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790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docx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docx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

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

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

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

(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

(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

(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

(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

(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特点是:

(1)主导部门转移到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部门.

(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那些可能妨碍社会顺利发展的社会问题等。

2、哈罗德—多马模型

20世纪40年代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F.)

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mar,E.D.)

几乎同时推演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即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

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GrowthModel)。

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产出比所决定。

g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增量与国民收入之比;

s储蓄倾向,平均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

K资本—产出比率,即投资系数或加速系数,它是指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

三、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

1、假设:

不发达国家是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和城市中的现代工业部门两个部门组成的。

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家是追求最大利润的。

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变,且至少比农业部门的工资高30%左右,劳动力无限供给

现代工业部门中的投资来自工业部门的利润,而资本家则把其所有利润都投入到工业部门当中。

2、内容:

两个阶段理论

 

四索斯模型的内容

(1)对于储蓄资源的分配

经济增长来自对社会储蓄资源的分配,具体分配按照以下方式进行:

△k=s·f(k)-nk

其中:

s=储蓄率,n=人口增长率,k=K/L=人均(劳均)资本量,△k=K的增加量,

f(k)=Y/L=y=人均(劳均)产量。

(2)人均储蓄的去向

人均资本k的增加,每个人所配备的更多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Capital-Deepening)

每一增加的人口所配备的人均应该得到的资本nk,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Capital-Widening)

s·f(k)=△k+nk

(3)索斯模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意义:

1)重新假定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

这样,可以调整资本—劳动比改变资本--产出比,降低资本收入、提高劳动收入,刺激劳动增长和充分就业。

2)强调市场机制(价格)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

通过改变利润率(资本的收入或价格)或工资率(劳动的收入或价格)来调节资本与劳动的投入,使资本—产出比得到调整,以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实现理想的经济增长。

3)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

资本替代劳动使资本—劳动比提高,但资本投入增加使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利润率下降,而劳动投入减少使边际生产率相对增加,工资率上升,分配有利于工人而不利于资本家;

4)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唯资本论”的观点,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的观点。

(4)缺陷:

1)模型中假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可以任意替代,以便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实现均衡增长,是不切实际的。

就一般而言,已经建成的固定资产,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关系或配合比例大致是固定的,因而二者比例的变动范围只存在于技术改造和新投资项目的一定限度内。

2)模型中自由市场能够完全自动实现均衡的假定,多数早已为凯恩斯所否定,并且也与现实情况不符。

五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的区别

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进步内生化展开的。

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假定为不受经济系统内刃虎变量影响的外生变量,好像技术进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新增长理论则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认为支配生产过程的内部体系可以比外部体系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试图从经济系统内部因素解释技术进步,并结合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了技术内生化的思路。

六倒U曲线

在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分配可能有恶化的趋势,以后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形势将逐渐得到改善。

库兹涅茨以基尼系数衡量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基尼系数的变化表现为一条倒U型的曲线。

因此,库兹涅茨的这一理论观察结果被称为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如图所示

 

七经济增长与分配的理论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这两个目标从长远来看是一致的,但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则呈现替代关系。

收入分配战略实际上就是在二者之间作出取舍。

一国采取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战略,不仅直接决定了收入分配状况,也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先增长后分配战略*

先分配后增长战略*

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

八现代微观经济学家庭生育理论

将传统新古典家庭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作为基本分析模型,以经济学原理和最优化原则去解释家庭规模决定。

(1)主要内容:

孩子低成本、高收益,造成人口出生率长期居高不下。

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少,就业机会少,即使就业,收入也很低,还不如在家生儿育女。

——母亲时间的机会成本很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低,孩子的抚养费和教育费用也比较低,

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孩子成为父母养老送终的惟一依靠。

因而,孩子成为资本品,预期收益较高。

孩子大多是家庭劳动力的来源,有些很小就参加各种生产劳动,为家庭增加收入。

特别在农村,这种现象更普遍。

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有些生产劳动文盲或半文盲即可承担,所以很多家庭并不打算让孩子上学。

(2)可将这些关系用数学式表述如下:

Cd=f(Y,Pc,Px,Tx)

式中:

Cd表示对存活孩子的需求量,Y表示家庭的收入水平,Pc表示养育孩子的净价格或净成本,

Px表示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Tx表示相对于孩子、家庭对其他商品的偏好程度。

(3)降低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政策措施(据家庭生育理论)

(1)增加妇女教育及与之而来的她们的作用和地位的变化;

(2)妇女非农业就业机会增加,会提高传统的儿童抚养活动的价格和成本;

(3)通过增加直接就业和增加夫妻收入,或通过从有钱人向穷人的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提高家庭收入水平;

(4)通过扩大公共卫生项目和给母亲、儿童更好的营养以减少婴儿死亡率;

