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76493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

8 古诗二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

《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

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

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

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必过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

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

如:

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

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

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

(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

(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

(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

“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

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

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

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

(如:

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

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

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

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

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

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

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

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

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

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

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

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

(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

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

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

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

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

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

九天:

天的最高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

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必过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

2分钟)

布置作业:

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9 黄山奇石

导学案设计

课题

黄山奇石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课图文并茂,教学时,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作为导学案设计,教师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识记生字,理解字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背诵第2~5自然段。

(重点)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黄山奇石的图片。

(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揭示课题,尝试质疑(用时:

5分钟)

1.播放黄山风景的视频,教师简介黄山。

2.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设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

1.学生认真欣赏黄山风景的视频,用一句话谈谈对黄山的印象。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疑:

黄山都有哪些奇石?

奇石是什么样子的?

都叫什么名字?

黄山奇石有趣吗?

……

3.整理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

1.在畅谈对黄山的印象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2.教师指导中的第2个环节: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的题眼——奇石来设疑。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

20分钟)

1.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检查朗读课文并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3.多种形式检测生字识记情况。

4.指导书写生字。

强调“每、巨”这两个字的正确笔顺。

5.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哪几个自然段是在介绍黄山的奇石?

数一数,课文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