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资料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023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培训资料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培训资料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培训资料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培训资料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培训资料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培训资料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docx

《教师培训资料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培训资料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培训资料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docx

教师培训资料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

先师风范励后人

----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

记得大科学家牛顿说过: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那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

如果说我们今天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基础上。

今天,我们读书会的主题是与名师为友与经典同行,我就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学名师读经典的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收获,我汇报的课题是:

先师风范励后人----袁微子语文教学思想简述。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图片)与大家共同探讨在学习前辈的道路上,我的一些思考。

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雅正。

●卷首语

●成长之路

●教育理念

●治学之道

●学为我用

●心语

卷首语

(图片)听一次有味道的小学语文课,往往是一种极为愉快的美的享受!

这是袁微子先生在听了斯霞老师的课后给予的中肯的评价。

我想,这也是先生对所有小学语文老师的一个希望,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是有滋有味的,而不是如同嚼蜡,听课者是在享受,而非受罪。

那什么是语文课的味道?

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先生有过定义。

在他看来,“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定义比较长,也有些拗口。

我把对这段话的理解归结为三点:

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把语文课上得一,有书卷味,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二、有人情味,对学生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三、有情趣味,语言风趣、动作幽默、形式活泼、气氛活跃。

上有这样的味道的语文课,不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孜孜追求的吗?

成长之路

说到袁微子,在座的各位老师、尤其是年轻的老师可能比较陌生,因为,早在20年前,先生就已驾鹤西去,因为,先生一直从事着教材的编审和大纲的编写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在我们身后默默奉献着。

就让我们走进袁微子,先来了解一下他的成长之路。

(图片)

袁微子(1913--1991),浙江桐庐县人。

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学术委员会委员、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1936年安徽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袁微子进上海开明书店,参加《新少年》杂志编辑工作。

37年抗战开始后,他回到浙江,担任教员,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宣传抗日救国,引导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建国以后,他历任浙江省文教厅调查研究室主任、中教处副处长、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编审部长、《新儿童报》社长。

创办全国第一个教育刊物《浙江文教》,担任主编。

 55年3月调入人教社,开始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研究工作,"文革"后,他积极参加小语教材建设,主持小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编写工作。

他主持编写了十年制、十二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以及有关课外读物,主持编写了中师《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认识发展》《小学语文整体性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学习》等。

为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帮助教师搞好教学,他在编教材同时,还亲自登讲台试教,开创了编辑人员上讲台试教的范例,我想正是袁微子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促成了他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他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大量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的文章。

论著有《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漫谈》《小学语文课文类型研究》《和青年教师谈小学语文教学》等。

从一名革命青年到全国小语会的理事长,袁老一直战斗在文化教育战线的最前沿。

他是教育界的前辈,又是教育家、编辑家。

他献身教育事业,为小语教育尽心尽力,为党的教育事业特别是教材建设事业,献出毕生精力。

教育理念

1976年以后,袁微子在编写教材的同时,着力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问题,他经常深入到各地去听课,从广大教师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出观点,逐步形成了他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

(图片)

早在1942年,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就能曾经指出语文教学有三大弊病,吕叔湘先生把它概括为三句话:

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的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二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三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

袁微子认为造成这些弊病的主要原因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对语文教学的任务认识不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正是在此基础上,袁微子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和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1、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和培养一代新人》这篇文章中,袁微子先生提到:

“是否可以这样说,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由于时代的原因,袁老的话不可避免的蒙上了一层历史色彩和政治烙印。

时过境迁,今天,我们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句话,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袁老所谓的语文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全面的视角来正确看待和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关系。

(图片)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的关系。

袁微子说“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的辩证统一”。

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能有所偏倚。

 恩格斯曾经说过:

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

所以,教师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了课文中小鸡画竹叶,小鸭画枫叶、小狗画梅花、小马画月牙是指它们在雪地里留下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脚印。

仅仅知道这些,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就算完成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你想让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有进一步的发展,那还得有下一个教学环节:

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还知道还会有那些小画家在雪地里画什么?

我想,这个问题一抛出绝对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就在孩子们叽叽喳喳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语言和思维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所以,它必然应当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的生命获得可持续性全面发展为本。

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诗,指的是民歌之类,意思是不学点民歌之类,连话也说不像样的。

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认识到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一名受过专业教育有着系统理论知识的现代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争论由来已久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文课堂上充斥着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不良倾向。

随着教改的一次次深入,大家已经认识到知识与能力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苏联教育家契可夫说:

“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

”这就是说,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且消化理解付诸实践后,才能成为能力。

没有知识的吸收与积累,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没有知识固然谈不上能力,而能力又能促进知识的深化。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提倡让学生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反对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批评旧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了“书架子、字纸篓”。

由此可见,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能力弱的人获得知识就有限。

袁微子先生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自觉地培养能力;他说:

