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7548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1.docx

《社会心理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1.docx

社会心理学1

名词解释(12分)填空(17分)单项选择(10分)判断题(10分

简答题(18分)问答题(20分)分析题(13分)(二选一)

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

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社会化:

是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角色:

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其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冲突:

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

晕轮效应:

也叫光环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

P184

印象整饰:

是指行为者透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试图操纵、控制知觉者对他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归因:

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基本归因偏差:

指人们更喜欢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内在的、个人特性方面归因,并且即使存在明显的情境因素的情况下仍偏好于个人特性推断的一种偏见。

P206

社会态度:

是指个体对特定的社会客体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P217

人际关系:

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更关注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其构成成份有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成份。

P281

人际沟通:

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P317

人际吸引:

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亲和、喜欢和爱情。

社会促进:

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社会抑制:

与社会促进相反,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或社会懈怠。

P443

从众:

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服从:

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P474

第一章结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P6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性质:

P7

社会心理学是处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跨界学科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4-16

1、个体的心理及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

(2)、研究自我与同一性;(3)、研究社会动机;

(4)、研究社会感觉和认知;(5)、社会态度改变

2、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

(1)、研究人际吸引力与人际关系

(2)、研究人际沟通

(3)、研究社会影响

3、群体心理及行为:

研究群体气氛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4、社会心理的应用研究:

(1)、应用于管理;

(2)、应用于司法;(3)、应用于健康等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6-18(具体看书理解)

分为哲学方法论、专门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三个层面。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霍兰德分为三个时期,特点

按照思想的主流发展:

社会哲学阶段;社会经验阶段;社会分析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1976年提出的分类方法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思辨期)研究人性的问题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经验描绘期)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实验期)

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48

社会动力理论(精神分析学说)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社会认知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第三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定义、内容、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方式

1、社会化定义:

是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内容:

P93-98

(1)、政治社会化

A、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会现有政治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B、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在于将个人培养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的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C、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关系着一个社会和政府的稳定、巩固和发展。

国家意识或爱国情操是一个公民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意识发展的重要部分。

(2)、道德社会化

A、定义:

道德规范的逐渐内化的过程即为道德社会化。

道德的基本概念。

B、道德社会化的基本表现:

关心他人;对道德问题做出判断;行动表现。

C、道德社会化的6种模式:

“建立理论基础”模式;“思考”模式;“明确价值标准”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

(3)、法律社会化

A、法律社会化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准则规范的内商品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问题的社会化过程。

B、法律社会化发展三个阶段:

a)先习俗阶段:

法律不可变,人要绝对服从

b)习俗阶段:

维护规则,法律反映制定者意愿

c)后习俗阶段:

制造规则,法律基于理性,达到功利目的。

(4)、性别角色社会化

A、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为角色期待和角色分化过程。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导致性别角色特征的不同。

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通过各种文化中的性别行为模式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后形成的。

3、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1)、基本社会化(儿童社会化)

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

主要指个体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2)、预期社会化(青少年期社会化)

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

主要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好各种准备。

(3)、发展社会化(成年期社会化)

定义:

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是在个体实现了基本的社会化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发展社会化要求人们根据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

(4)、再社会化:

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剧变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作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二、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知道包括什么就可以了)P100-102

(一)奖励与惩罚:

通过正强化与负强化,来塑造行为

(二)模仿:

是依据模式的示范而产生具体的行为反应

(三)认同:

将自己与另一个人或群体在感情上“视为一体”的感觉,主要是为了补偿心理上的不足

第四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定义,区别)P123-

1、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

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

2、自我意识

(1)、定义:

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

(2)、它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一种高级的反应形式。

知即自我认知、情即自我情感(自我体验)、意即自我控制。

(3)、内容有两种不同的分析角度:

一是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其二是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3、自我概念是自我的认知范畴,它反映自我认识甚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

二、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P129

(一)社会经济地位

两方面的作用:

(1)影响自我意识隶属于某一阶级、阶层的社会自我意识,决定自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

(2)影响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如自我成就等。

(二)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会影响到自我意识的内涵。

如东西文化差异导致东方依赖,西方独立型自我等。

(三)家庭

父母养育子母不同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形成不同(肯定或否定)的自我。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成功与否取决于对角色的理解和角色期望。

成功扮演有利于适应环境,不能成功,易与环境发生冲突。

(五)他人的评价我们关于自己的信息很多来源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六)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指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行为的群体。

研究表明,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来源。

如英雄模范人物。

第六章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分类

1、社会角色:

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其相应的心理状态。

2、社会角色的分类:

P147

(1)根据角色存在的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

(4)根据角色和角色的权利地位关系,可以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被支配角色;

(5)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把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6)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以把角色依参与程度的高低分为若干类。

(不用掌握)

二、什么是角色冲突,角色冲突的原因?

及解决办法

1、角色冲突:

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

2、角色冲突的原因:

第一,角色准备不足;第二,多重群体的社会化;第三,角色人格与自然人格的冲突;第四,边际人的角色冲突。

P161

3、解决办法:

P161

(1)、角色规范化:

对角色权力、义务的明确划分就是角色规范化。

(2)、角色合并法:

把两种角色合二为一。

(3)、角色层次法,将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角色的“价值”进行分层,也就是将这些角色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列,最重要的排在首位。

先履行重要角色的行为规范。

(4)角色地位变化法,如:

变性人

三、角色扮演p155*提纲没有的,但听到老师有提

包括角色期待、角色学习、角色扮演(或角色实践)其中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包括两方面:

一是形成角色领悟,二是角色技能学习。

1、角色领悟:

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包括:

角色地位领悟,角色义务领悟,角色行为领悟,角色形象领悟。

2、角色技能包括认识技巧和运动技巧

(1)、认识技巧:

包括与别人交往中根据得到的线索正确推断他人和自我的社会地位,进行准确角色定位以及推断相应地位恰当的角色期望的能力。

(2)、运动技巧:

适当的姿态、动作、面部表情和声调等运动反应。

第七章社会认知

一、什么是图式P179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Crocker)认为,人们头脑中有各种不同的图式,可以分为:

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社会事件图式。

P180

个人图式:

它描述了典型的或特别的个体。

自我图式:

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如,抑郁者的自我图式

角色图式:

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色的心理类型。

如男人,女人等。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及含义)P184

(一)、认知者因素

1、原有经验

2、价值观念

3、情感状态

4、认知偏见

1)晕轮效应(如“一俊掩百丑”)与扫帚星效应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

扫帚星效应也叫负晕轮效应,是指一个如果被赋予了一个否定、消极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许多消极的特征。

2)正性偏差(肯定多于否定)

是指认知者表达的积极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