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特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7899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肥力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土壤肥力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土壤肥力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土壤肥力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土壤肥力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肥力特征.docx

《土壤肥力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肥力特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肥力特征.docx

土壤肥力特征

第二章土壤肥力特征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北讳23°33'-28°19',东经115°50'-120°43'之间,全省陆地面积1.214X105千米2,山地丘陵面积约占85%,素有“东南山国”和“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第一节自然条件概况

一、地形地貌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带构成福建地形的两大骨架,整个地形呈W型。

武夷山脉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全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000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

戴云山脉带斜贯福建省中部,被闽江、九龙江截成三部分。

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

山带中段的山势最高,山体最宽。

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最高峰。

  福建地貌可归纳为侵蚀剥蚀-构造中山、侵蚀剥蚀-构造低山、侵蚀剥蚀丘陵、侵蚀剥蚀台地、冲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风积沙丘、沙垄等类型

  侵蚀剥蚀-构造中山主要分布于闽西和闽中两大山带,面积约2.67X104千米2,占陆地面积的21.99%,海拔800-2158米。

  侵蚀剥蚀-构造低山主要分布在两大山带外侧及山间盆地的外围,面积约3.81X104千米2,占陆域面积的31.39%。

  侵蚀剥蚀丘陵丘陵在福建分布较广,主要在沿海地区和内陆盆地的沿河两侧,面积约3.52X104千米2,占陆域面积的29-01%,海拔50-500米。

福建的丘陵是赤红壤、红壤集中分布地带,由于长期受水流的强烈侵蚀和分割,地形比较破碎,化学风化较为旺盛,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坡度较小,温光条件优越,有利于亚热带植物生长。

  台地台地主要分布于闽江口以南海岸带、半岛、岛屿及河谷盆地周围。

基本上都是海蚀阶地或河流阶地。

台地台面平坦微向海倾斜,坡面覆盖深厚的红色风化壳,虽有沟壑发育,但切割不深,密度不大。

  堆积平原福建省堆积平原面积约占陆域面积的10%,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错综复杂,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风积沙丘和沙垄。

  福建地貌的复杂性,决定着福建土壤“层次”分布和农业生产“立体”结构的特点。

各大山脉的形态均是从低到高,依次有平原-台地-丘陵-低山-中山,呈梯级上升;相应的土壤类型依次有水稻土-耕作赤红壤(或耕作红壤)-赤红壤、赤红壤性土(或红壤、红壤性土)-红壤、红壤性土-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呈“层状”分布。

农业结构也按农(粮、糖)-农(粮、果、油)-农林(果、林)-农林(林、茶、果)-林农(林、茶)-林牧的顺序变化。

二、成土母质

  福建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受地层的组成和分布所支配,同时亦受流水营力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按其成因类型,大致可分为残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海积物、风积物以及局部出现的牛扼湖沉积物。

由于地史的变迁和沉积环境的改变,二元结构母质类型相当普

遍。

如河谷平原和山间谷盆地,广泛分布着冲-洪积物;滨海平原,尤其三角洲平原则多分布冲-海积物。

三、气候

  福建地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兼具有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光热资源充沛,气候温和,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福建省大致以闽中山带为界,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西北和西南属中亚热带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福建是亚热带季风盛行区,冬季受冷高压影响,干燥少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温暖湿润。

春夏之交冷暖气流交错,霉雨连绵,气温湿热;夏秋之际,则晴热少雨。

  热置资源丰塞福建省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27-532)X103焦/厘米2,总的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递增。

全省除海拔较髙的中部山区外,年平均气温17.0-21.2X:

,最热月28°C左右,最冷月6-13°C,气温>10°C的积温多达5000-7800X:

  雨置充沛福建省倚山面海,受夏季风影响,全省约4/5的地方年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

降水的区域分布,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增,闽东南沿海年降水量1000-1700毫米,闽

