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358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docx

《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docx

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05月16日  来源:

卫生部

【字体:

大中小】

【E-mail推荐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一:

抗震救灾中的大众心理危机干预

1、以人为本抢救生命

生命2008年5月12日下午显得那么脆弱,14:

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眨眼之间千万房屋倾覆,千万生命危在旦夕!

还有没有比抢救生命更重要的事情?

震后两小时内,胡锦涛总书记即做出重要指示,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成立,温总理立刻赶赴抢险救灾第一线并一直在一线指挥救灾。

所有的救援,都紧紧围绕着生命的抢救!

生命,在那一时刻,又是多么的珍贵!

为了这珍贵的生命,中国人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面前以命搏命,以前所未有的坚韧精神咽下泪水,忍住悲痛,面对死神,不言放弃!

2.心理救援在行动

人是世间第一可宝贵的,突发的灾难除了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对经历特大灾难者不但需要生命和身体的救助,还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灾区人民渡过心理创伤,尽最大可能将这场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减少到最小,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

因此,整个社会救援系统中应该也必须包括心理社会干预部分。

严重地震以后,不仅仅是受灾人群,指挥救援的人员,搜索救援小组、处理尸体的人员、未经训练的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幸存下来并帮助搜索救援的人员也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以上人员出现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活动增多,有些人不能允许自己休息,在极为疲惫的情况下还坚持救灾活动,这种表现被称之为继发性疲劳综合征。

本次灾难巨大,救援条件恶劣,需要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因此,在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前提下要及时适度的轮流短时休息,保证有清醒的头脑和较为充沛的体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救援人员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救援人员在面对大量伤亡之后,直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之后,要有专业人员给予心理支持,使他们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缓解心理压力,会使救灾工作更加有效。

给予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会帮助他们,避免发生一些心理卫生问题。

请记住下面的话:

受灾后,寻帮助;先躯体,后心理;多鼓励,缓压力。

3、本次地震对人们心理影响的特殊性是什么?

本次地震突如其来,伤亡巨大,余震连绵不断,震区交通破坏,不仅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伤害,也会使人们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损害人们的安全感,严重者甚至产生急性心理反应。

地震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属于群死群伤的不可抗力事件。

受灾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自然会产生无助、压抑、悲伤、麻木、愤怒、身体不适等应激反应。

在应激反应之外,安全感的丧失不可忽视。

人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余震,不敢回家睡觉,只能选择在户外住宿。

同时,此次地震据报大部分中国大陆区域有震感,这给灾区外的人们也带来了不确定感,人们会觉得平时安全规律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这种不确定感会影响到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感知和判断。

有些人,会焦虑;不安全,扰情绪;多数人,会自愈。

4、灾区的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遇难者的遗体、幸存者的呼救、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和亲人失去联系、特别是艰难等待尚未救出亲人时的焦虑和悲伤,加上夜间的寒冷、生活的不规律、不能在室内居住、或是被转运到其它公共场所集中安置、拥挤嘈杂、睡眠缺乏、生活没有规律和营养水分的不足等,会使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表现复杂多样:

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发火,指责抱怨,愤怒,甚至行为失控;

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无望;

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顾不好自己和家人,弄不清楚时间和地点;

有些人会出现茫然失措,行为笨拙;还有的人会在灾难过去之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的场景,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有些人还可能借酒浇愁、吸烟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缓解痛苦。

大灾难,有影响;犯糊涂,心慌张;

易上火,做噩梦;心里愁,别喝酒;

5、最严重的急性心理反应有什么表现?

个别人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

有的人会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说话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脱掉,把东西给人等等;还有的人凭空怀疑周围的人是坏人,要抢劫或谋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惧;还有的人感觉周围变得不清晰,不真实,如在梦中,走到危险的地方也没有察觉。

还可能出现幻觉,"看到"去世的亲人、"听到"不在身边的亲人的呼唤。

他们经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梦频频,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

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

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会延续数月、数年,而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尽管灾难时过境迁,他们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灾难片段在脑海中、梦中反复闪现,甚至不愿在原来的环境中生活,不愿和人交往,表现的过于警觉等。

对有上述情况的人要加强识别和干预,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严重者,景常现;如电影,常回放;

胆子小,很害怕;不理人,少说话。

6、努力去做下面的事情,帮助自己和周围的人渡过难关:

要从政府,救援人员以及公安人员等正规渠道了解救助的最新动态与信息,避免传言带来更多的心理不安,影响判断能力,造成次级伤害,形成连带损失。

比如到处打听信息造成头脑混乱,不能判断真伪,反而影响自身健康;

选择救援人员安排的避难场所,尽管不很舒服也不要盲目躲避在危险区域的房屋里;

相信政府,做到不听信传言,不传播谣言,以防引起混乱;

尽量理解在这样的困境下,每个人都会有不愉快,只有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克制,才能免生冲突,达到保护自己和大家的利益;

