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楼板180mm厚高支模专家论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9138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层楼板180mm厚高支模专家论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层楼板180mm厚高支模专家论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层楼板180mm厚高支模专家论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层楼板180mm厚高支模专家论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层楼板180mm厚高支模专家论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层楼板180mm厚高支模专家论证.docx

《一层楼板180mm厚高支模专家论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层楼板180mm厚高支模专家论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层楼板180mm厚高支模专家论证.docx

一层楼板180mm厚高支模专家论证

扣件式钢管支架楼板模板安全计算书(一层180mm厚楼板)

一、计算依据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5、《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JGJ300-2013

二、计算参数

基本参数

楼板厚度h(mm)

180

楼板边长L(m)

楼板边宽B(m)

5

模板支架高度H(m)

主梁布置方向

平行于楼板长边

立柱纵向间距la(m)

立柱横向间距lb(m)

水平杆步距h1(m)

立杆自由端高度a(mm)

400

架体底部布置类型

垫板

次梁间距a(mm)

300

次梁悬挑长度a1(mm)

200

主梁悬挑长度b1(mm)

200

主梁合并根数

1

结构表面要求

表面外露

剪刀撑(含水平)布置方式

普通型

计算依据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荷载参数

基础类型

混凝土楼板

地基土类型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

架体底部垫板面积A(m^2)

是否考虑风荷载

架体搭设省份、城市

湖南张家界

地面粗糙度类型

B类

模板及其支架自重标准值G1k(kN/m^2)

新浇筑混凝土自重标准值G2k(kN/m^3)

24

钢筋自重标准值G3k(kN/m^3)

计算模板及次梁时均布活荷载Q1k(kN/m^2)

计算模板及次梁时集中活荷载Q2k(kN)

计算主梁时均布活荷载Q3k(kN/m^2)

计算立柱及其他支撑构件时均布活荷载Q4k(kN/m^2)

1

基本风压值Wo(kN/m^2)

简图:

(图1)平面图

(图2)纵向剖面图1

(图3)横向剖面图2

三、面板验算

取b=1m单位面板宽度为计算单元。

W=bh2/6=1000×122/6=24000mm3

I=bh3/12=1000×123/12=144000mm4

1、强度验算

A.当可变荷载Q1k为均布荷载时: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q1=×{[G1k+(G2k+G3k)h]b+}=××+(24+×180/1000)×1+××1)=m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q2=×{[G1k+(G2k+G3k)h]b+×}=××+(24+×180/1000)×1+×××1)=m

取最不利组合得:

q=max[q1,q2]=max,=m

(图4)可变荷载控制的受力简图1

B.当可变荷载Q1k为集中荷载时: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q3=×{[G1k+(G2k+G3k)h]b}=××+(24+×180/1000)×1)=m

p1=×=××=

(图5)可变荷载控制的受力简图2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q4=×{[G1k+(G2k+G3k)h]b}=××+(24+×180/1000)×1)=m

p2=××=×××=

(图6)永久荷载控制的受力简图

取最不利组合得:

Mmax=·m

(图7)面板弯矩图

σ=Mmax/W=×106/24000=mm2≤[f]=31N/mm2

满足要求

2、挠度验算

qk=(G1k+(G3k+G2k)×h)×b=+(24+×180/1000)×1=m

(图8)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受力简图

(图9)挠度图

ν=≤[ν]=300/400=

满足要求

四、次梁验算

当可变荷载Q1k为均布荷载时:

计算简图:

(图10)可变荷载控制的受力简图1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q1=×{[G1k+(G2k+G3k)h]a+}=××+(24+×180/1000)×300/1000+××300/1000)=m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q2=×{[G1k+(G2k+G3k)h]a+×}=××+(24+×180/1000)×300/1000+×××300/1000)=m