-西北则达1700-2000毫米。

降水的季节性分布不均,干湿季节分明。

常年3-6月是雨季,时段雨量合计550-1100毫米,占年降水量50%-60%,其降雨特点是雨区广、雨量多、雨期长、强度大、年际变幅小。

7-9月平均时段降雨量为350-70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40%,年际变幅较大,降水量多少取决于台风有无和影响程度。

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是干季,时段降水量160-380毫米,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

  曰照充足福建省全年日照时数在1700-2300小时,东南沿海为2000-2300小时,西北内陆为1800-2000小时,山地农业区为1700-1800小时。

在季节分配上,多年平均3-7月总日照数700-950小时,占全年40%;8-10月总日照数580-700小时,占全年32%。

  气候垂直分布明显福建系多山省份,气候的垂直分带十分明显,山区各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异甚至超过水平方向的变化。

该地区热量随海拔上升而递降的情况是:

海拔每上升100米,冬季气温下降0.4-0.5°C,夏季下降0.6-0.7°C,气温>10°C的积温相应减少220-250°C。

第二节主要地带性土壤肥力特征

  福建地跨南、中亚热带,成土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

全省土壤类型可划分为铁铝土、初育土、半水成土、盐碱土和人为水成土等5个土纲,赤红壤、红壤、黄壤、石质土、粗骨土、紫色土、石灰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和水稻土等14个土类,其中以红壤、赤红壤和水稻土3大类为主,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77.21%。

  福建省自然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既具有与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乂呈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因地域因素的差异而呈多种结构形式的区域和微域分布。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

红壤和赤红壤分别为福建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地带的代表性土壤,受纬度以及多山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赤红壤和红壤在一定纬度范围内,平行于山脉走向和海岸线,呈从东南向西北逐步过渡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其分界线大致是:

东北自福清市的海口(经该市的宏路),莆田城厢区的常太,仙游县的榜头,永春县的五里街,安溪县的官桥,华安县的仙都、城关,南靖县的和溪,西南迄平和县的九峰与广东相接。

但红壤和赤红壤之间并没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而是以过渡的形式存在,界线基本从戴云山脉东南麓展布。

赤红壤地带水热条件优越,光温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经人类活动发育为水田和旱作土壤,适宜发展水-旱轮作等多熟制农业生产。

红壤地带的热量条件逊于赤红壤地带,但水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粮食和亚热带经济作物,是福建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福建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

福建省丘陵山地的海拔变化在250-2158米之间,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成土母质及植被类型等均产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相应的土壤类型。

土壤垂直地带分布规律可分为南亚热带地区和中亚热带地区土壤垂直带谱。

南亚热带地区土壤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依次为:

赤红壤(<200-400米)-红壤(200-800米)-黄红壤(750-1000米)-山地黄壤(1000-1200米)-山地草甸土(>1200米),中亚热带地区土壤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依次为:

红壤(600-700米)_黄红壤(700-1000米)-山地黄壤(1000-1800米)-山地草甸土(>1800米)。

土壤分布特点既具有与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又随海拔升高而呈有规律的垂直分布,以及因地域因素的差异而呈多种结构形式的区域和微域分布,影响到气候因子的变化,尤其是小流域、小山沟(岙)构成了特殊的小气候特征。

一、赤红壤

  赤红壤是福建东南沿海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面积923.16万亩(1亩=1/15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9%。

包括漳州市、厦门市和莆田市的各县(区),泉州市的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及鲤城K、安溪县、永春县东南部,福州市的福清市和平潭县。

  赤红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低丘台地、河流阶地及沿海岛屿,母岩以花岗岩和其他岩浆岩为主。

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高温多雨,干湿季节明显,温湿同季的特点。

年均气温19.5-21.2°C,气温>10°C积温在6500-7800°C,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但雨量分配不均,雨量多集中于4-9月,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为旱季。

  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决定赤红壤风化淋溶较为强烈,易溶性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溶,而难溶性铁、铝氧化物则在土壤中明显富集,赤红壤钙、镁、钾、钠的迁移量分别为50.3%-100%,74.6%-100%,63.9%-75.9%和93.7%-96.3%。

