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docx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
何以罚?
与之夺;何以怒?
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
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如今孙权拿出诚意来,想要我国相信他,其实他很担心我们会不相信他,这时我们应该以诚信待之,安抚他的不够自信。
他所请求的,不应该不答应。
如果答应了他,他的使节回去以后,也不必指望他一定能信守诺言诺言;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他请求而不答应,他一定就会孤注一掷与我国作对了。
答应了他而他不真的来归附,那失信在他。
俗话说:
答应给人的东西又抢回去,就该处罚他;答应他的却不给他,他就会被激怒。
我思前想后,觉得朝廷公示的孙权所上之书,如何定夺,终归是圣上之事,作臣子的不能左右。
当年我与荀彧(字文若)跟随先帝之时,也曾遇到几件事,与今天的事情况类似。
简单地说两件(两事的具体描述可能钟繇另附了,不在此表之中--CAOGS注),我觉得如今的情势,应该对今天的事情有参考意义。
惟愿陛下斟酌。
如果您觉得我所想有道理,也不用回复。
总之决定权在陛下。
考虑到我的建议有可能不被采纳,所以我就不亲自把这个表交给陛下了(而是托人转交)。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
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宣示表》,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刻本见《淳化阁帖》、《大观帖》,传为王羲之所临摹刻。
字的捺脚有浓重的隶书波磔意趣,极为古雅。
近人马公愚的临本接近原作神韵,刊于《书法大成》,可供临习时对照参考。
----《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即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又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存版本
仍存的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因
横的起笔尖锐,运笔过程稳健平直,向上倾斜,收笔时回锋上提下压,顿挫较重,整个过程粗细相当:
或者按照提钩的方式来写,但要平直。
竖钩起笔方厚,运笔过程犹如木桩契堤,稳固不倒,收笔较顿,但气力不衰,左提钩含而微露,右提钩要另起笔按照提的方式来写。
撇起笔如竖起笔,收笔有两种,多藏锋,少露锋。
捺的起笔简洁,由轻到重,平稳过渡。
点左收笔、右收笔、上提、下按,都是三笔完成。
《贺捷表》奔放,欢快、自由。
粗如鼓槌,细如游丝,两者结合相当完美,犹如跳动的舞者,活泼之中见稳重,粗看字体大小不一,仔细揣摩,字体大小基本一致。
《力命表》轻松、温文尔雅。
《墓田碑》行楷兼备,瘦长稳健。
《荐季直表》是隶书楷书行书三者最完美的结合,也是最难理解和把握的,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很难临摹好,我每一次临摹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总之钟繇的这六个碑帖各有特点,六种字体泾渭分明,在学习临摹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一、临习《宣示表》应注意的几点
《宣示表》用笔沉实古朴,虚和简净,充溢着——种恬淡安详的气氛。
该帖字形偏扁,长横居多,因此,首先要求执笔方法要正确,即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
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
南唐李后主所提出的“拨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理解为善于骑马的人,当以足尖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有的人理解为拨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拨灯芯,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理解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间状如马镫。
这几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说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
否则,若执笔过深,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自如地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
