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409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docx

《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docx

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

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教案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一方面,通过向学生阐明外国哲学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促使他们理解整个东西方时代精神的实质及其演变历程,因为哲学最能够体现时代的精神。

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理解东西方文明的异同,从而促使他们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加深他们对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理解,最终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另一方面,出于一部分颇具专业潜力和素养的同学的考虑,本课程也会恰当地把握课程的深度,帮助他们细致而准确地理解外国哲学的问题和脉络,努力培养他们专业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由此形成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哲学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感悟力和创新能力

 

 

哲学史和原著选读类

      1、 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上、下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6。

      2、 希尔贝克:

《西方哲学史:

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NEW)》,童世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 列奥·施特劳斯编著:

《政治哲学史》(上、下),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4、 施太格缪勒:

《当代哲学主流》(上、下),王炳文、王路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5、 考夫曼编著:

《存在主义——从陀斯陀也夫斯基到沙特》,陈鼓应、孟祥森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

      6、 穆尼茨:

《当代分析哲学》,吴牟人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7、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赵敦华: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 江天骥: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0、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商务印书馆,1981。

      11、俞吾金、吴晓明主编:

《20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共5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经典原著类

      1、柏拉图:

《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会饮》,刘小枫译,载《柏拉图的<会饮>》,华夏出版社,2003年。

      2、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尼各马克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奥古斯丁:

《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

      4、笛卡尔:

《第一哲学的沉思》,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

      5、霍布斯:

《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

      6、培根:

《新工具论》,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

      7、洛克:

《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

      8、斯宾诺莎:

《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

      9、莱布尼兹:

《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82。

      10、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1。

      11、卢梭:

《爱弥尔》(上、下),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6;《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96;《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康德: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判断力批判》,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85。

      13、谢林:

《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商务印书馆,1977。

      14、黑格尔:

《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精神现象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1;《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5、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995。

      16、叔本华:

《世界作为意志和意志的表象》,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

      17、尼采:

《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张念东、凌素心译,1998。

      18、罗素:

《哲学问题》,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9。

      19、赖尔:

《心的概念》,刘建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0、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6;《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

      21、胡塞尔:

《逻辑研究》,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2、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

      23、列奥·施特劳斯:

《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

      24、卡西尔:

《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5、科耶夫:

《黑格尔导读》,译林出版社,姜志辉译,2005。

      26、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7、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8、罗蒂:

《哲学与自然之镜》,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87。

      29、罗尔斯:

《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0、麦金泰尔:

《德性之后》,龚群、戴扬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1、福柯:

《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

      32、德里达:

《书写与差异》(上、下),张宁中译,三联书店,2001。

  

通俗读物和人物传记

      1、贾德:

《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1995。

      2、杜兰:

《哲学的故事》,朱安、武国强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古留加:

《康德传》,贾泽林译,商务印书馆,1981;《黑格尔小传》,刘半九、伯幼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教学内容

第一章形而上学

第一节形而上学是什么

       一、亚里士多德和“形而上学”(004-1)

       形而上学这个概念的产生是某种巧合的结果。

最早以形而上学名字命名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他本人也被看作是形而上学的奠基人。

然而有趣的是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没有使用过形而上学这个概念。

公元前一世纪,在亚里士多德死去一百多年后,漫步学派的传人安德罗尼柯开始编纂他的手稿。

他在编好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physika)后,就接着编亚里士多德的有关第一哲学的手稿。

然而他一开始找不到合适的语词来作书名,就只好用《物理学后之后诸卷》(tametataphysika)来命名。

后人去掉了其中的两个冠词ta,就出现了meta–physika。

Meta在希腊语中有“在……之后”,有“超越的”、“元”(基础)的含义,颇为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哲学。

汉译为“形而上学”则是根据“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来翻译,也颇为传神。

形而上学作为古典哲学的最高部分,在后来的哲学史中也一直被作为哲学的核心部分,几乎成了哲学的代名词。

       二、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存在论(015-1)

       这两个概念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然而本体论这个概念到17世纪才出现。

亚里士多德称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toon)的理论,是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学说,因此译为存在论更合适。

       三、形而上学是什么?