硅的迁移量为41.3%-51.3%,铁、铝氧化物的富集系数为4.07-4.89和1.51-1.74,淀积层的风化淋溶系数<0.12,风化指数为5.59-5.97。

土壤中黏粒含量较高,剖面分异明显。

直径<0.001毫米的黏粒含量一般>20%,以淀积层最高。

  赤红壤的主要特性反映了其成土过程的特点。

在形态特征上,具有深厚的土层,典型的土壤剖面构型为Ah-Bs-C,腐殖质层厚度10-20厘米,暗黄棕色;淀积层(Bs)呈棕红色,且较紧实、黏重,为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在孔隙或结构面上常出现有淀积的黏粒胶膜或铁结核。

土壤的主要理化特性,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磷素甚缺,钾素含量以花岗岩和流纹岩母质发育的土壤较髙,而玄武岩、砂页岩等母质发育的则较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一般较低,土壤呈酸性反应,土壤物理性质较差,质地较黏重,土壤结构不良。

赤红壤所处地K水热条件优越,除可种植双季稻等农作物外,还适宜发展甘蔗、香蕉、荔枝、龙眼、番木瓜、菠萝、杧果、胡椒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果树。

二、红壤

  红壤是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之一,面积11489.28万亩,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63.41%。

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包括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市的全部,福州市的大部和莆田泉州、漳州的西北部,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700-800米的山地、丘陵,成土母质多样,自然条件优越,土壤母质多数发育于花岗岩、片麻岩、12泥质页岩、板岩、粉砂岩、砂岩、砂砾岩,少数发育于闪长岩、正长岩、安山岩、英安质凝灰岩、玄武岩、辉长岩、石灰岩和第四纪红色黏土。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干湿交替明显,年均温15-19.5°C,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但雨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3-9月,原生植被以亚热带绿阔叶林为主。

  红壤形成的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强烈,但较赤红壤弱。

据分析,红壤中硅和盐基总量大于赤红壤,铁铝含量较赤红壤低。

黏土矿物也以高岭石为主,但蛭石、水云母含量则较赤红壤高。

但由于红壤植被生长较茂盛,加之气候较暖湿,因此生物富集也较明显,土壤有机质积累量较赤红壤高。

  红壤的主要性状特点是:

土层较深厚,剖面构型为Ah-Bs-C,表层呈灰棕色,淀积层橙红色并多有黏粒胶膜淀积。

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因植被而异,磷素甚缺,钾素含量较高,阳离子交换量低,土壤呈酸性反应。

  红壤是福建省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亚热带经济林木的重要基地。

在利用上应根据不同坡度和不同土壤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一般坡度在10°以下的地带,多种植粮食作物和果树;坡度为10°-20°的地带,种植茶叶、油茶、油桐等;坡度较大、土层较薄的,则以发展林业为主。

三、黄壤

  黄壤主要分布于闽西北、闽东北、闽西南和闽中等山区。

其中以南平市的武夷山、光泽、建瓯、政和,宁德市的周宁、寿宁、柘荣、屏南、古田、蕉城,三明市的永安、大田、尤溪、沙县,龙岩市的连城、漳平和泉州市的德化、安溪等县市为主,面积1337.7万亩,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7.38%。

  黄壤主要分布于中山地带,海拔均在900米以上,母质以凝灰岩、凝灰熔岩及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风化物为主。

黄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温湿的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4-15°C.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大于85%。

与同纬度的红壤比较,其热量较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较大,雾日多,光照较少,干湿交替不明显,因此其成土过程表现为轻度富铝化作用。

黄壤的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常绿阔叶混交林,因植被生长茂盛,气候较凉湿,因此成土过程表现强烈的腐殖质积累。