“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都必须强调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二是要安排好训练的内容和步骤。

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经过反复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并提高语文能力。

 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养成,不能 只靠教师的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

并且要做到有序、有度。

 有序。

即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浅入深地地进行。

例如,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的知识;中年段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标点符号的知识;五、六年级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 。

有度,不能拔高要求,不要把知识体系化,不要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

提倡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

第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袁微子认为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加学的关系,而是教与学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上。

他说在语文教学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注意以下二点:

一是要重视思维训练,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训练不单是教给学生怎样思考的方法,而是要学生能用这样的思维方法去独立思考。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是怎样思考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二是要重视课堂提问。

事实上,任何一篇课文都要讲清楚讲透彻,不仅没有可能,而且没有必要,语文教学不讲方法,不留余地,不营造思考问题的情景气氛,呈现一种零思考状态是培养不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

“疑者,觉悟之机也。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质疑,既要善于设计课堂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勇于向教师提问;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的问题”的教学模式。

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

齐国人善于偷盗?

然后提问:

“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

”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接着把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体会其回答之巧妙所在,最后让学生总结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是不是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调动学生自学的能动性呢?

所以说,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就是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思想指导行动,在明确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指导思想后,我们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

下面我们看一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图片)

2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袁微子认为,小学语文学科,既是对小学生训练语文这个工具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进行“伟大的认识工具”的启蒙训练的基础学科。

“从语文的性质来看,不能为语文而语文,应当强调它有强烈的思想性。

”“无论是思想性也好,工具性也好,都是为了塑造一代新人所用,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用,要在这个总目标下统一起来。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应当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为培养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打下初步基础。

”原教学大纲对语文性质和特点的界定是语文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既要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又要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

从现在的课程观来看,过分强调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这不符合语文学科内容的实际,也不利于学生本身的发展。

因而现行的课程标准则把思想性改成了人文性,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就意味着语文学习除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是这样界定的:

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基于此,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不也应发生变化吗?

治学之道

袁微子论自学能力的锻炼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来探讨袁微子的语文教学思想,而教学离不开课堂。

课堂究竟是什么?

它仅仅是一个知识单一传输的场所,还是更应当成为促进学生智慧,能力,思维等生命品质全面发展的舞台?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袁微子也非常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他认为,教孩子学语文,不能教一点,学一点,要让孩子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实,不仅是语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力求达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讲是为了用不着讲”。

而我们要达到这一点,就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的能力。

(图片)

袁微子倡导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用现在的课程观讲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

他以阅读教学为例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用“扶,半扶半放,放”的策略来达到“教”向“用不着教”的过渡

他根据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讲是为了用不着讲,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观点,探讨了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的教法。

1979年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三类课文,第一类叫讲读课文,第二类叫阅读课文,第三类叫独立阅读课文。

编写这三类课文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袁微子特别指出,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着眼,非从教师着眼。

他指出,教学这三类课文时,可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扶,半扶半放,放”。

“扶”的策略运用关键是不在扶,在于让学生自己“抬脚”;我想,所谓“扶”,就是在学习讲读课文时,老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自主探究,获得新知,习得方法,关键是不在扶,就是不是满堂灌,不包办代替,不以老师的体会去代替学生的思考,而是学习思维的方法。

“半扶半放”的教学策略不能理解成只是一半对一半,而是教师不必去“扶”学生,而只要在学生身边保护着即可;就是老师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去阅读,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但老师并不是撒手不管,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学生思考跑偏时,及时拉一把,回到正轨。

而是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让他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个拉,可能是一个具有启发性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提示。

这就是护着。

“放”就是让学生自己独步。

只有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有效地锻炼出来。

这个道理我们古人早就明白,“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就是很好的证明。

直接把所得劳动成果予以人,让他毫不费力气就可以享受美味的鱼,这种做法仅供一饭之需,救人一时之急。

把捕鱼的本领施之于人才能,让人有谋生的本钱,才能解决一生之需。

(二)多样的教学方式都应该贯彻培养自学能力的要求

袁微子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贯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

他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四种教学方式:

诱导、启发、讲义、示范,谈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

“诱导和启发是为了让学生自学,而讲解和示范同样地是为了学生自学。

”一般把前两种教学方式看成是“启发式”,把后两种教学方式看成是“注入式”。

启发式和注入式不同点是:

启发式是从学生着眼,而注入式是从教师着眼。

如果教师一心要求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教师即使在课堂上运用了讲解和示范,实质上仍是启发式。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心只想传授知识给学生,即使采用的是启发、诱导的方式,仍然只是传授知识,没有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多么辩证的观点,不管你采取何种形式,那要看你的出发点是什么,诱导,启发、讲义、示范只是形式而已,手段罢了,看一个老师是采用启发式教学还是注入式教学,不能只看他采用什么形式,关键是看他这样做是想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