但也不能过低,因为执笔越低,笔头的活动空间越小,特别是在写长横时就自然会受到影响。
用力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宜适中。
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
故执笔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称之道乃佳。
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道:
“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笔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
”故苏轼提出把笔虽无定法,但须心欲其虚而宽,只有虚而宽,才能运转自如。
其次,书写时要注意腕宜平、掌宜竖。
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但在运笔时又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
动,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笔势自然圆活。
第三,要注意该帖有些字的正确笔顺。
笔顺正确是写好该帖的重要条件。
如图一“所”字,正确的书写顺序是第二笔和第三笔先写两个短竖,然后再写两竖之间的挑笔,这样在行笔走势上就可以和右边的撇折横连起来,从而体现笔画之间的呼应。
还有如图二“弃”字中间的“世”,正确的书写顺序是先写长横,再依次写三个竖,最后写下边的短横。
图三“献”字左边开始部分的正确笔顺是先写横,再写横钩,再依次写竖、横、横,再写撇,然后写下面的部分。
再如繁写的“门”字,其正确的书写顺序是:
先写左边竖、横折、中间短横,再写提,然后是右边,先写竖折横(图四“闻”字此笔已断成两笔),往上依次写横、横折钩。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以上是临写《宣示表》所要注意的。
实际上要能真正地写好该帖,首要一点是认真读帖,要多写多体味。
开始是有意识的、被动的,迨至纯熟至极,则气自和,势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气贯十指,集中一点,及至此时,便无思虑,只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在写了
二、基本笔画的写法
(一)、横画又称为“勒”。
所谓“勒”有愈收愈紧之意,发笔时要逆入,收笔时要回顾,行笔时要意有所颐,逆势涩进。
《禁经》中所谓“画如长锥界石”,喻行笔不可太光滑浮薄。
《宣示表》中的横画有长横、左尖横、右尖横、点状横等。
1.长横。
其写法是先轻锋逆人,重顿后向右徐徐行笔,此时用笔稍轻,至收笔时宜轻提、略顿、疾收。
如图一“不”字首笔。
2.左尖横。
如图二“二”字的尖横。
其书写方法是尖锋入纸,顺势落笔后即借力于上,将笔杆向右前方倾倒而右行,至收笔时稍用力向右卜顿挫—下,然后迅速反折收之。
3.右尖横。
其起笔如同长横,只是在运笔过程中逐渐提笔,最后出锋,呈左粗右细之状。
如图三“示”字上横。
4.点状横。
如图四“睨”字右部分中间的右横,原本是一短横画,这里用一点代替,使整个字显得灵动、富有生气。
(二)竖
1.垂露竖。
其写法是藏锋逆入,然后迅速向右作一横落点,调锋向下行笔,至收笔时向左上略提,然后反折向上藏锋收笔。
如图五“外”字的长竖。
2.悬针竖。
其起笔如垂露竖,行笔至三分之二处时,边行边提,至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
其收笔处当尖锐饱满。
如图六“则”字的末笔。
3.上尖竖。
其写法是尖锋入纸后向下行笔,至收笔处将锋向左上略提、轻顿,然后反折收之。
如图七“信”字左竖。
此类竖在该帖中用得较多,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4.短撇竖。
其写法是藏锋逆势入笔,略顿后向左下方撇出,笔势斜且略有弧度。
如图八“而”字右下的短撇竖。
古人遗留下来的这些方块字,多由一些横梁竖柱搭接而成,故横竖笔画较多,似乎横画尤多。
古人把横喻为“千里阵云”,把竖比作“万岁枯藤”,赋予这极简单的笔道以万千气象。
钟繇凭借他那千钧腕力和万千灵感,把一个个横竖笔画写得筋骨健壮,纵横有象。
它们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俯仰或向背、或曲直或斜正,有悬针有垂露、有方圆有虚实、有应上有带下、有敛缩有展伸,真是变化多端,令人回味无穷。
(三)撇画与捺画犹如人之四肢、鸟之双翅,决定着字的神态与动势。
《宣示表》中撇捺的写法可谓丰富多样。
1.长撇。
此画古人称之为“掠”,柳宗元《八法颂》说:
“掠左出而锋轻。
”由是可知长撇—笔之中有轻重粗细的变十仁,富有节奏感。
由于其收笔时势微曲而末锋飞;起,故有回顾之势,,如图一“念”字首笔,其具体书写方法是,起笔宜轻,藏锋逆入,略提后向右下作—轻点,然后调锋向左下运行,山轻渐重,自然向左下撇出,注意要力送笔端。
2.长曲撇,如图二“有”字之撇。
起笔写法同上,只是其形中部要微带曲势,整个笔画要有弹性。