尽可能定时就餐,适量饮用清洁水,不要以自己平素的好恶挑拣食物;

注意保暖,特别是夜间;

如果您有慢性病,请不要忘记按时服药;

尽量注意卫生,尤其是在暴雨过后,一定要保证食物、饮用水和手的清洁。

在这样的自然灾害后,要特别注意预防疾病和瘟疫的传播;

在可能的情况下和家里人通话,让他们知道您很安全,同时感受他们的关心;

在集中场所安置的群众不要总是坐、躺、站在同一个位置,争取就近活动身体,一天坚持6次以上最好,不要担心活动时别人会笑话;

管好自己的钱物,避免因钱物丢失引起连带损失使心情更为恶劣;

尝试着对周围和您一样避难的人微笑一下,简单沟通会使身边的环境稳定,避免发生冲突;

尝试着对身边的同样遭灾的人们说一句温暖或者鼓励他/她的话;

如果您发现自己出现一些明显异常的感觉,或者发现他人有异常的行为,请尽快到医疗站咨询或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

不信谣,不传话;心平静,少害怕;

环境改,多适应;邻里间,多说话。

7、在困境下,哪些事情应当尽可能避免?

不要指责埋怨。

地震是天灾,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不是任何人的责任,没有人愿意遭受地震。

因此即使有焦躁的情绪,也不要在亲人之间相互埋怨,而应当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不要偏听偏信小道传言。

可能会有少数人会散播各种小道消息,会造成人心惶惶,甚至诱使大家上当受骗。

因此,应当注意从正规途径了解信息,不听、不信、不传小道消息。

在有些困难一时不能解决时不要聚众闹事或参与闹事。

通过暴力的途径不能达到解决困难目的,反而增加了解决困难的难度;要坚信政府和军队以及广大灾区外的群众心系灾区,正千方百计努力救援,努力争取解救灾区群众。

少埋怨,相互帮;有矛盾,化解它;

鼓勇气,树信心;平安日,早回家。

救援还在继续,生命还有危险,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中国一定可以渡过灾害,重建家园!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二:

抗震救灾中儿童心理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本次地震发生在下午上课时间,不少学校遭遇到了重大破坏,不少家庭丧失了自己的孩子。

还有很多孩子受伤,在所有灾区的人正在经历了重大心理创伤时,请千万留意一下身边的儿童,因为他们和成年人一样,也正在经历这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创伤。

1、为什么受灾儿童需要特殊关注?

地震会使人们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反应。

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儿童同样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

因此,此时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

2、需要留意孩子的哪些反应?

(1)情绪反应:

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

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

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

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2)行为反应:

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3、哪些孩子在灾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

在地震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4、保护受灾儿童简单口诀:

先医疗,救生命;保温暖,供饮食;

睡好觉、防丢失;防疫病,手勤洗;

找玩具,讲故事;莫惊恐,多解释;

鼓信心,要重视;指导下,看电视。

心烦躁,情绪低;找医生,健心理。

5、怎样保证儿童身体和环境的安全,预防潜在危险?

(1)优先保证儿童身体安全,对于受伤儿童立即给予医疗救护。

(2)优先给儿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间保暖。

(3)尽量把儿童安置在远离灾难现场和嘈杂混乱的场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环境拥挤不能入睡。

(4)要指导孩子观看新闻报到,因为低年龄儿童可能会对电视画面中重现的镜头感到害怕和恐惧。

鼓励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灾民的关爱,不鼓励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6、怎样做好儿童的基本心理保护?

(1)促进表达:

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

不要批评儿童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

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

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3)本次灾情重大,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延续。

7、如何避免成年人的应激反应影响儿童?

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

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咨询就诊。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指挥调度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抗震救灾工作正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以人为本、物质和心理援助并重的灾害救助局面也正在形成。

面对这场一特大灾难,让我们勇敢面对的同时,伸出双手,帮助我们的孩子度过难关。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坚定信心,重建家园!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三:

抗震救灾中居丧者的干预

本次地震使数万人丧生,对活着的亲人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和重大打击。

痛失亲人是人生的重大丧失,可能引起情绪、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变,也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改变,有时还迁延成慢性状态,给个体及其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早日适应新的生活。

居丧干预是心理治疗中比较有针对性的技术,系统的干预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一、对居丧者干预的目的

帮助他们渡过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

使他们能正视痛苦;

表达对死者的感情;

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二、痛苦工作的概念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

"痛苦工作"(Griefwork)。

痛苦工作是当前危机干预理论最为重要的基础。

1942年波士顿椰子园音乐厅大火烧死492人,Lindemann(1944)发现那些没有经历痛苦工作的居丧者,将出现严重的精神病理现象。

痛苦工作包括:

