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产业结构调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7191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产业结构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州产业结构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州产业结构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州产业结构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州产业结构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产业结构调整.docx

《苏州产业结构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产业结构调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产业结构调整.docx

苏州产业结构调整

苏州产业结构调整

苏州

一、苏州目前产业转型的成果

加快产业转型结构升级是苏州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也是必由之路。

目前,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初见成效,亮点异彩纷呈。

(以下数据均来自苏州市统计局2011年7月28日的最新统计数据)

1.围绕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抓产业升级

全市总体发展目标位“加快提升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

组建纳米技术、融合通信、新型感知器件等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带动新能源、医药和生物技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企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

2011年上半年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7.5%,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4.9%,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成为苏州市新兴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新型产业产值、利润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1.3%和49.2%,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的主导力量。

2.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

苏州市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倒逼机制,深入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人才支撑和品牌提升六大服务业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型服务产业蓬勃发展。

2011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

服务外包产业初具规模,拥有一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3个省级示范基地和6个示范区。

软件产业初具规模,与现代制造业配套的物流外包发展前景良好,以开发区物流、港口物流为重要内容的境外物流迅速扩张,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在苏州开展本土外包服务。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010年苏州被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扩大,创新环境日益完善。

苏州探索多种金融工具组合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新机制,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更大贡献。

截止2011年6月底,苏州上市公司累计63家;拥有的省级自主创新产品占江苏省的三分之一强,上半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增长108.7%和56.7%,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列大中城市第一和第二位;上半年新增(含申报)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2

政策。

1.重视新兴产业,加强资金扶持。

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以新兴产业大项目为重点,加大服务和协调力度,加快推进一批项目的实施进度,争取尽早投产,以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用足用好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设立市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融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苏州市于2010年末设立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等四大新兴产业。

今年苏州市级财政将整合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新兴产业扩能建设、技术创新投资项目的奖励扶持;鼓励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及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等。

努力将新型产业培养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是走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由之路。

2.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方面,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首先,鼓励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高新区科技城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建设,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

第二,大力培育和引进服务业领域的知名企业,落实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吸引企业总部落户苏州。

第三,积极鼓励和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力争全年实现分离超过300家。

第四,保证服务业载体发展,例如引进北京“798园区”模式,利用老厂房来进行文化艺术设计。

第五,保障服务业人才的引进,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引进并重。

第六,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关注市场主体,并给予服务业产业发展更多优惠。

3.提升发展主导产业。

由于第二产业仍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如何促进第二产业内部的转型以使经济更快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但作为经济主体的第二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繁荣息息相关。

在这一方面,政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促进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全年技术改造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超过65%。

4.重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持引进人才的强大力度。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着眼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才能提升经济整体实力,促进各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发展科技与引进人才方面,政府主要有以下三项政策:

一是加强创新环境建设。

继续开展百人千企科技政策惠企活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45%。

加强科技金融融合,力争苏州进入首批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行列,争取工业园区、高新区开展“新三板”代办系统试点。

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

强化与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范围,争取新增产学研联合体30家、苏州产学研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新兴产业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方针。

截至2010年底,苏州拥有产学研合作重大创新载体80个,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3759项,实现销售收入近200亿元,利润超过10亿元。

按照规划,到2015年,江苏苏州将与100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建成各类产学研联合体1000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0项。

三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积极支持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二期建设;重点推动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建立一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开展产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全年力争新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0家。

四是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引进。

深入实施姑苏领军人才计划,突出抓好“1010”工程,高标准建设姑苏人才计划服务中心,确保苏州科技人才工作继续走在全国省、全国前列。

5.重视拉动经济原动力,努力扩大投资消费需求。

一是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抓住下半年施工的黄金季节,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220个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加强项目的跟踪服务、督查推进,抓紧落实项目建设用地“点供”指标,确保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过18%。

二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全力打造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确保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

三是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力度。

积极向上争取信贷政策和规模,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加大企业上市力度,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5家、发行企业债券100亿元。