(020-1)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最初不是存在,而是本原。

因此形而上学是什么,有一个由本原论到存在论/本体论的确立过程。

泰勒斯首先提出宇宙的本原是水,后来的希腊哲学家不断探究本原的具体形态。

这个本原被希腊哲学家认为是一切存在物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流变,然而实体始终如一。

当后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从实体论的角度来探究本原的时候,形而上学是什么的探究就真正出现了。

       在形而上学史上,巴门尼德是一个贡献甚大的哲学家。

他确立了形而上学的三个层面:

(1)哲学的研究对象是toon;

(2)思维与存在同一;(3)开始哲学的演绎论证,为哲学的思辨奠定基础。

由此,巴门尼德最初回答了形而上学是什么的问题,形而上学就是“存在”的形容。

       苏格拉底推进了这个问题。

他不断地追问美是什么?

勇敢是什么?

公正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苏格拉底并不是要追问公正/美德/勇敢的述谓是什么,而是要追问公正/美德/勇敢之本身,这就是说要追问公正/美德/勇敢本身之所是(toon)(022-3)

       由此,柏拉图提出了“理念”就是toon的研究。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依据的实在,也就是说每一类具体事物都有一个类本身。

这个类本身就是理念。

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类/理念则是知识的对象,两者是分有/摹仿和被分有/被摹仿的关系。

(0-24)

       亚里士多德则使形而上学是什么的问题真正得到确立。

他首先非常明确地指出应该有一门专门研究存在本身的学问,因为所有具体的科学都是分取存在的某一方面和某一性质而加以研究的,它们不研究它们所根基的前提和源头——存在本身。

因此形而上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它所要研究的就是存在本身。

形而上学或者说第一哲学也因此是所有科学知识的根据。

亚里士多德由此进一步把形而上学的问题往逻辑的问题进行拓展。

在他看来,认识存在是什么,就是要给事物下定义,也就是通过形式逻辑属加种差的办进行规定。

由于存在是最高的种,我们就没有办法对它下定义,因为它没有与之相并列的属差。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存在就是逻辑中的谓词(是)本身,我们是没有办法对于“是”下定义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形而上学和逻辑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至少在亚里士多德是如此,在以后的德国哲学中亦是如此。

(032-1)

第二节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

       一、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着重体现在它是哲学的哲学上,它通常被称为第一哲学。

       所谓哲学的哲学,就是它是其他哲学门类的基础,例如是伦理学、自然哲学、政治哲学的根基。

在这方面。

笛卡尔的比喻最为形像,也能够确切地说明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

它把哲学比作一棵树,形而上学是树根,其他学科如物理学、数学是树枝。

具体地讲,形而上学的牲有如下几个方面:

       二、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

形而上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基础。

       形而上学是科学之为科学的前提,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某种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最高原理。

由这个原理出发可以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来的理论体系就是形而上学,它具有普遍必然性。

(016)

       三、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二:

它的方法论基础是演绎法和直观。

       这虽然主要是笛卡尔阐明的,然而确实是通过对于形而上学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中建立起来的。

笛卡尔认为理性演绎法分为两个方面:

直观和演绎。

演绎法能够保证形而上学成为一个从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第一原理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来的科学体系。

然而光有演绎方法不够,因为首先要确定这个第一原理是什么,这就需要理智直观。

       理智直观和演绎方法的关系。

知识是由判断和推理构成的,判断的可靠性是由它的根据决定的,它的根据又是由根据的根据决定的,如此类推,以致无穷。

然而对知识来说,以致无穷是不能接受的。

因为那样的话,我们就无法确定知识的最初的根据或出发点,也就无法接受知识的真实可靠性了。

这就是说知识必须有一个开端或逻辑起点。

而演绎方法不能提供这个逻辑的开端,它只能从第一原理出发进行推理,由它自己不可能产生这个第一原理的。

这就是第一原理必须由理智直观而来。

根据理智直观所发明的不证自明的、无可争议的第一原理,然后由演绎方法严格逻辑进行推演,形成形而上学的知识体系。

第三节形而上学的兴衰演变

       西方哲学史本质上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发展史,它体现了形而上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衰落的过程。

要想了解西方哲学,就必须了解形而上学。

在这个变迁史中,希腊哲学确立了形而上学,德国近代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哲学使形而上学达到了颠峰,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形而上学已经在他的哲学中得到了完成。

然而自黑格尔哲学以后,形而上学迅速衰落,但它的深刻影响依然存在。

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自始至终都在与形而上学搏斗,颠覆形而上学的行动还在进行之中。

       一、希腊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确立。

       希腊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确立有一个从本原论向存在论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有一个从自然哲学向本体论哲学的发展过程。

