站位于浔阳东路中段,九江港位于滨江路北侧。

(3)存在的问题

①城市主干道分布不均匀,导致主次干道与支路秩序混乱,交通不畅。

②历史城区道路分布较为散乱,次干道、支路弯曲、狭窄,不能有效组织交通,道路使用效率低。

③历史城区缺少社会公共停车场。

④长途汽车站、港运码头位于历史城区主干道边,引起交通阻塞。

⑤传统街道商业金融业、教育科研设计和医疗卫生等公共建筑密集,人流、车流拥挤。

2、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①主要通过完善历史城区交通组织和交通设施疏解交通,保持历史城区的原有空间尺度。

②交通设施与环境协调,满足历史风貌的保护要求;区内不宜设置汽车站、公交客运枢纽等大型转换交通设施。

③加强历史传统街道的保护,严禁擅自改变街道尺度,保持或延续原有道路格局。

(2)道路规划

拓宽或延伸环城东路、庐峰路等部分道路,修建文物景点游览步行道,完善区内道路网络结构和组织,形成以滨江路、浔阳路、浔阳东路、庐山北路、庐山路、庐山南路为骨架的网状道路布局形式。

规划九江历史城区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步行道四级和有历史保护价值的传统街道进行规划。

①主干道:

是组织历史城区交通和疏导穿越交通由城区边缘或外围通过的骨架道路。

主干道有滨江路、浔阳路、浔阳东路、庐山北路、庐山路、庐山南路6条,区内总长8803米、宽20—36米、路网密度1.69公里/平方公里。

通过历史城区外围龙开河路、长虹大道、长虹北路城市主干道与区内主干道形成二个环形路网,有利于区内和穿越交通的组织。

②次干道:

是历史城区交通性干道。

有环城路、环城东路、甘棠北路、甘棠南路等9条,区内总长6990米、宽12—24米、路网密度1.34公里/平方公里。

③支路:

是历史城区生活性道路。

规划修建由庐峰东路经东作门至东门口路道路,支路区内总长4623米、宽8—20米、路网密度0.89公里/平方公里。

④步行道:

规划修建或改造浪井、揖庐亭、忠烈亭、邓如琢花园旧址等文物景点的游览步行道,路宽2—6米。

⑤传统街道:

是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道路,两侧分布较多文物建筑或保护建筑。

规划保护或延续街道原有格局和空间尺度,保护街道两侧建筑界面的特征。

传统街道有滨江路西段(同时具有主干道功能)、湓浦路、大中路西段、庚亮北路、庚亮南路、塔岭南路6条,总长5281米、宽8—20米、路网密度1.02公里/平方公里。

九江历史城区道路总长(除步行道外)24431米、路网密度4.70公里/平方公里。

(3)交通设施规划

规划将位于浔阳东路的长途汽车站搬迁至历史城区外的火车站旁,避免长途客运转换对区内交通的干扰。

在区内历史地段主要出入口或文物古迹集中地段设置公共停车场,便于文物古迹展示利用交通组织,规划共设4个公共停车场:

将原长途汽车站改建为公共停车场;在滨江路、龙开河路、南湖路旁各建一个地下公共停车场。

在详细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