  黄壤具有下列特性土体分异较明显,剖面构型为(>Ah-Bs-C,表土层之上常见有1-3厘米的枯枝落叶层,表土层厚度可达20-30厘米,多呈暗灰色。

  由于土体常年保持湿润状态,游离氧化铁水化,多以针铁矿、褐铁矿及含水氧化铁形态存在。

土壤黏粒矿物组成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并含有较多的铝蛭石和少量三水铝石。

阳离子交换量平均为11厘摩/千克,其值略高于红壤。

但由于淋溶作用强烈,交换性盐基含量低,表层土壤一般低于20%-30%,心土层低于20%,pH4.2-6.30。

第三节主要农用地土壤肥力特征

一、水稻土

1.水稻土分类与分布情况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

水稻土是福建分布面积最广的耕作土壤,总面积1303.04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16%。

就地形而言(图2-1),滨海平原田约占8.11%,冲积平原和河谷平原田占29.72%,坡地梯田占33.41%,山垄田占26.30%,其他地貌类型占2.46%。

坡地梯田和山垄田构成了福建水稻土组成的大部分,其生产条件差,产量低。

从地域分布上看(表2-1),以南平市分布面积最大,其次为三明市和龙岩市。

  根据土壤水的补给和移动形式,以及附加成土过程的差异,福建水稻土可分为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漂洗水稻土、盐溃水稻土和咸酸水稻土等7个亚类。

  淹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沿海丘陵台地,其次是局部山前倾斜平原和河谷坡地上部,面积17.65万亩,占土类面积1.1%。

  该类型水稻土水耕历史较短,熟化度较低、酸性较强、矿质养分较贫乏。

有机质平均含量(20.4±8.5)克/千克,全氮(1.0士4)克/千克,全磷(0.8±0.5)克/千克,全钾(14.4土(X8)克/千克,速效磷(4±4)毫克/千克,速效钾(77土57)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7.1±3.1>毫克当量/100克。

  渗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区、沿海台地及河谷两侧高阶地。

面积654.3万亩,占水稻土土类40.77%,仅次于潴育水稻土。

  该类型水稻土水耕历史较长,熟化度较高,淋溶作用较为强烈。

有机质平均含量(23.9士3.8)克/千克,pH4.5-7.0,全氮(1.2士0.4)克/千克,全磷(0.8±0.4)克/千克,全钾(23.0士9.3)克/千克,速效磷(10±8)毫克/千克,速效钾(62士37)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7.2士2.4)毫克当量/100克。

  潴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广泛分布于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

成土母质多为冲积物、冲洪积物、冲海积物及部分坡洪积物。

面积719.04万亩,占水稻土土类44.8%,是福建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的还原淋溶和氧化交替作用,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段较明显,具有典型水稻土的剖面构型,即A-AP-W-C(或G)型剖面。

由于施肥和生物积累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及矿质养分较丰富,为福建省髙产水稻土。

  该类型水稻土水耕历史悠久,土壤有机质及矿质养分较为丰富。

有机质平均含量(28.3±10.3)克/千克,pH4.5-8.5,全氮(1.5士0.5)克/千克,全磷(0.9±0.5)克/千克,全钾(25.9士9.4)克/千克,速效磷(15士17)毫克/千克,速效钾(78±52)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8.8±3.2)毫克当量/100克。

小于0.2毫米物理黏粒平均44.8%士16.5%,小于0.002毫米黏粒25.8%士12.7%,容重1.3%±0.3%。

  潜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山丘谷地泉水溢出带,或冲积平原低洼地。

面积约191.94万亩,占水稻土面积的11.96%。

由于地下水位髙,土体处于水饱和状态或常年受潜水浸溃,整个土壤还原作用占绝对优势。

加上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大量还原物质,加剧了铁锰氧化物的还原淋溶,土体被还原铁染为灰色,全剖面呈青灰色。

  该类型水稻土长期浸水,土壤有机质累积,但矿质养分较为贫乏。

有机质平均含量(34.1±11.6)克/千克,pH4.5-8.5,全氮(1.6士0.5)克/千克,全磷(0.7士0.4)克/千克,全钾(23.5士10.2)克/千克,速效磷(7±7)毫克/千克,速效钾(97士67)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10.1土L0)毫克当量/100克。