       希腊哲学最早的形而上学探究是在自然中开展出来的,就是从它的本原论开始。

本原概念是形而上学的开端,亚里士多德的本原定义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而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实体却始终如一。

”通过自然哲学的研究,希腊人注意到,一方面自然是一个自我涌现和自我生长的生命整体,另一方面自然又有着四季的交替和生灭的过程。

换言之,他们认识到世界在生灭变化的中间又有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存在。

因此他们认为万物从开始延续到现在以至将永远存在,它表明有一个事物既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开端,又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它是万物的统一者。

这个概念就是本原的概念。

从自然哲学的角度,不同的希腊哲学家提出来不同的本原。

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限者”,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恩培多克勒进入综合认为是四元素“水、火、土和气”。

(017-1)

       在希腊形而上学的建立中,巴门尼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存在”才是哲学真正的研究对象。

他的研究是一种纯粹本体论的研究,而不是自然哲学的研究。

他从区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开始。

巴门尼德认为自然哲学家从自然对象出发来研究本原是错误的,因为自然哲学讨论的感觉经验对象只是意见的对象,那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变动不居的领域,是非存在。

巴门尼德认为非存在既不能被思想也不能够被言说,唯有以存在为认识对象,我们才能走上真理之路。

也就是说从巴门尼德开始,希腊哲学开始追问存在于自然万物中最普遍最一般的共相,即逻辑在先的本质。

在他而言,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是因为存在而存在,存在就是使存在着的事物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接着从伦理思考中推进了巴门尼德的这种本体学说或者形而上学学说的建立。

他要问的是美、善和勇敢等是什么,严格地说他追问的是美、善、勇敢本身是什么,追问本身是什么,其实也就是追问存在是什么?

以《拉刻斯篇》讼勇敢为例。

苏格拉底问拉刻斯什么是勇敢,拉刻斯就回答说在作战中坚守阵地而不后退就是勇敢。

苏格拉底跟着问道,骑兵没有阵地可守,难道他们就不勇敢了吗?

因此,苏格拉底所追问的并不是勇敢的例子,而是勇敢之为勇敢的那个是本身,就是勇敢的一般定义和普遍共相或者“概念”。

在他看来,一个事物的实体总是相对的,并且处在生灭变化之中,而这个事物的普遍概念却是永恒不变的,这才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以理念论最清楚地阐释了巴门尼德和苏格拉底以来的存在论。

理念是从苏格拉底的“是什么”的定义而来的,它不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然而它不是单纯的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根据的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

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它们的类则是知识的对象。

个别事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则是可知而不可感。

至于理念与事物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感觉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感觉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普遍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美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美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美的存在。

(033)

       亚里士多德则真正确立了形而上学的概念并阐释了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实际上是范畴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总共有十二个范畴,这就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空间、时间、处所、动作和遭受等等。

这十个范畴形成了存在之网,构成了世界的逻辑。

在十范畴之中,最重要的是实体的范畴。

所谓实体,指的就是是什么,或者所谓的事物的事物的是其所是,相当于本质,就是使事物成其为这个事物的本质规定。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对于后世影响甚远。

在中世纪和近代哲学中,实体成了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

中世纪哲学为了使实体论哲学与基督教的上帝论符合,就把实体论从范畴论中独立出来,把它当作是形而上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近代哲学则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就是实体。

笛卡尔认为实体指的就是“我们只能看作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通过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

(笛卡尔,《哲学原理》,第20页,商务印书馆,1958)斯宾诺斯也说,“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斯宾诺斯,《伦理学》第3页,商务印书馆,1983)真正符合实体概念的只有上帝,尽管哲学家的上帝并不是基督教的位格上帝的观念,然而在两者都是超验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二、近代形而上学的兴起: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科学(004-3)

       近代形而上学从笛卡尔把黑格尔,经历了一个科学化的过程。

由于近代的哲学都是以科学的发展为背景的,近代的形而上学也是以科学为其阐释的内容。

在近代思想家看来,科学成了哲学探究的一种典范。

如果我们承认形而上学是人类知识的基础理论根据,而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或者说就是科学性,那么作为科学的基础和根据的形而上学就更应该是科学,而且是科学的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科学。

       笛卡尔是近代形而上学的的奠基者,他第一次将形而上学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批判经院哲学的基础上,笛卡尔开始了重建知识大厦的工作,主要是他寻求到一种科学方法来重建形而上学。