(5)在传统大家庭保障体系之外发展老年和其他社会保障体系,以减少父母特别是妇女对他们后代的经济依赖

九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是指通过计算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了解某一教育决策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1)净现值(NPV)法

如果某级教育n年的全部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的貼现值分别用公式表示为:

 

(二)内部收益率(IRR)法

 

i为内部收益率,即IRR。

IRR的经济含义为:

一项投资在这一贴现率下,当项目寿命周期结束时,其净收益恰好能将全部投资回收完毕。

内部收益率反映了项目总投资支出的实际盈利率。

一般说来,当i≥r时,说明该项目能取得大于或等于标准投资收益率(或目标收益率)的良好经济效益,可认为其在经济上是可取的;当i

在选择方案时,IRR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十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

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

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

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离

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

知识失业和教育的“过度”发展

战略政策:

教育系统外部的政策:

(1)调整不平衡、信号和刺激。

(2)修改根据教育证书分配工作的制度。

(3)控制人才外流。

教育系统内部的政策:

(1)教育预算合理分配。

(2)大力发展劳动力或技术培训体系。

(3)在农村中等教育中增加满足农村居民需要的应用技术课程。

(4)限额分配。

十一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

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包括心理因素。

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

其中,预期的差异是由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异和在城市部门成功地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十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一)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

(二)具体分析: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勾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死圈,很难打破

 

(3)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

十三凯恩斯的绝对收人假说

基本观点:

家庭储蓄直接依赖于个人实际收入水平。

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

S=s(Y)

式中:

S为储蓄;Y为收入;s为储蓄率,或称边际储蓄倾向。

也就是说人们的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

具体用数学公式可以写成:

S=a+sY

式中:

Y为当前可支配收入;a为常量

 

十四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

 

式中:

S为储蓄;a为常数;Yp为永久收人;Yt为暂时收入;b1和b2为参数。

十五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

(一)主要观点

消费(储蓄)习惯因阶级不同而具有很大差异,那些仅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人比靠财产收入(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资本家储蓄倾向低得多。

(二)公式表达

 

式中:

Sw为主要收入来自劳动的储蓄倾向;Sc为财产收入的储蓄倾向;L为劳动收入;P为财产收入。

十六熊彼特创新理论

(1)创新的概念: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2)创新的形式:

(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

(3)开辟新市场

(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

(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三)创新与发明的区别

(1)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发明是一个技术上的概念

(2)“发明”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而“创新”则是将新技术、新生产方法、新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创造性地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推向市场的动态过程

(3)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时,才成为“创新”

(4)鲁迅认为:

四大发明很大程度只是“发明”

(4)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

(1)熊彼特强调创新的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2)企业家是把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和新工艺引入到生产过程,并不断进行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新组合和新创造的人。

(3)驱动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除了追逐超额利润外,还有三种力量:

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

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

创造和发挥自己才能带来的欢乐

(5)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具备创新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以信贷形式支配生产要素的权力。

创新活动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转换媒介。

十七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战略

不能盲目跟随或模仿过去或现在发达国家的技术选择战略

舒马赫的“中间技术”战略:

(1)劳动密集型技术,适用于中小企业,有利于就业

(2)与初级技术比生产率高,与高级技术比便宜许多

(3)在应用、维修、管理方面的问题容易解决,适应性强

(4)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避免人的“异化”

(5)生产规模不大,对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小

雷迪的“适用技术”战略:

雷迪(Reddy,A.)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最小成本或最大收益的经济原则,考虑本国的生产要素状况、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最切合本国国情的技术。

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的比较:

适用技术的内涵比中间技术更加丰富、灵活。

二者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选择切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技术。

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1)发展中国家经常采取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选择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

(2)这种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

(3)政府为了提供政策性支持,不得不以税收优惠、改变要素价格等方式扭曲经济环境,使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降低

(4)选择适用技术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企业更有竞争力,投资的回报率高,储蓄的意愿也较高,有利于经济发展

(5)从技术引进的角度来看,选择适用技术,所要引进的技术和现有的技术比较接近,学习成本较低,技术引进的成本也会较低,技术升级会比较顺利。

十八发展中国家的税收结构的主要特点

1、在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中,直接税的比重较低。

2、发展中国家对关税收入的依赖比较严重。

3、间接税是发展中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十九工业化和农业化之间发展关系的模型

(一)对农业作用认识的变化

1、配第-克拉克法则

2、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

3、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4、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

5、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二)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虽然农业的相对地位在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减少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四个方面

产品贡献:

食品贡献:

农业部门是自身和非农部门粮食和副食的主要来源要实现工业化和产业部门多样化,农业部门就必须提供剩余粮食发展中国家由于一系列原因对粮食的需求更为巨大,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递增。

如果粮食的供应跟不上,将导致一系列不利后果。

原料贡献:

农业为非农产业,如纺织、制糖、制茶、皮革加工、烟草行业等提供原材料在工业化早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往往是经济起飞的主导部门,农业的丰歉直接影响到这些部门的发展。