统筹协调好煤电油气运的运行调节,完善电力迎峰度夏工作预案,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切实做好有序供电、限电。

6.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苏州存在着资源能源不足的劣势,所以节能减排也占据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一块。

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切实抓好节能减排。

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减排管理。

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

开展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的污染专项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把节能减排的“倒逼”力量传导到结构调整的各个方面,确保年内单位GDP能耗下降3.7%。

二是促进低碳绿色发展。

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全年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超过20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0家。

深化“城市矿山”、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试点工作,全力争取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三是加强环境整治保护。

扎实推进太湖、阳澄湖综合整治,做好蓝藻监测预警和应急治理工作,确保饮用水安全。

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配套截污管网建设,大力度整治黑臭河道,改善水环境质量。

深入实施“蓝天工程”,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有效治理扬尘污染,努力减少灰霾天气。

三、苏州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苏州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新兴产业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当前苏州制造业仍然以传统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纺织、冶金、化工等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虽发展势头好,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效应,不足以成为拉动苏州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柱增长极。

同时,八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平衡,上半年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发展趋缓,增速有所回落,四大新兴产业的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其中新材料产业增速比平均水平低10.2个百分点。

2.现代服务业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苏州服务业总量达、门类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四成,但与苏州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尚未完全形成规模,服务业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际资本在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投资远小于制造业,从而影响了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反过来也制约了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相比上海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大、产业梯次高、增值能力强的整体优势,苏州现代服务业还处于业务技术合作和股权、组织合作的中低层次,服务业产业功能外向化不足,从区域外获取发展资源的能力偏弱,对国内、国际综合服务能力偏低,区域内一体化、综合化的合作发展态势尚未形成。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目前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结构能级提升缓慢,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产型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

加之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两头在外,以贴牌生产为主业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价值链的低端,对于产业制造相关的研发服务、市场销售等服务外包需求相对不旺。

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的进程和规模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区域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宏观管理体系等,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当前,苏州区域科技创新的协作机制尚不足以支撑苏州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主要存在科技创新服务市场不健全、科技创新服务链条不完整、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备等,特别是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尚不能支撑苏州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企业为主题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科技资源配置尚待优化,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紧缺,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科技园、创业园等孵化载体的产业化功能有待加强,孵化企业的成活率、成功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再次,科技龙头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的技术示范、产业带动效应和市场占领能力还偏弱。

苏州正处于发展方式重要转型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迫切需要如华为等那样的科技龙头企业引领区域内产业的发展。

4.人力资源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苏州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仍将有赖于人才的有力支撑、特别是有赖于人才高端化的强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百万,但是与苏州要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相比,人力资源水平还偏低,人力资源结构还不合理,人力资源质量还难以适应城市化、国际化发展需求,难以适应实际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发展要求。

5.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要加快转型

长期以来,苏州的投资率一直居高不下,消费对苏州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偏弱,最终消费率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苏州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特征非常明显。

根据经济学理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活力源泉和根本动力,消费需求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因素。

苏州目前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应该更多的体现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上,体现在惠及百姓方面,体现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切实提高上面。

6.区域功能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构化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但是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高度相似,分析当前中心城区和五个县级市的产业结构,中心城区和县级市均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格局,第二产业占比均超过50%,而且制造业的高端优势不明显。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中心城区和常熟、昆山、吴江基本都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行业构成高度雷同,尚未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

7.资源能源匮乏,节能减排工作仍需加强

苏州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城市,原煤、原油等的自给率为零,所需原煤、原油等全部依靠外地调入,煤炭供应主要集中在华东的徐州、山东、河南、淮北和西北的山西、陕西,运输方式主要是水路和铁路;成品油供应渠道有金陵石化、扬子石化、上炼厂、金山石化等,运输方式主要是内河运输。

随着苏州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电力供应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限电拉闸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对苏州市来说,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资源与环境发展矛盾的一个理想模式。

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强大后续动力,节能减排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必须主动顺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新机遇,把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攻坚突破,在加快转型中走出新路子,培育竞争新优势。