3.回锋撇。
其写法是轻锋逆入,作点后将锋调中,疾势下掠,至收笔处则将锋微微向左上挑出,有回顾之势,注意要含蓄。
如图三“度”字的回锋撇。
4.短撇。
古人称之为“啄”法,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喻其用笔当迅捷、爽利、明快,如图四“委”字上撇。
其具体写法是,轻锋向右上逆入,然后迅速向右下切入作一斜直落点,再调锋向左下用力撇出,出锋时要尖锐饱满有力。
(四)捺画的写法。
1.斜捺。
作捺之法,一波三折,势宜开张。
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说:
“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
”行笔宜抑扬顿挫,不徐不疾,从容不迫。
收笔时应将笔锋收归画中。
如图五“反”字的末笔。
其书写方法是轻入笔,向右下快速行笔,至陕收笔处稍顿后向右出锋。
此捺宜轻盈秀气。
2.短捺。
短捺形同斜捺,只是较短,且较粗壮。
如图六“休”字末笔。
3.平捺,如图七“之”字末笔。
其具体写法是先向左下逆入,略提,再向右下行笔,逐渐加重用力,使笔毫斜铺展开,至卜折角时,须借力向卜,稍一顿驻,然后边走边提,至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
4.反捺。
其写法是尖锋入纸,再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至收笔时稍顿后反折回锋收笔。
如图八“表”字的反捺。
(五)挑画,古人称之为“策”,即以鞭子策物,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
书写时应注意侧锋点入,锋尖上仰,带偏侧之势。
运笔时当边走边顿挫,边挫边提,至收笔时,锋已收归画中。
故行笔不宜太快,快则势必形成偏锋浮薄之弊。
具体书写方法是先朝左下轻锋逆入,略提,再向右下切入女性不孕的检查项目作点,然后向右上逐步顿挫,边走边提,至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
如图—“择”字之挑画。
(六)关于竖钩的写法,陈思《八法洋说》中说:
“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
”所谓“蹲锋”,即出钩之前稍向下做一快速的按笔动作,如人跳高时跃起前的半蹲动作一样。
所谓“得势而出”,即指蹲锋后在恰到好处时迅速出钩,不可迟疑,若伫思稍息则神纵不坠矣。
如图二“可”字竖钩,其具体写法是先写竖,至出钩时蹲锋借势向左上钩出,须自然、尖锐、饱满而有棱角。
横钩的具体书写方法思稍息则神纵不坠矣。
如图二“可”字竖钩,其具体写法是先写竖,至出钩时蹲锋借势向左上钩出,须自然、尖锐、饱满而有棱角。
横钩的具体书写方法是,先写横画,至出钩前先向右下作点,再轻提笔锋,中后向左下钩出,钩应对准字心。
如图三“宜”字的横钩。
戈钩的写法是先逆锋向左上作点,调锋后引笔女性不孕的治疗方法下行,同时笔杆渐向左前微倾,至收笔时蹲锋得势而出。
如图四“武”字的戈钩。
浮鹅钩的写法是先向上逆锋起笔作点,调锋后引笔下行,至转角时提笔中锋而过,宜自卵巢巧克力囊肿然圆润有力,再向右运笔,至出钩前蹲锋,得势后稍作顿挫向上推出,要力送锋尖。
如图五“也”字的浮鹅钩。
卧钩,如图六“思”字下部的钩画。
其书写方法是,先轻锋入纸,向右下转笔,并逐渐加重笔力,至出钩前向右下蹲锋,得势后钩出。
(七)折画是两种笔画的交接。
折应写得方劲雄强。
如图七“旦”字的折画,其写法是先写横,至折角时,用腕微向右上方翻动,将锋提至横画的右上角,然后迅速于纸面上侧势—翻,使锋面由阴面翻到阳面。
翻笔时锋尖于纸上作暗圈,动作要爽利快捷轻灵。
翻笔实际上就是使横竖二笔吻合得自然,以不露痕迹为上。
小楷的折法,其整个动作是极其微小的,动作也是在极短的一瞬间完成,有时完全只是凭自己手腕中的一种感觉。
同时,小楷的折法不可太显露棱角,宜含蓄一些。
输卵管积水《宣示表》中的折有直折而下,如图八“同”字,也有倾斜的,书写时应注意笔势。
三、《宣示表》的章法特征
《宣示表》在章法上的独特性也使得它与其他作品拉开了距离。
在隶书中奉为规律的“纵成行,横有列”,在该帖里已变成—厂“纵有行,横无列”。
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帖中,字与字之间还有着较大的距离,而在这里已是字距几乎消除,上一字与下一字之间因势生形、因形生姿,在纵向上显得格外茂密,全篇上也避免了“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而有—种质朴自然之美。
这也正是明、清两代颇耗“功夫”的“馆阁体”终不及之的重要原因。
总之,学写小楷,因力在于指腕之间,故不必—定要高悬手腕,因为小楷每字亦只二三分见方,笔势有限。
另一方面,小楷沉着端重,用笔精致细腻,要悬肘作字,于初学者来说,实在难于控制和驾驭,故初学小楷,不宜高悬手腕。
一般可采用提腕的方法,即肘着桌面,虚提其腕,与桌面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样既能有效地控制和驾驭手中之笔,又能使腕部圆活地转动,笔力和笔势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