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7586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余数比除数小

教学方法:

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动手操作。

3、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复习

(一、)直接写得数

1、35÷5=2、63÷9=3、72÷8=

4、25÷5=5、56÷7=6、49÷7=

(二、)应用题

小明今年8岁,妈妈32岁,

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

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

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

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在信息窗中发现了那些信息

9个面包、……

2、他们正在为分食物而发愁呢?

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

(出示课件)

三、探求新知

1、观察图示,发现了那些信息,把发现的信息说个大家听听。

(根据提出的食品数量信息,屏幕出示课件)

师生交流,从而引出平均分食品,根据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个?

12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个?

13个黄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个?

14根火腿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根?

15瓶酸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瓶?

16个柿子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个?

17根香蕉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根?

18片饼干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片?

19个大枣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个?

交流: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

由此引出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学生解答并回答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及除。

法各部分的名称。

有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的问题。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用算式表示:

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

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

师: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

生:

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苹果:

12÷4=3(个)

黄瓜:

13÷4=3(根)……1(根)

火腿:

14÷4=3(根)……2(根)

酸奶:

15÷4=3(瓶)……3(瓶)

柿子:

16÷4=(根)生:

香蕉:

17÷4=4(根)……1(根)

饼干:

18÷4=4(根)……2(根)

大枣:

19÷4=4(根)……3(根)

观察:

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

我发现有余数的多,余数比除数小,。

3、18块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你能说出来么?

师:

还须知道些什么呢?

你打算每人分几块?

师:

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个人呢?

3块呢?

还可以每人分几块?

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

师:

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会有些疑惑。

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

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

18÷3=6(人)

18÷4=4(人)……2(块)

18÷5=3(人)……3(块)

18÷6=3(人)

18÷7=2(人)……4(块)

18÷8=2(人)……2(块)

让学生分成两类,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的。

继续观察这些有余数的算式的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大小的关系?

提问:

余数可以比除数大吗?

为什么?

余数和除数一样大可以吗?

并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要比除数小,除数要大于余数。

四、生活中的余数

2、判断

10÷3=2······ 4

16÷4=3······ 4

21÷5=4······ 1

五、小结

同学们也应后你有哪些收获,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个)

读作:

9除以4商2余1。

《有余数的除法》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以下三个问题:

1.余数要比除数小。

2.余数可能是什么。

3.余数最大是什么。

解决第一个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书上解决问题时,是把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和怎样处理除法算式连在一起教学的,除法的余数问题和除法算式的书写和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这样教学,难点集中,学生不容易理解。

我在教学时,是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来教学的。

我借用书上呈现的情景:

分9个面包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平均每人分2个,还剩2个。

问题:

还剩2个,还能不能继续分呢?

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说到:

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1个面包,而有4个小朋友。

如果把这1个面包粉给其中的1个小朋友,另外3个小朋友就少一个,这样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1个面包是不能再分了。

问题:

剩下的面包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

剩下的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

学生回答:

剩下的面包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剩下的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在这里把解题方案转化为算式,小朋友的人数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剩下的数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9÷4=2(个)……1(个)。

从这里得到余数比除数小。

如果是15,16,17,18,19,20,21,22……个面包呢?

15÷4=3(瓶)……3(瓶),16÷4=4(个),17÷4=4(根)……1(根),18÷4=4(片)……2(片)19÷4=4(个)……3(个),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呢?

余数总是比除数小。

这是同学们还发现:

余数要么是0,要么是1,要么是2,要么是3。

感觉太有趣了。

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什么?

最大的余数是几?

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什么?

最大的余数是几?

这样我这节课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余数要比除数小。

2,余数可能是什么。

3,余数最大是什么。

就落到了实处。

总之,这堂课的课堂效果好,学生知识掌握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申的空间。

规律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有学习的喜悦。

从已有知识平缓的过渡到新知识来,学生接受起来容易。

《有余数的除法》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

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设置悬念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原本很抽象枯燥的,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悬念,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里,激发学习的热情。

接着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在新课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了一幅小朋友野营的活动场景图的情境,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

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

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动眼睛“看”数学、动双手“做”数学。

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运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思做高度统一。

拓展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整节课前后呼应,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深入地掌握新知,巩固新知。

二、不足之处:

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

对于学生的练习讲解过分重视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应该把学生练习错误处集中拿出来,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在以后犯同样错误,达到书写与答案的准确性。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数学语言方面要精炼,时间安排上要合理。

课堂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

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找准每节课的目标与重难点,理清思路,在教学环节中加以达成与突破,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少讲,学生多说,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

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帮助小朋友分食物的活动情境,并且将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作用有四点:

一是承上启下。

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按要求分食物,自然地会关注怎么分,但不会特别关注还剩多少,而这正是本节课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二是便于操作。

题目清晰、简洁,学具简单,利于准备和操作;三是激发兴趣。

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剩余情况,会引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剩的不一样?

”“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出来?

”等,产生探究的愿望,同时体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四是作好铺垫。

图中呈现的几种摆法为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例1借助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

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这里有两个对比:

一是平均分物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

其中第一个对比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的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也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不同的基础。

“生活中的余数”两道题,都是用图示描述操作要求,再让学生圈、填,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即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称。

都是平均分中的“包含”情况,并且将要求与结果以图分开呈现,便于学生根据操作写出除法算式,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第2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包含和等分),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什么时候相同(等分),什么时候不同(包含)。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难点是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可能是什么。

余数最大是什么。

课前复习巩固

一、直接写得数

1、35÷5=2、63÷9=3、72÷8=

4、25÷5=5、56÷7=6、49÷7=

二、应用题

小明今年8岁,妈妈32岁,

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课后巩固练习

 

判断

10÷3=2······ 4

16÷4=3······ 4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