(三)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做

袁微子还提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做。

他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地方让学生去做,以此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是有疑难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比如,文章中如果有生字,就让学生自己去查字典,或者询问家长等方式去解决,而不是教师教几个字,学生认几个字。

学生通过自己查字典认识生字,并且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这样,识字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二是对和不对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分辨。

课文中的一些话或者一些道理,都不是绝对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分辨,到底是对的,还是不对的,理由又是什么。

学生能分辨了,可贵的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三是遇到不同的意见,而确认自己意见是正确的时候,要让学生敢于坚持。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遇到不同意见时,只要认为自己的意见的确是对的,那么哪怕有很多人附和对方的意见,也要勇于坚持真理。

四是需要进一步深入体会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文里包含的意思。

当学生对学习课文感兴趣,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提出自己的困惑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答一答,议一议,做进一步探索。

很有意思,自己去做本身就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而能力又在一次次实践中得以锻炼,从而提升。

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细究一下,不难发现,我们现在的课堂不也正这样做着吗?

一言以概之,自主探究,生成能力。

(四)自学能力的锻炼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做,但也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倡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袁微子也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他说:

“我们要让儿童自己动脑,动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但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不能一强调学生的自学就放松教师的责任,放任自流。

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孩子,他们还不会自学,所以教师要加强指导,发挥指导作用。

”他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在其中付出的劳动要艰巨得多。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能简单从事。

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说对或不对,要看学生原来的水平怎样,要考虑到如何鼓励,又该如何评价诱导等。

又比如,教师提问,要根据所提问题的难易,让相应程度的学生回答。

袁微子还特别指出,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从事的另一层意思是:

要对学生宽容、耐心,不能埋怨训斥。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后天锻炼得来的,那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

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结结巴巴,讲不清楚,往往教师在这种时候就容易责备学生。

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而是心灵的感召和精神的创生。

求全责备的事情不应发生在孩子身上,一句无心的讥讽,一个蔑视的眼神,一个不耐烦的表情都有可能让这个幼芽夭折。

斯霞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我想大家应该不陌生。

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阿姨是女的,不是男的。

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这就是一个病句,,但斯霞老师并没有把这句话去掉,因为,她认为这是孩子认识的发展。

所以,对孩子的宽容和爱心就是让他健康成长的前提。

在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好主导作用呢?

袁微子提出了以下几条策略:

第一,要对学生的原有基础有切实了解。

第二,要对学生的潜在能力有所估计。

在此,他还意味深长地指出,教师对学生潜在力的估计往往都是过低,而不是过高。

是啊,我们习惯了高高在上,我们总是俯视孩子。

因为,老师低估,我们在教学中可能就制定过低的教学目标和采用简单的教学手段。

就会造成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第三,要抓得住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问题,预习的过程既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又能反映学生遇到的困难。

教师由此来抓住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

这就找到教学的把手。

当一个教师是很辛苦的,但在几十年后,一个教师仍被学生怀念的时候,却比什么都幸福。

这不是段落大意使学生久久不忘的,也不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牢牢记住的,而是你培养他们的能力,你发展他们的智力,你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所以他忘不了你。

学为我用

与名师为友,与经典同行。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再来探究袁微子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治学之道,依然对我辈不无启迪。

那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拿什么样的课堂呈献给自己的学生呢?

(图片)我认为:

1、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

要做到“三个充满”:

即充满情趣,使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语文;充满激励,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习语文;充满赏识,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2、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语文课堂。

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

课堂上应有三种对话状态:

生本对话,充分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师生对话,沟通引领,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生生对话,互动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不断发展。

3、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

一是教学时空的开放,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二是教学课型的开放,创造多样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三是教学内容的开放,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4、献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语文课堂。

应让学生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5、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语文课堂。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的多种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品悟新语言,提高语文整体素质。

总之,只有我们献给学生一个这样的课堂;才能使他们成为“爱学语文的人,会学语文的人,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有语文运用能力的人,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怎样去做,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是快乐的、对话的、开放的、感悟的、探究的呢?

一、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师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师看作是权力的代表,不再认为学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迫你学习”的对象。

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根本。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此,就要让“注意听讲,不许插嘴!

”“发言必须先举手!

”这样一些话语从语文课堂销声匿迹,换之以“想说可以大声说!

”“等不及举手可以马上起来说!

”“老师最喜欢大胆发言的人!

“看谁的见解与众不同!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发出疑问的声音,发出讨论的声音,发出研究的声音,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的声音。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

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

首先老师要尊重、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所以师生是平等的。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

课堂上,记住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能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吗?

”“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

”“大家允许老师说说我的看法吗?

”“请你来帮助他?

”这样亲切的话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师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善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

其次老师要投入情感。

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为此,语文课堂应是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堂。

这里所说的“倾注感情”,并不是说把语文课上成是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课。

这里所谈的感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

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