2、市场贡献:

农民通过购买工业部门生产的诸如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用品,以及日用消费品,为工业部门提供广阔的农村市场。

3、要素贡献:

劳动:

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资本:

工业化需要规模较大的农业部门提供资本

自愿储蓄强制储蓄

农民拥有的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通过各种方式向城市工业转移

外汇贡献:

工业化初期农业是主要的外汇来源,农产品出口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外汇贡献的第二个方面是农业生产可以节约进口粮食的宝贵外汇

 

二十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一)、平衡增长理论

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同时、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平衡增长可分为三种类型:

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1)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主张对各工业部门同时、按照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此克服经济中存在的不可分性,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度全面增长,达到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2)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主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但按不同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比率全面发展,实现工业化。

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大小作为确定其投资比率的依据。

(3)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主张依据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确定对各产业部门不同的投资比率和增长比率,通过部门间不同比率的增长,以克服瓶颈;

一旦经济发展中的瓶颈被消除,就应当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一定比例平衡增长。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用于最佳用途上。

主要观点是:

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联系效应大的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

局限性:

这种理论过于看重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产业或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二十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1.城市贫困化。

2.城市失业。

3.城市环境污染。

4.城市的社会问题。

二十二进口替代战略的主要内容与缺陷

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优先发展本国的工业,是一种典型的内向型的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的缺陷:

(1)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

(2)进口替代不利于出口发展,造成国际收支恶化

(3)进口替代不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4)进口替代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政策手段:

(1)关税保护:

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征收低关税或免关税。

(2)进口配额:

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减少非必需品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得到进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

(3)外汇管制:

控制和配给外汇,以降低进口总量,并配合进口配额制度。

(4)汇率管制:

使本国货币升值,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

二十三出口替代战略的主要内容与缺陷

内容:

利用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劳动成本低、丰富),带动整个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促进工业化

改善贸易条件和国际收支

维持和扩大与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联系,引进资本和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使企业家超越国内市场的约束,通过国内和国际双重压力,提高效率,促进创新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服装、纺织业。

技术简单,投入要素易获得,国际市场有需求,容易起步发展。

第二阶段:

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致力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如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

极少数国家或地区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如台湾的半导体产业)

出口促进的两阶段是相继的产业升级的过程

缺陷与不足:

(1)受到国际市场的限制。

比较成功的主要是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

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日益激烈。

发达国家贸易保护

(2)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汇率、贸易条件、债务条件、国际游资流动),因为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发达,监管制度不健全,例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3)出口促进战略所需要的保护措施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例如金融压制为出口企业服务

主要政策手段:

(1)对出口企业从国外进口的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技术专利实行减免关税,放宽进口配额。

(2)对出口企业提供优惠,如税收减免、低息贷款、补贴

(3)汇率政策:

使本国货币贬值,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有些国家还对出口业绩好的企业奖励,使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关系,推动出口增长。

二十四两缺口模型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主要思想:

就是发展中国家国内有效供给与资源计划需求之间存在缺口,即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而利用外资是填补这两个缺口的有效手段

2基本方程式

需求方面:

Y=C+I+(X-M)供给方面:

Y=C+S于是:

I-S=M-X这就是两缺口模型的基本方程式

I-S是储蓄少于投资的部分,被称为储蓄缺口;M-X是出口少于进口的部分,被称为外汇缺口

两缺口反映出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资源超过了它实际拥有的资源,出现了发展瓶颈。

经济含义

3意义1)强调了利用外资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2)有效利用国外资源离不开计划和政府的调节和干预*

3)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二十五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有市场力量引导的,是对资源禀赋变化和需求增长的动态反应。

在一国的资源禀赋中有稀缺的也有相对丰富的。

在市场中稀缺资源的相对价格逐渐上涨,丰富资源的相对价格逐渐降低。

如何用相对价格低的要素替代相对价格高的要素,这一市场需求,会诱发技术开发。

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稀缺程度的变化→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农业技术变化,以丰富的廉价的投入品替代稀缺的昂贵的投入品。

二十六东亚工业化模式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及其运行方式,尤其指亚洲“四小龙”等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发展模式。

东亚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2)较强的政府干预。

(3)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内部积累。

(4)重视科技和教育。

二十七经济增长与分配关系理论战略

先增长后分配战略

(1)主要思想:

是早期1950s、1960s时期的分配战略

先发展经济,收入分配上政府不干预;等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2)理论依据: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纳克斯的“贫穷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都极力强调增长第一的观点,为先增长后分配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2)资本积累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在假定储蓄为收入的增函数的情况下,资本集中于富人手中有利于提高社会储蓄率和投资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最终会带来收入分配的改善。

一方面,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后,扩散效应和滴流效应会使收入差距减小;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之前进行再分配很困难。

当经济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