在冒昧提建议之前,我们不能忘记苏州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的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幸福指数走在全国前列。

它包涵了经济、法制、民生、自然环境等等各个方面,所以它所代表的含义就是,如果只有任何一个单一的方面改善了,都无法贯彻这个目标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精神。

所以我们想在这次实践之后,结合我们的亲身体验,加上政府资料,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从融入全球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转型升级问题

苏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使本土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环境,所处的外部环境也由于货币战、高技术出口管制等面临严峻考验。

在谋划未来发展时不能仅局限于利用外部市场外部资源,更应谋划全球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苏州经济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转型必须由全球视角,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捉住机遇、规避风险,为全市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2.转型升级要完善区域联动

苏州及下辖5县市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

推进城市集群内部各区域联动、产业联合是“十二五”期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性、趋同性所导致的区域内部同质化竞争是必须要妥善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企业、产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中,越来越强调通过构建和延伸产业链来获取产业联动效应,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现阶段的市场竞争,应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过渡到区域内整个产业链中多个企业的协同竞争。

苏州各区应各有侧重的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3.注重传统产业改造和培育战略性优势产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和培育战略性优势产业。

一方面必须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加快形成投入少、产出多、消耗低、排放小的发展方式,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把握世界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契机,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有本土特色的优势产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

4.转型升级要动态调整和补充新兴产业的范围

一方面全力推进新兴产业集约发展,积极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八大新兴产业发展,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极。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内涵也应该与时俱进,要结合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及时调整战略型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动态调整和补充内涵内容,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5.继续贯彻人才强市战略

相对于资金、科技等要素,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更是创新驱动之源,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力量。

只有人才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我们的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而对与人才培养,我们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要以用为本,坚持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安排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工程、急难险重任务和到基层任职、挂职等措施,加大各类人才锻炼培养的力度,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2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科学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评价、选任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能动作用,努力以人才优势形成发展优势,以发展优势造就人才优势。

3应通过引进加强人才储备。

而根据苏州市市长阎立两会上答记者问的内容,我们总结出,要想广招人才,第一要靠人文,苏州的城市精神第一条就是崇文,崇文、融合、包容天下、创新、致远等等,苏州的精神就是干任何事情都要干得最好,领先争第一,这就是苏州的精神。

第二要有人气,要感觉这个地方适合发展。

第三要有人本,人本就是要让这个人到了苏州来以后,能真正的实现他的梦想,实现他的理想,让他自身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4高校合作机制。

遇见不同的经济形式,政府可以与各地高校合作,通过让高校有侧重点地经行进行人才培养,来填补很多技术人才上的空缺。

现在苏州由于高校数量有限,合作机制比较薄弱,未来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做强这个机制。

6.关于加强金融支持

金融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关键,就我们个人的理解,更是是市场化经济的核心。

发展金融业,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可以为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持不竭的动力。

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过其资源配置功能,可有效扶持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

作为经济学的学生,我们觉得有必要再次强调它的作用。

①间接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将市场化运作原则运用于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通过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支持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支持相结合手段,来实现苏州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标。

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完善苏州的信用担保机制,引导苏州地方性金融机构与非地方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苏州新兴性产业向主导性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活动。

(2)完善苏州的产业生态环境,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市场化运作原则下,适当参与苏州新兴性产业向主导性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活动。

②直接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直接金融支持苏州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路是:

将市场化支持原则运用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在市场化运作原则下,通过资本市场的资金募集、信息披露、并购重组等功能,来实现苏州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标。

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对策:

(1)建立苏州主导性产业的资本市场发行培育机制,鼓励与引导我市主导性产业的载体企业通过上市申请进入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苏州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中的资金募集功能。

(2)设计苏州主导性产业的信息公开制度,并建立我市主导性产业信息公开制度与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对接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我市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功能。

(3)建立与完善苏州的产权交易市场,发挥苏州地方性上市公司在主导性产业并购重组中的示范性作用,积极引导其它上市公司参与主导性产业的并购重组活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苏州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中的并购重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