小于0.2毫米物理黏粒平均48.0%±18.2%,小于0.002毫米黏粒29.6%士14.5%。

2.水稻土肥力及演变特征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⑴显示,福建省水稻田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

有机质27.6克/千克,全氮1.40克/千克,速效磷11.0毫克/千克,速效钾75.0毫克/千克。

其中淹育水稻土受频繁干湿交替,有机质矿化较强,有机质一般低于其他类型水稻土。

土质黏重,酸性强,矿质营养贫乏,存在“旱、酸、黏、瘦”等障碍因素。

据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对全省4个国家级监测点(建阳、泰宁、福安、连城)和12个省级监测点的10年(1998-2008年)统计资料[2],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略有上升,速效磷上升较明显,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均有下降,农田土壤氮磷投入盈余,钾亏缺。

二、菜园土

1.蔬菜种植与分布情况

  菜园土是长期种植蔬菜,经旱耕熟化形成的人工土壤,其剖面包括腐殖质层、熟土层、耕作淀积层及稳定层等,腐殖质层和熟土层厚度总和一般都超过50厘米,因此将其合称厚熟表土层。

根据蔬菜土旱耕熟化和开垦种植年限情况,可简易分为老菜园土和新垦菜园土。

  由于蔬菜生长周期短,复种指数高,因此蔬菜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2008年,福建省蔬菜播种面积达965.98万亩,其中叶菜类469.38万亩,瓜类93.52万亩,根茎类154.39万亩,茄果类19万亩,葱蒜类46.47万亩,菜用豆类82.72万亩,水生菜类16.16万亩,其他蔬菜23.18万亩。

就分布区域而言,漳州市蔬菜播种面积最大,达到155万亩,其次分別为福州市和南平市。

2.菜园土肥力特征

  蔬菜具有高需氧量、高喜水喜肥及根系的高盐基代换量等特性,频繁的土壤耕作、土壤生物对养分的生物富集、人为常湿润水调控等均影响土壤熟化的进程。

探明菜地土壤肥力状况,对于指导蔬菜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

  酸化趋势明显由于长期大量施用酸性肥料,如氯化钾、硫酸钾、过磷酸钙和含硫复合肥等,导致菜园土壤pH偏低。

其中福建省中南部菜园74%的土壤PH<6.0[3];张潮海4〕研究龙岩新罗区菜园土,耕层土壤pH4.2-6.2,其中pH<5.5的强酸性土样占88.9%;黄东风[5]调查福州市郊菜地土壤pH4.74-6.75,平均为5.97。

总体而言,福建省菜园土呈现酸化趋势。

pH降低会增加土壤中铝的溶解度,引起植物中毒;其次当pH<5.5时,会导致抑制土壤病菌的微生物活性降低,引发土传性病害发生,尤其是使得十字花科蔬菜的根肿病和茄果类蔬菜的青枯病、黄萎病加剧,同时产生蔬菜缺镁、缺钙、缺钼等生理性病害。

  磷素大置富集菜地经过多年种植,土壤的全磷、速效磷等均出现明显的累积现象。

福州市市郊土壤全磷含量为1.353-478克/千克,平均为2.043克/千克⑴;土壤速效磷(Olsen-P)为96.1-289.3毫克/千克,平均为182.9毫克/千克。

福建中南部蔬菜地耕层土壤速效磷平均82.36毫克/千克,其中速效磷>60毫克/千克的占70.19%。

土壤磷素大量积累是菜园土养分的重要特性之一,这是由于蔬菜生产中长期重施磷肥。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当土壤速效磷>60毫克/千克时,将会导致土壤磷的垂直渗漏,因此蔬菜地土壤应控制磷肥的施用。

  中微量元素存在不足福建省中南部蔬菜土部分土壤钙、镁和硼含量较低⑴,10.58%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50毫克/千克,24.04%的土壤交换性钙含量<500毫克/千克;有效硼含量为04=-1.4毫克/千克,平均为0.55毫克/千克,有效硼含量<0.5毫克/千克的样品占49.04%。

