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第二学期第1章考点精析.docx
《高二生物第二学期第1章考点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第二学期第1章考点精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第二学期第1章考点精析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
一、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杂交试验易取得成功:
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后代均为纯种,结果可靠又易分析。
2、豌豆具有多对稳定且易于区分的性状;
3、豌豆花较大,易做人工杂交实验;
4、豌豆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
5、子粒较多,数学统计分析结果更可靠。
二、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常见遗传学符号
符号
P
♀
♂
×
F1
F2
含义
亲本
母本
父本
杂交
自交
子一代
子二代
2、基本概念:
(1)个体类:
表现型:
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圆粒与皱粒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如高茎的基因型为DD、Dd,矮茎的基因型为dd(关系:
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纯合子:
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纯合子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
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2)交配类:
杂交:
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的相互交配。
如:
DD×dd、Dd×dd等。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的相互交配。
如:
DD×DDDd×Dd等
测交:
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
Dd×dd
回交:
F1与亲本相交。
正交和反交:
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性状类:
性状:
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
杂种的自交后代(F2)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4)基因型: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如茎用D表示。
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
3、遗传图解:
过程:
人工异花传粉
P: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
F1:
高茎
↓
F2:
高茎:
矮茎
(3:
1)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2分离比均为3:
1
4、实验现象:
(1)F1只表现出亲本的显性性状
(2)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附]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目的
(1)理解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2)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
(3)认识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为进一步学习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打下基础。
2.实验原理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受精作用时,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与比例相等的两种雄配子随机结合,机会均等。
随机结合的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其比为1:
2:
1,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为3:
1。
由于此实验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不可能,就用模型代替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此实验方法称模拟实验)。
3.实验材料
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或4种色彩小球各10个(球的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并要有一定重量)。
4.实验方法与步骤
(1)分装、标记小球
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有两种色彩的小球各10个,并在不同色彩的球上分别标有字母D和d。
甲桶上标记雌配子,乙桶上标记雄配子,甲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的雌配子;乙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的雄配子。
(2)混合小球
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3)随机取球
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记录下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这表示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的过程。
(4)重复实验
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小球充分混合后,再按上述方法重复做50~100次(重复次数越多,模拟效果越好)。
记录时,可将三种基因型写好,以后每抓一次,在不同基因型后以“正”字形式记录(如下表):
基因型
次数
总计
百分比
DD
Dd
dd
(5)统计小球组合
统计小球组合为DD、Dd和dd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6)计算小球组合
计算小球组合为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值是多少,计算小球组合为DD和组合为dd的数量比值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7)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出合理的结论(可将全班每一小组结果综合统计,进行对比)。
5.注意事项
(1)选择小球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抓摸时手感要相同,以避免人为误差。
(2)选择盛放小球的容器最好采用小桶或圆柱形容器,而不要采用方形容器,以便摇动小球时能充分混匀。
(3)桶内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D、d基因的小球必须1:
1,且每次抓出的两个小球必须统计后各自放回各自的小桶,以保证机率的准确。
(4)不要看着桶内的小球抓,要随机去摸,且顺便搅拌一下,以增大其随机性,用双手同时去两个桶内各抓一个。
(5)记录时,可先将DD、Dd、dd三种基因型按竖排先写好,然后每抓一次在不同基因型后以“正”字形式记录。
(6)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小球放回后要摇匀小球,然后再做下次模拟实验。
(7)建议实验时两人一组,互相配合,实验中一人抓球,一人记,记录者负责将小球放回原桶并摇匀小球。
两人还可对换,交换操作。
(8)如果时间允许,每组可重复几次模拟实验。
(9)课代表可将全班每一小组的计算结果综合统计,这样全班的数据会更接近理论值。
(10)要明白双手同时各抓一个小球表示什么,它表示包含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
(11)有时会连续出现几次相同基因型,这是正常的,只要随着抓摸次数的增多,就会接近理论值。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五、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
1、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意义:
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3、实质:
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练习
1.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无甜玉米籽粒。
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B.相互混杂
C.非甜是显性性状D.相互选择
2.玉米高秆对矮秆为显性。
矮秆玉米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高秆,使其自交得到F1植株是()
A.高矮之比是1∶1B.全是矮秆
C.高矮之比是3∶1D.全是高秆
1、答案:
C
分析:
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之间相互授粉,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现为非甜,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现非甜籽粒也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
2、答案:
B
分析:
生长素作用于植物,促使细胞体积的增大引起植株快速生长,但不影响内部基因组成,因此,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的高秆玉米仍然受隐性基因控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遗传图解: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2分离比均为3:
1
2、实验现象:
(1)F1全表现出亲本的显性性状:
黄圆
(2)F2出现四种性状类型,数量比接近9:
3:
3:
1
3、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1)F1全表现出黄圆,这说明两对相对性状中,黄色对绿色是显性性状,圆粒对皱粒也是显性性状。
(2)F2有四种性状类型,两种是亲本有的,两种是重组的,这说明两对相对性状之间是可以自由组合的
(3)就一对相对性状分析,仍符合分离定律
黄:
315+101=416
粒色比(3:
1)
绿:
108+32=140
圆:
315+108=423
粒形比(3:
1)
皱:
101+32=133
(4)就两对相对性状分析
黄圆:
3/4×3/4=9/16
黄皱:
3/4×1/4=3/16
绿圆:
1/4×3/4=3/16
绿皱:
1/4×1/4=9/16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9:
3:
3:
1
推导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合,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独立的、互不干扰。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每对相对性状的分析结果——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相对性状的分离是各自独立、互不干扰的,非相对性状的组合是随机的。
3、假设豌豆的粒色和粒形分别由一对基因控制,进行分析。
F1雌雄配子各有4种,雌雄结合方式16种,9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
(1)四种表现型出现在各三角形中,如上右图:
黄色圆粒:
大三角形(双显:
9/16)
黄色皱粒:
中三角形(单显:
3/16)
绿色圆粒:
小三角形(单显:
3/16)
绿色皱粒:
圆点(双隐:
1/16)
(2)九种基因型:
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与双杂合子(YyRr)各位于一对角线上,如下左图:
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
每种1/16,总纯合体:
1/4
双杂合子(YyRr):
1/4
单杂合子:
每种1/8,所有单杂合子:
1/2
(3)九种基因型的排列:
(用F2中两对基因组合方式及比率相乘的方法得出如下结果),每种基因型前的系数即为其比例数,见表:
、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
不论以F1作父本还是作母本,都与预测结果相同,验证了解释的正确性。
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内容: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细胞学基础: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五、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项目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的相对性状
一对
两对或两对以上
等位基因数量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实质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联系
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的每对等位基因都要按分离定律发生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发生自由组合)。
六、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了试验材料;
2、由单因素(即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因素(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5、渊博的知识、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练习
1、一个基因型为YyRr的精原细胞和一个同样基因型的卵原细胞,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各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
A.2种和1种B.4种和4种
C.4种和1种D.2种和2种
2、在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实验中,F2代里能稳定遗传和重组型个体所占比例是()
A.9/16和l/2B.1/16和3/16
C.1/8和l/4D.1/4和3/8
1、答案:
A
分析:
由于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四个精子,其中两两精子的基因组成相同,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
2、答案:
D
分析:
F2代里能稳定遗传意味是纯合体,共有4种,在16种组合里占1/4;重组型意味着是变异类型(与亲代不同的),共有6种,在16种组合里占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