取最不利组合得:

q=max[q1,q2]=max,=m

当可变荷载Q1k为集中荷载时: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q3=×{[G1k+(G2k+G3k)h]a}=××+(24+×180/1000)×300/1000)=m

p1=×=××=

(图11)可变荷载控制的受力简图2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q4=×{[G1k+(G2k+G3k)h]a}=××+(24+×180/1000)×300/1000)=m

p2=××=×××=

(图12)永久荷载控制的受力简图

1、强度验算

(图13)次梁弯矩图

Mmax=·m

σ=Mmax/W=×106/(64×103)=mm2≤[f]=11N/mm2

满足要求

2、抗剪验算

(图14)次梁剪力图

Vmax=

τmax=VmaxS/(Ib0)=×1000×48×103/(256×104×6×10)=mm2≤[τ]=mm2

满足要求

3、挠度验算

挠度验算荷载统计,

qk=(G1k+(G3k+G2k)×h)×a=+(24+×180/1000)×300/1000=m

(图1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受力简图

(图16)次梁变形图

νmax=≤[ν]=×1000/400=

满足要求

五、主梁验算

将荷载统计后,通过次梁以集中力的方式传递至主梁。

A.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q1=Υ0×{[G1k+(G2k+G3k)h]a+}=××+(24+×180/1000)×300/1000+××300/1000)=m

B.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q2=Υ0×{[G1k+(G2k+G3k)h]a+×}=××+(24+×180/1000)×300/1000+×××300/1000)=m

取最不利组合得:

q=max[q1,q2]=max,=

此时次梁的荷载简图如下

(图17)次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受力简图

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为:

qk=[G1k+(G2k+G3k)h]a=+(24+×180/1000)×300/1000=m

此时次梁的荷载简图如下

(图18)次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受力简图

根据力学求解计算可得:

Rmax=

Rkmax=

还需考虑主梁自重,则自重标准值为gk=1000=m

自重设计值为:

g=Υ0×=××1000=m

则主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受力简图如下:

(图19)主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受力简图

则主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受力简图如下:

(图20)主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受力简图

1、抗弯验算

(图21)主梁弯矩图

Mmax=·m

σ=Mmax/W=×106/(64×1000)=mm2≤[f]=11N/mm2

满足要求

2、抗剪验算

(图22)主梁剪力图

Vmax=

τmax=QmaxS/(Ib0)=×1000×48×103/(256×104×6×10)=mm2≤[τ]=mm2

满足要求

3、挠度验算

(图23)主梁变形图

νmax=≤[ν]=×103/400=

满足要求

4、支座反力计算

立柱稳定验算要用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支座反力,故:

Rzmax=

六、立柱验算

1、长细比验算

立杆与水平杆扣接,按铰支座考虑,故计算长度l0取步距

则长细比为:

λ=h1/i=×1000/×10)=≤[λ]=150

满足要求

2、立柱稳定性验算

根据λ查JGJ162-2008附录D得到φ=

A不考虑风荷载

N1=×[(G1k+(G2k+G3k)h)+]lalb+××H×gk=××+(24+×180/1000)+×1)××+×××=

f=N1/(φA)=×1000/××100))=mm2≤[σ]=205N/mm2

满足要求

B考虑风荷载

风荷载体型系数:

k=zs0=×1×=m2

Mw=×ωklah2/10=××××10=·m

N2=×{(G1k+(G2k+G3k)h)lalb+×[Q4klalb+Mw/lb]

+×H×gk}=××+(24+×180/1000)××+××(1××++××=

f=N2/(φA)+Mw/W=×1000/××100)+×106/×103)=mm2≤[σ]=205N/mm2

满足要求

七、可调托座验算

按上节计算可知,可调托座受力N=Rzmax=kN

N=kN≤[N]=30kN

满足要求

八、抗倾覆验算

根据规范规定应分别按混凝土浇筑前、混凝土浇筑中两种工况进行架体进行抗倾覆验算。

工况1:

混凝土浇筑前,倾覆力矩主要由风荷载产生,抗倾覆力矩主要由模板及支架自重产生(G1k)。

其他水平力作用于架体顶部,大小为,则:

MT=×(ωkLH2/2+=××××2+×××5×=·m

MR=2=×××52/2=·m

MT=kN·m≤MR=kN·m

满足要求

工况2: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倾覆力矩主要由泵送、倾倒混凝土等因素产生的水平荷载产生,抗倾覆力矩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模板及支架自重产生。

其他水平力作用于架体顶部,大小为[G1k+(G2k+G3k)h],则:

MT=×(ωkLH2/2+[G1k+(G2k+G3k)h]LBH)=××××2+×+(24+×180/1000)××5×=·m

MR=[G1k+(G2k+G3k)h]LB2/2=×+(24+×180/1000)××52/2=·m

MT=kN·m≤MR=kN·m

满足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