龙岩市新罗区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严重缺乏和缺乏的土样分别占48.5%和78.8%[|]。

南方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中镁和钙大量淋失。

蔬菜对钙、硼需求量较大,因此应加强中微量元素的施用。

三、茶园土

1.茶园土分类与分布情况

  茶园土壤是在人为耕作、施肥、栽培管理等措施下,定向培育的土壤,主要分布红壤及部分赤红壤、黄壤、紫色土等,海拔400-900米。

茶园土壤土体构型包括耕作层、心土层和底土层等,耕作层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影响,福建茶园土壤淋溶性强,脱硅富铝明显,红色风化耕作层较为深厚,土壤酸性强。

  福建素有“茶树良种王国”之称,茶类涉及黑茶、黄茶、乌龙茶、白茶、红茶、绿茶等六大类。

2008年,福建茶园种植面积283.61万亩,产量达24.73万吨。

就地域分布而言,以宁德市种植面积最大,达到85.85万亩;其次为泉州市和南平市,分别为52.68万亩和50.18万亩。

2.茶园土肥力特征

  影响茶叶品质主要包括气候、品种、树龄和土壤,其中土壤是较易控制的因子,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调查,岩茶正岩产区的土壤含砾量高,质地以轻壤为主,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土壤通风透气性适中;从茶叶的化学成分看,同一茶树品种和长势,其茶叶品质随着铝和钙含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着钾含量的增加而提髙。

  局部茶园土壞PH偏低茶树是喜酸嫌钙作物,土壤适宜

pH4.0-6.5。

福建省闽南铁观音主产区土壤pH2.85-5.15,平均为3.96,整体呈强酸性[9]。

武夷岩茶名岩、丹岩产区,名岩土壤pH4.99-5.55,平均为5.35,丹岩土壤pH平均为4.70Dn]。

刘义平[11]分析闽东福安茶园土壤pH3.99-5.95,绝大部分为4.5,少部分为5.5-6.5。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建阳、武夷山主要茶园土壤pH调查表明,pH4.71-5.36。

土壤pH对茶树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pH4.5-5.5最好,高于6.5生长逐渐停滞,超过7.0生长停滞直至死亡,低于4.0茶树生长受抑制。

  土壤有机质总体偏低福建省闽南铁观音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8-51.7克/千克,平均20.6克/千克[9]。

武夷岩茶名岩、丹岩产区,名岩土壤为6.4-15.5克/千克,平均为11.9克/千克-]。

刘义平["]分析闽东福安茶园土壤有机质,总体含量偏低,有机质含量在20-30克/千克的占36.6%,在10-20克/千克的占44%,低于10克/千克的占19.4%,且逐年呈下降趋势。

建阳、武夷山大部分茶园有机质含量为11.1-20.1克/千克。

四、果园土

1.果园土分类与分布情况

  果园土壤是自然土壤经过人为的栽培、耕作、灌溉、施肥及改良,通过有效地控制土壤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按人们的意志定向培育而成的。

福建省果树大部分种植在丘陵山地的赤红壤和红壤地带,部分种植在溪河两岸的洲地、滩地的潮土或新积土,平原、台地、山垄谷地的水稻土,小部分种植于滨海风沙土。

从垂直分布上看,以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低谷地面积最大,主要是种植喜温的热带、亚热带果树;海拔800-1200米以上的黄壤地带,局部种植苹果、猕猴桃等温带果树;至于平原台地、山垄谷地的潮土、新积土、水稻土,则多种植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的香蕉、柑橘、柚子等果树,是主要高产果园所在。

  2008年,福建省种植面积约812.14万亩,产量553.37万吨。

从地域分布上,果园土壤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地区,其次是闽西北的南平、三明,而宁德、龙岩种植面积较小。

从作物种类来看,以柑橘面积最大,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