这是近代形而上学不同于古典希腊的形而上学的最大不同之处。

在笛卡尔看来,当形而上学不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基础上的时候,作为形而上学的知识基础就如同沙滩那样。

笛卡尔经过长期的探究发现,数学是形而上学的科学方法。

在笛卡尔看来,欧几里德几何学科就是科学的典范,它是不证自明的公理,由此推演出的知识体系也是自明的真理,这样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就能够真正的成为一门科学。

       笛卡尔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以主体性原则为基础,就是所谓的“我思故我在”原则。

后来的近代的形而上学基本都是以这种具有科学形态的主体形而上学为基础。

黑格尔是这种形而上学的代表人物,它提出实体即主体的说法。

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质不仅是客观的实在,而且具有能动性,它是活的实体。

在实体与自然的关系上,它认为实体是本质,自然是其表现。

当我们把实体看作是活的实体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解释实体如何展开为自然继而成为现实。

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它是纯粹的否定性,即实体自我否定,把自己作为对立面,通过将自身对象化而把自身中的潜在因素激发出来外化开去展开自身,然后扬弃对象所所造成的差别、对立和矛盾,最终重新恢复自身的同一性。

这样实体就完成了一个自我对立统一的圆圈。

       黑格尔认为实体的这种自我扬弃所最终达到的自我同一性,是通过人类的精神活动实现的。

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参与了绝对的的生成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绝对成了绝对精神活动,也就是成了现实。

黑格尔的真正意思是说,普遍的东西、一般性的东西,原先是蕴含在自然之中,却始终得不到自觉,是人类精神才使之成为精神。

既然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那么认识论与本体论就是同一的。

由于认识活动与实体的活动都具有辩证的结构,辩证法与认识论和本体论也是同一的。

哲学作为最高的意识形态,就是为了认识这个目的。

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就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终点就是将以往所有的哲学理论都包容于自身之中的大全。

       三、形而上学的衰落。

       形而上学的真正衰落和终结是在现代哲学思潮之中,然而其脉络却可以追溯到近代。

从休谟到康德,已经在进入着颠覆形而上学思辨的活动。

       

(1)休谟。

休谟出于其经验论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自于经验的结果。

知识的基本要素是知觉,知觉又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就是所谓的感觉和思想。

知觉还有简单和复杂的区分,简单观念直接摹写简单印象,复印观念则摹写复合印象。

由此,休谟提出了两条人性论原则:

第一是印象在先原则,指出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一切知识来自于感觉;第二是想象自由原则,是说观念虽然由印象而生却是在心中自由结合,从而产生印象中所没有的东西。

因此休谟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印象,感觉印象是知识检验的标准。

既然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是不可能超出自身之外去比较知识与对象是否符合一致。

所以,关于我们的知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否与对象符合一致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只好存疑了,那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既然如此,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形而上学就是没有意义的,应该从人类知识领域清除出去。

       

(2)康德。

康德把对于形而上学的批评推到更彻底全面的地步。

康德将认识对象限制在了经验的范围之内,以此为原则分析了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他认为理性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感性在于直观,知性在于思维,直观无概念是盲,思维无内容是空。

唯有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知识。

就知识的构成而论,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感性和知性,理性只不过是引导知识进步的原则。

然而哲学家并不满足于只限于认识经验的对象,他们总想超越经验去把握超验的形而上学对象,于是理性的理想统一性就被错误地当成了现实统一性。

形而上学家们就是这样,他们以为只要穷尽了经验就可以把握超验的对象,而实际上我们与超验的对象之间永远隔着经验的帷幕。

       (3)现代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

休谟与康德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并不彻底,他们只是将形而上学置于存而不议的事件之中。

现代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显得非常激进,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没有真假,因此形而上学不应该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海德格尔则从批判近代的主体论形而上学出发建立起生存论学说,认为以往的人道主义即人类中心说都是形而上学的。

然而这不等于于海德格尔不看重形而上学,它所看重的是另外一种形而上学。

后现代主义则通过解构式的阅读则将文本自身解构,强调意义的撒播和延植,进一步解构一切形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把海德格尔式的新形而上学作了解构,从而使西方哲学非形而上学化。

       (4)逻辑实体主义的反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学乃是一种想证明有超出任何可能经验领域之外的实体即康德的自在之物的尝试。

他们提出可证实性原则来反驳这样的一种形而上学。

在这个原则中,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