正常的悲痛反应,如为失去亲人悲痛;从丧失亲人的不幸中体验到痛苦;接受丧失亲人的现实;适应没有亲人存在的生活。

鼓励人经历正常悲痛过程可预防丧亲危机所致的负性后果。

三、丧失亲人后的心理反应

1.休克期:

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甚至出现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

2.埋怨:

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

3.抑郁期:

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有噩梦,失眠等。

4.恢复期:

不再做噩梦,开始适应新生活。

四、居丧干预的原则

1.个体化原则,针对"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

2.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和帮助;

3.治疗者自己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要使它影响治疗。

4.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情感爆发和愤怒,要知道这只不过是居丧者的愤怒甚至是对灾难敌意情绪的转移。

5.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

回避借酒浇愁、暴力发泄和自杀等不健康的行为。

6.随时让居丧者看到生活中的期望,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

五、居丧干预的策略

(一)支持与帮助

1.居丧之初多处于情感休克期,表现茫然麻木,工作目标应放在和居丧者沟通,提供心理支持;由志愿者或其同事担任安慰工作时,首先要取得居丧者信任,建立好人际关系;

2.鼓励居丧者表达感情,给予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帮助;

3.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1.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2.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

3.帮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

4.告诉被帮助者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

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这种表达方式不限性别和年龄。

用日记等其它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居丧干预的注意事项

使用标准问候语

2.使用和居丧者类似的声调,提供帮助者从一开始就应注意与居丧者的声调相匹配:

如果居丧者的声音听起来平缓而悲伤,你应该轻声说话;

如果居丧者的声音愤怒而响亮,你的声音应该与其接近,但音调应稍低;

然后慢慢地把你的音调调到正常水平;

被帮助者会慢慢配合你的音调。

3.尽量使用居丧者的用词、用语与其交谈

例如:

居丧者:

"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

帮助者:

"您已经制订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吗?

"

居丧者可能会用俚语,但不鼓励用贬义词或不恰当的词汇。

4.当好倾听者

好的倾听者要掌握以下技能:

用心理解和领会倾诉者的思想与感情;允许倾诉者口误或用词不当;允许其停顿和沉默;搁置自己的需要与看法。

不够称职的倾听者会有以下表现:

打断对方的谈话;随意转换主题;说教;匆忙下结论;回避问题等。

5.避免给予建议

给居丧者提供直接建议是件很危险的事,要避免这样做;

交流目标是帮助居丧者发现重建生活的资源,让其自己做出决定;

如果帮助者的建议无效,你将为这一失败承担责任;

如果帮助者的建议有效,成功可能属于帮助者;不管成功与否,问题的关键是居丧者没有真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者过于主动为居丧者做决定不利于居丧者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恢复。

6.避免在干预中评判居丧者

例如:

"你不应该那么想"

"你不应该伤害你自己"

"你怎么能那么做呢?

"

7.避免转换话题

帮助者如果在干预中随意转换话题或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与居丧者沟通,会给其造成一种帮助者有意避开谈论此话题或对此话题不舒服的感觉。

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

1.了解居丧者的人格特点对于了解其独特的反应是必不可少的;

2.告知居丧者尽管痛苦,也必须面对和经历居丧过程,回避和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

3.告诉居丧者应激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帮助居丧者了解自身的悲哀过程,能减轻其害怕会因此发疯的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

4.帮助居丧者适应丧失,并逐渐投身新的生活。

总之,提供帮助的人既要能"共情",分担居丧者的痛苦与悲哀,又要与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要使居丧者产生绝望或过分依赖;要鼓励其正视失去亲人的困境和问题,避免不现实地要求对方"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

居丧干预不等于精神病学意义上早期干预,这次地震的居丧干预针对的是正常人突然遭受意外丧亲的打击。

首先要帮助居丧者适应,应付创伤事件,帮助居丧者体会自己控制情感的能力,不要在情感发泄方面化太多时间。

提供放松的、能使居丧者康复的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只有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时才应实施精神病学意义上的干预。

还应尊重居丧者的是否需要帮助的需求,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暂时表现出的退缩行为。

突然丧失亲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人类一直在磨砺中成长。

我们只要坚持给予痛失亲人者鼓励和建设性的帮助,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生活一定会重新开始!

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

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

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

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

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优先入选。

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

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避免单人行动。

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

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

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

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

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

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

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三、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一)危机干预的目的: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二)原则:

1.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2.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三)方法:

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四)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

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

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

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

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

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

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

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也属于第四级人群。

第五级人群:

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五)工作时间表

根据目标人群,根据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确定干预技术:

ABC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

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

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七)干预技术要点

1、心理急救

(1)接触和参与

目标:

倾听与理解。

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帮助放松情绪,增加自我安全感的确定。

(3)稳定情绪

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情绪反应。

可以使用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

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

给幸存者提供实际的帮助,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

解决问题技术。

(6)联系支持

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应激反应、减少苦恼和促进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